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農戶說,不想出去打工啦,養1000隻商品鵝的話,成本是多少,能賺多少錢?
養鵝17年來,頭一次感覺這個問題是這樣的難回答,真的感覺是「狗吃月亮無從下口」。
前一段時間是商品鵝養殖戶、種鵝養殖戶、孵化場全虧,現在是商品鵝養殖戶和種鵝養殖戶繼續虧,孵化場處於半停業狀態,但不虧啦,為什麼呢?現在採取的是接訂單孵化,即有養鵝戶要鵝苗交訂金就孵化,沒有人交訂金就休息。
不過話又說回來,這種狀況只是新冠病毒疫情形勢下的一種特殊現象,正常情況下,養殖鵝還是一個看似有前景,有市場的行業,其實與養雞、養鴨一樣,只是一個家禽養殖業,即就是一個一般的養殖業而已,別想著會在這個行業裡能夠大富大貴,那是不現實的,誰說能,那純屬扯淡,看看財團資金的流向就知道是不是啦。
看看全國的養鵝行業,大的財團有一個把資金投入進來的嗎?告訴大家一個也沒有。
為什麼?因為養鵝業不適合大規模的養殖,不能象雞鴨一樣實現集約化高密度的飼養,鵝的生理行為習性註定了鵝的養殖特點是佔地面積大,場地衛生難控制,標準化設施投入高,勞動強度大。所以,再發展10、20年養鵝行業還是以農戶分散飼養為主的養殖模式存在。
面對養鵝業的這些特點,這些財團的經濟算盤都算的「啪啪響」,哪個會向養鵝業投呢?沒有財團的資金投入,養鵝業只能永遠是一個小打小鬧的單兵作戰式的養殖行業。
回過頭來,再來具體的算一算正常情況下,養一隻鵝能賺多少錢,需要多少成本的問題吧。
能賺多少錢?這個估計現在沒有多少人敢回答你,即使回答了你也不可採信,因為這個回答太不靠譜啦。至少現在乃至將來的一段時間都沒有一個定數。為什麼這樣說呢?
因為現在受疫情的影響,出欄時的價格存在極大的不確定性,很難計算是否盈利或盈利多少。能夠算個差不多的,基本固定的就是鵝苗的價格和鵝的養殖飼料成本問題。
目前,在黃淮地區,三花雜交鵝苗在8元/只左右,1000隻的話,需要投入8000元,養殖70天出欄的話,每隻鵝的飼料成本約30元左右,現在的養鵝業,出欄率能夠達到90%,均重達到8斤,就是相當不錯的啦,另外,每隻鵝的防疫費及水電費約2元左右。在其餘的固定設施折舊費用和人工成本費用不計算在內的情況下,我們來計算一下,銷售時的盈虧平衡點。
上述幾項的費用投入=鵝苗款(8000元)+飼料成本(30元/只*1000隻*90%=27000元)+防疫費用及水電等其他雜費(1000隻*90%*2元/只=1800元)=36800元
那麼在不計算設施折舊費和人工成本費用情況下的盈虧平衡點應該是多少呢?
盈虧平衡點=成本費用/出欄總重量=36800/(1000*90%*8斤/只)=36800元/7200斤=5.11元/斤。
即在不計算設施折舊費用和人工成本費用的情況下,如果出欄時的銷售價格是5.11元/斤的話,就可以實現保本。
那麼如果再將人工成本費用計算在內呢?人工成本的計算額是多少,這個需要您自己來衡量與把握,如果您的期望值是每個月5000元,那麼就在成本費用中再加入2個月零10天的費用,即5000/30*70天=11667元。
設施折舊費用的計算一般採取年度或季度折舊分攤法,象這種大棚類的養殖一般情況按五年的折舊期進行折扣,且早期的折扣應大一些,如果您的棚舍投入20000元的話,為了簡便計算,咱按平均分攤折舊法,按5年的折扣期計算,每年也要折扣4000元,如果1年養殖4批的話,那麼每批的折扣費用就是1000元。
再來說說養殖器械的投入費用,養殖器械主要包括料盒、料槽、加溫設備、網床等,這個投入大概需要15000元左右,這些投入有些屬於低值易耗品,應該一次性計入成本,考慮到一些東西可以多次使用,也採取折扣法,不過折扣的年限應短於大棚等固定設施的投入。按2年期計算的話,每批應折扣1875元。
下面咱再來將這三項費用計算在內,再來看看出欄時肉鵝的價格要達到多少才能盈虧平衡:
所有成本費用之和/出欄總重量=(36800+11667+1000+1875)/7200斤=7.13元/斤。
通過以上的計算,養殖1000隻肉鵝,在出欄率能夠保證不低於90%,出欄均重不低於8斤,每隻鵝的飼料費用30元,防疫及水電其他雜費每隻鵝2元,人工預想費用月均5000元,大棚等固定設施投入及養殖器械投入折舊在2875元,養殖70天出欄的情況下,出欄時銷售價格至少不低於7.13元/斤,才能實現盈利。
以上就是養鵝的成本核算方法,計算方法可能和實際相比有一定的差異,養殖中有許多活的東西在裡面,比如如果感染了疾病,那麼結果可能會差的多,如果鵝苗在70天內長不到這麼重,也達不到這個效果,也就是說裡面可變的事項有很多,養殖的不確定性也是很多有錢人不願意投入到這個行業的最重要的原因。所以從事養鵝這個行業永遠掙得都是一些辛苦錢和血汗錢,再過10年、20年依然改變不了這種現狀。
進入養鵝行業之前需要有一定的思想準備,三思而後行,如果一旦進入,再半途而廢,損失的會更多,養殖設施投入的費用也就打水漂了。
聊聊三農的人和事,分享種植養殖的實操經驗,歡迎關注@我和我的小農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