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Jerry,剛才一個在上美國大學網課朋友問我發生什麼事了?我說怎麼回事?然後發給我幾張截圖,我一看,嗷!我們放假了。
一番攀談之後,他開始向我吐槽說他們的印度裔教授口音甚是奇怪,學生們表示不可接受,我一聽啪的一下就站起來了,「那是因為你們沒聽過新加坡的Singlish!」
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
首先我先簡述一下自己的情況,我是一個在新加坡上大學的大一新生。
新加坡也是一個英語為國家官方語言的國家。在8月份來這兒上學之前,我還傻呼呼的以為,只要使用我三年學的託福和SAT所得到的英語水平,能在這裡快速的適應語言環境。
但是,來到這裡後我覺得還是之前的認知還是太淺了。新加坡式英語(Singlish)和別的種類口音是完全兩個概念,因為他已經達到了可以單獨列出為一門新的語言的標準。
順便科普一下,一門獨立的語言有哪些明顯的判定標準:
1.有一套獨立的語法體系
2.有獨立的文字
3.在一個國家或地區有相大的一部分人在用
4.與其他語言有著明顯的語音發音差異
Singlish完全符合這四個標準。
那麼這篇文章就會告訴你,如何學會說Singlish。
請忘記學過的英語語法
英語裡的一個句子都是分為主語,謂語,賓語,等很多部分,並且在大多時候都需要去嚴格遵守這一規定。就算是在日常的口語化交流過程中,區別可能也僅僅體現在:「動詞s好煩呀咱就不加了吧」或者是「誒我這個介詞說錯了,害!沒事沒事不重要」。
但是在新加坡這個實用主義為上的國家裡,所有的英語語法規則全部變成了累贅,因為他們覺得「蛤?為什麼這些用法規則這麼多,搞這些磨磨唧唧的東西煩不煩?」於是在新加坡,除了在那種嚴肅場合比如presentation裡面,其他地方是無法聽到完全正確的英語句式的。
那麼在新加坡,一個完整的句子會被怎麼對待呢?
謂語動詞永遠保持原形
xxx-ed,xxx-s,xxx-es這種常見類型,或者是一些動詞的過去式過去分詞,在Singlish裡面是沒有的,因為正常說話的時候腦子裡想著一個詞該怎麼變確實是挺浪費腦容量的,還不如不管,反正大家都聽得懂對吧?
介詞能不加就不加
學英語的時候,我們肯定備受in,on,to等介詞所困擾,因為真的很難記住這些介詞在什麼時間什麼情境下該怎麼去用,比如我舉個例子:
..... 算了舉不出來例子,我不會。
那麼該如何去解決這個問題呢?解決一個問題有三種方法:
1.我們遇到什麼困難也不要怕!....
這明顯不現實,搞懂介詞怎麼用真的很難很難。
2.解決提出問題的人。
這也不現實,因為我們沒法坐個時光機去找莎士比亞。
3.問題?什麼是問題?沒有問題!
對,就是繞開問題。
那麼綜上來看,根據實用主義原則,第三種方法是最好的。問題迎刃而解了!
但是話說回來,把一個文章裡介詞全部去掉,是不是也能看懂?所以大家評說評說這是不是太實用了
一句話裡詞越少越好
大部分新加坡人估計是這麼看美國人和英國人的:敦煌的嗎?壁畫這麼多?因為在英美等國,表達一個意思可能會用到不少詞,而且再加上各種各樣的敬語那是真的神煩。
比如在詢問意見時:English: Could you work together with me to complete this mission?Singlish: together can(強調)?
又或者,在通電話時不知道對方是誰;我們小學的課本裡肯定是這麼教咱們的:English: Hello, this is Mr. Ma Baoguo. Did anyone call for me a few moments ago?Singlish:who call?
再或者,在一場討論中出現了分歧Biden: Err...Trump, I have to stop you there. I understand where you're coming from, but I really have to disagree with what you said about the issue Singaporean: u siao?
實用主義賽高!
Can,Singlish的魂
Can這個詞在一般英語中只是一個情態動詞而已,但是它在Singlish裡面不僅僅是情態動詞,還是形容詞,回應詞,疑問詞,語氣詞。它的作用和「臥槽」在中文中的作用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獨特且具有韻味的發音
說到發音,很多人不禁就想到印度的口音。因為在TOEFL裡頭已經有印度口音的lecture來考我們了,而且在美國的大學裡也有很多印度裔教授,所以印度英語很早的就進入了我們的視線。其次呢則是日本口音,因為他活生生的成了段子。
但是這些呢,和Singlish比起來還是太沒有精神了。
實用主義梅開二度
再次回到「實用主義」這個話題上來,在過去的幾十年間,富有智慧的新加坡人在閒暇時間就在思考這麼一個問題:既然我們能簡化語法,那麼我們也可以讓發音更加的簡單。
我們可以來數一數,英語裡面那些發音是比較麻煩的:捲舌音,咬舌音(比如th),部分爆破音(tr/t開頭的和t/k結尾的)。
那麼新加坡人是如何解決這些難題的呢?
首先,捲舌音變平舌音(無論怎麼卷的,全部變直,越直越好)。第二,th開頭的全部變為t,比如說,three在新加坡就會讀成tree。最後,tr/t開頭的爆破音全部濁化,t/k結尾一律不讀。那麼這樣如果你還是想像不出來,請你用《500 miles》的旋律哼出以下歌詞:
"Lodam one, Lodam doo, Lodam tree, eeeeee Lodam fo"
(原版: Lord I am one, Lord I am two ....)
有家鄉味兒的後綴
除了實用主義在Singlish裡做的貢獻,也要注意到新加坡的一個史實:大部分人是中國福建,廣東,海南下南洋來的;那麼很多中文發音後綴在Singlish裡十分常見。比如: -lah, -lor, -ah, -hah..... 具體該怎麼用呢?就是一個句子的結尾都能加這些後綴,隨意。
魔幻的語調??
在普通的英語中,一個詞的語調是根據它的發音規則來的,一個句子的語調是根據句子所處情境而決定的。
但是在Singlish中,這兩個原則請不要參考。
新加坡英語中,讀單詞有一條通用的規則:在一個單獨單詞的結尾一定要發出波浪形的聲音(也就是音調忽上忽下),然後這個波浪音持續約0.2秒之後就要瘋狂上揚。整個過程請參考以下可連續函數:
y = sin(x) x <= 0
y = tan(x) x > 0
那麼在一個句子中是這樣體現的:一般情況下在一句話的結尾要執行以上函數,如果句子中有需要強調的點的話,需要放慢好幾倍,用中文的語調說出需要強調的部分並以以上函數的語調形式結尾。
一種新的文字
字母文字與象形文字一樣,在歷史上有力地推動了人類文明的發展。象形文字後來引申出了漢藏語系等現代語系,字母文字也演變成了英語,德語,法語等,文字在不斷發展,不斷演變,Singlish有幸成為了其中之一。
如果你瀏覽新加坡某公司/學校/政府部門的網站,你可能會問「哎這不就是正常的英語嗎?」
因為Singlish起步的比較晚,還沒有進入國際社會的視野中,但是Singlish文字特殊性已經能在zoom chat和聊天區裡體現了,Singlish的文字遵從這些原則:
能縮寫就不寫全程,實用主義帽子戲法
類似於教育部簡寫為MOE,計算機學院寫成SoC,文科與社科學院寫成FASS,和我們學校門口的地鐵站寫成KR MRT(Kent Ridge)都無比正常了;主要是他們真的是萬物可縮寫。
第一種是非常離譜的簡寫,比如說,在一節zoom課結束之後,按照慣例,都會在聊天區裡打上「Thank you professor」之類的話,但是在新加坡,有80%的人打上的都是「tkp」或者是「tp」(thanks professor) 我當時第一眼看到我完全沒反應過來他們在幹啥。
我根本不知道這是啥
第二種是不那麼離譜的簡寫,主要體現在單詞長度在8個以上絕對要縮:
professor => prof
Gauss-Elimination => Gau E
pre-admission medical examination => pre-adm me
environment models => env mod
一眼看過去可能沒覺得,但是如果在一個句子裡,剛看到是完全反應不過來的。
文字拼寫與其發音完全一致
這個不用多說,但是肯定有人會問「他們的three打到聊天區裡真的是tree嗎?」
一般這種情況都不會打出字母的,直接打數字,實用!實用至上!
何物造就Singlish?
這還要從新加坡的雙語政策說起。
1965年新加坡被馬來西亞踢出去之後,一直在尋求在國際上的地位。但是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全球的貿易基本被英語系國家所掌控,中國在當時的國際影響力和法國在二戰的貢獻差不多。
第二,新加坡的地理位置極其優越,說好聽點叫做五洲通衢,說通俗點就是馬六甲海峽服務區裡一個賣茶葉蛋的。
所以,在當時那個情況下如果想讓自己的茶葉蛋賣的好,賣的多,範圍大的話,必須以英語來當作國家法定工作語言,這樣子才可以拉近本國和外國商人之間的距離,從而做到招商引資。
因為以上兩點,新加坡是一個多語言國家。又因為它是一個多語言國家,所以在各種語言俚語,口音互相交雜之下,形成了獨特的singlish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因為我只是一個大一的學生,對於Singlish的研究有限,所以可能這篇文章只能涵蓋到一些表面上的東西,如果以後有什麼新的發現還會另起一篇文章來介紹。
觀眾大老爺們,如果你也經歷過什麼有趣的語言現象,歡迎在在評論區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