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棟的紅薯種苗基地,專職農技員手推機器翻土。 文莎 攝
種紅薯的「新農民」姚棟。文莎 攝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周月桂
上過大學的「85後」姚棟,結束城市的工作生涯,頂著壓力返回家鄉種起了紅薯,成了一名新型職業農民。他的紅薯加工廠年產值上千萬元。他恪守家訓,心存敬畏,不忘根本。如今太平年代、昌明盛世,只要安安穩穩、勤勤勉勉,就有好日子過,最要緊的是自己莫「亂搞」、莫懶惰。他清楚自己的根之所在。
春節前後,是農民漫長的冬閒時光。這段日子,曬曬太陽,傍著爐火,將疲憊的筋骨舒展,回望歲時,等候春來,諸事不作,是心安理得的。長沙市望城區茶亭鎮靜慎村村民姚棟,做派有點像農民,也有點不像。春節前還在忙忙碌碌,送紅薯粉、下地種「種薯」、慰問貧困戶,當然也忙忙碌碌地籌備年夜飯。
姚棟長得結結實實,圓臉上戴副近視眼鏡,看著不太像農民,又不太像知識分子,給人以既精明又憨厚之感。此人穿戴整齊客氣,手指卻粗黑,顯示出生活優裕又肯吃苦「幹粗活」的狀態。
7年前,這個上過大學的年輕人,結束城市的工作生涯,返回家鄉靜慎村種起了紅薯,成了一名「新農民」。
一個種紅薯的「85後」新型職業農民,會有什麼新故事?
不如回鄉種紅薯
2月2日,豬年春節前最後一個好太陽天。立春在即,地氣已經熱了。
湘江長沙境內最北段,冬日水流平緩。東岸望城區茶亭鎮靜慎村,大片大棚蔬菜基地正在翻耕。推開大棚的門,熱氣迎面撲來,帶著新翻的泥土氣息,那是肥沃土壤裡滋長的陽氣,足以讓任何蟄伏冬眠的種子甦醒。
這是姚棟租用的紅薯種苗基地,要趁著春節前的好天氣儘快翻好土,將「種薯」下地。
專職農技員小顧正在用一個半自動的手推機器翻土。機器轟鳴中,一塊塊黃土化作碎屑,翻起泥浪四處飛濺。
「種紅薯,就要我們東城這裡的幹泥巴土。」姚棟搓了一把泥土說。
靜慎村本屬望城區東城鎮,前幾年合併到茶亭鎮,村民仍然習慣稱這塊地界為「東城」。這裡多「岸子田」也就是旱田,種水稻年年要抽水灌溉且收成不佳,卻最適合種紅薯。紅薯這東西不挑土、不佔肥,種到地裡都會長。
「小時候種得真多,一片連著一片,好像大人們只會種紅薯似的。」姚棟是吃著紅薯飯長大的。紅薯在南方不宜長期儲存,多年來,村民們習慣把紅薯加工成紅薯粉、紅薯片食用。及至農村生活環境大為改善,食物日漸豐富,自然不怎麼吃紅薯了,但種紅薯的習慣仍然保持著,只是基本給豬吃,豬吃不完就爛在地裡,大家也不是很心疼,反正這東西賣不起錢,不金貴。紅薯在當地又稱苕,方言裡「紅薯坨坨」「苕坨」都不是什麼好話,說一個人蠢的意思。
2012年,姚棟27歲,在望城經營快遞業務,靜慎村村支書一再邀請他回鄉創業。
拿著十幾萬元積蓄,原本打算在城裡買房的姚棟和妻子文莎,帶著剛一歲的大女兒,頂著壓力回鄉「當農民」了。
「當農民能有什麼出息!」當了一輩子農民的父親堅決反對。村民們也覺得回來種紅薯的姚棟有些「苕」。
姚棟覺得農村人情味更濃、空氣更好,最重要的是,姚棟做過餐飲,知道家鄉的紅薯粉有多受歡迎。他決定在靜慎村種紅薯、加工紅薯粉。
不過這回種的卻不是之前大家常用的品種,也不是大家平常的種法。
東城這裡傳統種的是「華北薯」,黃皮白心,粉質好,然而產量低;還有一種「豫薯」,紅皮白心,產量高,粉質卻差,做成的紅薯粉韌性低、口感差。
這些年,姚棟引進了「湘薯」「濟薯」「徐薯」等上十個新品種,有含澱粉高的,有適合鮮食的,還有紫薯等,都是好吃又好種的品種。
2018年,姚棟帶著村民們一起種植了上千畝紅薯地,採用機械耕種收,土壤配好氮磷鉀的比例,畝產量輕鬆超過2500公斤。2019年還要擴種,「種薯」要趕在春節前下地。
「種薯」是經過精挑細選的,留著黃泥和長長短短的鬚根,仿佛只要灑點水就能馬上抽枝展葉。
姚棟三下兩下剝去一個種薯的皮,露出瑩白的薯肉,「嘎嘣」一聲咬下一塊。「你聽這聲音,多脆,這個品種的粉多、好打漿。」
到得清明前後,種薯長出的幼苗就可以移栽到地裡了。
一個紅薯的18種吃法
一張透明的淡青色圓盤摺疊著晾掛在竹竿上,陽光下晶瑩剔透、薯香撲鼻。
這是姚棟紅薯粉加工廠裡這一季最後一批紅薯粉了。
種紅薯後,姚棟賣過紅薯鮮葉、鮮食紅薯,都不賺錢。比如,請人採紅薯鮮葉尖,一元錢一市斤的採收費用,一天最多採幾十斤,收入菲薄還累人。
姚棟很早就意識到,搞加工才能賺錢。
鄉下人能幹,可以將一個紅薯想方設法製作出多種美味:紅薯粉、紅薯幹、紅薯片……從前人們用手工做,須趁大太陽天,將沉澱了一天的漿汁挖出,平鋪在大竹篩上晾曬。這項工作耗時長,效率低。姚棟引進了先進的種植設備、加工設備,不斷改進工藝,建設晾曬場地,讓紅薯粉生產效率百倍於傳統手工操作,口感卻不失傳統的純正,甚至更佳。
品牌和包裝,也是紅薯粉增值的重要因素。姚棟成立了公司「創鴻農業」,又註冊「薯夫妻」品牌,請人設計了夫妻倆的卡通形象,都戴眼鏡,笑容可掬。產品包裝幾經變更,摒棄了花花綠綠的鄉村審美,越來越樸素大氣。
靜慎村的紅薯粉,原先每市斤賣三元五元,現在要賣20元以上。這些年,全村有半數村民跟著姚棟種紅薯,每畝增收數千元。姚棟免費提供種苗、免費機械服務、免費技術培訓,最後保底收購。
「薯夫妻」陸續開發了紅薯粉、紅薯幹、紅薯片、紅薯酸菜、水果紅薯等,小小一個工廠,年產值上千萬元。
姚棟還不滿足:「浙江那邊,一條絲瓜都能做成絲瓜面膜,紅薯這麼好的東西,當然不能僅僅做紅薯粉、紅薯幹。」
在姚棟的設想裡,紅薯還可以做成休閒食品,比如紅薯小花片、紅薯糖粒子。他還打算開設一家紅薯主題餐廳,裡面全部是紅薯做的食品:紅薯粉條、紅薯葉、 紅薯糕點、紅薯汁、紅薯甜品、烤紅薯……
現在,他的加工廠裡已經引入了一批新設備,準備開一個以製作手工紅薯粉為主題的體驗式作坊。
春節裡滿村紅薯香
靜慎村尤布衝組,姚棟家的小樓房高大寬敞,屋外山茶灼灼,室內爐火正旺。水磨石地面平滑如鏡,渾圓龐大的金棕色皮沙發端坐客廳中央,裝修風格是既氣派又務實的農家品位。
臨近春節,村裡的年輕人都回來了,「留守青年」姚棟極高興,因為可以攛掇大家把舞龍燈搞起來。村裡好幾條龍呢,就等著年輕人回村舞起來。
姚棟如今進進出出都被人稱呼「棟總」,在村裡頗有些身份臉面了,又是村裡鄉賢理事會成員,對村裡的公共事務特別熱心,年前還抽空去村裡幾家貧困戶慰問。
2月4日,家家戶戶都在準備大年三十的年夜飯。做過廚師的姚棟,自然是家裡年夜飯的主廚。
廚房裡有液化氣灶和柴火灶兩套設備,這是如今農村廚房「標配」,平日裡用氣灶,過年過節做「大菜」還是得上柴火灶。柴火燒得旺旺的,氣氛好,炒菜也香。
柴火灶邊放著一堆紅薯,是孩子們非要從「種薯」堆裡留出來吃的。這回燒火做飯,便挑幾個放進灶膛邊上,邊燒火邊給紅薯翻身。
一群叔叔伯伯家的孩子跑進跑出,等著紅薯烤熟。紅薯熟了不用招呼,香氣自然會招來孩子們。大紅薯烤得焦黃,燙得左手右手互相倒騰也捨不得放下。掰開來,黃澄澄地冒著熱氣,饞嘴的孩子「呼哧呼哧」邊吹氣邊吃了起來。
姚棟的拿手好菜,土雞燉紅薯粉條,照例是年夜飯主角之一,紅薯粉條吸收了雞肉的鮮美,令人垂涎。可惜鄉下講究除夕和初一必須吃大魚,不能吃小嫩子魚,因此酸紅薯葉子煮嫩子魚不能上桌,否則也是一道受青睞的美味。
主廚姚棟謹守著這些「老規矩」,年年做一桌豐盛又寓意吉祥的年夜飯。
一頓年夜飯,吃得數小時,大家喝著酒,互致祝福。
吃過飯,姚棟帶著一大幫孩子,攜帶鞭炮、紙錢、蠟燭去「送燈」祭祖。這一流傳了千百年的儀式,自他小時候起從未間斷。這讓他安心,讓他更清楚地感到根之所在。
姚棟家留有七本族譜,寫明了東城姚姓的來路,一方姚姓在此已繁衍15代。「緊也莫怕,松也莫亂。」姚姓老祖宗留下的幾句家訓,姚棟覺得講得特別好,如今太平年代、昌明盛世,只要安安穩穩、勤勤勉勉,就有好日子過,最要緊的是自己莫「亂搞」、莫懶惰。
心存敬畏,不忘根本,他是要在農村深深紮根下去的。
春節裡,家家戶戶都燒柴火,紅薯就放在柴火邊烤。窨過的紅薯特別甜,整個村子瀰漫著薯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