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化中很重要的一個內容就是「氣節」,尤其是古代文人,志氣和節操是評判他們人品的重要標準。在這種文化的影響下,歷史上也出了很多要志氣不要命的文化楷模,比如三國時期的嵇康,臨刑前一曲《廣陵散》成為世代流芳的千古絕唱。而儒家文化有關「氣節」的經典故事就是君子「不食嗟來之食」。
「嗟來之食」這個典故來源於《禮記》,原文是這樣的:「齊大飢。黔敖為食於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屨,貿貿然而來。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曾子聞之,曰:『微與!其嗟與,可去,其謝也,可食』。」原文中曾子評價道:「恐怕不用這樣吧!黔敖無禮呼喚時,當然可以拒絕,但他道歉之後,就可以去吃。」這種評價還是比較中肯的,但後來「不食嗟來之食」卻成為人們爭相傳誦的典故、成為骨氣和節操的代表。
然而,與此同時,儒家文化又高度讚揚了另一種精神,那就是「大丈夫能屈能伸」、「成大事者不拘小節」,經典故事之一就是「韓信甘受胯下之辱」,原文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淮陰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 眾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於是信孰視之,俯出袴下,匍匐。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
當那個屠夫當眾羞辱韓信,讓他從自己褲襠下鑽過去的時候,韓信自知形隻影單,與一群惡少硬拼肯定吃虧。於是,當著圍觀眾人的面,從那個屠夫的褲襠下鑽了過去。
「胯下之辱」肯定比「嗟來之食」更具侮辱性和惡意、更挑戰人的忍耐限度,可為什麼「嗟來之食」要了一個人的命,而「胯下之辱」則成就了一位歷史風雲人物?儒家文化到底在推崇什麼?為何如此糾結?
歷史上類似「胯下之辱」的故事還有很多,比如越王勾踐的「臥薪嘗膽」,忍耐到可以去嘗吳王的便便,還有司馬遷受宮刑而忍辱負重,最終成就了千古巨著《史記》。這些故事的共同點是:主人公忍受了奇恥大辱,後來翻身了、成功了、逆襲了。於是評價他們為:「能忍常人所不能忍之事」,潛臺詞就是:「你忍不了你就是個平常人,沒什麼大出息。」
而「嗟來之食」的主人公沒有著墨太多,看樣子是一個普通的災民,杯水車薪的一碗飯拯救不了他的人生,吃與不吃可能最後結果也不會有太大改變,他翻不了身也成就不了什麼大事業,於是那就去成全「氣節」吧,至少可以選擇一個體面的死法。
儒家文化如此糾結,儒家文化薰陶下的人們更是糾結:到底該成全「不食嗟來之食」的骨氣,還是練就「甘受胯下之辱」的忍耐力?其實這也是儒家文化的圓滑之處:該怎麼做,自己掂量吧!有野心有能力你就能屈能伸一切朝著成功的方向去奮鬥;斤兩不夠的人是認慫還是硬撐自己看著辦。儒家文化不是還有那一句:「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嗎?不管怎麼做都有充分的退路,其實審時度勢的「中庸之道」才是儒家文化的核心。
不露鋒芒、不動聲色、伺機而動,中國人的城府就是這樣練就的,「中庸之道」的中國文化也才得以縱橫幾千年屹立不倒,或許我們才是最懂得生存之道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