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梅縣700年歷史圍龍屋「鯉魚圍」亟需保護

2020-12-17 中國新聞網

廣東梅縣700年歷史圍龍屋「鯉魚圍」亟需保護

  中新網梅州3月7日電 題:廣東梅縣700年歷史圍龍屋「鯉魚圍」亟需保護

  作者 周濤 蔡欣欣 翁尚華

  廣東梅州是客家人最大的聚居地,形式多樣的圍龍屋是客家人智慧的結晶。在梅州梅縣松口鎮仙口村就保存有一座有700多年歷史的圍龍屋「圍裡」,又稱「鯉魚圍」,雖然因年代久遠,房屋有些破敗,但仍能可見其壯觀的風採。

  近日,記者走進松口鎮仙口村,探訪這座經數百年風雨仍屹立倒的客家圍屋——圍裡。

  頗了解松口鎮歷史的梁德新老師告訴記者,梁氏松崗公在元朝皇慶元年間(約1312年)由福建寧化遷到松口鎮仙口村開基,並在村中河西岸建起約200餘間房的長形圍龍屋,取名「圍裡」。

  跟隨當地人的腳步走進「圍裡」, 記者看到長形圍龍屋與圓形圍龍屋的建築結構有所區別,雖此屋已有部分損毀,但仍可見其整體構造。該房屋外圍由一個個房間組成,中堂部分則有一列長形房屋將沿河房屋與靠街邊房屋間隔開,使得「圍裡」內部構成一種空間感,如梭般兩頭小,中間大,而靠街部分損毀較嚴重。

  85歲的梁繼光老人是「圍裡」的老鄰居了,在他的印象中,「圍裡」是當地較大型的圍屋。梁繼光告訴記者,他自小就在仙口村生活,小時候經常到「圍裡」玩耍。「以前圍裡很大,最多時曾住11戶共40多人。『圍裡』沿河部分以前有個鐵閘,大門則用厚實的木板做成,因為它的造型如梭,中間大,兩頭小,且大門逆水而向,恰好對著前方的龍潭灘,於是有『鯉魚上灘』的風水之說。所以,村裡人又叫它『鯉魚圍』,鐵閘部分是『魚尾』,大門部分為『魚頭』。」 梁繼光說。

  據了解,松崗公當時為原任汀州大守,因未完成政府下達的徵稅任務,後被貶為嘉應州巡檢。「小時候我曾跑到『圍裡』樓頂看到很多槍孔和一個炮口,後來才知道原來是因為以前松崗公是官,這些槍孔和炮口都是用來抵禦外人侵襲的。」梁繼光說。

  據悉,松崗公有9妻11子,他的後裔人才輩出、人丁興旺,「圍裡」梁氏現已傳到第28世,松崗公的後裔也達3萬多人,遍布海內外。其後裔後為生計,很多出海打拼,在香港、臺灣等地及新加坡、印尼、泰國等國居多。「每逢祭祖,『圍裡』門前都會車水馬龍,我看過最多時有100多輛小車200多人一起回鄉祭祖。祭祖過程中,子孫們看到『圍裡』因部分房屋沒人住已損毀,且圍屋表面破舊,於是在2009年左右他們共同出錢重修了。所以現在看到的樣子與以前有所不同。『圍裡』現在還有四五戶梁氏後人在此居住。」梁繼光說。

  由於房屋無人居住,年久失修,歷經700多年的圍裡僅剩1/4的結構,許多村民都為此表示惋惜,並希望社會各界多關注歷史遺蹟的保護與開發。

相關焦點

  • 五百年圍龍屋 客家建築名片
    一首廣為流傳的客家童謠唱出了客家人濃厚的圍龍屋之情。圍龍屋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徵。梅縣區丙村鎮有一座五百多年歷史、規模龐大的圍龍屋——仁厚溫公祠,猶如鑲嵌在客家圍龍屋群中一顆耀眼的明珠,也是唯一收入中國建築學會編撰的巨著《中國傳統民居建築》一書的客家圍龍屋。
  • 客家故事系列,客家圍龍屋的前世今生
    客家圍龍屋的瓦,一排一蓋,竟承載著客家人的偉大智慧。眾所周知圍龍屋被認為與北京的四合院、陝西的窯洞廣西的「杆欄式」和雲南的「一顆印」合稱為「中國五大特色民居」堪稱世界建築一絕。要深入了解客家,就從圍龍屋開始。
  • 客家圍龍屋申報「世遺」
    記者昨日從廣州亞運會、亞殘運會之梅州客家文化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梅州已被國家文化部批准為國家級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而被稱為中國五大民居之一的客家圍龍屋正在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有關工作在穩步推進中。  梅州是葉劍英的故鄉、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素有「文化之鄉、華僑之鄉、足球之鄉」的美譽,是客家民俗文化保存最完好、非物質文化項目最多、文化傳承最持久的地方,具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如梅州是客家方言最純正、我國唯一全境使用客家話的區域,梅縣客家話是公認的標準客家話;梅州山區百姓服飾仍有漢唐遺風;有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客家山歌、廣東漢樂和廣東漢劇等。
  • 你了解圍龍屋嗎?
    又稱為圍龍屋、圍屋、轉龍屋、客家圍龍屋等,是客家民居經典的三大樣式(客家圍屋、客家排屋、客家土樓)之一,一種富有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築,是客家民居中最常見、保存最多的一種,被譽為
  • 土樓梅州卻有特色,客家古建築圍龍屋,感受民族歷史文化!
    這次,給大家安排的,是一條橫貫福建、廣東的文化旅遊路線:福建永定-廣東梅州大埔-興寧。這是一條以感受客家文化為主的線路,而線路的最大看點則鎖定在客家建築代表:土樓和圍龍屋上。沿著客家先民的遷徙之路,看這一路南下客家建築的特色和變化,來感受這一程歷史文化。眾所周知,客家其實是早年居住在中原的先民,由於戰亂等各種原因而被逼南遷。
  • 印象梅州:「天圓地方」的客家圍龍屋
    (《國寶檔案》嶺南尋客-圍龍屋往事) 所謂圍龍屋,「龍」指的是屋後山巒的走勢,「圍」指的是半圓形的屋子。客家人建屋大都在依山傍水的丘陵山麓,宅基選擇以山脈來勢雄健,山麓結基平坦、寬敞,周圍綠水迴環的地方,此被視為「風水林」。
  • 集博物館、客家文化大觀園和酒樓於一身的圍龍屋,隱藏在梅州市區
    於1896年完工,佔地面積3780平方米,雙層土木跑馬樓結構,三堂二橫一圍龍一門坪一池塘,樓上樓下共有83間房間,整個圍龍屋(含池塘)呈橢圓形,原有的各類建築裝飾比較華麗而且圍龍屋整體結構保存得很完好。
  • 風情圍龍屋 客家情依依
    近日,記者走進南山鎮樂屋村領略圍龍屋的客家風情。 在歷史上,客家人南遷時多居住在偏僻的山區。六和便坐落於佛山最北部的南山鎮深處,這裡群山環繞,林木蔥鬱,風景如畫。如今,樂屋村的圍龍屋已無人居住,顯得有些破敗,屋簷下、老巷中野草叢生,人們行走在其間,仍可感受到數百年來樂氏族人流淌於此的生活點滴。
  • 圍龍屋之鄉廣東興寧古圍屋現客家建築文化奇觀
    圍龍屋之鄉廣東興寧古圍屋現客家建築文化奇觀 地處粵東北的興寧是圍龍屋興盛時期的客家民系成熟地,境內至今保存較好的圍龍屋數量多達4000多座,類型多種多樣、歷史悠久、面積龐大,堪稱「中國圍龍屋之鄉」。  近日,記者特地前往千年古邑興寧探訪。  走在興寧的鄉鎮上,隨處可見各式各樣的圍龍屋,或氣勢恢宏,或古樸典雅,與現代建築相輝映。
  • 廣東旅遊好去處,那是一種具有古樸氣質的建築:梅州客家圍龍屋
    今天小編要給大家介紹的是非常古樸的建築,那就是廣東梅州的客家的圍龍屋。客家圍龍屋具有典型的嶺南特色是最典型的客家民居建築。與北京的四合院.陝西的窯洞.廣西的幹欄式和雲南的一顆印被稱為為我國最具代表的五大傳統建築樣式。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走進客家的圍龍屋吧。
  • 客家圍龍屋只有圓形?梅州興寧有十個最美半圓,四角圍龍屋!
    《大魚海棠》,《花木蘭》裡面出現的都是圓形的客家圍龍屋,難道客家只有圓的圍龍屋?其實客家人比較多數量的都是半圍龍屋,梅州興寧裡有十大典型代表,一起來看看其中六個吧!第一個!可是有清刻光緒帝聖旨木匾、清刻磐安圍房樣圖木板的葉塘鎮河西村,磐安圍《孝女彩金》電影主要取景地,於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興建,為三堂四橫圍龍屋,愛好文物的可以前來觀賞!
  • 嶺南寫真:探秘「客家圍屋博物館」廣東梅縣僑鄉村
    中新社梅州6月10日電 題:探秘「客家圍屋博物館」廣東梅縣僑鄉村  作者 楊草原 唐林珍  位於廣東梅州市梅縣南口鎮的僑鄉村,是一個有500多年歷史的古村落,2012年被評為「中國古村落」。據梅縣博物館館長朱迪光介紹,僑鄉村現存較為完整的各式客家傳統民居有108座,既有單層圍龍結構,又有雙層圍龍結構,及中西合璧的十廳九井結構和五槓式等結構。  「僑鄉村的古民居建築總佔地面積15萬多平方米,總建築面積9萬多平方米,是中國客家地區現存圍龍屋數量最多、密度最大、形制最豐富的村落。該村的古民居群被海內外專家稱為世界民居建築奇葩。」朱迪光說。
  • 梅州,最美不過圍龍屋!
    梅州是歷史上客家民系的最終形成地、聚居地和繁衍地,因此被稱為「世界客都」。在這裡,圍龍屋遍布郊野鄉間,規模各異、樣式相同,最能體現濃鬱的客家風情。圍屋之妙在於「圍」,而在「圍」的基礎上,又可細分出十多種樣式,最常見的有圍龍式、城堡式、殿堂式、槓式、中西合璧式等。家人經歷過艱辛的遷徙跋涉,在他們搭窩蓋房子的潛意識裡,求踏實保平安是第一位的。客家先民不僅承襲了中原的傳統建築模式,更結合所居之處的天時地利,將其發展和完善。圍屋集客家人的生活起居,輔助勞作和飼養加工於一處,空間雖有限卻自成村落。
  • 圍龍屋:體驗客家人生
    本報記者 魯娜一座已有126個年頭的老建築,在宅子後人的悉心照顧和經營下,已經成為一座客家文化的活「展館」——作為廣東梅州唯一一個家族經營的圍龍屋飯店,圍龍屋(星園)酒家已經成為食客來到梅州必去「報到」的地方。在老梅州人的口中,這座古城更常被稱作梅縣,因梅江穿城而過得名。
  • 客家風情圍龍屋風格鑑賞與設計
    隨著客家潮的興起圍龍屋造型更是形態萬千,甚至出現了許多與圍龍屋相關的衍生藝術品。,主要在廣東、福建西南部及廣西北部,廣東是目前最大量傳承客家住房文化遺址之地。一般都有二三百年乃至五六百年歷史。(客天下圍龍屋)圍龍屋的客家文化內涵十分豐富,從建築風格到民風民俗處處展示了客家的人文歷史,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徵,被眾多國內外專家譽為東方璀璨的明珠、世界上的民居建築奇葩
  • 梅州客家圍龍屋(組圖)
    12月10日,「綠色崛起新梅州——全國網絡媒體梅州行」採訪團一行來到梅州傳承千年的居住文化象徵圍龍屋進行參觀採訪,一座座充滿歷史感和滄桑感的百年老屋讓記者們紛紛讚嘆,斑駁的磚瓦仿佛在訴說著客家悠長的歷史,走進圍龍屋內處處是客家深厚的歷史人文痕跡,客家文化就在這白牆黑瓦間一代代傳承著
  • 客家圍龍屋的風水智慧及文化
    為防外敵及野獸侵擾,多數客家人聚族而居,形成了圍龍屋、走馬樓、五鳳樓、士圍樓、四角樓等,其中以圍龍屋存世最多和最為著名,是客家建築文化的集中體現。 廣東梅州、興寧一帶最常見的半圍龍屋圍龍屋始於唐宋,盛行於明清,主體結構為「一進三廳兩廂一圍」,普通圍龍屋佔地8畝、10畝,大圍龍屋的面積已在
  • 來看看梅縣區這些客家圍龍屋的「新貌」
    作為客家文化的重要載體 圍龍屋被眾多國內外專家 譽為東方璀璨明珠、世界民居建築奇葩 新梅互聯 攝 近年來 梅縣區對部分圍龍屋 進行相應的維護修繕
  • 梅州圍龍屋:客家人的土木堡壘
    梅州圍龍屋是一種富有濃鬱客家風格特色的民居建築,主要分布在中國的東南部地區。這種民居以土木結構為主,集合宜居和防禦功能於一體的營壘式建築,歷史悠久,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徵。梅州圍龍屋是一種典型的漢族民居建築,遍布於廣東省梅州市,一般都有二三百年乃至五六百年歷史。
  • 廣州有座「半圓」客家圍龍屋,在金黃稻田間,像入鄉隨俗「淑女」
    當珊珊三丫頭輾轉來到崗埔村,11月正是稻穀成熟和收穫的季節,穿過一大片金黃的稻田,就看到了一座「半圓」的客家圍龍屋,出現的那一刻,讓人有一種被「驚豔」到的感覺。雖然此前珊珊三丫頭在廣東梅州、福建南靖和永定、江西的龍南見過不少的客家建築,但在廣州見到保存如此完整和精巧的半圓圍龍屋,十分難得。眼前的崗埔圍龍屋,就仿如一個端妝的「淑女」,一直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