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注意力極度被切割成碎片化的時代,打造爆品是很多創業者的夢想渴望。
什麼是爆品?
除了產品本身就有一個直擊痛點的USP之外,很重要的一點是它能夠具備自傳播屬性,就是具備內容力和話題勢能,能實現病毒式分發。
用一個公式表達:爆品=USP賣點+自傳播屬性。
看起來似乎很簡單,但第一個條件就把很多企業都卡住了,就是直擊痛點的USP,有些人稱之為殺手級的產品賣點,在當下產品普遍同質化的時代,真的很難,可遇而不可求。
那麼,天生基因平平的產品,如何做出爆款?有沒有可能的路徑?
有的,這就是我要講的第二點——自傳播屬性。
現實是,很多沒有殺手級賣點的產品,通過成功的自傳播,也走出了一條爆品之路。
比如,這兩年大火的江小白,就是成功的個案。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一度紅遍朋友圈的單身狗糧薯片、曾經刷爆抖音的答案茶、眼下正在走紅的a1西瓜吐司,等等。
這些爆款的產品本身都幾乎沒有什麼特別的差異化賣點,但是它們通過重新定義場景、賦予產品以內容力,從而實現了自傳播,迅速走紅。
而這背後,年輕化是共同的特徵。
場景年輕化,爆款的必備基因
在各個消費領域競爭已經肉博的今天,要想在存量商業中開闢出一片藍海,顯然難度極大,場景創新讓商業得以繞開產品同質化的困境,在消費體驗端進行創新,從而定義出一種全新的消費語境甚至是生活方式。
而年輕人正是新生活方式的主力買單人群,也只有年輕人才可以帶來增量消費。
道理很簡單,因為只有年輕人擁有足夠持久的熱情和足夠開放的荷包,投入到對新生活方式的追求中來。
年輕人想要社交變得簡單、但卻要有一點點的儀式感和情緒發酵劑,他們不想社交變得勢利又老土。「既要……又不……」,似乎是當下年輕人的普遍的心理困境,這種作死的態度體現的正是年輕人的價值多元甚至是內在的矛盾統一。
於是江小白出現了,它提供了一種完全有別於傳統白酒的消費場和生活提案。
我是江小白,生活很簡單。你不光可以喝酒交際弄醉朋友,還可以純情自嗨搞醉自己。
白酒可以輕社交,白酒也可以很文藝。
有那麼一種場合,喝高度白酒顯得有點過,紅酒顯得有點裝,啤酒差點意思,洋酒不合適宜,中國年輕人餐桌上需要但又缺少的社交黏合劑,江小白似乎給出了最好的答案。
你看,一個場景足以可以定義出一個新的品類,締造出一個爆品。
年輕人不光是看重產品,更看重消費產品的樣子。一種姿態,一點態度,這就是爆品光環。
再看喜茶,很多人研究它的產品賣點,無非是芝士奶蓋茶首創者(事實是怎樣的還有待考證)。事實上,由皇茶改名喜茶而開始爆紅的時候,芝士奶蓋茶已經遍地都是,所謂首創者的光環普通如消費者也未必知曉,即使知曉也未必感冒。
這一代年輕人,寧願追隨朋友圈小紅書的種草,也不care自說自話的那一套專家權威。
真正讓喜茶走紅的恰恰不是它的產品本身,而是一種類似於星巴克一樣的第四空間和社交貨幣屬性。以前能夠拿出來朋友圈曬一曬並且能夠滿足輕社交需要的飲品,好像除了星巴克,就沒什麼。而喜茶的出現,正是在咖啡這一品類之外多了一種新的選擇。
一半的青年,在追逐星爸爸的貓抓杯,另一半中了喜茶GO GO GO的毒。
跨界融合,讓場景變得年輕
有人可能會說,做出像喜茶、江小白這樣的爆品可能是可遇不可求的事吧,畢竟江小白進入的白酒行業還是有較高門檻的,而且留給一個行業如此空白細分市場的機會可能也不多,你看很多行業各種大品類小品類細分品類已經五花八門非常齊全,佔領了日常消費的各種場景,幾乎是全場景覆蓋,賽道已非常擁擠,怎麼還能切割出新市場機會做出爆品呢?
另外像喜茶,把新式茶飲做成第三空間和社交貨幣,可這畢竟在茶飲行業裡相對而言是一個比較重的模式,很多創業者是玩不起的。
確實如此。
場景創新的機會很少,或場景創新的模式比較重,確實是一道門檻,讓很多品牌想年輕但卻年輕不起來。
但我的建議是,其實還有一些做法,是可以避開這兩個深坑的——就是不要在原有的賽道裡做場景創新,而是跳出來,去做場景的跨界融合,它可以是兩個並不相干的場景平向融合,也可以是場景在縱深鏈條上的延伸。
首先,不同場景的平向融合。
這裡面最經典的案例可能是前年一度爆火的答案茶。剛剛說了,有些賽道在品類場景上已經非常擁擠,茶飲正是這個賽道。
這個賽道上已經誕生了神仙級的品牌——喜茶、奈雪,也有傳統的市場份額收割機——COCO、一點點、樂樂茶、益和堂,還有意欲復興的快樂檸檬、主打科技概念的因味茶以及數不勝數的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線品牌。可是答案茶只用了一招——就是在場景上做了一個跨界融合,將茶飲與佔卜這兩個毫不相干的場景結合在一起,立即引來無數迷弟迷妹們的尖叫捧場,甚至於產品本身已經沒人關注了。多少年輕的靈魂就這樣被一個寫在茶杯上的紙條給收割了!
也有人說答案茶的爆火是借了抖音初期的流量紅利。當然這是一個原因,爆品本質上還是一個流量的邏輯,但若沒有場景的殺手級創新,流量也很難聚沙成塔並最終產生化學反應,形成一個流量池。
這個流量池背後的邏輯是,一是同時收割了多個不同場景所衝擊的流量,二是不同場景跨界融合所生產的化學反應,讓流量裹挾著內容勢能快速裂變,使得流量呈指數級增長。
雖然現在來看答案茶已經慢慢沉寂了,造成這一結局的原因是多樣的,畢竟從一個爆品到品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不可否認它確實是一個成功的爆款案例。
其次,場景在縱深鏈條上的延伸。
最近剛剛獲得了A輪融資的熊貓不走蛋糕,就是在縱深場景上作了一次創意延伸。
蛋糕的核心場景當然是生日蛋糕,過生日唱生日歌也是固有儀式,而熊貓不走蛋糕正是對這一場景作了更深入的挖掘——唱生日歌?可不可以在送蛋糕的同時,也當眾唱首歌給訂購蛋糕過生日的人聽?延伸下去,既然歌也唱了,那可不可以順便再跳支舞?再延伸下去,跳舞者可否來一個人偶裝扮?
於是熊貓人就這樣誕生了!
熊貓人不光是創造是創造了一個新場景,而且還創造了一個IP形象,同時還通過人偶頭套順便還把陌生人之間的尷尬給過濾掉了,是個好創意。
送蛋糕上門+人偶唱歌跳舞,與其說熊貓不走賣的是蛋糕,不如說賣的一種快樂的生活方式。
我們經常在商場、遊樂園等場所見到的人偶,這不是什麼新鮮事。可就是這一習以為常的形式,熊貓不走蛋糕卻將之變成一種自帶流量、成就爆款的商業模式。
所以,製造爆品,並不是什麼高不可攀的事,但前提是需要讓你的核心商業場景年輕起來。它可能需要你的品牌有一顆年輕的心,也可能只需要進行一次大膽的場景跨界融合。
要知道,任何的爆品都不會與「老」這個字有關。
文:集客公社(公眾號ID:SeekerPark,轉載註明出處)圖:網際網路(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