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海草搭建的門樓顯示出濃鬱的漁村特色。
海草房下曬鮁魚,成了難得一見的一景了。
11月25日,記者在青島薛家島拍到的「海草房」。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以石為牆、「海帶草」為頂、防蟲防漏的民居已處在絕跡邊緣。記者 劉延珉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世代與大海打交道的青島漁民,在生活中也享受大自然賦予的恩賜,連朝夕相伴的房屋都與大海結下了不解之緣。長久以來,膠東半島一種被稱為「海草房 」的傳統民居受到人們的關注,這是一種以石為牆,海草為頂的老屋,據說這種海草繕制的屋頂,保用40年不漏雨。稍加修繕,海草房可以使用一兩百年。海草房被人與北京四合院、陝西窯洞相提並論,以其悠久的歷史和豐厚的人文內涵,並肩兀立於祖國的遺產寶庫。近日,本報記者用三天時間,專程到薛家島街道南島片區——魚鳴嘴、董家河、施溝等漁村,對島城所剩無幾的海草房進行了探訪……
老人回憶 嫁進海草房是一種福分
今年83歲的薛家島街道施溝社區老人侯芳花清楚地記得,自己20多歲嫁到這個海邊漁村時媒婆說的話:「施溝海邊人居住的是海草房,冬暖夏涼不用愁…… 」那時,靠近海邊的施溝村家家戶戶都是這種以海草為頂的房屋,走進用花崗巖石頭砌成的房屋內,抬頭望厚厚海草覆蓋的房頂,頓時就能給人一種家的溫馨感。
「海草在屋頂多少年不會腐爛,房屋起火也不會燃燒,更看不到害蟲等騷擾。」侯芳花老人說,海草房是海邊獨有的房屋,不是平常人都能看到或居住的,因為海草生長的地方對地理環境有要求,所以靠海的地方也不是都能見到這種海生植物。她家在靠近膠南附近的海邊,但見不到這種適合做屋頂的海草。在侯芳花老人的記憶裡,能盛產適合做屋頂海草的地方,大約就是現如今的薛家島沿海附近這一帶。
侯芳花老人笑著告訴記者,嫁到海邊人家住進海草房,是一種福分。
房主講述 住了59年,屋頂一次沒修過
記者前往薛家島社區採訪時,正值島城一場小雨過後迎來冷空氣寒流,站在冷氣襲人的海邊就想找個暖和的地方貓起來。但當走進魚鳴嘴社區薛瑞東家的海草房時,房間中的一股暖意撲面而來,正在炕上喝酒的房屋主人薛瑞東笑呵呵地指著堂屋中的灶臺,用地道的當地口音介紹「小土雞已經燉很長時間了」,灶臺的爐火不僅把土炕燒熱,屋頂厚實的海草還把熱量全都「捂住」了,全家人穿的都是單衣裳。
薛瑞東告訴記者,魚鳴嘴共有5處海草房,他家海草房最「年輕」,只有59年歷史。那是1952年秋天,其三大爺薛煥功在朝鮮戰場犧牲後,家裡人用政府給的600元錢撫恤金,蓋起了這4間海草房。雖然海草房年近六旬維修過多次,但厚實的海草屋頂至今也未動一下。如今,薛瑞東利用海草房的幾間房屋辦起了「漁家樂」,遊客坐在海草房內感受的除了海餐美食,更多的是體會海草房的那份情懷。
為了讓市民認識和了解海草房,開發區有關部門在唐島灣公園建造了兩座模擬的海草房,但是面對同樣是用海草覆頂的海草房新建築,許多薛家島的漁民們看後並不認同這就是過去的「海草房」,他們感覺本該用海草苫就的屋頂,現如今只是「鋪」在上面,完全沒有過去手藝人的感覺。
工匠揭秘 「海帶葉子」防蟲防水防火
海草房主要分布在膠東半島,尤以榮成、青島等地區最為集中。海草房的造型、顏色也傳遞著豐富的審美信息,灰褐色的海草苫成50度角的人字坡形屋頂,石頭和黃泥塑就的馬鞍式屋脊厚重而高聳,在藍天、碧海、綠樹的映襯下愈加顯得古樸而穩重。
在記者採訪時,聽到最多的是海草房已經面臨絕跡 ,因為現在「既沒有懂手藝的師傅,海裡也見不到做屋頂的海草了」。
今年79歲的薛玉太老人從小在薛家島海邊長大,並在小時候多次參與了給大人當「小工」的房屋建設。他告訴記者,用於做屋頂的海草,是附近海中生長的一種繁殖性極強的水生植物,生鮮時翠綠細嫩等邊寬,所以很多人又叫它「海帶草」,海草隨著海潮的漲落而被成團成團地卷到海岸灘涂,漁民在退潮時便把它們撈上來曬乾,這個過程需要經過風吹雨淋等大約一年時間,目的是去掉海草中的鹽分。由於海草房是「海帶葉子」做材料建成的房屋,薛家島人還稱這種海草房為「海帶葉子屋」。這種海草長在水深3至5米的海灣,葉寬不足1釐米,葉長卻可達到3米。
「含有滷和膠質的海草,除了保溼性能好以外,防蟲蛀、防黴爛、不容易燃燒是最大的特點。」薛玉太老人說,請到家中來蓋房的人都是高手,由於曬乾的海草蓬鬆開來體積龐大,把海草「束」起來就是個很關鍵的技術活,這個人往往在屋子下面自己先「束草」,然後再上屋頂用腿夾緊一把一把地將海草「擠」在屋頂上,在屋頂從下往上苫草的過程中不使用其他建築材料,這不能不說是個奇蹟,海草房造價不高,卻可經久不壞不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