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成功發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

2020-12-17 華龍網

新華社甘肅酒泉8月16日電(記者吳晶晶、楊維漢、徐海濤)2016年8月16日1時40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這將使我國在世界上首次實現衛星和地面之間的量子通信,構建天地一體化的量子保密通信與科學實驗體系。

量子衛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院士介紹,量子通信的安全性基於量子物理基本原理,單光子的不可分割性和量子態的不可複製性保證了信息的不可竊聽和不可破解,從原理上確保身份認證、傳輸加密以及數字籤名等的無條件安全,可從根本上、永久性解決信息安全問題。

量子衛星2011年12月立項,是中科院空間科學先導專項首批科學實驗衛星之一。其主要科學目標一是進行星地高速量子密鑰分發實驗,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廣域量子密鑰網絡實驗,以期在空間量子通信實用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二是在空間尺度進行量子糾纏分發和量子隱形傳態實驗,在空間尺度驗證量子力學理論。

工程還建設了包括南山、德令哈、興隆、麗江4個量子通信地面站和阿里量子隱形傳態實驗站在內的地面科學應用系統,與量子衛星共同構成天地一體化量子科學實驗系統。

潘建偉表示,我國自主研發的量子衛星突破了一系列關鍵技術,包括高精度跟瞄、星地偏振態保持與基矢校正、星載量子糾纏源等。量子衛星的成功發射和在軌運行,將有助於我國在量子通信技術實用化整體水平上保持和擴大國際領先地位,實現國家信息安全和信息技術水平跨越式提升,有望推動我國科學家在量子科學前沿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對於推動我國空間科學衛星系列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本次任務還搭載發射了中科院研製的稀薄大氣科學實驗衛星和西班牙科學實驗小衛星。量子衛星發射入軌後將進行3個月左右的在軌測試,然後轉入在軌運行階段。

量子衛星工程由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抓總負責;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負責科學目標的提出和科學應用系統的研製;中科院上海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抓總研製衛星系統,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聯合中科大研製有效載荷分系統;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牽頭負責地面支撐系統研製、建設和運行;對地觀測與數字地球科學中心等單位參加。

據介紹,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研製。此次發射是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的第234次飛行。

相關焦點

  • 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成功發射
    中國經濟網酒泉8月16日電(記者佘惠敏杜芳)2016年8月16日1時40分,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在我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升空。此次發射任務的圓滿成功,標誌著我國空間科學研究又邁出重要一步。
  • 中國成功發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
    信息 中國成功發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 參與互動    新華社甘肅酒泉8月16日電(記者吳晶晶、楊維漢、徐海濤)2016年8月16日1時40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
  • 我國即將發射的全球首顆量子衛星被命名為"墨子號"
    vid=384510  新華社甘肅酒泉8月15日電(記者吳晶晶、徐海濤)記者15日從中科院獲悉,我國即將發射的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被命名為「墨子號」。「關於這顆衛星的命名,我們考慮了好久。」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院士說,最終命名為墨子,緣起於已故著名教育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老教授錢臨照。
  • 全球首顆量子衛星命名為「墨子號」
    新華社甘肅酒泉8月15日電記者15日從中科院獲悉,我國即將發射的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被命名為「墨子號」。「關於這顆衛星的命名,我們考慮了好久。」潘建偉說,墨子在兩千多年前就發現了光線沿直線傳播,並設計了小孔成像實驗,奠定了光通信、量子通信的基礎。「就像國外有伽利略衛星、克卜勒望遠鏡一樣,以中國古代偉大科學先賢的名字來命名全球首顆量子衛星,將提升我國的文化自信。」他說。
  • 世界首顆量子衛星緣何叫墨子號?背後的故事值得每個滕州人驕傲
    文/史間一壺酒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及其同事聯合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等單位的科研工作人員,在國際上首次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對嘗試結合量子力學與廣義相對論的理論進行了實驗檢驗,取得了重大成就。
  • 我國「墨子號」衛星首次太空實驗嘗試結合量子力學與廣義相對論
    新華社北京9月20日電(記者徐海濤、董瑞豐)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合作,利用我國「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對一類預言引力場導致量子退相干的理論模型進行了實驗檢驗。
  • 量子力學遇上廣義相對論——「墨子號」求解世紀謎題
    近日,多國科研人員合作利用我國「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對一類預言引力場導致量子退相干的理論模型開展了實驗檢驗。這是國際上首次利用量子衛星在地球引力場中對嘗試結合量子力學與廣義相對論的理論開展實驗檢驗,將極大推動相關物理學基礎理論和實驗研究。
  • 為啥世界首顆量子衛星名為「墨子」? 墨子何以成「科聖」?
    2016年8月16日1時40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8月15日,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中國自主研製的世界首顆量子衛星被命名為「墨子」,之所以起名「墨子」,是因為墨子最早通過小孔成像實驗發現了光是直線傳播的,第一次對光直線傳播進行了科學解釋——這在光學中是非常重要的一條原理,為量子通信的發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墨子還提出了某種意義上的粒子論。
  • 「墨子號」又立功!率先檢驗引力如何影響量子糾纏
    實驗場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供圖)  我國「墨子號」量子科學衛星再獲重要成果。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教授及其同事彭承志、範靖雲等與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等單位的科研工作人員合作,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對一類預言引力場導致量子退相干的理論模型進行了實驗檢驗。  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科學》雜誌9月19日在線發布了該研究成果。
  • 中國「墨子號」衛星實現量子安全時間傳遞,奠定未來導航基礎
    墨子號量子通信衛星模型。人民視覺 資料圖新華社合肥5月13日消息,近期,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與同事彭承志、徐飛虎等人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量子安全時間傳遞的原理性實驗驗證,精度達到30皮秒(1皮秒等於1萬億分之一秒)的世界先進水平,為未來構建安全的衛星導航系統奠定基礎。日前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物理》發表了該成果。
  • 「墨子號」背後的悽(gou)美(xue)愛情故事
    可能很多人都不記得了,今天是墨子號「上天」三周年紀念日。2016年8月16日1時40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墨子號的任務是開展星地高速量子密鑰分發和量子隱形傳態實驗。
  • 「懷柔一號」衛星成功發射,衛星「擺渡人」,東陽人!
    12月10日4時14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以「一箭雙星」方式將「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縮寫為GECAM)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獲得圓滿成功。
  • 我國首顆極地觀測遙感小衛星「京師一號」成功發射
    我國首顆極地觀測遙感小衛星「京師一號」成功發射  有望降低對國外的數據依賴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教育報訊(見習記者 林煥新)9月12日,我國首顆極地觀測遙感小衛星「京師一號」(代號:BNU-1)在中國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搭載長徵四號乙火箭成功發射,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
  • 「墨子」入軌 中國領跑量子太空競賽
    記者 高 博 張蓋倫經過十三年準備,「墨子號」終於成功升空。「墨子號」是世界上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量子衛星首席科學家、中科院院士潘建偉說,給它起名「墨子」,是因為墨子首先通過小孔成像實驗發現了光沿直線傳播,而且他也提出了某種意義上的「粒子論」。
  • 2021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之公共基礎知識備考:中國的衛星事業
    2018年年底,完成19顆衛星發射組網,完成基本系統建設,向全球提供服務;計劃2020年年底前,完成30顆衛星發射組網,全面建成北鬥三號系統。   四、科學實驗衛星   為了對航天任務急需的新技術進行先期試驗,同時開展空間環境探測與空間科學研究,中國在剛開始研製衛星時,就開始發展了科學探測與技術試驗衛星系列。
  • 全球氣候變冷是因為中國衛星?這個鍋我們可不背
    參考消息網6月17日報導 最近一個名為「今日星球」的外文網站發表文章稱,2017年春天反常地冷,甚至到如今已經是夏天了,地球的一些地方仍很冷,而這可能是因中國的量子衛星所致。
  • 我國首顆民用亞米級光學傳輸型立體測繪衛星高分七號成功發射
    本報北京11月3日電 (記者馮華)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3日11時22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重大專項(簡稱高分專項)高分七號衛星,並搭載發射了精緻高分試驗衛星、蘇丹科學實驗衛星一號、天儀十五號衛星等3顆衛星。
  • 「淮安號」恩來星發射成功!系國內首顆「環保型」微納衛星
    恩來星衛星研製、發射項目。衛星升空入軌後,由地面接收解碼,進行圖像下傳。在紀念周恩來誕辰120周年期間,還將上傳淮安中小學生1200個紀念周恩來的心願,120幅紀念周恩來的書法作品,120首紀念周恩來的詩歌等。  入軌後,「淮安號」恩來星將支持開展多種學生主導的航天科普活動。廣大青少年可開展衛星測控、圖像下傳等航天實踐活動,感受語音數據轉發,地面站遠程操控等技術的無窮魅力。
  • 【我國發射首顆X射線空間天文衛星】火箭操作分隊:確保"零失誤"發射
    【我國發射首顆X射線空間天文衛星】火箭操作分隊:確保"零失誤"發射 原標題: ​記者從國防科工局獲悉,今天上午11點,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採用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了首顆X射線空間天文衛星「慧眼
  • 我國即將發射世界首顆亞米級遙感衛星,期待!
    2020年4月24日,這是我國第五個中國航天日。在這個非常有意義的日子,大連理工大學傳來捷報,宣布首顆科學衛星項目正式啟動,並且將於明年完成發射,我國航天事業又迎來閃亮的高光時刻!據了解,該星是世界首顆20kg量級亞米級高解析度遙感衛星,目前全世界的遙感衛星中,沒有一顆能在它之上。這科衛星重量僅有21kg,卻能夠達到優於1m的解析度,這個實力放眼全球是同重量級別的遙感衛星中當之無愧的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