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健身,如果你的理解還僅僅是在健身房裡「擼鐵」,或者是圍著公園跑步,那恐怕是沒跟上最新的健身潮流。事實上,許多喜歡通過健身APP和網絡健身視頻網站獲取信息的年輕運動愛好者,對於HOLOFIT應當並不陌生。這種近年來興起的全息沉浸式運動訓練系統,提供了另一種體驗——仍是在健身房內,不過有點幽暗的燈光氛圍仿佛把健身者帶入了一場科幻片或者冒險遊戲當中。這是種怎樣的健身體驗?今(26日)晚,記者在大坪時代天街一間新開的健身館裡,見識了HOLOFIT在重慶的初次亮相。
全息沉浸式運動訓練系統可以生成模擬跑道
體驗者:感覺像在打遊戲
藍色的燈光效果把這間健身房的HOLOFIT全息訓練區照得猶如阿凡達的科幻世界,一面牆上是信息顯示區域,地面上則被投影成為互動區。在HOLOFIT培訓師黃承濤的邀請下,6位市民作為體驗者來到了全息訓練區中。
健身教練在這套科技感十足的場景中演示
黃教練這次帶領他們體驗的是一堂能量筒的訓練方案。體驗者先用手機掃碼註冊,登記自己的暱稱、年齡、身高、體重等信息,帶上運動手環,信息區的屏幕上便出現了6人的頭像,頭像下則是心率和消耗的卡路裡指示,兩項數據將隨著體驗者在健身過程中的生理變化而實時更新。
運動者資料和實時心率、消耗卡路裡顯示在屏幕上
課程開始,6位體驗者根據投影的信息站好自己的位置,跟隨教練的指示進行動作,每一個動作腳步的站位以及能量筒要擺放到哪個位置,都用投影的方式投射到了地板上,體驗者能很輕鬆地掌握相關的技術要領。
10分鐘的課程下來,體驗者唐瀟驍滿頭大汗,他平常也喜歡在健身房揮汗如雨,這樣的「小團課」也上過不少,但全息沉浸式的體驗還是讓他感受到了不同。「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像玩遊戲,確切地說是聯機對戰那種,屏幕上有每個玩家的頭像,心率和消耗信息就像遊戲裡你的生命值、經驗值這些。」唐瀟驍感覺課程內容上與以前參加過的徒手健身私教課差別不大,「要說監控自己的身體信息,戴個運動手環也可以實現,但是把每個人的信息投在屏幕上,我感覺有種競爭的氣氛,激勵自己做得更好,也有點玩遊戲的感覺,總體來說,很有新鮮感。」
培訓師:好看是外表,安全、有效才是本質
作為培訓師,黃承濤對於傳統的健身方式也很熟悉,對全息沉浸式健身了解的越深,他對於其「好看好玩」的外在越是不看重。在他看來,對於健身本身的提升才是最重要的。
體驗者可以跟著投影在地上的標誌規範自己的動作
「第一個區別就是安全性,我們在健身時佩戴心率手環,投放到屏幕上可以看到每個人的方框有不一樣的顏色,分為藍綠黃紅,紅色代表強度最大,如果你的方框變成紅色了,那就說明當前你的運動強度過大,需要停下來休息休息。而之前三種顏色,則代表你可以把自己的強度提一提,根據自己的情況調整自己的運動狀態。」黃承濤說,「然後就是有效性,我們以前的徒手健身做一個深蹲,你不知道你要站多寬,現在你可以根據投影調整自己的站位,這是一個基礎、標準的站位,讓你的動作標準。而以前就是教練說,腳分多寬,然後健身者去進行一個形象上的理解。」
在課程結束後,健身者還可以收到簡訊得知這節課做了些什麼、達到什麼樣的訓練效果,這種反饋能讓學員了解下節課要往什麼目標去提升。據了解,根據不同的健身項目,還有不同的課件針對不同的訓練效果,因此在投影的表現上還有更多種類的體驗。那麼重慶市民要如何體驗到這種不同的訓練方式呢?引入這套訓練系統的周錦豪告訴記者,目前雖然已經建設好了,但還沒有正式開放,但他相信:「很多放棄了運動的人,在碰到這個課程之後,又會重新地開始運動。」
體育科學專家:科技提升趣味性 規範技術動作
拋開酷炫的場地氛圍,全息沉浸式健身的內容事實上和傳統的體能訓練方式並無太大區別,難道這樣的「科幻健身」體驗只是商家的一個噱頭?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也向專業人士進行了諮詢。
重慶市體育科學研究所專家、重慶市體育科學協會副秘書長郭淳告訴記者,在運動健身中最大的難點其實就是堅持。「讓一個人去通過運動減肥,可能一兩天能堅持,但久而久之,大部分人是很難持之以恆。」郭淳認為,高科技應用在健身當中就很能解決這樣的痛點,「首先聲光電技術的運用,能很好地提高運動的趣味性和娛樂性,這讓很多感到運動枯燥的人有興趣堅持健身。另一個方面,則在於通過科技手段對運動的標準進行輔助,可以達到一個對你的動作進行評定的效果,體育運動都是有規則的,一場比賽精不精彩,需要有一個標準和裁判人員,而往往有時我們自己去健身,並不能很好地把握標準,在科技的輔助下,也相當於體現了一個裁判的作用。幫助參與者把握強度和動作的精準性。」
而全息沉浸式的健身體驗往往在相對昏暗的環境下進行,營造一種科技感和未來感,這對於運動本身是否有所影響呢?郭淳認為這一點並不好評判,畢竟暗環境同樣是一種運動體驗,每個人有個體差異,對於健身環境的要求也各不相同。郭淳舉例,用科技改變健身環境不是新鮮事物,像是現在的一些登山機、單車健身器材,都會用投影製造戶外的模擬環境,「當然我們最推崇的還是進行戶外鍛鍊,當然如果條件不允許,通過科技手段進行模擬也不失為一種補充。」
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李卓然 文 受訪者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