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女皇武則天,一生造了18個字,但唯有一個字流傳至今,而且一般人還不敢用,就算是換在今天,很多人還都不懂得怎麼念。
武則天造字,是武則天基於政治理由及愚民政策等因素而命人創製的漢字,後世遂稱這些文字為「則天文字」。史學家一般公認則天文字共有十八個字,包括最初由宰相宗秦客獻給武則天的十二字和後來陸續頒行的六個字。
不過這些文字都有其特殊的政治服務作用,在民間無法流行開來,隨著武則天的去世和武周王朝的結束,這批文字已然失去了其時代意義而遭到拋棄,後人便紛紛用回了本字。
據北宋大文豪歐陽修所撰《新唐書》卷七六《后妃傳上.則天武皇后傳》記載:
「載初中,又享萬象神宮。……作曌、天、地、日、月、星、君、臣、戴(初)、載、年、正,十有二文,太后自名曌,改詔書為制書。」
此十二新字,由當朝宰相宗秦客上呈御覽,其中除了「瞾」這個字為武則天個人專用之外,其他十一字皆頒行於天下,並抄賜發行於全國各州。此後又陸續增加了「授」、「證」、「聖」三個字。以及證聖元年(公元695年)六月後,又出現了「國」字。
聖歷年間(公元698年)「人」字附焉,至此,加上武則天獨有的「瞾」字,便形成了完整的十八字「則天文字」。
提到女皇,人們會想到一個氣質雍容華貴的女性形象武則天。女皇一生非常傳奇,在她14時,唐太宗聽說她儀容舉止美麗,遂召她入宮,封五品才女,賜號「媚娘」。後入感業寺為尼,被高宗再召入宮。
此後她開始傳奇的一生,史上將她與高宗並稱二聖。其實在武則天還沒出生前,就有一術士給她母親算過命,說你若生一女子,則貴不可言。當然無從考究,但給一代女皇武則天添上了神秘的色彩。
除了女皇的政績不談,她還做了這樣一件事——造字,沒錯她模仿倉頡造了18個字。但隨著時間更替,17個字被廢,1個字也不怎麼用。這與歷史因素有關,也與當時的條件有關,未推廣普及開來。
其中有一個字為」曌」。
應為當女皇在感業寺為尼時發號為明空,於是她為自己取了一個名字曌,即日月當空,普及眾生之意。
她雖貴為一代女皇,但畢竟一朝天子一朝臣。尤其是在當時男性為尊的年代,自然有大臣不服氣了。在那封建的時代,女性不允許管理朝政,但武則天確做到了,成為了傳奇。欲要群臣服氣,就要展現王者的霸氣,而這個曌字無疑是強者的證明。
成為一代女皇的武則天,他的成長之路並非一帆風順,可謂是步步驚心,一步三折。624年武則天出生於并州,其父為荊州都尉,也算出身於世家。再加上長大後的她天生麗質,儀態萬方,一時風華絕代聲名鵲起。
14歲的她被遠在京城的高宗所知,被召入宮,賜號媚娘。可時運不濟,一直呆在高宗身邊12年,未能晉封。
她也是有志之人,高宗年輕時得一烈馬難以馴服,於是媚娘說給她三件東西可馴服烈馬,分別是鐵製的鞭子還有鐵製的棍子和鐵製的匕首。
先用鐵製的鞭子鞭打馬的背部,讓它吃痛,若馬不服,則用鐵做的棍子打馬的天靈蓋,若馬還不被馴服,則只能用匕首宰了烈馬了。
高宗聽後得知她有大志,怎奈縱有大志無處釋放,於是她便於太子暗中勾結。649年李世民駕崩,李治登基,武則天因沒有生育,被勒令於感業寺為尼,651年高宗無法忍受相思之苦,將媚娘接回。
其中各大臣百般勸諫,但都被駁回諫書,後應為高宗生下一皇子,名為李弘,被晉封為二品昭儀。此時的她已感覺權力的快感。歷史上但對於權力的爭奪無一不是明爭暗鬥,工於心計,武則天也不例外。
一次王皇后來看她,走後她便掐死了自己的女兒,當皇上進來和她看公主時,揭開被子發現公主已死,武則天則假裝號啕大哭,問丫鬟,則丫鬟回答,王皇后來過。
此時王皇后也欲哭無淚,她愣是把王皇后拉下了臺。以後長孫無忌極力阻止,但高宗立後心意已決,武則天順利上為,這就是著名的「廢王立武」。武則天母儀天下,享受尊榮。
之後,她開啟二聖臨朝,李治死後,改國號為周。而之後的造字,則是為統治做的準備,應為歷朝歷代無女子管理朝政,而她的一腔抱負也得以施展。之後有給自己設無字碑,使後人評論自己,也算為自己一生畫上了句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