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21時25分
宜昌人亮相深圳衛視《圖鑑中國》
講述了他鏡頭下的三峽庫區
和百萬三峽移民人的變化
他就是——
三峽日報攝影記者李風
他都說了什麼
↓↓↓
家是一種傳承
但是在新中國70年的高速發展中
也有一部分人在異鄉漂泊打拼
並最終落地生根在第二個家園
更有將自己的故鄉視為家
在故鄉努力紮根
共建共享自己的大家庭
△點擊觀看《圖鑑中國》節目片段,節目完整版請點擊文末的「閱讀原文」觀看。
作為節目的第二位時光分享人
三峽日報攝影記者李風
通過20年來幾萬張照片講述了
三峽庫區和百萬三峽移民人的變化
從1994年因為旅行中的一張偶然拍攝
到2014年的最後一張照片
李風濃縮了20年間
整個三峽移民搬遷的過程
2000年三峽大壩蓄水前的秭歸老縣城
與2017年三峽大壩夜景
▼
2001年用船運輸到外地售賣的秭歸橙子
與2019年秭歸縣的臍橙電商正在打包裝箱
▼
2003年巴東巫峽口乘船出行的庫區村民
與2011年三峽翻巴高速公路開通
▼
20年間
三峽移民者在新的環境中
把家過得如何?
李風照片中的主人公易元秀也走進節目
講述了自己經歷三峽移民後
如今開起農家樂,辦起紅葉節
招待全球遊客的故事……
家在變遷中越來越溫暖
△三峽移民易元秀(節目畫面)
李風講述的三峽故事
你是不是也記憶猶新
一起來回顧下他鏡頭下的
三峽移民走過20年
△1995年6月25日中午,秭歸縣的一條小班船上,7歲的小移民劉偉扛著自己的涼蓆,從壩上庫首的秭歸縣向家村移民到宜昌市。向家村是三峽庫區首批移民的搬遷村,該村53戶184名移民全部搬遷到宜昌市郊,三峽百萬移民大遷徙正式拉開序幕。
△1997年12月10日,三峽庫區巴東縣楠木園村的移民帶上自己的全部家當乘坐小船搬遷到離這裡只有10公裡水路的官渡口。截止到1997年年底一期三峽移民完工,三峽庫區有8萬多移民完成搬遷。
△1999年11月15日,三峽庫區的秭歸老縣城各種機關單位都已搬遷走了,新城在下遊30多公裡外三峽大壩前,老縣城裡還有大批的移民沒走。當年國務院對三峽農村移民的安置政策作出重大調整,決定將13萬多移民移到外省去。
△2000年8月13日,雲陽縣639名三峽庫區移民登上由家鄉開往上海的客船,順江而下,8月17日到崇明島安家,三峽庫區大規模的外遷拉開序幕。
△2001年3月20日清明節前,三峽庫區的新秭歸縣城前,三峽庫區茅坪村的首批搬遷移民張建國和妻子,在建設中的三峽大壩前祭祖,雖然祖墳早已不在。2003年6月1日三峽庫區正式蓄水,茅坪村永遠留在水下。
△2002年7月20日,三峽庫區忠縣的移民正在把家裡養的豬轉運上船。三峽庫區100多個城鎮開始大搬遷。
△2002年8月31日,巫山良井的移民劉長福帶著自己剛出生一個多月的兒子和媳婦在宜昌搭乘火車。9月1日,專列搭載899名巫山人抵達廣東惠州。他們作為巫山縣最後一批三峽移民,被安排到13個移民安置點,開始了完全陌生的生活。2003年,劉長福一家3口,移民惠州不到一年,就率先離開惠州,回巫山去搞養殖業。緊接著,小組村民紛紛加入回鄉隊伍,到2004年上半年,23戶中返流17戶。甚至有兩戶賣掉了安置房和宅基地,一套2人的房子,賣了4.3萬,一套3人的房子,賣了8萬。
△2003年6月3日,三峽奉節白帝城,8歲的小娟子在自己家的柑橘地裡玩耍。6月1日三峽庫區正式開始一期蓄水135米,當地的郵局在一期水位線下,已全部拆遷,小娟子的家在三期水位線上,拆遷還沒有開始。
△2003年6月10日,三峽庫區奉節夔門下,漁民王進喜說:「我在這裡打了30多年的魚,第一次看見水漲到風箱峽的洞裡。當天三峽蓄水水位達到135米,首期蓄水工作完成。整個三峽工程約有130萬移民,其中該水位以下移民約佔36.7%。
△2004年6月20日,三峽庫區巫山小三峽入口,旅遊碼頭上空無一人。以前這個季節應是當地的旅遊旺季,由於水位上漲到140米左右,小三峽的經典景點大批被淹沒,遊客們不再前來觀光,新三峽旅遊這一年遭受重創。
△2004年8月18日,最後一批三峽庫區外遷移民,奉節縣的881名移民啟程前往江西安家。至此,三峽庫區外遷移民16.5萬人。三峽庫區外遷出省移民全部結束。
△2006年7月20日,奉節縣老城區全部拆遷完畢,一位庫區移民正在尋找老船碼頭,乘船回家。為保證三峽庫區年底蓄水到156米高程,三峽庫區各縣市庫底清庫工作全面開始。
△2006年6月7日,三峽庫區二期蓄水到156米,巴東老碼頭完全被淹沒,到新城趕集的移民還不適應,下船紛紛從水中走過。三峽蓄水庫區一些地區開始出現滑坡。
△2007年10月24日,巴東縣青石的小煤礦,當地的移民還在礦洞裡。三峽庫區巴東、巫山、奉節、巫溪、雲陽等縣市有大批的小煤窯,這些煤窯在此後幾年的蓄水過程中一些將被淹沒在水下,當地政府為保證三峽庫區環境,也關閉了一批小煤窯。但很多庫區移民認為,小煤窯關閉和淹沒,使得他們的致富來源沒有了。
△2008年10月5日,巫山當地的班船開進了大溪河裡,三峽庫區開始第三階段實驗蓄水。到10月5日,水位到達156米,由於庫區很多新路建設還沒有完工,老路又全部被淹沒,庫區的移民出行船,成了他們最主要的交通工具。
△2008年11月15日,王昭君的故鄉興山香溪河裡,由於長江水倒灌,水流量不是很大的香溪河成了「死水」,河中負營養加大,水中植物猛長,當地移民說:「在香溪河邊生活了一輩子,第一次看見如此。」當天三峽庫區蓄水到172米,三峽庫區實驗性蓄水任務完成。
△2009年9月25日,巴東縣火焰石,三家搬新家的移民和大批乘客在渡船上。到2010年初,三峽庫區百萬移民搬遷全部結束。
△2010年10月2日,李文玲帶著一對一歲多的雙胞胎兒子和5歲的女兒乘坐班船回大溪鎮,她是2004年8月隨最後一批三峽庫區外遷移民到江西的,兒子女兒都是在當地出生的,這次帶他們回來讓外公外婆看看。
△2010年10月11日,三峽庫區秭歸新縣城,當地的移民在剛建設好的新屈原廟前合影。老縣城的屈原廟全部搬遷到新縣城,當年秭歸屈原端午習俗和中國其他三個地方的端午習俗一起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功。
△2011年6月荊門沙洋農場,三峽土家族移民村的新當選的村書記,為大家演唱船工號子。
△2012年8月24日,宜昌市夷陵區庫區碼頭上,三位當地模特在豪華遊船上準備即將表演的泳裝秀。
△2013年7月15日,三峽西陵峽,葛洲壩和三峽大壩之間的毛公山下,移民劉江偉在一個正在建設的旅遊碼頭上照看場地。由於西陵峽在三峽大壩下遊,三峽原貌保持較好,很多遊客來到這裡感受三峽。
△2013年7月3日的三峽庫區洪水到宜昌了,劉鄭華在點軍江邊打漁,漁網是他當年從秭歸搬遷時帶來的。他在宜昌市的一家企業工作,收入比以前高了很多。
△2013年10月12日,三峽庫區秭歸洩灘的長江邊,三峽庫區175米水位線邊上,老屋裡牆上熊正華(男)和劉紅英(女)兩位老人的遺像。他們村全部淹沒在175米水位線下了,村民早都搬遷到山上的新集鎮去了,但兩位老人到死都不願意離開江邊的老屋。
△2013年12月15日,三峽庫區巫山,淹沒的老碼頭上邊成了新的碼頭。正是三峽庫區柑橘成熟的時候,新碼頭成了當地最大的柑橘交易市場,新三峽人還是喜歡在船碼頭上生活。
△2013年12月8日,秭歸新桂林村附近,兩位新人從庫區新建的吊橋上走過。今天是他們大喜的日子,新郎是新娘王茜在上海打工認識的杭州人。
△2014年1月8日,王濤站在三峽茅坪港發出的船上準備回巫溪過年,他在湖南長沙打工。這是三峽庫區最後一班春運客船。隨著春運的結束,這條客船將正式退出三峽航運,到他家的三峽高速將在今年6月通車。
△2013年12月21日,荊州監利荒湖農場,15年前從巫山縣青石村搬遷下來的三峽移民站在自己剛收割的棉田中。從山區到平原,種柑橘的要在平原上種棉花,讓他們改變了很多生活習慣。當時來的一些移民不習慣當地的生活,有的選擇返鄉生活。
△2014年8月9日上午6點,重慶大溪縣大寧河邊,幾位三峽庫區的移民正在河邊放生一批從市場上購買的河中的野魚。
△2013年12月28日,湖北監利的一批在當地出生的小移民坐著校車回家。他們中間好多人都沒有回老家看過三峽。
△2014年8月7日,重慶奉節十分炎熱,在河邊竹椅上納涼的新三峽人。
△2014年10月1日巫溪縣城大寧河邊遊玩的新三峽人。
人物簡介
(滑動查看)
李風,三峽日報攝影記者、宜昌攝影家協會副主席,。《美國國家地理》、《中國國家地理》等雜誌籤約攝影師,索尼中國特聘講師等。入選中國青年攝影家人才庫(中國攝影家協會)、首屆中國攝影藝術高端人才研修班(全國32人,中國文聯、中攝協舉辦)湖北省青年藝術家人才庫(湖北省文聯)、湖北省十佳青年記者、2014年湖北省攝影年度人物獎、宜昌市第5屆青年科技人才獎等。
2016年第十屆索尼世界攝影大賽專業組銀獎、2007年美國國家地理全球攝影大賽全球金獎、第九屆國際新聞攝影賽(華賽)銀獎、第三屆「徐肖冰杯」全國攝影大展獎、第二十二屆中國攝影藝術展(國展)銅獎、第二十三屆國展優秀獎、二十五屆國展優秀獎、中國新聞獎銅獎、第十屆「亞洲風採」攝影賽銅獎、中國新聞攝影金鏡頭獎、中國首屆水電攝影大賽金獎、第三屆亞洲新聞攝影獎文化藝術類金獎、多屆美國國家地理攝影賽中國賽區金獎及優秀獎、全國抗非典攝影大賽銅獎(中攝協、國家博物館舉辦)、中國環保新聞獎金獎、多屆中國地市州報新聞獎金獎、第六屆中國人口文化獎攝影類銅獎、中國端午攝影大賽銀獎、第二屆中國民族影像志攝影展收藏獎(作品《湘西苗族走過20年》被中央名族博物館收藏)、湖北新聞獎金獎、屈原文化獎、屈原文化明星獎等。
拍攝編輯出版了《中國三峽野生動物圖冊》、《老城影像》、《攝影蝶變》、《家在宜昌老城》等圖書。有多組作品參展」平遙國際攝影節「、」麗水國際攝影節「、「第九屆中國攝影藝術節」、」北京國際攝影節「、「上海國際攝影展」、北京時代藝術館」雲中漁歌「藝術展、作品《中國製造的實驗用猴》2016年在英國塞米特宮展出,2019年4月作品《殘疾老師為一個自閉症學生留守》作為聯合國舉辦的國際自閉症日「燈塔國際公益影像節」的作品之一在中央美院展出等。
來源 | 三峽日報、深圳衛視圖鑑中國
圖片 | 李風
編輯 | 張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