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烏克蘭基輔國家歌劇院音樂廳,柳婧與烏克蘭國家歌劇院第一女中音Piminova同臺表演。
2019年,柳婧獲得由烏克蘭文化部授予的烏克蘭「國家功勳藝術家」稱號和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授予的「慈善家」稱號。
今年10月柳婧與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在北京「青年夢想匯」頒獎典禮上合影。
生於「80後」尾巴的儋州姑娘柳婧,從中國的邊陲小城一路唱到歐洲,成了烏克蘭國立國家大劇院裡首個華人女高音獨唱演員。
身為一名歌唱家,她頻頻站上各類國內、國際舞臺,盡力為中西文化的交流搭建橋梁。在今年10月舉行的「2020年絲綢之路城市聯盟青年夢想匯」頒獎禮上,她向40餘個國家的青年宣傳、推介海南自貿港。
她是一名文化使者,為更好地服務社會,回到家鄉海南創辦文化企業,志在將海南自貿港的聲音傳到世界更遠處。
從小立志去歐洲學古典音樂
歌唱家是柳婧身上最早的一個身份。
柳婧出生於一個音樂氛圍濃厚的家庭,父親熱愛唱歌,上世紀曾就讀於著名的星海音樂學院,母親愛唱儋州調聲。平日裡,父親興起唱歌,母親便聞歌起舞,小柳婧看在眼中,音樂的因子也不知不覺融進了她的生命裡。
隨著柳婧漸漸長大,熱愛唱歌的父親將音樂夢想寄托在女兒身上,希望女兒能夠繼承自己的衣缽,學習聲樂專業。「那時,父親問我願不願意,我看見舞臺上唱歌的姐姐們都好美,衣服很漂亮,就答應了」,柳婧笑道,「畢竟女孩子都愛美,想穿漂亮衣服。」
那時,年紀尚小的柳婧還無法深刻地認識到,任何一條道路,想要走得穩、行得遠,都不會是一件易事。
為了讓柳婧能夠順利完成音樂夢想,柳爸爸四處向親朋好友開口借錢,籌錢帶著柳婧讀書。
大學畢業後,為了追求自己的音樂夢想,柳婧立志去歐洲學習真正的古典音樂,經過一年的刻苦努力,終於通過了俄語預科考試,考入烏克蘭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攻讀碩士、博士,並在2019年獲得了聲樂學博士學位。那一年,她接到來自烏克蘭國立國家歌劇院的橄欖枝,擔任該劇院的女高音獨唱演員。
儘管在國外已經生活了近十年,終日浸潤在西方歌劇文化中,柳婧卻一直記得自己是海南的女兒,在跟導師上課時、給學生授課時,舉辦音樂會和在排練時,她會主動為國外友人和觀眾們演唱中國民族音樂,「雖然他們聽不懂歌詞,但很喜歡我們民族音樂的旋律。」後來,柳婧專門申請在柴可夫斯基學院開設了一門課程,為中國留學生教授中國民族音樂知識。
柳婧的留學生生活不止於學習。2017年,在中國和烏克蘭建交25周年之際,在中烏文化交流周上,柳婧作為烏方代表團的翻譯,代表烏方接待了中國代表。在那次的盛會上,柳婧再一次演唱了儋州調聲,讓更多人聽到了家鄉的聲音。
返鄉研究海南民族音樂
2019年,為了準備博士後論文「中國民族音樂與西方古典音樂的比較研究」,柳婧回到海南,搜集、整理海南民族音樂資料,翻譯音樂作品,探索海南本土音樂對外傳播的途徑。
這些工作,對於任何一個人而言都並非易事,更遑論一位已離鄉近10年的年輕學者。可說起其中的艱辛,柳婧卻輕描淡寫、一筆帶過:「這是我應該做的基礎工作。」
在複雜而艱巨的工作過程中,柳婧結識了海南省文聯副主席、省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蔡葩等一眾前輩,「前輩們已經做了許多工作,保住了許多幾近失傳的海南民族音樂,這讓我如獲至寶」。
經過約一年半的系統採風、交流、搜集與整理,柳婧對於自己打小就接觸的海南民族音樂又有了更深的感悟和理解。
「海南民族音樂和西方歌劇的區別在於發聲方法,由於中西方人的生理結構有別,二者的發聲方法並不相同。」柳婧以莫扎特的《求愛神給我安慰》和海南黎族民歌《竹林情歌》為例:美聲作品《求愛神給我安慰》,更注重科學的發聲方法,喉底的位置、肌能的正確使用、腔體的統一、語言的咬字發聲、情緒的渲染,都是美聲唱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民間聲樂作品則更注重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表達,歌曲所置身的背景以「留白」的手法,讓聽眾自己想像畫面,體現了東方哲學內省的特質。民歌作品《竹林情歌》,帶有儋州黎族風格加「調聲」的創作歌曲,鮮明體現出儋州調聲更講究在悠揚奔放的音調旋律基礎上無拘的齊唱,細緻的裝飾音和些微的節奏處理,使得儋州調聲饒有情趣且呈現出古遠韻味。
柳婧向海南日報記者坦言,正因如此,儘管兩種音樂都是自己熱愛的藝術,但以前從沒有嘗試過把二者進行融合,但現在,她正在跟烏克蘭和中國的音樂家們探討,努力嘗試二者的融合與互相借鑑。
變身文化使者推廣海南文化藝術
「我來自美麗的海南島,從2018年4月13日至今,短短2年多時間,我的家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願以個人名義,也代表海南的家鄉父老,歡迎全世界的有志青年和各位領導老師們、歡迎各國朋友們來我的家鄉海南,一起領略海南的美麗風光,一起感受海南的社會經濟發展風貌,一起欣賞海南本土文化之美。」在「2020年絲綢之路城市聯盟青年夢想匯」頒獎禮上,柳婧落落大方地向40餘國的青年發出來自海南自貿港的邀請,並得到了大家的熱切回應。
學有所成後,一個問題始終縈繞著柳婧:我的人生到底應當怎樣發揮最大的價值?日日夜夜的思索和多年的所見所聞,讓柳婧的答案漸漸清晰:以自己在烏克蘭及歐盟建立的溝通渠道,成為一名中外文化交流使者,為中外的文化交流貢獻力量。
肩負著這樣的歷史使命,2017年,柳婧在海口成立了一家文化傳媒公司。她告訴記者,該公司目前已先後在基輔、敖德薩、利沃夫、布魯塞爾、安特衛普、法蘭克福、巴黎、波爾多、阿姆斯特丹、東京、大阪、澳門、北京、深圳及海南多地策劃實施了多項文化藝術活動和國際交流活動。
2019年5月,柳婧被聘請擔任絲綢之路城市聯盟「絲路青年夢想匯」文化項目專員。那一年,柳婧在海南一連舉辦了3場中烏文化交流活動:中烏文化交流畫展、烏克蘭藝術家赴儋州文化交流音樂會以及儋州·烏克蘭文化交流音樂會。「我分別帶了三批烏克蘭藝術家來到海南,他們很喜歡海南,尤其喜歡海南的民族音樂。」柳婧回憶,「聽到儋州調聲後,烏克蘭的藝術家們坐下來足足研究了近兩個小時,還盛情邀請我們去烏克蘭演出。」
柳婧向記者透露,最近,她正在緊張籌備著中外音樂交流主題音樂會,「我要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把海南本土文化尤其是海南音樂藝術推廣到世界。」本版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記者 習霽鴻 實習生 陳燕)
【來源:海南文明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