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玉滿堂,不忘高潔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龍文泱 通訊員 鄧曉麗 韓珺
2018年12月28日,長沙博物館新館開放三周年年度大展「金輝玉蘊——南京出土宋明金銀器展」開展。展覽分為珠搖翠舞、奢雅器用、吉錢壓勝3個單元,120件(套)南京市博物總館館藏的金銀玉器精品,有很大一部分出自墓主明確的紀年墓葬中。南京市博物總館文化遺產保護研究所研究員邵磊說,它們不僅是宋、明兩代工藝美術研究的珍貴實物資料,也為我們了解那個時代王公貴族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想像空間。
餐具是銀器 宋明兩代商品經濟發達
「宋明兩代商品經濟的發展,帶動了金銀器製造業的興盛。南京作為兩宋時期東南地區的經濟重鎮、明初京師之所在,經濟發達,文化繁榮,是我國金銀玉器生產的重要基地和消費中心。」邵磊說,本次展覽展示的文物代表了當時我國金銀器製作技藝的最高水準。
金冠、嵌寶石金頭面、刻花金釵、刻秋葵紋六瓣形銀盤、銀筷、金碗、雙耳金杯……進入展廳,各種金銀首飾、餐具閃閃發光。金銀玉器體量較小,長沙博物館特意在展櫃玻璃上設計了扇形、圓形等形狀的觀看口,方便觀眾集中視線,獨立觀察每一件展品。
「宋代商品經濟發達,金銀器和人的身份地位的聯繫不如漢、唐兩代緊密。尤其是在北宋和南宋的首都,甚至出現了普及化的傾向。」邵磊說,有文獻明確記載,普通的飯店中,用來盛放飯菜和酒的用具都是銀器,加起來重達兩三百兩。
出土於南京江寧將軍山沐斌夫人梅氏墓的一套嵌寶石金頭面是本次展覽的明星展品。
明代女子追求插戴滿盈不露發的裝飾風格,形成了一套固定的簪、釵插戴組合,稱之為頭面。沐斌是明朝開國功臣沐英之孫,襲封黔國公,梅氏是沐斌的側室夫人。梅氏墓的這套頭面共有6件,形制各異,每件均鑲嵌紅、藍寶石,華美異常。
邵磊說,這樣的頭飾在明代早期只有冊封為誥命夫人的女子才有資格獲得,在出席皇帝的生日宴等重大場合搭配禮服佩戴。但到了明代中後期,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有錢人想追求政治上的地位,很多沒有高貴身份但家庭富裕的女子也穿戴華美的衣服首飾。由於形成了風氣,朝廷也不好責怪。
宋明人富貴不忘高潔品質
新中國成立以來,考古工作者在南京地區發現了宋、明兩代許多名門望族、王公貴族和開國功臣的家族墓葬,出土了大量珍貴的金銀玉器。本次展覽,明代開國功臣徐達、沐英家族等的墓葬出土文物都有呈現。
「論數量和質量,經考古發掘的明代開國功臣的墓葬出土的金銀玉器,沐英的沐氏家族遠遠超過其他人。在他們的墓葬中,鑲嵌寶石、玉器的黃金飾品尤其多。」邵磊分析,這是因為明朝初年,朱元璋平定了雲南,並將其直接納入了國家版圖。沐英被派鎮守雲南,世代擁有實職。雲南周邊寶石玉器資源豐富,沐氏家族近水樓臺先得月。
「不過,在明代,玉帶才能反映墓主人的身份,黃金寶石只能代表比較富有。」邵磊介紹,宋、明兩代,用帶板裝飾的革帶是區分官員官階等級的重要標誌。玉帶是明代官服的重要組成部分,用以區分品秩,昭明身份。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金、銀、玉材質的器皿大量進入富庶人家的日常生活中,但是總體上,人們仍不忘高潔的品德。
宋代以銀制器居多,風格柔和含蓄、清麗自然。明代金器、玉器明顯增多,在呈現出後世富麗堂皇之氣的同時,亦兼有前代的清新古樸之風。
展覽中,一對明代的金戒指上刻有「耕讀漁樵圖」,展現了傳統士大夫的理想:在朝為官,致仕(退休)後回鄉耕田。它反映了明代清明的社會風氣。宋代貴族及富庶人家墓葬中出土的動物形玉飾琢工細緻,造型清雅,注重寫實,充滿生活氣息和世俗情趣,反映了時人「君子比德於玉」的價值觀和追求恬淡素淨的審美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