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UE HUA PIAO PIAO BEI FENG XIAO XIAO……」
當這一連串奇怪的字母呈現眼前,你會想到什麼?
估計不少人會懵圈,但如果提醒一下,這是漢語拼音,那估計十有八九(限於懂中文的)會脫口而出「雪花飄飄,北風蕭蕭」,當然也知道它是哪首歌的歌詞。
有趣的是,如今這句話,在歐美已成為流行語——千真萬確,外國網友是用中文說的。他們大概難以想像,「雪花飄飄,北風蕭蕭」,即使對於中國人而言,也算是古雅的漢語了。
外國網友學習漢語的熱情至此,自然要歸因於這首突然大火的《一剪梅》。
《一剪梅》火到什麼程度?
在國際音樂平臺Spotify榜單上,《一剪梅》近期拿到的好成績有:挪威第一、瑞典第二、紐西蘭第一、芬蘭第二。
要知道Spotify光是付費用戶就多達1.13億人,許多新發歌曲為了能擠進榜單,不惜花重金做宣傳。
在視頻網站Youtube上,5年前上傳的《一剪梅》MV已有了300多萬的播放量和18萬點讚,基本上一晚上就能漲幾十萬的播放。而網友的各種翻唱、表情包,各種玩梗更是數不勝數。
有人不禁感嘆,《一剪梅》最近在歐美引起的熱度,對於中文歌曲來說,可謂史無前例。此前,流量小生吳亦凡和蔡徐坤都因歌曲登上itunes榜單,被有些人質疑粉絲刷榜。而此次《一剪梅》大火,當然不會是老費心血來潮在國外買榜,65歲的他去年就宣布封麥,在家伺候貓狗都來不及呢。
有人感嘆:文化傳播,還得看65歲的費玉清。
這話顯然有點說大了。
《一剪梅》大火,費玉清當然有功勞,他唱得這麼好,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外國網友據說也非常欣賞他遊刃有餘的轉音和顫音,但這都是後來的事。
《一剪梅》最早引起國外網友的注意,有兩個版本的說法:一是有位長相奇特、名叫蛋頭的網友,發了個站在雪地裡唱《一剪梅》的小視頻。另一個說是,有海外出生的中國年輕人,拿著寫有「雪花飄飄 北風蕭蕭」的中文字條,讓父母念,結果他們都是唱出來,而不是念出來的。
這兩個版本似乎都和費玉清沒有太大關係。
而最終讓《一剪梅》大火的也主要不是歌曲本身,而是其中那句「雪花飄飄,北風蕭蕭」的歌詞。
外國網友認為,這句歌詞讓人聽出了「孤寂絕望的感覺」,再加上那種讓他們「生不如死」的中文發音,他們漸漸把它變成了一個梗,以表示自己面臨的情況很窘迫、很慘。於是,「XUE HUA PIAO PIAO BEI FENG XIAO XIAO」便成了百搭的後綴——月底沒錢了,和女朋友分手了,後面都可以加上一句「XUE HUA PIAO PIAO BEI FENG XIAO XIAO」。
再發展到後來,這句歌詞的含義又演變為「無所謂」「就這樣吧」「習慣就好」。比如朋友向你抱怨一大堆生活不如意,你用一句「XUE HUA PIAO PIAO BEI FENG XIAO XIAO」就能完美回復。
總而言之,在眼下的歐美世界裡,你要是會說一句「XUE HUA PIAO PIAO BEI FENG XIAO XIAO」,是件很時髦、很有面子的事情。
看起來,《一剪梅》大火,更像是外國朋友的一場網絡狂歡,和他們對於中國文化的好奇心有關,更與他們當下的心緒有關。而一定說是文化魅力,則多少有些牽強。畢竟,文化傳播有其自身規律,需要直達人心,潤物細如聲。
無論如何,外國網友對中國歌曲發生興趣,乃至如此認真地學習中文,總歸是件好事情。
今天,我們既不能忽略文化差異,也不能放大文化差異;既不能自負傲慢,也不必妄自菲薄。文化的感染力最終還是要靠文化產品說話,只有好產品才能超越國界、打動人心。
比如此次《一剪梅》大火,看似無心插柳,甚至有點無釐頭——就如網友調侃的,「發行於1983年的歌曲,2020年突然紅了,這反射弧也忒長了」。但無論如何,我們必須承認,《一剪梅》是華語歌曲的經典,從1984年的電視劇《一剪梅》,到2009年的電視劇《新一剪梅》,再到2015年電影《夏洛特煩惱》,《一剪梅》一直都是主題曲。這充分證明其品質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現在因為某種機緣巧合,它火到國外,也似乎不必大驚小怪。
今天,人類面臨一個前所未有的移動互聯時代,在一個流動的世界裡,每個人都是時空旅行者。有人才、有技術、有渠道、有好的文化產品,就一定會有文化打動人心的日子。
《一剪梅》不是終點,下一個驚喜或許就在路上。
猜你想看——
冒名頂替上大學,真的是舅媽很行?
「非常時期」,北京需要這樣的防疫「加速度」
挺好的平臺,別把自己玩死
熬過「至暗時刻」,我們才能長大
一人當官、全家「致殘」,為佔便宜還能再拼嗎?
北京搖號意見稿,傳遞出的最大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