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15:36:54 來源:上遊慢新聞·重慶晚報
縱橫交錯的河流,形成了重慶城獨一無二的地理結構。
迂迴環繞的山水,行駛在江中的人們,居住在水邊的居民,這些獨特的分子匯集在一起,便形成了碼頭。
過去,大家都說水碼頭鬧熱,從朝天門到磁器口,從東水門到望龍門,沒有哪一個碼頭不是商賈雲集之地。那麼,重慶城到底有多少碼頭呢?這些碼頭你又知道多少呢?
隨著重慶建川博物館的修建,一個以「碼頭文化」為單元的博物館,將為你展示重慶這座碼頭城市獨具一格的魅力。
進入碼頭文化展廳
場景雕塑講述與碼頭有關的故事重慶城到底有多少碼頭,相信一般人答不上來。
引人入勝的老碼頭圖片
在「碼頭文化」博物館裡,詳細地羅列了目前重慶存在的部分碼頭一覽表,包括朝天門碼頭、嘉陵碼頭、月亮磧碼頭、東水門碼頭、望龍門碼頭、儲奇門碼頭、金紫門碼頭……
上遊慢新聞·重慶晚報記者注意到,在這份碼頭一覽表裡面,位於主城區的碼頭有20來個,可見當時的經濟繁華。
碼頭一覽表
老碼頭今昔對比
朝天門碼頭
朝天門碼頭曾是元末紅巾軍將領明玉珍建立的大夏國水陸運輸的總樞紐。明代,在此設朝天水驛,為四川水驛網的中心;清代,又設朝天陸驛。
今天的朝天門
1891年3月重慶開埠,重慶海關便設在朝天門順城街糖幫公所,1905年始遷到太平門順城街。人們稱朝天門碼頭為重慶的「天字第一號碼頭」,是因為清代以前,這裡是道、府、縣三級官吏在此恭迎聖旨、詔諭和欽差大臣的地方,朝天門內有接聖街(今信義街)和聖旨街(今新華路)。
1891年5月12日,重慶開埠不久,英商太古洋行以民船裝載黃絲、白蠟出口,從朝天門順江而下,為重慶出口的第一號掛旗船;5月26日,英商立德樂洋行也以民船裝載火油、海帶進口,抵運朝天門,為重慶進口的第一號掛旗船;1898年3月,英國冒險家阿奇波爾德·約翰·立德樂駕駛「利川」號小火輪試航峽江,由宜昌溯江而上抵達重慶,也停泊在朝天門碼頭。之後,外商爭立洋行、公司、藥房、酒店,進出重慶江面外輪和炮艇日漸增多,僅1922年就達到913艘次。
當年的「棒棒」
磁器口碼頭
磁器口碼頭位於沙坪垻區嘉陵江畔,始建於宋代,擁有"一江兩溪三山四街"的獨特地貌,形成天然良港,是嘉陵江邊重要的水陸碼頭。曾經"白日裡千人拱手,入夜後萬盞明燈"繁盛一時。
老碼頭的今昔對比
磁器口古鎮蘊含豐富的巴渝文化、宗教文化、沙磁文化、紅巖文化和民間文化,各具特色。一條石板路,千年磁器口,是重慶古城的縮影和象徵,被讚譽為"小重慶"。
磁器口古鎮開發有榨油、抽絲、製糖、捏麵人、川戲等傳統表演項目和各種傳統小吃、茶館等,每年春節舉辦的磁器口廟會是最具特色的傳統活動,吸引數萬市民前往參與。磁器口鮮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強大的吸引力,每天來自海內外參觀、旅遊的賓客紛至沓來、絡繹不絕。
東水門碼頭
位於東水門大橋下的東水門碼頭,是重慶城最有歷史味道的老碼頭之一。
清末碼頭工人
根據清乾隆《巴縣誌》記載:"明洪武初,指揮戴鼎因舊址砌石城,高十丈。周二千六百六十丈七尺,環江為池,門十七,九開門及八閉門,象九宮八卦。"雖然戴鼎為一介武夫,卻頗信道家之說。因此,在修築城門時,戴鼎按照金、木、水、火、土五行來確定築門的方位,又以"九宮八卦"之象來確定築門的數量,寓意"金城湯地",堅不可摧。
老重慶城門元素的隔斷
如此,才有了重慶古城中"九開八閉"的十七道城門。東水門在這"九開八閉"的城門中,為一座臨江開門,因在重慶的正東而得名。
民國以前,東水門碼頭是除朝天門碼頭以外的一處大碼頭,川東道署、巴縣學署、巴縣文廟、城隍廟、湖廣會館、江南會館、廣東會館、山西會館、陝西會館、福建會館等,均在東水門內附近一帶,可以說,這一帶是當時重慶的政治、經濟、金融中心區。
望龍門碼頭
望龍門碼頭位於渝中區東南部長江北岸,東水門碼頭與太平門碼頭之間,在重慶古城門的"八閉門"之一太安門下江邊。望龍門雖然稱"門",但不是重慶古城的城門。
1935年開始拆除此段江岸城牆,修築石梯通道,開闢到江邊的碼頭。碼頭對岸是南岸龍門浩,碼頭上隔江能望見龍門浩巨石上鐫刻的"龍門皓月"幾個大字,故名望龍門碼頭。"龍門皓月"被稱為"巴渝十二景"之一。
碼頭上有我國最早建成的一條公共客運纜車。抗日戰爭時期,"重慶纜車特種有限公司"聘請我國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和鐵路專家歐陽春共同主持建造瞭望龍門纜車。
唐家沱碼頭
有沒有聽說「虧起唐家沱」這句重慶話?相信對於喝多重慶人來說,除了朝天門碼頭之外,唐家沱可能是重慶人最愛掛在嘴邊的一個碼頭地名,因為有一句"重慶言子兒"最被津津樂道。
重慶雖然有很多"沱",但要數唐家沱最大最有名。金沙江的水手、岷江的船工、沱江的縴夫,都知道重慶的唐家沱。唐家沱還有一大特徵:著名的回水沱。
長江水不管多急,到了這裡,都要迂迴幾轉,所以,有人曾經這樣解讀:"唐家沱是一個輸家底線的形容詞,意思是,不管怎麼輸,到了唐家沱就是到了底線,應該反彈了"。
菜園壩碼
頭菜園壩碼頭從1891年重慶被闢為通商口岸後,開始逐漸繁榮。
1908年,清朝政府在菜園壩舉辦了川東地區第一次商業展覽,顯示了重慶作為長江上遊商品集散、流通中心的地位和作用。
當年航行在長江沿線的各種船舶
1952年,成渝鐵路建成通車,菜園壩地區成為重慶火車站的鐵路港口,如果論資歷,絕對稱得上是重慶最年老的鐵路港口。由於菜園壩碼頭日益繁重的水運任務,自20世紀60年代起,碼頭機械化作業程度和裝卸效率不斷提高,成為全市機械化裝卸程度最高的港口碼頭之一。
當年航行在長江沿線的各種船舶
碼頭文化:最大的輪船公司——民生輪船公司
重慶的碼頭文化中,不得不記上一筆的是民生輪船公司。
1926年6月10日,在師友陳伯遵等人挪借下,勉強湊齊購買一艘船的費用後,盧作孚的民生實業公司公司宣告正式成立,一開始就提出明確的服務宗旨,如安全、迅速、舒適、清潔等等,頗令人感覺氣象一新。
盧作孚取消了自洋務以來船運盛行的層層分包的買辦制度,代之以經理負責制;將服務質量視為公司生命,經常親自搭乘"民生"輪,以便了解和改進。民生的聲譽很快傳揚開來,一樁嶄新的事業艱難起步。
從小小的民生號開始,幾年內,盧作孚和他的民生實業公司就完成了長江上遊的航運界整合。民生公司的董事、銀行家吳晉航把盧作孚的兼併業務稱為「發展兼併三部曲」:先是以公道的價格兼併長江中上遊一帶的華商輪船公司;然後憑藉和四川軍閥的交情,他居然兼併了軍輪(四川軍閥大都有自己的輪船公司,但很多因經營不善而虧損);最後他還創造了兼併外國輪船公司的奇蹟。
船幫行規不是溫良恭儉讓
如今,民生輪船公司依舊是中國最有影響力的航運企業之一。
抗日戰爭爆發以後,重慶成為戰時陪都,成為了抗戰時期大後方的政治、經濟、均是和文化中心,據了解,抗日戰爭時期,全國有30多所高校西遷到重慶,佔西遷西南高校總數的65%,他們也多是乘坐而上,抵達重慶。
老碼頭的今昔對比
上遊慢新聞·重慶晚報記者 王渝鳳 畢克勤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