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中,婆媳關係是一直存在的一種關係,這種關係不可避免。很多人說婆媳關係最難相處,可我覺得這也是看個人,還有家庭。
我和老公相戀時一直就沒分開過,可沒想到婚後不久,老公卻調職去了外地工作,一年只能回來個兩三次。
從我懷孕起,婆婆就從老家過來照顧我,懷孕期間因為婆婆的用心照料,我長胖了58斤,兒子出生時體重8斤6兩。
老公請了半個月假回來陪我,之後就又回去上班了,從此,我和婆婆一起照顧兒子,3個半月的產假休完後,我回到了工作崗位上。
我和婆婆沒其他方面的矛盾,只是在餵養兒子方法上產生了較大的「分歧」,所以兩人有時忍不住「拌嘴」。
婆婆帶兒子,怕他感冒,只要天氣稍微涼一點,就一件一件衣服往身上加,孩子好動,經常背後一身的汗,每次下班回家,我讓婆婆給兒子少穿點衣服,告訴她捂出來的感冒更難好,婆婆還是「我行我素」,不聽勸。
婆婆喜歡吃乾飯,可兒子太小不合適吃乾飯,乾飯不易於消化,我建議婆婆把飯稍微煮軟一點,結果婆婆就給兒子吃湯泡飯,我和婆婆說長期吃湯泡飯對孩子的胃不好,婆婆就說老公就是吃湯泡飯長大的。
除了這些,我和婆婆相處得很好,我們從來不計較誰家務做得比較多,她也很心疼我一個人上班還得帶孩子,她會經常打電話給老公,讓他要多關心我,經常回家看望我和兒子。
兒子上幼兒園了,婆婆有些時間了便會在小區裡幫別人搞衛生,擔心她累著,讓她別去,她就說賺點小錢給兒子買玩具,事實上,我給兒子買的都是書,而兒子的玩具都是婆婆買的,她說孩子的童年就少不了玩具。
兒子上小學後,我的工作輕鬆了些,我讓婆婆和小區的阿姨們學做早操。送完兒子後,9點上班前我會去市場把菜買好,然後煮好我的中飯帶去公司。
晚餐都是婆婆準備,我接完兒子放學回家,桌上已經有熱騰騰的飯菜了,婆婆通常都把最好吃的菜留給我和兒子,你讓她多吃點,她就說「我不愛吃」。
今年兒子上初中了,婆婆也檢查出來有嚴重的腰間盤突出,姑姑在老家給婆婆找了一個治療腰間盤突出很厲害的中醫,我把婆婆送回了老家,她終於和公公作伴了。
婆婆臨走時,拉著兒子的手交代著:「昊昊,你聽話些,別惹你媽生氣,這麼多年你爸一直在外地,家裡的事都靠你媽撐著,實在不容易。」說完,婆婆就悄悄地抹眼淚。
我突然感受到,嫁給老公的這16年裡,婆婆是陪我生活最久的一個,她比我父母還了解我,我喜歡吃的,我的脾氣,我的脆弱。
婆婆回老家3個月了,兒子上初中開始了寄校,老公還是在外地很少回家,空曠的家裡,大多時間只有我一個人,在我閒下來時,我時常有種幻覺,能看見婆婆在家裡的每一個角落忙碌著,其實,我並不孤單。
可婆婆終究還是不在,我孤單著,但我也為婆婆感到高興,她為我們這個小家忙了14年,她該好好地陪著公公休息了,感恩婆婆!
都說婆媳關係難相處,其實都是看個人,如果你心存感恩,那即便有一些矛盾,也能被生活中的小溫暖給化解。
不管是婆婆,還是兒媳都是大家庭裡的一分子,雙方都要體諒對方的不容易。
婆媳,原本就是把沒關係的兩個人,卻因為同一個男人而不得不在一起生活的這麼一種關係,那既然組成了這種關係,就要好好地去維護,以免影響整個家庭的和諧。
婆婆和兒媳都要懂得忍、讓、避,那具體應該怎麼做呢?
第一、容忍對方的缺點
婆婆和兒媳原本在兩個不同的家庭生活,她們的生活環境和條件都不一樣,所以個人習慣和生活習慣,以及養育孩子的習慣有所不同是正常的。當發現對方的缺點時,不要去過於放大,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態,換一種角度想,自己難道就沒有缺點嗎?只有容忍了對方的缺點,才能不產生成見,家庭才會更和諧。
第二、讓出所謂的「功勞」
婆婆和兒媳作為家裡的一分子,都有自己的價值,分工不同而已。不要計較誰為家裡付出多,誰的家務事做得多,誰又比誰辛苦,要知道所有的付出都是為了一個家庭,把所謂的「功勞」看待一點,甚至把「功勞」讓出來,便會相安無事的相處。
第三、避開「矛頭」,少說多做
婆媳之間產生「分歧」時,要立即避開「矛頭」,選擇休戰模式,別把問題鬧大,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少說對方的錯處,多為對方著想,為對方付出。人心換人心,對方能感受到你的付出後,她也會做出適當改變的。
今日話題,你認為結婚後該和婆婆同住嗎 ?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