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食嗟來之食與甘受胯下之辱——儒家文化的糾結

2020-12-14 山妖妙妙說

中國古代文化中很重要的一個內容就是「氣節」,尤其是古代文人,志氣和節操是評判他們人品的重要標準。在這種文化的影響下,歷史上也出了很多要志氣不要命的文化楷模,比如三國時期的嵇康,臨刑前一曲《廣陵散》成為世代流芳的千古絕唱。而儒家文化有關「氣節」的經典故事就是君子「不食嗟來之食」。

「嗟來之食」這個典故來源於《禮記》,原文是這樣的:「齊大飢。黔敖為食於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屨,貿貿然而來。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曾子聞之,曰:『微與!其嗟與,可去,其謝也,可食』。」原文中曾子評價道:「恐怕不用這樣吧!黔敖無禮呼喚時,當然可以拒絕,但他道歉之後,就可以去吃。」這種評價還是比較中肯的,但後來「不食嗟來之食」卻成為人們爭相傳誦的典故、成為骨氣和節操的代表。

然而,與此同時,儒家文化又高度讚揚了另一種精神,那就是「大丈夫能屈能伸」、「成大事者不拘小節」,經典故事之一就是「韓信甘受胯下之辱」,原文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淮陰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 眾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於是信孰視之,俯出袴下,匍匐。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

當那個屠夫當眾羞辱韓信,讓他從自己褲襠下鑽過去的時候,韓信自知形隻影單,與一群惡少硬拼肯定吃虧。於是,當著圍觀眾人的面,從那個屠夫的褲襠下鑽了過去。

「胯下之辱」肯定比「嗟來之食」更具侮辱性和惡意、更挑戰人的忍耐限度,可為什麼「嗟來之食」要了一個人的命,而「胯下之辱」則成就了一位歷史風雲人物?儒家文化到底在推崇什麼?為何如此糾結?

歷史上類似「胯下之辱」的故事還有很多,比如越王勾踐的「臥薪嘗膽」,忍耐到可以去嘗吳王的便便,還有司馬遷受宮刑而忍辱負重,最終成就了千古巨著《史記》。這些故事的共同點是:主人公忍受了奇恥大辱,後來翻身了、成功了、逆襲了。於是評價他們為:「能忍常人所不能忍之事」,潛臺詞就是:「你忍不了你就是個平常人,沒什麼大出息。」

而「嗟來之食」的主人公沒有著墨太多,看樣子是一個普通的災民,杯水車薪的一碗飯拯救不了他的人生,吃與不吃可能最後結果也不會有太大改變,他翻不了身也成就不了什麼大事業,於是那就去成全「氣節」吧,至少可以選擇一個體面的死法。

儒家文化如此糾結,儒家文化薰陶下的人們更是糾結:到底該成全「不食嗟來之食」的骨氣,還是練就「甘受胯下之辱」的忍耐力?其實這也是儒家文化的圓滑之處:該怎麼做,自己掂量吧!有野心有能力你就能屈能伸一切朝著成功的方向去奮鬥;斤兩不夠的人是認慫還是硬撐自己看著辦。儒家文化不是還有那一句:「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嗎?不管怎麼做都有充分的退路,其實審時度勢的「中庸之道」才是儒家文化的核心。

不露鋒芒、不動聲色、伺機而動,中國人的城府就是這樣練就的,「中庸之道」的中國文化也才得以縱橫幾千年屹立不倒,或許我們才是最懂得生存之道的民族。

相關焦點

  • 嗟來之食到底能吃不?為什麼曾子說可以吃?
    1「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小時候學這些時,覺得古人好有骨氣,一定要向他們學習。長大後才發現,事情並沒這麼簡單。如果真要餓死了,為了名節,就真的不吃嗟來之食嗎?越王勾踐臥薪嘗膽,韓信甘受胯下之辱,是否就沒有骨氣了?於是陷入了矛盾之中。2直到讀了《孟子·告子下》,裡面講屋廬子也受到同樣刁難:「禮與食孰重?」、「以禮食,則飢而死;不以禮食,則得食,必以禮乎?」結果,屋廬子「不能對」。
  • 嗟來之食亦可食
    一個叫黔敖的富人在路邊準備了飯食,供路過飢餓的人來吃。有個餓得肚子如一張紙的人腳步拖拉,兩眼昏昏無神地走來。黔敖左手端著食物,右手端著湯,說道:「喂!來吃吧!」那個饑民抬起頭看著趾高氣揚的黔敖,覺得很是屈辱,沒有接受施捨,默默地走開了。不久,這個人餓死在野外。這是不食」嗟來之食」的故事梗概。
  • 新說「志士不食嗟來之食」
    網絡配圖@小明漫畫「嗟來之食」的故事,如果你知道,就請仔細看圖。春秋戰國時期的某一年,齊國發生大饑荒。這個餓漢餓壞了,看上去十分虛弱,走路搖搖晃晃,隨時都有可能跌倒,倒下去就不可能再也站不起來了。黔敖就像獵人發現了獵物一樣,心中暗喜,覺得自己顯示仁慈的機會來了。於是他左手拿著食物,右手端著一壺湯水,衝著餓漢很沒禮貌地說:「嗟!來食!」——喂!來吃吧!
  • 曾子孟子嗟來之食相似之處 無功不受祿和拒絕侮辱施捨
    曾子和孟子都是儒家學說的重要代表人物,巧合的是兩人都有不是嗟來之食的典故,孟子講了不食嗟來之食的故事,還說了貧賤不能移,而曾子衣敝衣以耕,都反映了做人的骨氣。   《不食嗟(jiē)來之食》,選自《禮記。檀弓》。《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儒家經典之一。
  • 儒家文化對韓國飲食的影響
    中國的儒家文化傳入朝鮮半島後,對當地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不僅表現在政治制度、倫理道德、文化教育等方面,也表現在飲食文化之中。儒家注重衛生適時、強調健康養生的飲食思想包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與生活智慧,其對韓國飲食習慣的影響延續至今。
  • 嗟來之食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嗟來之食,指帶有侮辱性的施捨。出自:《禮記·檀弓下》:「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近義詞有:盜泉之水、殘羹冷炙,嗟來之食是褒義成語,可作主語、賓語、定語;含貶義,指帶有侮辱性的施捨。嗟來之食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嗟來之食(jiē lái zhī shí)成語釋義:指帶有侮辱性的施捨。成語出處:《禮記·檀弓下》:「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
  • 前國足教練裡皮一周後發聲: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
    導語:前國足教練裡皮時隔一周發聲: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看到這個標題各位肯定知道要說啥了吧!在11月14號的晚上,世界盃預選賽40強中國足1:2不敵敘利亞,本來這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但是不曾想主教練裡皮卻在賽後宣布辭職,這是在一年期間,他第2次從中國隊的主帥位置上離職。
  • 予惟不食嗟來之食!
    所以說,關於扔廠牌的事情,第一眼看到的肯定是無禮與不尊重,覺得憤怒和生氣,這是很自然的。但在不少過來人看來,更多的卻是委屈與心酸。說實話,每個人都是娘生父母養的孩子,誰也不比誰高貴,為什麼要受這股窩囊氣,不過是一文錢難倒英雄漢罷了。
  • B站不受「嗟來之食」,漫畫《租借女友》不僅改名字,還換封面了
    文/速遞君 就在今年播出的7月新番中,發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那就是B站與A站之間的新番之爭,A站由於每個季度都能買到季度黑馬的動漫亦被網友戲稱為「買番鬼才」,而B站財大氣粗則會買下大多數的新番,然而這次就在這部《租借女友》的新番上讓我們見到了AB站之間的「愛恨情仇」,B站不受「嗟來之食」,漫畫《租借女友》不僅改名字,還把換封面了
  • 嗟來之食
    閱讀提示:拒絕嗟來之食不僅需要氣節,也是需要實力的!   古人從伯夷叔齊不食周粟的故事中提煉出一種叫做「氣節」的東西,後來就演化為傳統文化的精神資源。經過五四運動的蕩滌,「氣節」被注入了新的內涵,尤其到民族危亡的時刻,它足以撐起民族的脊梁。比如朱自清,今天的中學生從他的散文名篇《背影》《荷塘月色》中感知平民情懷和文人氣質,老師也會講一講他在人生謝幕前的悲壯故事。
  • 《琉球王國儒家文化十二講》:琉球的儒家文化之根
    儒家文化作為兩千多年來中國社會的主流思想,支配和影響了中國整個思想學術界,塑造了中華民族的民族氣質。儒家文化依據外在環境和形式,進行了內部的調整和演變,儒學大師迭出。儒家思想經久不衰,經世致用、創新發展以及其自身的比較優勢起到了關鍵作用,其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
  • 不食嗟來之食!終場前5秒有機會得分40+,但倫納德「拒絕」了
    有意思的是他在終場前5秒鐘時獲得了兩次罰球,個人單場得分有望40+,不過倫納德「拒絕」了,不食嗟來之食!在今天的比賽中倫納德的表現可以用天神下凡來形容,他全場20投13中,命中率高達65%,三分球7投5中,命中達到了同樣驚人的71%。但與此同時他的罰球命中率卻只有66%,全場12罰8中,第四節單節就投丟了4個罰球。
  • 無名乞丐卻是奇才:貧苦一生不食嗟來之食,凍死前留下一千古名詩
    而且古代文人大多數都有自己的操守和堅持,寧願受苦也不想要其他人的施捨。在嘉慶年間,就有一位奇才,他生前是一個無名乞丐,在他死後別人才知道他的才華。無名乞丐卻是絕世奇才。嘉慶年間,一個名為永嘉縣的地方,一位掏糞的老人發現了大街上有一具被凍死的乞丐屍體,於是就報導給了官府。州官聽到了這個消息,就派人去處理這具屍體。
  • 街頭藝人:有人是為了生計不受嗟來之食,她是為了幫助他人!
    她喜歡在街頭給陌生人唱歌,儘管聽的人不多,但每當有人停駐的時候都覺得特別溫暖也覺得相當有成就感,對於裘紫靜來說這是鍛鍊勇氣的場也是是件很有意義的事情。對於其他街頭藝人來說,街頭就是他們的舞臺。但即使淪落到必須走上街頭討生活,他們也不願意受嗟來之食,寧可通過學習掌握一門手藝以賣藝維持生活,對於乞討與賣藝,他們認為有著本質的區別,因為一種是求人施捨,而另一種則還是憑自己的技藝與技能換取食物與報酬。街頭藝人,中國自古就有這類人群。
  • 陳來:儒家文化的人文精神
    孔子說「殺身以成仁」,孟子說「捨生而取義」,都是認為對道德信念的堅持不受物質條件影響。儒家的這種思想在社會上造成了崇德尚義的氣氛。這種精神追求,通過古代的文明規範體系「禮」,形成了中華「禮儀之邦」的社會風尚。
  • 嗟來之食不可食的故事
    正在這時,一個餓得不成樣子的人一步三晃、跌跌撞撞地走了過來,只見他用破爛的衣袖半遮掩著臉,腳穿一雙破草鞋,十個腳趾血跡斑斑地露在外面。黔敖一看,心裡樂開了花,自言自語道:「上天有眼,我大發慈悲的時候到了。」於是他左手拿起乾糧,右手端起一碗湯,仰天望著天空,嘴裡吆喝著:「喂,過來吃!」
  • 不吃嗟來之食的那個有志之士,餓死前到底該不該吃食物
    圖片來源網絡《嗟來之食》是一則成語故事,說的是一位有志氣的災民因為不吃別人施捨的糧食而餓死的故事。也就是說為了體現做人的骨氣絕不能低三下四地接受別人的施捨,哪怕是餓死。,誰知那個人覺得黔敖喊他的口氣很傷自己的自尊,那人瞪大他的眼睛盯著黔敖,說:「我雖然飢餓難耐,卻也不吃你這嗟來之食,對於侮辱我的尊嚴的食物,死我也不會吃上一口的!」。黔敖追上前去立刻向他道歉,並誠懇地勸他吃飯。但他仍然堅決不吃,最終餓死了。
  • 第三個工作——不食嗟來之食!
    看看我們的周圍,這樣的父母不在少數,對子女的愛超越了一切,他們想永遠保護著兒女,不讓我們承受一點點風險。前兩個受挫的工作經歷,父母也給了我極大的安慰和鼓勵。很快,母親給我找了一份工作。這個公司是做塑料原料銷售的,老闆人不錯,見面後先把我安排到辦公室,說是熟悉幾天後再安排具體工作。
  • 外來文化、傳統文化、與儒家文化及文化自新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水土產生一種文化形態。各種文化在世界大潮下相互衝突,交流,互取需要!天下人自會鑑別取之,慢慢消化融合!當今走在世界前列的核心思想是:公平,自由,民主!也是最深入人心的潮流!但儒家並沒有深厚的國家民族概念,只有「明君」概念,認為誰是明君誰就配位坐天下!所以在儒家人眼中亡不亡國,意義不大!有明君之主才是重要的!在儒家人心中,天下是不存在亡的,只有得與失,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而這個「民心」不是普遍的下層黎民百姓的心,而往往是儒家人的心!最終不過是以民為由頭,行自己事!
  • 到底何為真正的中華文化?書法的貴族精神是啥?如何傳承
    君子文化本乎天者親上,草根田園文化本乎地者親下。貴族文化包括琴、棋、書、畫、禮、樂、射、御、書、數,貴族文化的核心乃貴族精神。貴族精神是一種高貴不凡的氣質,是一種士可殺不可辱的矜持,是惟精惟一允執厥中的堅守,是天子死社稷大夫死國門的豪邁,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忠貞,是貧者不受嗟來之食廉者不飲盜泉之水的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