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款APP,在滿足用戶需求的時候,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良性的,將用戶的行為引向好的方面,另一種是非良性的,儘管從短期來看是讓用戶的需求得到了滿足,但是治標不治本,長期來看,用戶的需求實際上是被損害的。
下面將基於異地戀情侶APP的市場,談談如何在該市場中去更為良性地滿足用戶需求。之所以選擇該市場作為案例,是因為在知乎/百度知道的問答類社區上,幾乎隨處可以見到人們對於異地戀的困擾,例如「異地戀真的難以維持嗎?」、「異地戀多久聯繫一次好」、「異地戀如何維護長期戀愛關係」。而且對於這些問題,幾乎是眾說紛紜,對於說清楚如何更為良性地滿足用戶需求,是很有幫助的。我會以WithMe APP為例,以方便讀者能夠更好地理解。
需求本質
異地戀情侶由於分隔兩地,存在強烈的線上溝通需求,本質上是希望獲得「被愛,被關心」的感覺。而針對這個需求,存在提升溝通質量和提升溝通頻率兩種方向。前者就是良性的,後者則是非良性的。
然而,憑什麼說後者是非良性的?
從短期來看,似乎只要讓異地情侶之間儘可能多互動,就能夠讓兩個人的感情維持在比較穩定的狀態,比如有些情侶APP開發的各種情侶即時遊戲。而且,這樣的產品功能,在用戶生命周期的早期,甚至還能夠幫助產品獲得非常高的日活。
但是,從長期來看,更多的互動,不等於更有質量。要玩這樣的即時性遊戲,其實和「要求對方時刻陪在自己身邊」沒什麼區別,而這根本不符合異地情侶的實際情況。不能忽視伴侶當然是必要的,但在一段健康的異地情侶關係中,雙方也要掌握好自己的生活,需要自己成長,否則就成了靠對方來獲得自我存在的「依賴症」。所以,以這樣的遊戲形式,去提升情侶溝通頻率,並不能將兩個人的關係推向穩定,長期來看是非良性的。
那麼,怎麼樣滿足異地情侶的溝通需求,才可以稱得上是良性的呢?
如果我們去知乎上看一看高票答案,或者請20對最終成為眷屬的異地情侶去做調研,就會發現:反倒是不要強求每天都要打電話/發簡訊,而是專注於提升溝通的質量的情侶,關係會更好。甚至所選擇的溝通方式,都可以成為推進兩個人關係的有用工具:如果是生活小事,快速發微信或者QQ即可;如果是吵架了,男生想哄一哄女朋友,手寫一份情書,也很不錯;如果是有比較值得紀念的事情,那麼在WithMe的雙人日記本記錄下來,會顯得對這份感情非常重視。
圖1 QQ-手寫情書-WithMe
又比如,許多年輕的情侶,都會因為擔心惹對方生氣,經常在談話時隱藏自己的看法。但是,今天忍著不說,明天忍著不說,最終會導致兩個人的隔閡越來越深。而成熟的情侶,會在日常對話中向對方傳達自己對某件事的態度和看法。只有這種深層次的溝通,才能推進情侶之間深層次的相互認可。
對比WithMe和微信的不同特點,就能明白這一點:微信的對話記錄是瀑布流式的,沒有對信息按事件分類,即所有的聊天記錄都呈現在同一個頁面上,顯得毫無主題和深度,但是非常有利於分享實時信息——「我可以立刻知道你在做什麼」;而WithMe,是按照事件分類的,評論隱藏在事件之中,這就能讓情侶在交流的時候,知道自己是在談論什麼主題。比如下面這一對情侶,男生在和女生談去迪士尼玩的事情時,婉轉地向女生詢問是否真的沒事,還是嘴上說說,女生也巧妙地誇讚了男生,這樣的交流就是良性的。所以,情侶之間互相交流的時候,應該儘量基於某件事去談論自己的看法,傳遞自己的價值觀念,能夠推動兩人關係趨向於深入和成熟。
綜上所述,如果一個情侶APP產品,能夠使得雙方在保持相對獨立的前提下,採用儘可能深度化的溝通方式,從而實現雙方關係的成熟,那麼,它就是良性的,是具有「善意」的。
所以,真正良性的產品功能,不僅僅應該將眼光局限在短期的指標上,例如日均活躍次數,更重要的是應該使得用戶的需求得到真正的良性的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