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紅薯的「新農民」

2021-01-11 華聲在線

姚棟的紅薯種苗基地,專職農技員手推機器翻土。 文莎 攝

種紅薯的「新農民」姚棟。文莎 攝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周月桂

上過大學的「85後」姚棟,結束城市的工作生涯,頂著壓力返回家鄉種起了紅薯,成了一名新型職業農民。他的紅薯加工廠年產值上千萬元。他恪守家訓,心存敬畏,不忘根本。如今太平年代、昌明盛世,只要安安穩穩、勤勤勉勉,就有好日子過,最要緊的是自己莫「亂搞」、莫懶惰。他清楚自己的根之所在。

春節前後,是農民漫長的冬閒時光。這段日子,曬曬太陽,傍著爐火,將疲憊的筋骨舒展,回望歲時,等候春來,諸事不作,是心安理得的。長沙市望城區茶亭鎮靜慎村村民姚棟,做派有點像農民,也有點不像。春節前還在忙忙碌碌,送紅薯粉、下地種「種薯」、慰問貧困戶,當然也忙忙碌碌地籌備年夜飯。

姚棟長得結結實實,圓臉上戴副近視眼鏡,看著不太像農民,又不太像知識分子,給人以既精明又憨厚之感。此人穿戴整齊客氣,手指卻粗黑,顯示出生活優裕又肯吃苦「幹粗活」的狀態。

7年前,這個上過大學的年輕人,結束城市的工作生涯,返回家鄉靜慎村種起了紅薯,成了一名「新農民」。

一個種紅薯的「85後」新型職業農民,會有什麼新故事?

不如回鄉種紅薯

2月2日,豬年春節前最後一個好太陽天。立春在即,地氣已經熱了。

湘江長沙境內最北段,冬日水流平緩。東岸望城區茶亭鎮靜慎村,大片大棚蔬菜基地正在翻耕。推開大棚的門,熱氣迎面撲來,帶著新翻的泥土氣息,那是肥沃土壤裡滋長的陽氣,足以讓任何蟄伏冬眠的種子甦醒。

這是姚棟租用的紅薯種苗基地,要趁著春節前的好天氣儘快翻好土,將「種薯」下地。

專職農技員小顧正在用一個半自動的手推機器翻土。機器轟鳴中,一塊塊黃土化作碎屑,翻起泥浪四處飛濺。

「種紅薯,就要我們東城這裡的幹泥巴土。」姚棟搓了一把泥土說。

靜慎村本屬望城區東城鎮,前幾年合併到茶亭鎮,村民仍然習慣稱這塊地界為「東城」。這裡多「岸子田」也就是旱田,種水稻年年要抽水灌溉且收成不佳,卻最適合種紅薯。紅薯這東西不挑土、不佔肥,種到地裡都會長。

「小時候種得真多,一片連著一片,好像大人們只會種紅薯似的。」姚棟是吃著紅薯飯長大的。紅薯在南方不宜長期儲存,多年來,村民們習慣把紅薯加工成紅薯粉、紅薯片食用。及至農村生活環境大為改善,食物日漸豐富,自然不怎麼吃紅薯了,但種紅薯的習慣仍然保持著,只是基本給豬吃,豬吃不完就爛在地裡,大家也不是很心疼,反正這東西賣不起錢,不金貴。紅薯在當地又稱苕,方言裡「紅薯坨坨」「苕坨」都不是什麼好話,說一個人蠢的意思。

2012年,姚棟27歲,在望城經營快遞業務,靜慎村村支書一再邀請他回鄉創業。

拿著十幾萬元積蓄,原本打算在城裡買房的姚棟和妻子文莎,帶著剛一歲的大女兒,頂著壓力回鄉「當農民」了。

「當農民能有什麼出息!」當了一輩子農民的父親堅決反對。村民們也覺得回來種紅薯的姚棟有些「苕」。

姚棟覺得農村人情味更濃、空氣更好,最重要的是,姚棟做過餐飲,知道家鄉的紅薯粉有多受歡迎。他決定在靜慎村種紅薯、加工紅薯粉。

不過這回種的卻不是之前大家常用的品種,也不是大家平常的種法。

東城這裡傳統種的是「華北薯」,黃皮白心,粉質好,然而產量低;還有一種「豫薯」,紅皮白心,產量高,粉質卻差,做成的紅薯粉韌性低、口感差。

這些年,姚棟引進了「湘薯」「濟薯」「徐薯」等上十個新品種,有含澱粉高的,有適合鮮食的,還有紫薯等,都是好吃又好種的品種。

2018年,姚棟帶著村民們一起種植了上千畝紅薯地,採用機械耕種收,土壤配好氮磷鉀的比例,畝產量輕鬆超過2500公斤。2019年還要擴種,「種薯」要趕在春節前下地。

「種薯」是經過精挑細選的,留著黃泥和長長短短的鬚根,仿佛只要灑點水就能馬上抽枝展葉。

姚棟三下兩下剝去一個種薯的皮,露出瑩白的薯肉,「嘎嘣」一聲咬下一塊。「你聽這聲音,多脆,這個品種的粉多、好打漿。」

到得清明前後,種薯長出的幼苗就可以移栽到地裡了。

一個紅薯的18種吃法

一張透明的淡青色圓盤摺疊著晾掛在竹竿上,陽光下晶瑩剔透、薯香撲鼻。

這是姚棟紅薯粉加工廠裡這一季最後一批紅薯粉了。

種紅薯後,姚棟賣過紅薯鮮葉、鮮食紅薯,都不賺錢。比如,請人採紅薯鮮葉尖,一元錢一市斤的採收費用,一天最多採幾十斤,收入菲薄還累人。

姚棟很早就意識到,搞加工才能賺錢。

鄉下人能幹,可以將一個紅薯想方設法製作出多種美味:紅薯粉、紅薯幹、紅薯片……從前人們用手工做,須趁大太陽天,將沉澱了一天的漿汁挖出,平鋪在大竹篩上晾曬。這項工作耗時長,效率低。姚棟引進了先進的種植設備、加工設備,不斷改進工藝,建設晾曬場地,讓紅薯粉生產效率百倍於傳統手工操作,口感卻不失傳統的純正,甚至更佳。

品牌和包裝,也是紅薯粉增值的重要因素。姚棟成立了公司「創鴻農業」,又註冊「薯夫妻」品牌,請人設計了夫妻倆的卡通形象,都戴眼鏡,笑容可掬。產品包裝幾經變更,摒棄了花花綠綠的鄉村審美,越來越樸素大氣。

靜慎村的紅薯粉,原先每市斤賣三元五元,現在要賣20元以上。這些年,全村有半數村民跟著姚棟種紅薯,每畝增收數千元。姚棟免費提供種苗、免費機械服務、免費技術培訓,最後保底收購。

「薯夫妻」陸續開發了紅薯粉、紅薯幹、紅薯片、紅薯酸菜、水果紅薯等,小小一個工廠,年產值上千萬元。

姚棟還不滿足:「浙江那邊,一條絲瓜都能做成絲瓜面膜,紅薯這麼好的東西,當然不能僅僅做紅薯粉、紅薯幹。」

在姚棟的設想裡,紅薯還可以做成休閒食品,比如紅薯小花片、紅薯糖粒子。他還打算開設一家紅薯主題餐廳,裡面全部是紅薯做的食品:紅薯粉條、紅薯葉、 紅薯糕點、紅薯汁、紅薯甜品、烤紅薯……

現在,他的加工廠裡已經引入了一批新設備,準備開一個以製作手工紅薯粉為主題的體驗式作坊。

春節裡滿村紅薯香

靜慎村尤布衝組,姚棟家的小樓房高大寬敞,屋外山茶灼灼,室內爐火正旺。水磨石地面平滑如鏡,渾圓龐大的金棕色皮沙發端坐客廳中央,裝修風格是既氣派又務實的農家品位。

臨近春節,村裡的年輕人都回來了,「留守青年」姚棟極高興,因為可以攛掇大家把舞龍燈搞起來。村裡好幾條龍呢,就等著年輕人回村舞起來。

姚棟如今進進出出都被人稱呼「棟總」,在村裡頗有些身份臉面了,又是村裡鄉賢理事會成員,對村裡的公共事務特別熱心,年前還抽空去村裡幾家貧困戶慰問。

2月4日,家家戶戶都在準備大年三十的年夜飯。做過廚師的姚棟,自然是家裡年夜飯的主廚。

廚房裡有液化氣灶和柴火灶兩套設備,這是如今農村廚房「標配」,平日裡用氣灶,過年過節做「大菜」還是得上柴火灶。柴火燒得旺旺的,氣氛好,炒菜也香。

柴火灶邊放著一堆紅薯,是孩子們非要從「種薯」堆裡留出來吃的。這回燒火做飯,便挑幾個放進灶膛邊上,邊燒火邊給紅薯翻身。

一群叔叔伯伯家的孩子跑進跑出,等著紅薯烤熟。紅薯熟了不用招呼,香氣自然會招來孩子們。大紅薯烤得焦黃,燙得左手右手互相倒騰也捨不得放下。掰開來,黃澄澄地冒著熱氣,饞嘴的孩子「呼哧呼哧」邊吹氣邊吃了起來。

姚棟的拿手好菜,土雞燉紅薯粉條,照例是年夜飯主角之一,紅薯粉條吸收了雞肉的鮮美,令人垂涎。可惜鄉下講究除夕和初一必須吃大魚,不能吃小嫩子魚,因此酸紅薯葉子煮嫩子魚不能上桌,否則也是一道受青睞的美味。

主廚姚棟謹守著這些「老規矩」,年年做一桌豐盛又寓意吉祥的年夜飯。

一頓年夜飯,吃得數小時,大家喝著酒,互致祝福。

吃過飯,姚棟帶著一大幫孩子,攜帶鞭炮、紙錢、蠟燭去「送燈」祭祖。這一流傳了千百年的儀式,自他小時候起從未間斷。這讓他安心,讓他更清楚地感到根之所在。

姚棟家留有七本族譜,寫明了東城姚姓的來路,一方姚姓在此已繁衍15代。「緊也莫怕,松也莫亂。」姚姓老祖宗留下的幾句家訓,姚棟覺得講得特別好,如今太平年代、昌明盛世,只要安安穩穩、勤勤勉勉,就有好日子過,最要緊的是自己莫「亂搞」、莫懶惰。

心存敬畏,不忘根本,他是要在農村深深紮根下去的。

春節裡,家家戶戶都燒柴火,紅薯就放在柴火邊烤。窨過的紅薯特別甜,整個村子瀰漫著薯香。

相關焦點

  • 傳統紅薯幹成山東農民致富新幫手
    ,正成為幫助農民致富的「軟黃金」。走進山東萊陽萬第鎮東村莊,一股香甜紅薯兒味撲鼻而來。村民崔秀娥正熟練地在自家平房上晾曬紅薯幹。「快上來嘗嘗我曬的熟紅薯幹吧,現在正是好吃的時候。」紅薯幹是中國農村傳統土特產,將紅薯蒸熟,切成片,放在太陽下晾乾,就製成了金黃色的紅薯幹,其味道甘甜,嚼勁十足,曾經是不少農民自家的美食。而現在,受到市場歡迎的紅薯幹價格翻了幾番,成為名副其實的「軟黃金」。
  • 高橋農民種出五彩紅薯
    澱粉型紅薯不僅澱粉含量高,產量也高。李鋒 攝   長沙晚報訊:昨日,記者來到長沙縣高橋鎮白石源村湖南農科院的紅薯種植基地,看到幾位農民正在地裡刨紅薯,令人驚訝的是,這裡不同的地塊刨出的紅薯顏色各不相同,共有紫、黃、紅、白等各種顏色。「這是我們種的『五彩』紅薯!」一位村民驕傲地說。   20多畝的土地上,10多位農民正在收紅薯。一位農民說,這一片紅薯是今年起,在湖南省農業科學院張超凡研究員指導下種的。
  • 一串串紅薯 幾十種美食 農業產業化讓農民盡享豐收喜悅
    當天上午,「中國農民豐收節」息縣分會場活動在該村舉行,數十種紅薯製作的美食,當仁不讓地成為節日裡最受歡迎的食物。一串串火紅的紅薯,串出種植、加工、銷售的全產業鏈,串出當地農民脫貧致富的大聯唱。嘉賓與大紅薯合影各種品種的紅薯蒸熟供遊客品嘗村民展示手工粉條製作流程嘉賓品嘗紅薯製品數十種紅薯製作的傳統美食供遊客們品嘗數十種紅薯製作的傳統美食供遊客們品嘗
  • 我市農民種出五彩紅薯
    五彩紅薯,你見過嗎?洛龍區古城鄉農民趙紅勳就種出了這樣的紅薯。  11日上午,我們來到趙紅勳在古城鄉梁屯村承租的田地,看到不少農民正在幫他刨紅薯,不同的地塊刨出的紅薯色彩各不相同,共有黑、紫、黃、紅、白5種顏色。  趙紅勳承租的25畝地是我市五彩紅薯的一個示範基地。
  • 紅薯葉子瘋長紅薯卻不長,原因是什麼?農民朋友這樣回答!
    可能在我們的印象中,農村有大片的田地,也有大量的農民,而農民們的傳統的工作方式也是在農村種田。一般而言,農民們會種出許多農作物,比如:大豆、玉米、小麥,當然了,他們還會種一些別的蔬菜水果。種紅薯的農民發現這樣一件尷尬的事情,紅薯葉子瘋長紅薯卻不長!那到底原因是什麼呢?
  • 農民種紅薯為啥不用紅薯種子,而偏偏要選用秧苗呢?
    地瓜,一般有三種:一是桑科的地果(地石榴),二是豆科的豆薯(涼薯、沙葛),三是旋花科的紅薯。想知道為何以栽秧方式種地瓜而非撒種子,可見這裡所說的地瓜應該是指紅薯,即為何不用紅薯種子而用秧苗來種紅薯呢?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要從紅薯種子與秧苗優缺點兩方面來分析。
  • 紫薯的賣價比紅薯貴,為啥農民寧願種紅薯呢?不願意賺更多錢嗎?
    原創文章,禁止轉載紫薯的賣價比紅薯貴,為啥農民寧願種紅薯呢?不願意賺更多錢嗎?我們只要是了解過關於紫薯的價格,都會很清楚一個狀況,紫薯的價格比紅薯要高一些,而且幾乎所有的市場都是這樣,這成為了一個規律。其實紫薯的營養的確比紅薯要好,價值高的話,價格肯定就相對高一點了,紫薯體內的營養價值,不僅僅包括了紅薯所含有的,同時還有花青素等等,能夠讓人體有抗衰老的功能,據說抗癌的功效也很不錯。
  • 種下紅薯
    俗話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可在林州市東崗村發生了一件稀罕事:種下紅薯籽,秧子上卻長出了串串豆角。  「看,說是紅薯能長八斤卻只有二兩多,根部像紅薯卻不好吃,秧上還長著豆角,咋煮也煮不爛!」該村村民介紹,今年3月12日,自稱是林州市某種子公司的幾個人來到村裡推銷玉米種子,說是購買兩袋玉米種子就可贈送幾粒紅薯籽。
  • 息縣農民豐收節紅薯唱大戲
    □本報記者尹小劍實習記者李振陽通訊員餘江文/圖    秋雨連綿,但絲毫擋不住息縣農民豐收的喜悅。9月22日,息縣2020年中國農民豐收節暨首屆東嶽紅紅薯節在息縣東嶽鎮石菜園村舉行,來自全縣各鄉鎮主要負責人、農民朋友雲集東嶽鎮慶豐收迎小康。
  • 農民種紅薯高產,一畝地能有7500斤,為什麼高興不起來?
    農民種紅薯高產,一畝地能有7500斤,為什麼高興不起來?有一位專門種植紅薯的農民,姓趙。今年紅薯地的產量和以往的數據相比,並沒有去年那麼高,不過每畝地也能有七千五百斤左右,這麼大的數字,老趙家也算得上是高產戶了。
  • 延津縣舉辦紅薯文化節 紅薯紅起來農民富起來
    紅薯節上村民在高興地稱紅薯炸紅薯丸子,烤紅薯,煮紅薯,紅薯脆片……10月12日,延津縣首屆紅薯文化節上,以紅薯為食材的系列美味為該縣紅薯來「代言」。紅薯文化節由該縣扶貧辦、胙城鄉政府和縣農業農村局聯合舉辦,主題是「讓紅薯紅起來,讓農民富起來」,以此不斷鼓勵農民的紅薯種植熱情,幫助村民拓寬銷售渠道,助力村民增收和貧困戶脫貧。新鄉網訊(記者平愛梅)活動現場熱鬧非凡,薯王爭霸賽環節,一個5.37公斤重的紅薯贏得「薯王」稱號,這「薯王」當場被鄭州一愛心人士以4000元價格拍下,拍賣所得用於胙城鄉貧困戶的幫扶。
  • 「軟黃金」紅薯幹成為中國農民致富新幫手
    昔日中國農村隨處可見、價格便宜的的紅薯,如今正成為幫助農民致富的「軟黃金」。  走進山東萊陽萬第鎮東村莊,一股香甜紅薯兒味撲鼻而來。村民崔秀娥正熟練地在自家平房上晾曬紅薯幹。「快上來嘗嘗我曬的熟紅薯幹吧,現在正是好吃的時候。」崔秀娥熱情地招呼。
  • 農民種紅薯,了解缺鉀的症狀,採取合理的防治措施,提產增收
    農村有句這樣一句話:7月長芋頭,8月長紅薯。意思是7月是芋頭膨大的關鍵時期,而8月則是紅薯膨大最快的時期。所以在8月以前要及時施肥,為紅薯生長提供充足的養分供應,促進紅薯的膨大,進而提高產量,增加農民的收益。
  • 價格是紅薯的5倍,市場缺口很大,農民卻種一地爛一地,誰之過?
    導讀:價格是紅薯的5倍,市場缺口很大,農民卻種一地爛一地,誰之過?據有關農業專家說,目前我國紫薯產量才300多萬斤,但是我國紫薯的總需求量卻在1000萬斤以上,所以其市場缺口還是很大的,但是很多農民卻不願意種植這種品種的紅薯。很多朋友很好奇,這種品種的紅薯是什麼?農民又為什麼不願種植?
  • 農民種紅薯,栽插有訣竅,這3種栽插方式哪種好?看完你就學會
    說到紅薯種植,相信很多農民朋友都種過,不過很多人在栽插秧苗時都比較隨意,很多人只是簡單地把秧苗插到土壤中,一些人是趁雨后土壤有墒直接插入土壤中,如果遇到乾旱的情況,會在栽完栽秧苗後澆點水進行緩苗。如下圖所示紅薯直插法不知道咱們農民朋友是否留意,這種栽插方式,秧苗一般能結2-3塊紅薯,紅薯薯塊結的比較靠近土壤的上半部,而且靠近地表的容易出現大薯塊,而下面的薯塊一般比較小,甚至不結薯。這種栽插方式,付老師建議大家在乾旱的沙質土壤上或者丘陵坡地上可以選用,紅薯結薯能力會表現得好一點。
  • 繼水果之後,這個省1360萬斤紅薯滯銷,農民:有苦難言
    01河北省上千萬噸紅薯滯銷在武漢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後,各地的交通和物流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河北省目前已有1360萬噸紅薯出現了滯銷。根據筆者的了解,這些滯銷的紅薯主要分布在河北省的保定市易縣、秦皇島市盧龍縣、秦皇島市青龍滿族自治縣、雄安新區雄縣。紅薯作為一種糧食作物,它儘管可以長時間存放,但對於農民來說,紅薯在倉庫裡就意味著無法換成現金流。這樣一來,對於一些種植大戶來說,很容易出現資金流斷裂。
  • 農民種植紅薯豐收之後,卻難賣出,如何才能打開紅薯的銷售之路呢
    紅薯也叫甘薯、蕃薯、地瓜,野生紅薯品種最早產於美洲,並且於明萬曆二十一年,也就是在公元1593年,16世紀中末期的時候,由西班牙人攜紅薯種至菲律賓等國栽種,然後進入中國。紅薯的品種有許多種,國內農民常種植的紅薯品種有白心紅薯、紅心紅薯、紫心紅薯、黃心紅薯等四個品種。
  • 該收紅薯了,我國農民羨慕日本的收紅薯方式,網友:確實「嫉妒」
    該收紅薯了,我國農民羨慕日本的收紅薯方式,網友:確實「嫉妒」已經過了霜降了,俗話說霜降之後出紅薯,農民伯伯們已經陸續收地裡的紅薯了,正常時節種下的紅薯,現在也都大豐收了,接下來我們即將過上每天都吃烤紅薯的奢侈生活了。
  • 農民採摘紅薯葉的情景
    農民種植一種「頂級人參」,4畝收入12萬元,秘訣在哪裡?「清蒸紅薯葉最好吃,清蒸之後用蒜泥、芝麻油、香醋等食材涼拌就是一道美味佳餚。」在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魏崗鎮農村,正在採摘紅薯葉的趙老闆說,紅薯葉曾經是農民餵豬的飼料,現如今在城裡人的眼中成了「香餑餑」,零售價每斤5元經常賣斷貨。他給記者算了一筆帳:紅薯葉畝產量6000斤左右,他家種植4畝紅薯僅紅薯葉葉收入能夠12萬元,許多村民很羨慕。生長在農村的小夥伴們對紅薯葉非常熟悉,以前,它曾經用來餵豬的飼料,去吃它的群體較少。
  • 紅薯開花你見過嗎,紅薯開花要摘掉嗎?聽聽老農民怎麼說
    陰雨連連,菜地都淹了紅薯是很常見的農作物,儘管有些農民一直種植紅薯,卻沒有見過紅薯開花,那麼紅薯會開花嗎?紅薯開花有什麼寓意嗎?紅薯開花後對紅薯的生長有什麼影響嗎?無外乎是光照、溫度、水分等方面因素的影響,這裡的光照就是影響紅薯開花的一個關鍵因素。紅薯本身是喜光作物,充足的光照不僅有利於紅薯的塊根形成,也有利於紅薯的開花。但是有一點我們要注意的是,紅薯屬於短日照作物,如果把短日照的植株,放在長日照的環境條件上種植,勢必會影響它的開花。根據紅薯的種植、生長時間來看,紅薯基本在穀雨前後種植,生長時間主要在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