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鬆餅、肉鬆蛋糕、肉鬆麵包……最近多個聲稱「肉鬆用棉花做的」謠言視頻在網絡上熱傳,以肉鬆作為配料的糕點挨個「中刀」。昨日,一段「男子怒斥店員售賣棉花肉鬆麵包」的小視頻又傳遍了微信朋友圈,為「棉花肉鬆」事件再添一把火。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上周發布《「棉花肉鬆」謠言來襲!告訴你肉鬆餅比肉鬆便宜的真相》一文進行闢謠。同時,各地的食藥監、涉事企業紛紛發布檢測報告,澄清真相;警方也迅速行動,浙江永康一男子因對某品牌肉鬆餅造謠被依法刑拘7天。
然而,闢謠仍然沒有「跑贏」謠言。網上的謠言繼續發酵,傳播愈演愈烈,不斷有人上傳視頻,證明自己買到了用「棉花肉鬆」做的點心。記者粗略統計,此類視頻在網上已有二、三十種版本。
男子怒闖麵包店 現場洗肉鬆
昨天熱傳的小視頻中,一名男子進入一家麵包店內,要求購買「肉鬆麵包」。該男子在選取一款肉鬆夾心麵包後,要求店員再提供一碗水。在遭到店員拒絕後,他堅持要求把肉鬆「洗一下」,甚至還試圖闖入麵包店內部工作區。最後,男子如願對肉鬆進行了水洗檢驗,他認為肉鬆水洗後出現的絮狀物是「棉花」,並怒斥「這麼大個店,居然搞一些棉花來賣」、「還賣給小孩子吃,我要把這個視頻放到小學的網上去,看以後還有沒有人來買你這個麵包」,並對整個店面進行拍攝。
視頻中男子從肉鬆麵包中取出肉鬆
視頻中男子用水清洗後的肉鬆
上面這個最新的「棉花肉鬆」視頻與之前流傳的謠言視頻有些不同。網友猜測,這或許是一位消費者看了網傳的謠言視頻後認為受騙了,憤而去店裡討要說法,並試圖曝光黑心商家的事件。這種「消費者受騙」類的案例,一經發出便觸動了民眾對於食品安全的敏感神經,引發大量網友的關注和轉發。
記者關注到,在「塑料紫菜」、「塑料大米」、「塑膠麵條」、「塑料粉絲」等謠言視頻中,視頻版本比較單一,造謠者也往往只露出一隻手,刻意隱藏了拍攝者的身份和拍攝地點等要素。而在這一輪「棉花肉鬆」謠言視頻傳播中,視頻五花八門,甚至還有拍攝者自拍容貌、公布籍貫姓名等信息。這些拍攝者中有些或許只是普通消費者,他們受到謠言視頻影響,也進行了「水洗肉鬆」的實驗;但由於缺乏科學辨識的能力,人云亦云,將視頻上傳網絡。當然,其中也不排除部分人存在博眼球、吸引關注的目的。而這種二次、三次傳播又強化了謠言的欺騙性,出現「消費者誤導消費者」的現象,使得「棉花肉鬆」的謠言呈現出鏈式傳播的特徵。
水洗肉鬆後的白色絮狀物究竟是什麼?
為了搞清楚水洗肉鬆後的白色絮狀物究竟是什麼,記者也進行了一次實驗,模仿的是網傳的「水洗肉鬆蛋糕」謠言視頻。
拉絲蛋糕含棉花肉鬆的謠言視頻
記者在市場上購買了一種與視頻裡相類似的「肉鬆拔絲蛋糕」,將其中一個蛋糕放進水中,捏碎後進行搓洗,最後濾出網傳視頻中稱之為「棉花」的白色絮狀物。
左側為實驗用小蛋糕,右側為記者清洗後出現的白色絮狀物
水洗白色的絮狀物為什麼看起來這麼像棉花呢?記者採訪了中國食品工業協會專家委員會委員、中華烘焙公會專家委員會委員沈華。他告訴記者,這是因為平時家裡吃的肉都是塊狀或條狀,裡邊的纖維比較粗;而肉鬆為了口感需要,往往會將其加工為蓬鬆絮狀的細小纖維。蓬鬆的細小肉鬆纖維在水洗後會變成絮狀物,乍一看很像白色的棉花纖維。
沈華表示,網上流傳的「棉花肉鬆」視頻,業內人士一眼就能看出是謠言。首先,棉花的蓄水能力很強,在食品加工的時候,很難將其與別的東西混合加工。其次,肉鬆的本質是肌肉纖維,主要成分為蛋白質,放入嘴裡會嚼碎;而棉花的本質是植物纖維,主要成分為纖維素,是一種不可溶的纖維,是不可能嚼爛的。如果真有商家將棉花冒充肉鬆,就會很容易被消費者識破。
食品安全謠言為何大行其道?
多個版本的「棉花肉鬆」視頻還在網上發酵,不僅打擊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信心,還給相關行業造成了巨大損失。據報導,涉事品牌「吉利人家」已遭遇經銷商退貨、下架、取消訂單等,造成直接經濟損失達50萬元左右。其他的食品生產廠商也不同程度地受到影響,有不少企業已選擇向當地公安報案,要求查處造謠者。
近年來,涉及食品安全的謠言層出不窮,影響較大的有「塑料紫菜」、「塑料大米」等。有數據顯示,網絡謠言中的食品安全謠言佔了45%。食品安全謠言為何大行其道?
華東理工大學食品藥品監管研究中心副主任劉少偉分析認為,這與新媒體的發展密切相關。信息傳播門檻降低,謠言的傳播手法也從之前的圖文演變為現在的小視頻傳播,操作簡單且更有信服力。而且視頻謠言通過一些微信朋友圈傳播之後,熟人間的關係也容易讓人打消懷疑。此外,也有專家認為,食品安全類謠言的大行其道,背後反映出網民科學素養的不足、對於食品安全現狀的不滿,以及對於監管部門信任感的缺失。「棉花肉鬆」事件較為典型,不少權威媒體都發布了闢謠文章,相關的監管部門也公布了對涉及產品的檢測報告,但不少網友有意或無意地忽視了這些信息,以致「棉花肉鬆」的謠言愈演愈烈。
劉少偉表示,遏制食品安全謠言的傳播需要各界力量的參與。比如,監管部門一定要加強信息的公開和交流,致力於傳播和普及科學知識,相關的企業也要加強自身的質量管理,重塑消費者的信任。對於消費者而言,也要改變觀念,培養自己科學素養,對食品安全方面的傳言不能無條件地相信和轉發。此外,食品安全類謠言危害很大,事關社會穩定,政府部門對造謠者也要加大追查和處罰的力度。
(本文由宋慧協助校對)
相關連結:
「棉花肉鬆」謠言來襲!告訴你肉鬆餅比肉鬆便宜的真相
這些東西能不能吃,你還在糾結嗎?盤點食品安全謠言七宗「最」
網絡謠言中食品安全謠言佔45% | 人民日報:舌尖上的謠言,該治治了
上海闢謠平臺郵箱:shwlpy@qq.com
內文圖來源:作者提供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編輯:項建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