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出現諾貝爾獎級科研成果!方舟子不服

2020-12-16 快科技

今年5月2日,《自然》系列頂級刊物《Nature Biotechnology》在線發表了來自中國河北科技大學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青年教師韓春雨副教授、題為「DNA-guided genome editing using the Natronobacteriumgregoryi Argonaute」的重大原創性成果。

韓春雨的團隊發明了一種新的基因編輯技術NgAgo-gDNA,向已有的最時興技術CRISPR-CAS9發起了挑戰。後者被認為是第三代基因編輯技術,近些年來一直是諾貝爾獎的熱門。

不過今天,知名科學打假人方舟子公開發文,質疑韓春雨「諾貝爾獎級」實驗成果存在「不可重複複製操作」的問題,暗指韓春雨科研成果真實性不足。

方舟子表示,韓春雨在公開場合的言論與他在論文裡的描述存在諸多矛盾。

韓春雨曾在北大的演講中提出他的實驗NgAgo是初級版,需要高超的實驗技巧,而方舟子認為韓春雨描述的只是個並不複雜的轉染實驗,是現成的技術,並不需要高超的實驗技巧,按照其提供的步驟應該是不難被重複出來的才對,而不應該出現「沒法重複該實驗」的情況。

方舟子在文中稱,「韓春雨獲悉有人重複不出其實驗結果後謾罵這些人」的做法不正確,讓人懷疑其科研成果的真實性。

以下為方舟子《河北科技大學韓春雨「諾貝爾獎級」實驗的重複性問題》質疑全文:

一個新的科學發現、技術,需要經過別人的重複才得到公認。別人重複不出來,有疑問,是很正常的。作為首創者應該做的是去消除疑問,而不是攻擊、謾罵,否則那更讓人懷疑。

不久前河北科技大學韓春雨在《自然·生物技術》發表論文報告了一種基因編輯新方法NgAgo,在國內轟動一時。被《知識分子》作為末流學校土博士也能做世界一流科研的典型,國內其他媒體隨後跟進宣傳,甚至稱之為「諾貝爾獎級」的研究成果。

這幾天我陸續收到幾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的來信,反映重複不出韓春雨論文中最關鍵的圖4結果(切割基因組,T7E1和測序),呼籲我關注一下這事。

有些人已在網上生物專業論壇公開討論此事,報告他們沒法重複該實驗,詢問有誰重複出來了。目前還未見有人反映重複出了圖4結果。有的能夠重複論文中的圖3結果(FACS和Western Blot),但那有可能是假陽性。

據聽報告的人說,韓春雨在北大和遺傳所的報告上都強調,他目前的NgAgo是初級版、需要高超的實驗技巧、等他推出2.0版和Smart版。這些說法跟他在論文裡的描述是矛盾的。因為他描述的只是個並不複雜的轉染實驗,T7E1和測序也都是現成的技術,並不需要高超的實驗技巧,按照其提供的步驟應該是不難被重複出來的。

韓春雨獲悉有人重複不出其實驗結果後,不是解答疑惑,而是謾罵這些人是「跳梁小丑」、是搞別的基因編輯技術(CRISPR)的人的抹黑,威脅要對他們進行人肉搜索。

我當然不怕被人肉,也不怕挨罵,所以在此問幾個問題:

第一,有沒有人重複出了韓春雨論文中的圖4結果?有的話跟我說一下。

第二,據稱韓春雨在遺傳所的報告上說,重複出來和不能重複的比例是1:3,能重複出來的有20家。那麼究竟有哪家實驗室重複出來了?這事沒必要保密吧。

第三,韓春雨說做這個實驗「需要高超的實驗技巧」,那麼究竟在哪個步驟需要什麼樣的高超實驗技巧?

為什麼一個新實驗的結果別人都反映重複不出來,原因很多,比如可能是重複出來的都不吭聲,重複不出來的實驗技術不行,論文中隱瞞了關鍵的「實驗技巧」(這不道德),或者論文報告的結果乾脆就是編的(這更不道德)。

一個新的科學發現、技術,需要經過別人的重複才得到公認。別人重複不出來,有疑問,是很正常的。作為首創者應該做的是去消除疑問,而不是攻擊、謾罵,否則那更讓人懷疑。

相關焦點

  • 中科院院士俞大鵬:做「諾獎級」科研創新
    日前,燕緣雄芯平臺多位合伙人拜訪了中科院院士、深圳量子科學與工程研究院院長(以下簡稱「深圳量子研究院」)俞大鵬,俞大鵬院士深度分享了其當前研究的重要方向,做出「諾獎級」的科研創新是其下一階段的重大目標。
  • 方舟子一針見血:因為中國沒有大象
    這個故事聽起來很荒唐,但實際上這種荒唐卻一直在現實中上演,某位專家寫了一篇題為《象棋是中國人發明的嗎》的文章,力證中國象棋起源於印度,由此引發網友熱議。專家就是有名的「打假鬥士」方舟子。拋開方舟子身上的其他爭議不談,他的這篇文章其實寫得很有趣,可以讓人一邊看著就笑。
  • 重寫生命密碼的工具——解讀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成果
    重寫生命密碼的工具——解讀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成果張曉茹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7日授予兩名女科學家,以表彰她們在基因組編輯方法研究領域作出的貢獻。基因編輯技術早在20世紀90年代就已出現,曾經非常耗時,甚至難以完成。利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可在幾周時間內改變生命的密碼——DNA。CRISPR全名為「成簇的、規律間隔的短回文重複序列」,是細菌防禦病毒侵入的一種機制。
  • 科普:解讀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成果
    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7日授予兩名女科學家,以表彰她們在基因組編輯方法研究領域作出的貢獻。這裡的基因組編輯方法,指的正是當下熱門的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
  • 諾貝爾獎創紀錄 97歲「鋰電池之父」仍活躍在科研前線
    97歲的「足夠好」老爺子還每天到實驗室搞科研?2019年諾貝爾自然科學獎三個獎項均已揭曉,除獲獎成果外,今年這些獎項中的人文花絮也吸引了大量目光。現場致敬《生活大爆炸》在瑞典皇家科學院8日舉行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發布會現場,諾貝爾委員會成員烏爾夫·丹尼爾松來了這麼一段:「我們的整個宇宙曾是熾熱、稠密的狀態,然後在近140億年前開始膨脹。」這段話是美國著名科學喜劇電視片《生活大爆炸》主題曲的開頭兩句。
  • 撕遍四方打遍天下的方舟子, 居然還是中國網遊的鼻祖!
    但是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是,這個「撕遍四方」的方舟子,其實是中國網遊界「元老」,因為他開發了大陸首款武俠MUD網遊幾個月後,方舟子及其他幾位創始人重新回歸。面對混亂的秩序,方舟子決定收回權限,整頓目前的遊戲管理團隊。
  • 科研成果表明:常吃「聰明蛋」可防兒童多動症
    中新網3月29電 最新科研成果表明,常吃「聰明蛋」可防止兒童多動症。此項研究論文發表在今年3月28日出版的第3期《中國預防醫學雜誌》上。  據權威統計顯示:中國學齡兒童中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ADHD)的患病率約為5%左右,此病又稱兒童多動症。多動症學生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東張西望,動個不停。醫學專家認為這是兒童常見的行為疾病。
  • 【中國青年報】揭秘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實驗團隊的85後
    從那篇載著「中國科研團隊首次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成果的論文3月14日在線發表於美國《科學》雜誌後,消息便從不同渠道被報導出來,其中最為吸引外界眼光的是有關「諾貝爾獎」的字眼,與其相關的兩項研究——整數量子霍爾效應、分數量子霍爾效應的發現者分別於1985年和1998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 公知頭子方舟子:象棋是印度人發明的,因為中國沒有大象
    中國象棋是棋文化的一種,它的歷史悠遠流長,象棋的規則簡單易懂,只要下兩把就能掌握規矩,象棋起源於中國,然而方舟子確認為象棋起源於印度。方舟子方舟子,作為著名公知頭子,多次故意抹黑中國,毫無下限。在方舟子的思維裡,他認為中國古代沒有出現過大象,而大象一直生活在印度和泰國一帶,是在很久之後才傳入中國,因此,他認為中國不可能發明象棋,象棋是從印度傳入中國的。
  • 2020年度「高被引科學家」名單出爐,中國科學家已佔12%
    其中包括今年剛剛獲獎的三位: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德國柏林馬克斯普朗克病原體科學研究所的Emmanuelle Charpentier;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Jennifer A. Doudna;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德國加爾興馬克思普朗克地外物理研究所所長,同時也是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的Reinhard Genzel。
  • 《中國科技成果轉化2018年度報告(高等院校與科研院所篇)》發布
    在《中國科技成果轉化2018年度報告(高等院校與科研院所篇)》發布之際,請看經濟日報記者帶來的報導日前發布的《中國科技成果轉化2018年度報告(高等院校與科研院所篇)》(簡稱《報告》)是在科技部成果轉化與區域創新司的指導下,由中國科技成果管理研究會、國家科技評估中心、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對我國2766家研究開發機構和高等院校的科技成果轉化情況進行分析研究後,
  • 深港科研團隊共創尖端成果
    呂堅團隊 通過政策改革,深圳將進一步加大支持深圳高校、科研機構、企業與香港高校和科研機構開展科技合作的力度,促進兩地科研資金便利流動,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產學研融合。   這是深圳為推動深港創新圈科研工作注入的一劑強心針。
  • 諾貝爾令瑞典走向世界
    原標題:諾貝爾令瑞典走向世界  新華網斯德哥爾摩12月10日電(記者和苗)提及北歐小國瑞典,很多人想到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以瑞典化學家、硝化甘油炸藥的發明者阿爾弗雷德·諾貝爾遺囑創立的諾貝爾獎在過去的一百多年裡,不斷推動著瑞典在科研與創新領域的進步,令其從北歐走向世界。
  • 無限極中國有限公司 科研創新成就無限極產品質量
    無限極中國有限公司 科研創新成就無限極產品質量 2020-12-17 15:59:31 來源 : 榕城網 對於健康食品行業來說,科研創新是提升品牌實力、提高產品質量不可或缺的因素。每年投入上億元用於產品研發與技術提升的無限極(中國)有限公司,無疑是行業中非常重視科研創新的企業之一。
  • 諾貝爾化學獎知多少:「混搭」明顯,曾頒給物理學家
    按照他的遺囑,諾貝爾化學獎旨在頒給化學方面有重要發現和取得重大成果的人。與諾貝爾設立的其他獎項一樣,諾貝爾化學獎從1901年開始頒發,在沒有評出化學方面重大成果的年份則空缺獎項。直至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出現過8次空缺,共計頒發109次,其中63次獲獎人數為1人,而獲獎人數為2人和3人的次數都是23次。
  • 美日科學家分享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
    今年諾貝爾化學獎獎金共900萬瑞典克朗(約650萬人民幣),將由三位科學家分享。背景諾貝爾獎的創立者瑞典人阿爾弗雷德·諾貝爾本人就是一名化學家,曾發明硝化甘油炸藥。按照他的遺囑,諾貝爾化學獎旨在頒給化學方面有重要發現和取得重大成果的人。
  • 中科院李國傑:SCI不是評價科研成果的唯一標準
    SCI不是評價科研成果的唯一標準——由論文數量高速增長引發的思考    大概在20世紀80年代末,SCI被引入中國,引導科研人員特別是從事基礎研究的科研人員在國際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出在我們沒有辦法判定你的論文或科研成果與企業新增產值和稅收到底有沒有關係,以及有多少關係?    目前,多數大學要求碩士生必須發表一篇論文才能畢業,其結果是造成了垃圾論文泛濫成災:有些期刊只要交版面費就可以發表,有些期刊嚴格限制論文版面長度;好文章不能發表,濫文章發表很多。我認為,當前要強調論文和學術期刊的質量,文章不在多而在精。
  • 中國的作家中,誰最有資格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一年一度的諾貝爾文學獎即將揭開帷幕,中國的作家中,誰最有資格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成為了網絡上熱議的話題。廣大網友的眼光,似乎比諾貝爾文學獎的評委們還要尖銳,對各大熱門人選作家,評價起來可謂是頭頭是道。最終不管花落誰家,恐怕都免不了被鍵盤俠一頓批評打擊。
  • 抗風竤免疫調節科研成果匯報會在沈舉辦
    11月19日,在抗風竤免疫調節科研成果匯報上,他介紹了自己的抗風歷程。據悉,抗風竤成立12年,實現了從最初單一的產品線到現在抗風竤系列產品的科研創新,其研發的食療治痛風項目在2014年榮獲國家科技部頒發的"科技創新基金。幫助十餘萬痛風患者重獲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