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一位宜昌記者眼中的三峽移民故事

2020-12-17 荊楚網

昨晚21時25分

宜昌人亮相深圳衛視《圖鑑中國》

講述了他鏡頭下的三峽庫區

和百萬三峽移民人的變化

他就是——

三峽日報攝影記者李風

他都說了什麼

↓↓↓

家是一種傳承

但是在新中國70年的高速發展中

也有一部分人在異鄉漂泊打拼

並最終落地生根在第二個家園

更有將自己的故鄉視為家

在故鄉努力紮根

共建共享自己的大家庭

△點擊觀看《圖鑑中國》節目片段,節目完整版請點擊文末的「閱讀原文」觀看。

作為節目的第二位時光分享人

三峽日報攝影記者李風

通過20年來幾萬張照片講述了

三峽庫區和百萬三峽移民人的變化

從1994年因為旅行中的一張偶然拍攝

到2014年的最後一張照片

李風濃縮了20年間

整個三峽移民搬遷的過程

2000年三峽大壩蓄水前的秭歸老縣城

與2017年三峽大壩夜景

2001年用船運輸到外地售賣的秭歸橙子

與2019年秭歸縣的臍橙電商正在打包裝箱

2003年巴東巫峽口乘船出行的庫區村民

與2011年三峽翻巴高速公路開通

20年間

三峽移民者在新的環境中

把家過得如何?

李風照片中的主人公易元秀也走進節目

講述了自己經歷三峽移民後

如今開起農家樂,辦起紅葉節

招待全球遊客的故事……

家在變遷中越來越溫暖

△三峽移民易元秀(節目畫面)

李風講述的三峽故事

你是不是也記憶猶新

一起來回顧下他鏡頭下的

三峽移民走過20年

△1995年6月25日中午,秭歸縣的一條小班船上,7歲的小移民劉偉扛著自己的涼蓆,從壩上庫首的秭歸縣向家村移民到宜昌市。向家村是三峽庫區首批移民的搬遷村,該村53戶184名移民全部搬遷到宜昌市郊,三峽百萬移民大遷徙正式拉開序幕。

△1997年12月10日,三峽庫區巴東縣楠木園村的移民帶上自己的全部家當乘坐小船搬遷到離這裡只有10公裡水路的官渡口。截止到1997年年底一期三峽移民完工,三峽庫區有8萬多移民完成搬遷。

△1999年11月15日,三峽庫區的秭歸老縣城各種機關單位都已搬遷走了,新城在下遊30多公裡外三峽大壩前,老縣城裡還有大批的移民沒走。當年國務院對三峽農村移民的安置政策作出重大調整,決定將13萬多移民移到外省去。

△2000年8月13日,雲陽縣639名三峽庫區移民登上由家鄉開往上海的客船,順江而下,8月17日到崇明島安家,三峽庫區大規模的外遷拉開序幕。

△2001年3月20日清明節前,三峽庫區的新秭歸縣城前,三峽庫區茅坪村的首批搬遷移民張建國和妻子,在建設中的三峽大壩前祭祖,雖然祖墳早已不在。2003年6月1日三峽庫區正式蓄水,茅坪村永遠留在水下。

△2002年7月20日,三峽庫區忠縣的移民正在把家裡養的豬轉運上船。三峽庫區100多個城鎮開始大搬遷。

△2002年8月31日,巫山良井的移民劉長福帶著自己剛出生一個多月的兒子和媳婦在宜昌搭乘火車。9月1日,專列搭載899名巫山人抵達廣東惠州。他們作為巫山縣最後一批三峽移民,被安排到13個移民安置點,開始了完全陌生的生活。2003年,劉長福一家3口,移民惠州不到一年,就率先離開惠州,回巫山去搞養殖業。緊接著,小組村民紛紛加入回鄉隊伍,到2004年上半年,23戶中返流17戶。甚至有兩戶賣掉了安置房和宅基地,一套2人的房子,賣了4.3萬,一套3人的房子,賣了8萬。

△2003年6月3日,三峽奉節白帝城,8歲的小娟子在自己家的柑橘地裡玩耍。6月1日三峽庫區正式開始一期蓄水135米,當地的郵局在一期水位線下,已全部拆遷,小娟子的家在三期水位線上,拆遷還沒有開始。

△2003年6月10日,三峽庫區奉節夔門下,漁民王進喜說:「我在這裡打了30多年的魚,第一次看見水漲到風箱峽的洞裡。當天三峽蓄水水位達到135米,首期蓄水工作完成。整個三峽工程約有130萬移民,其中該水位以下移民約佔36.7%。

△2004年6月20日,三峽庫區巫山小三峽入口,旅遊碼頭上空無一人。以前這個季節應是當地的旅遊旺季,由於水位上漲到140米左右,小三峽的經典景點大批被淹沒,遊客們不再前來觀光,新三峽旅遊這一年遭受重創。

△2004年8月18日,最後一批三峽庫區外遷移民,奉節縣的881名移民啟程前往江西安家。至此,三峽庫區外遷移民16.5萬人。三峽庫區外遷出省移民全部結束。

△2006年7月20日,奉節縣老城區全部拆遷完畢,一位庫區移民正在尋找老船碼頭,乘船回家。為保證三峽庫區年底蓄水到156米高程,三峽庫區各縣市庫底清庫工作全面開始。

△2006年6月7日,三峽庫區二期蓄水到156米,巴東老碼頭完全被淹沒,到新城趕集的移民還不適應,下船紛紛從水中走過。三峽蓄水庫區一些地區開始出現滑坡。

△2007年10月24日,巴東縣青石的小煤礦,當地的移民還在礦洞裡。三峽庫區巴東、巫山、奉節、巫溪、雲陽等縣市有大批的小煤窯,這些煤窯在此後幾年的蓄水過程中一些將被淹沒在水下,當地政府為保證三峽庫區環境,也關閉了一批小煤窯。但很多庫區移民認為,小煤窯關閉和淹沒,使得他們的致富來源沒有了。

△2008年10月5日,巫山當地的班船開進了大溪河裡,三峽庫區開始第三階段實驗蓄水。到10月5日,水位到達156米,由於庫區很多新路建設還沒有完工,老路又全部被淹沒,庫區的移民出行船,成了他們最主要的交通工具。

△2008年11月15日,王昭君的故鄉興山香溪河裡,由於長江水倒灌,水流量不是很大的香溪河成了「死水」,河中負營養加大,水中植物猛長,當地移民說:「在香溪河邊生活了一輩子,第一次看見如此。」當天三峽庫區蓄水到172米,三峽庫區實驗性蓄水任務完成。

△2009年9月25日,巴東縣火焰石,三家搬新家的移民和大批乘客在渡船上。到2010年初,三峽庫區百萬移民搬遷全部結束。

△2010年10月2日,李文玲帶著一對一歲多的雙胞胎兒子和5歲的女兒乘坐班船回大溪鎮,她是2004年8月隨最後一批三峽庫區外遷移民到江西的,兒子女兒都是在當地出生的,這次帶他們回來讓外公外婆看看。

△2010年10月11日,三峽庫區秭歸新縣城,當地的移民在剛建設好的新屈原廟前合影。老縣城的屈原廟全部搬遷到新縣城,當年秭歸屈原端午習俗和中國其他三個地方的端午習俗一起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功。

△2011年6月荊門沙洋農場,三峽土家族移民村的新當選的村書記,為大家演唱船工號子。

△2012年8月24日,宜昌市夷陵區庫區碼頭上,三位當地模特在豪華遊船上準備即將表演的泳裝秀。

△2013年7月15日,三峽西陵峽,葛洲壩和三峽大壩之間的毛公山下,移民劉江偉在一個正在建設的旅遊碼頭上照看場地。由於西陵峽在三峽大壩下遊,三峽原貌保持較好,很多遊客來到這裡感受三峽。

△2013年7月3日的三峽庫區洪水到宜昌了,劉鄭華在點軍江邊打漁,漁網是他當年從秭歸搬遷時帶來的。他在宜昌市的一家企業工作,收入比以前高了很多。

△2013年10月12日,三峽庫區秭歸洩灘的長江邊,三峽庫區175米水位線邊上,老屋裡牆上熊正華(男)和劉紅英(女)兩位老人的遺像。他們村全部淹沒在175米水位線下了,村民早都搬遷到山上的新集鎮去了,但兩位老人到死都不願意離開江邊的老屋。

△2013年12月15日,三峽庫區巫山,淹沒的老碼頭上邊成了新的碼頭。正是三峽庫區柑橘成熟的時候,新碼頭成了當地最大的柑橘交易市場,新三峽人還是喜歡在船碼頭上生活。

△2013年12月8日,秭歸新桂林村附近,兩位新人從庫區新建的吊橋上走過。今天是他們大喜的日子,新郎是新娘王茜在上海打工認識的杭州人。

△2014年1月8日,王濤站在三峽茅坪港發出的船上準備回巫溪過年,他在湖南長沙打工。這是三峽庫區最後一班春運客船。隨著春運的結束,這條客船將正式退出三峽航運,到他家的三峽高速將在今年6月通車。

△2013年12月21日,荊州監利荒湖農場,15年前從巫山縣青石村搬遷下來的三峽移民站在自己剛收割的棉田中。從山區到平原,種柑橘的要在平原上種棉花,讓他們改變了很多生活習慣。當時來的一些移民不習慣當地的生活,有的選擇返鄉生活。

△2014年8月9日上午6點,重慶大溪縣大寧河邊,幾位三峽庫區的移民正在河邊放生一批從市場上購買的河中的野魚。

△2013年12月28日,湖北監利的一批在當地出生的小移民坐著校車回家。他們中間好多人都沒有回老家看過三峽。

△2014年8月7日,重慶奉節十分炎熱,在河邊竹椅上納涼的新三峽人。

△2014年10月1日巫溪縣城大寧河邊遊玩的新三峽人。

人物簡介

(滑動查看)

李風,三峽日報攝影記者、宜昌攝影家協會副主席,。《美國國家地理》、《中國國家地理》等雜誌籤約攝影師,索尼中國特聘講師等。入選中國青年攝影家人才庫(中國攝影家協會)、首屆中國攝影藝術高端人才研修班(全國32人,中國文聯、中攝協舉辦)湖北省青年藝術家人才庫(湖北省文聯)、湖北省十佳青年記者、2014年湖北省攝影年度人物獎、宜昌市第5屆青年科技人才獎等。

2016年第十屆索尼世界攝影大賽專業組銀獎、2007年美國國家地理全球攝影大賽全球金獎、第九屆國際新聞攝影賽(華賽)銀獎、第三屆「徐肖冰杯」全國攝影大展獎、第二十二屆中國攝影藝術展(國展)銅獎、第二十三屆國展優秀獎、二十五屆國展優秀獎、中國新聞獎銅獎、第十屆「亞洲風採」攝影賽銅獎、中國新聞攝影金鏡頭獎、中國首屆水電攝影大賽金獎、第三屆亞洲新聞攝影獎文化藝術類金獎、多屆美國國家地理攝影賽中國賽區金獎及優秀獎、全國抗非典攝影大賽銅獎(中攝協、國家博物館舉辦)、中國環保新聞獎金獎、多屆中國地市州報新聞獎金獎、第六屆中國人口文化獎攝影類銅獎、中國端午攝影大賽銀獎、第二屆中國民族影像志攝影展收藏獎(作品《湘西苗族走過20年》被中央名族博物館收藏)、湖北新聞獎金獎、屈原文化獎、屈原文化明星獎等。

拍攝編輯出版了《中國三峽野生動物圖冊》、《老城影像》、《攝影蝶變》、《家在宜昌老城》等圖書。有多組作品參展」平遙國際攝影節「、」麗水國際攝影節「、「第九屆中國攝影藝術節」、」北京國際攝影節「、「上海國際攝影展」、北京時代藝術館」雲中漁歌「藝術展、作品《中國製造的實驗用猴》2016年在英國塞米特宮展出,2019年4月作品《殘疾老師為一個自閉症學生留守》作為聯合國舉辦的國際自閉症日「燈塔國際公益影像節」的作品之一在中央美院展出等。

來源 | 三峽日報、深圳衛視圖鑑中國

圖片 | 李風

編輯 | 張平平

相關焦點

  • 重慶宜昌 應合力推三峽-
    重慶是當之無愧的移民之城,移民對重慶的文化、對重慶的發展有啥作用和影響?  三峽,跨省市景區,歷來各自為政,缺乏統籌,景點呈現小、散、弱、差格局。有識之士已提出:重慶宜昌應合力推三峽。  移民來自鄂東南文化區  吳琦,華中師範大學教授,明清社會史專家。
  • 文娛播報:三峽移民題材電影《三峽人家》開拍
    新華網北京2月14日電(記者 劉紫凌 馮國棟) 三峽移民題材電影《三峽人家》開拍  兒童眼中的三峽有著怎樣的傳奇
  • 三峽躍動迷彩綠 ——湖北省宜昌市民兵建設保護三峽工程紀事
    朱勇 2018年4月24日,習主席考察三峽工程時深情地對大家說,三峽工程是國之重器,是靠勞動者的辛勤勞動自力更生創造出來的,看了以後非常振奮。如今,湖北省宜昌市民兵又在守衛三峽工程安全和保護三峽區域生態環境中發揮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國慶前夕,記者來到「當驚世界殊」的三峽工程,實地採訪民兵與三峽的故事。開工建設,民兵是生力軍打響三峽工程建設第一炮的是民兵。
  • 渡船運營恢復,現在到宜昌「三峽人家」免費旅遊,需注意這些問題
    據宜昌三峽人家景區8月25日公告,自2020年8月26日起,三峽人家景區恢復渡船運營。所有自駕遊車輛需將車停放在王家坪停車場,乘坐宜昌運泰旅遊客運有限公司的旅遊大巴車到胡金灘三峽人家遊客中心。所有預約當日免門票的遊客於每日15:00停止辦理入園手續。
  • 三峽論壇 開園運營三峽(宜昌)大數據產業園
    根據三峽論壇網站bbs.esanxia.com的消息來了解到,十一月十八日,三峽(宜昌)大數據產業園正式開園運營,阿里雲計算有限公司、華為技術有限公司、騰訊醫療健康(深圳)有限公司等企業和科研機構籤約入駐。湖北省省委常委、宜昌市委書記周霽宣布開花結果。
  • 航拍宜昌三峽機場,為何以三峽命名?
    宜昌三峽機場,位於湖北省宜昌市猇亭區,距市中心不算遠,約26公裡。宜昌三峽機場是三峽工程的重要配套設施項目,所以以三峽命名,但機場距三峽大壩卻挺遠,約55公裡。宜昌三峽機場是按4E級標準規劃的,1994年動工興建,按4D級標準建設,1996年正式通航。
  • 三峽水養澳洲魚
    題記打了一輩子魚仍然一貧如洗的三峽庫區移民,做夢也沒想到,他們在上海水產大學教授的指導下,將靠餵養澳洲寶石斑魚、美國黃魚脫貧致富。在上海對口支援的三峽庫區宜昌市夷陵區,為了讓這項已由上海取得專利的先進養魚技術在當地落地生根,開花結果,上海與庫區還共同依託市場組建了股份制公司,引進了「為有源頭活水來」的民營資金這股「活水」來養這些外國魚。
  • 三峽論壇bbs.esanxia.com帶你了解宜昌三峽
    三峽論壇簡介三峽論壇創建於2009年8月,三峽論壇 bbs.esanxia.com 是宜昌人自己的論壇,是宜昌人就上三峽論壇。三峽論壇是三峽在線旗下的宜昌社區門戶網站;為宜昌人民提供宜昌生活信息、宜昌吃喝玩樂行等資訊、努力打造成為宜昌第一城市門戶、網絡媒體 、綜合論壇。
  • 那個差一步省會設在宜昌的三峽省為何沒有成立?和重慶有一定淵源
    說起中國城市的規劃歷程,那是一段精彩絕倫的故事,我國的城市規劃基本在明朝之後就形成了雛形,只有少數的城市因為自身的資源以及發展需求有了一些改變,當然新中國成立之後,也有像平原省短暫的存在一段時間,隨即便取消了,還有河北的省會也曾幾度易主,最終確定為石家莊,城市的起伏隨著發展的趨勢,這也實屬正常,今天帶大家了解的是當年差一步成立的省份三峽省的故事
  • 三峽移民和5萬棵臍橙樹的22年變遷
    作為三峽移民之一,他奮力拉車的照片,登上當年的報紙,藏進秭歸縣水利和湖泊局的檔案室。官方數據顯示,為了支持三峽工程建設,1992年到2009年,秭歸縣累計完成移民搬遷98425人,拆遷各類房屋275萬平方米。
  • 三峽移民娶本地姑娘被視為政績 融入當地艱難
    上世紀80年代,他在船上看見兩岸勘探「搞得轟轟烈烈」,90年代,又在宜昌見到三峽工程的工地, 「知道家裡要淹了」。  1992年,三峽工程確定上馬,高陽鎮近1.7萬人面臨搬遷。高陽鎮明衝村的年輕村民陳七三形容當時的情況是「人心惶惶」。從2000年開始,高陽鎮進入集中搬遷時期。隨後三四年的高陽,陷入搬遷的漩渦之中。
  • 三峽論壇:宜昌5所高校竟然用三峽的名字
    武漢水利電力大學的前身——宜昌葛洲壩水電工程學院成立於1978年,先後隸屬於水利電力部、能源部、電工部和國家電力公司,1996年與之合併,組建了武漢水利電力大學,成為「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原宜昌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宜昌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宜昌職業技術學院於1996年併入原湖北三峽學院。
  • 三峽"無糧村"的移民經:因地制宜發展生態農業
    "無糧村"的移民經:因地制宜發展生態農業 2007年04月20日 21:57 來源:中國新聞網
  • 湖北宜昌三峽人家旅遊景點和湖北宜昌三峽大壩旅遊景點遊記
    一、湖北宜昌三峽人家旅遊景點三峽人家風景區景色如畫,吊腳樓、雨篷船點綴著青山綠水,少女浣衣、漁民網鑄式的下江平原風光,整個景區分為七大景區:三峽人家、龍進溪、天下第四泉、燈影洞、石令牌、石牌古鎮、抗戰紀念館。
  • 記者眼中的南水北調:移民幹部的"白加黑"與"夜總會"
    中國經濟網北京6月8日訊(記者 武曉娟)「我沒有到淅川之前,對基層、尤其是村鎮幹部的印象不是太好。但來了以後,發現移民幹部的工作狀態都是『5+2』、『白加黑』及『夜總會』」。2012年6月7日下午,河南日報農村版主任記者趙川做客中國經濟網,介紹了她眼中的移民幹部。
  • 宜昌長江三峽遊輪中心開工,「水立方」主創參與設計規劃,打造宜昌...
    楚天都市報4月18日訊(記者陳俊)總投資60億元的宜昌長江三峽遊輪中心項目,4月18日在宜昌平湖半島灣區正式開工。據介紹,該項目是湖北省和宜昌確定的重大旅遊、交通基礎設施項目。《湖北省長江遊船業(2012-2025)發展規劃綱要》,把三峽遊輪中心規劃為全省長江沿線三大遊船母港之一。項目選址位處平湖半島,西陵區夜明珠和夷陵區蝦子溝一帶,規劃用地面積約645畝,建設內容包括遊輪碼頭、遊艇會所、酒店集群、商業綜合體、休閒街區、旅遊地產及其他配套設施,總建築面積約68萬平方米,總投資概算60億元。
  • 宜昌三峽美,醉美西陵峽
    宜昌三峽指的是西陵峽,長約66公裡,均在宜昌境內,從葛洲壩船閘前方的南津關到秭歸的香溪河口,是長江三峽最東端的峽谷。宜昌三峽西陵峽神奇秀美,風光旖旎,美如畫圖。宜昌三峽遊船 西陵畫廊系列西陵峽下段(南津關--三峽大壩)被譽為永恆的三峽,原始的峽谷風貌見證了三峽億萬年的滄海桑田變化。
  • 三峽臨空經濟區將成宜昌轉型發展新引擎
    其中,海航通航產業園(宜昌),和三峽機場二期改擴建項目為投資最大的兩個項目。3月,宜昌市政府召開2017年三峽臨空經濟區建設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提出的總要求是:「工作要細、謀劃要深、行動要快、責任要實,舉全市之力加快項目建設,將三峽臨空經濟區打造成宜昌轉型發展的新引擎」。
  • 對口支援三峽 建設和諧庫區(組圖)
    編者按:自1992年國務院發出對口支援三峽移民工作的號召以來,全國20個省市、10個計劃單列市和國務院50多個部委認真貫徹落實,積極籌措資金,努力創造條件,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累累碩果。全國對口支援三峽庫區建設是促進三峽移民搬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並推動庫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舉措,是實現東西部互補、共同發展的重要途徑,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體現。今年恰逢對口支援三峽移民工作開展15周年,本報派出記者深入三峽庫區和對口支援省份,走企業、進農戶、訪移民,發回一組報導,生動反映了和諧庫區建設的新進展和移民生活的新變化。
  • 海內外四十多名記者聚焦三峽庫區進行實地採訪
    昨晚,省政府、三峽總公司在宜昌桃花嶺飯店舉行宴會,歡迎中外媒體採訪團的40多名記者赴三峽庫區採訪。國務院三峽辦副主任高金榜、副省長李春明、三峽總公司副總經理曹廣晶、三峽總公司總經理助理李伍峰、省移民局長汪元良、宜昌市委書記李佑才,市領導鄭超、王國斌、王萬修等出席歡迎宴會。省政府副秘書長張達華主持歡迎宴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