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一天明明幹了8個小時,包工頭非要說我只幹了7個小時,一個月算下來剋扣了我好幾十個小時工錢,經常為了工時多少跟包工頭扯筋。現在,再也不用擔心與包工頭扯工資了。」2020年11月30日,來自四川安嶽的農民工兄弟鄭鵬感嘆地對記者說,「自從工地大門安裝了刷臉通道,我每天上工下工、夜間加班都在網上有記錄,和包工頭結工資也有憑證,每個月我的工資都能按時、足額打到卡上,心裡很踏實。」
記者從成都市住建局獲悉,自2019年「建設領域從業人員實名制管理系統」在成都市建築工地推廣應用以來,截至目前,納入實名制管理在建工程項目2614個,實名認證工人137.66萬名,日均採集建築工人進出考勤信息超過130萬條,有效遏制包工頭不如實記錄農民工工時、違規收繳專用工資卡、套取農民工工資專戶資金等違法行為,保障了農民工合法權益。
如何解決工時糾紛問題?
科技引領,精準管控
近年來,成都市住建局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十九大報告中關於「轉變政府職能,深化簡政放權,創新監管方式」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國務院《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和住建部《建築工人實名制管理辦法(試行)》為指導,創新工作機制,按照「誰用工、誰負責」的原則,以信息化平臺為載體,在施工現場設置人臉等採集識別設備,實時採集上傳人員身份、考勤等關鍵信息,運用信息化系統督促施工(總)承包企業按時足額通過專戶發放工資,有效解決了建設領域農民工各類支付問題。
如何解決行業亂象?
多措並舉,共管共治
2017年起,成都市住建局將農民工工資支付管理作為信用管理重要評價指標,對農民工工資支付管理不規範、系統預警處置不及時或存在實質性欠薪行為的企業進行信用監管,對壓實各方主體責任發揮了良好作用。
2018年,成都市住建局上線了「成都市建設領域農民工綜合服務平臺」,該平臺與銀行直連,對市域內各工程建設項目的農民工工資專戶的資金到帳情況和資金流動情況進行動態監管和自動預警,一旦出現專戶撥付超期或者領取工資的銀行卡與實際現場考勤人員不匹配(即「人卡分離」)等情況,市、區兩級住建主管部門將第一時間接到系統預警,進而對企業、項目進行核查處理,排查風險隱患。
2019年11月,成都市住建局印發了《農民工工資支付保障「十條措施」》,將農民工工資支付情況與項目施工許可、預售許可、預售資金動用以及竣工驗收等環節進行了動態關聯,項目專戶資金撥付不到位、發生農民工欠薪投訴等都將對以上環節的報批報審產生影響,實現了對項目全生命周期農民工工資支付的有效監管。
最終達到什麼工作目標?
打造「網際網路+」時代「智慧建管」
2020年,成都市住建局逐步試點簡單易用、識別精確的實名制管理APP,利用電子圍欄技術進行項目定位,通過建築工人的個人健康碼或生物特徵信息(指紋、人臉)進行手機「打卡」,實現對不同規模、類型、形象進度的工程建設項目實名制管理全覆蓋。
同時,充分發揮成都市建築業協會橋梁紐帶作用,進一步推廣「智慧建管」在信用評價管理、產業工人培育、外來人口管理等方面的運用,積極為建築工人提供更加完備的培訓、就業、健康、法律等服務和保障,努力打造「網際網路+」的行業綜合管理、服務保障一體化「智慧建管」平臺。
責任編輯:宋豪新
作者:宋豪新 通訊員 謝利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