雷州市,建市前稱海康縣,是廣東省湛江市轄縣級市,位於雷州半島中部。屬熱帶季風氣候。雷州市東瀕雷州灣、南隔瓊州海峽與國際旅遊島海南相望、西瀕北部灣、北接湛江城區。雷州市境內交通有粵海鐵路、國道207、湛徐高速公路貫通全境。 雷州市總面積3532平方公裡。轄街道辦有(雷城、西湖、新城)等,18個鄉鎮。
雷州半島、海南島和北部灣的城鎮群經濟圈,自然條件優越,適宜發展。具有南亞熱帶特色的農、林、牧、副、漁生產。雷城(古雷州府治)是廣東七大、粵西地區唯一且廣東省唯一一個縣級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雷州文化是獨特的廣東四大區域文化之一。
雷州遠在四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便有人類繁衍生息。先秦時期,這裡先後為越楚的勢力範圍。據史載,公元前355年,楚滅越之後"楚子熊揮受命鎮粵,至此開石城,建樓以表其界"。漢元鼎六年(前111年)至民國二年(1913年),2000多年裡雷州城一直為縣、州、郡、軍、道、路、府治之所在地,成為雷州半島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素稱" 天南重地"。 幾經變遷,1961年恢復海康縣建制。1994年4月26日撤銷海康縣,設立雷州市。 圖:雷祖祠
雷州市內地形平緩,海拔低,地型分布以臺地為主,低丘為輔,河海衝積小平原相間。地勢南高北低。在南部,按東西走向兀立著仕禮嶺、石茆嶺、鷹峰嶺、大牛嶺、嘉山嶺等,其中石茆嶺高達259米,是海康制高點;北部地區坡度較為平緩,均在5°以下,海拔高度在32~47米。縣東西兩面臨海,海岸線蜿蜒曲折,連綿406公裡,灘涂面積近150萬畝。
雷州市內水網交織,河渠縱橫。集雨面積100平方公裡的河流有南渡河、土貢河、英利河、雷高河、通明河、調風河等,支流如葉脈分布。
雷州市常見的魚類有521種, 主要是馬鮫魚、金鯧魚、石斑魚、魷魚、魣魚、墨魚、青鱗魚、 鯊魚、赤魚、二長棘鯛、園腹鯡、藍園魣、鯰魚、鯡鯉、小公魚、鮑魚、金錢魚、沙丁魚、門鱔魚等。 常見蝦類有10多種,主要有墨吉對蝦、長毛對蝦、斑節對蝦、日本對蝦、獨角新對蝦、牛形對蝦、短溝對蝦、寬溝對蝦、哈氏仿對蝦、周氏仿對蝦、近緣新對蝦、龍蝦、鷹爪蝦、琵琶蝦、毛蝦等;
常見貝類主要有文蛤、等邊線蛤、鱗杓拿蛤、綴綿蛤、泥蚶、毛蚶、海豆芽、近江牡厲、翡翠貽貝、日月貝、扇貝、白蝶貝、馬氏貝、解氏貝、企鵝貝、美解貝、東風螺以及頭足網的墨魚、章魚、槍烏賊等20多種。藻類有蛙藻、綠藻、藍藻、紅籬等; 甲殼動物中蟹有鋸緣青蟹、梭子蟹、乳斑虎頭蟹、花蟹等;水母網的海蜇也有三四種。此外,還有海參、海馬、光裸星蟲、珍珠等海珍品。
雷州民系,也稱雷州人(雷州半島),雷州民系是廣東四大族群之一。雷州人發原自福建閩南地區,之後和當地的百越民族互相混合。雷州民系與閩南民系、潮汕民系、海南民系頗有淵源,不過長期下來,雷州人根據當地的地理環境,已發展出和閩南文化與潮汕文化不同的雷州文化。雷州人剛毅果敢,求真務實,淳樸重義,形成了較強的團結性,還有值得一提的是雷州人出門在外都很團結,也有和潮汕人一樣的性格,就是喜歡抱團。
雷州人分布在中國大陸最南端的雷州半島上分布的主要各縣(市、區)包括如今行政區劃上的;雷州市、遂溪縣、徐聞縣及(原屬遂溪縣轄地)的麻章區、東海島、赤坎區、霞山區(今為湛江市區)。此外,廉江市南部、坡頭區西部也有雷州人的分布,人口大約600多萬,使用雷州話。
九龍山國家溼地公園位於東亞--澳大利亞、中亞兩條鳥類遷徙路線的通道上,公園的建設將擴大溼地面積與類型,為野生動植物創造良好生存環境,眾多珍稀瀕危候鳥提供天然的棲息地和繁衍地。 園內有200公頃原始紅樹林;野生動物共有257種,其中,大型底棲動物58種、魚類31種、兩棲動物6種、爬行動物12種、鳥類141種、哺乳動物9種。列入國家二級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24種;列入中日候鳥保護協定的87種;列入中澳候鳥保護協定的38種。
雷州主要景點有:雷州高山寺 ,天明禪寺,三元塔公園,雷州西湖公園,雷州天寧寺,英利鷹峰嶺,雷州古城,樟樹灣大酒店溫泉,雷州市博物館,陳璸紀念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