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網-廈門晚報訊 (文/圖記者戴舒靜)夏季,不少市民遊客都喜歡到海邊遊玩、嬉戲,也會邂逅一些「海洋小精靈」:招潮蟹、彈塗魚、中華鱟、藤壺……有的藏身於灘涂,一旦有人靠近,就躲進淤泥,動作敏捷得讓人看不清模樣;有的生存在礁巖石縫之間,任它潮漲潮落,我自巍然不動。在夏日時節,在我市海域的潮間帶上,它們也異常活躍。
彈塗魚
無腿的「跳遠高手」
靜時呆萌動若脫兔
在前年熱播的《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中,有一幕讓很多人印象十分深刻:浙江三門灣的漁民,用魚竿一樣的釣具一甩,就將幾十米開外的彈塗魚一下子鉤起來。
在翔安一帶,彈塗魚也十分常見。日前,在新店東園漁民張春泉的引導下,記者在靠近該社區的九溪入海口的灘涂,找尋彈塗魚的身影。
生性警惕跳躍迅速有動靜就躲進灘涂
彈塗魚,也叫「跳跳魚」,平日裡生活在灘涂上,在水裡遊動極快,還能在陸地上跳躍,猶如起舞一般。
這些小傢伙生性警惕,記者還在兩三米開外,它們就快速鑽進灘涂裡,留著一個個成人食指粗的小洞。張春泉說,一會兒它們見外面沒動靜,就會自己鑽出來。果然,記者蹲在灘涂邊不到10秒,這些「小精靈」就從洞穴裡探出頭,覺得周圍沒危險後,便一躍跳到灘涂上,「呆萌」地趴著。
通過長焦鏡頭,記者終於看清它的全貌:頭上長著一雙像青蛙一樣的眼睛,鰓旁邊一對鰭,可以快速爬行。
漁民捕捉有「秘訣」灘上插竹造「假巢」
張春泉說,彈塗魚是討海人喜愛的一道美食,不僅可以煮湯,還能煎炸煙燻,肉質鮮嫩美味,最關鍵是,不用像其他魚那樣開膛破肚,因為它相對較難養殖,平時都是吃野生小蝦米,內臟比較乾淨。因此,彈塗魚的身價自然很高,市面上經常一斤能賣到70元。
相比浙江漁民高超的「釣技」,東園一帶的討海人,也有自己的一套「獨門秘籍」,難度係數小了很多,但效果卻不輸前者。
張春泉說,「跳跳魚」喜歡鑽入灘涂裡,底下四通八達,只對著洞肯定挖不到;即使沒鑽進洞裡,它在灘涂上一弓一蹦,移動很快,也不好抓。
根據它們的特性,討海人找來手指粗的竹子,鋸開,然後一根根插進灘涂裡,洞口再塗上泥巴,偽造成彈塗魚的巢穴。等它們集中出現後,漁民們會突然故作聲勢,嚇得它們四處逃散,有的就會鑽進那些「假巢穴」裡。由於竹洞很窄,彈塗魚卡在裡面後,進退不得。
這時,漁民們將竹子拔出來,將一條條彈塗魚倒進簍子裡,然後再重新插回去,可謂省工又省力。
藤壺
愛搭便船的「討厭鬼」
風吹不走雨打不落
在我市環島路附近海域,還有翔安澳頭一帶的海邊礁石上,經常會附著一個個「醜疙瘩」,外觀像一座座微縮「火山」。這種小疙瘩,其實是一種節肢動物——藤壺,因為體表的堅硬外殼,它還常被誤認為是貝類。
附在船體、農機上經常「搭船不買票」
據廈門海洋職業學院生物系趙梅英老師介紹,藤壺是廈門海域較為常見的生物之一,其殼口上有能活動的殼板,打開時,可濾食浮遊生物,合上後,可防禦其他生物侵擾。藤壺能分泌一種膠,具有極強黏合力,任風吹雨打、潮漲潮落,它們都能始終吸附在礁巖上。
據趙梅英介紹,藤壺是海洋汙損生物,由於附著能力、環境適應能力都很強,不僅會吸附在螃蟹、牡蠣、扇貝、海龜、鯨魚體表,還經常附著在船體上,「免費旅行」,量大到一定程度,它們還會減慢船行的速度,增加燃料的使用量,造成相當大的困擾。
張春泉說,本地漁民很討厭藤壺,它們經常寄居在村口的擋潮閘,還有一些養殖池的增氧機和抽水機上,每次剛清理完,很快又有新的「長出來」,對正常的漁業生產是個不小的困擾。
營養豐富可入藥採挖要巧不能硬敲
據了解,藤壺葉是一種非常鮮美的食物,其蛋白質含量高,富含人體必需的胺基酸,營養豐富,還是難得的中藥材。據《中藥辭海》《中華本草》等記載,藤壺殼有抑酸止痛之功效,肉可解毒療瘡,主治胃痛吞酸、水火燙傷、小兒頭癤、疔瘡腫毒等。
據悉,採挖藤壺時,一般得選在農曆初一、十五前後,因為這時的潮汐落差大,更容易敲到量多、個大、肉肥的藤壺。採挖時,還需用專門的鐵鏟子,對準藤壺底部與礁巖的連接處用鏟子一敲,將固殼敲飛,再把藤壺肉鏟進桶裡。要是不懂得訣竅,硬敲也只能敲掉一點粉末而已。
招潮蟹
熱情的「弄潮兒」揮舞大螯膽子小
招潮蟹
這個季節,與「跳跳魚」一同稱霸灘涂的,還有招潮蟹。這群紅白相間的「小精靈」,常常揮舞著一隻大螯,迎著潮水而立,好像在打招呼。不過,看似威武的招潮蟹其實個頭很小,膽子也很小,一有人接近,它就迅速鑽進了灘涂上的小洞穴裡。
挖洞求偶「護食」一隻大螯作用多
這些小螃蟹與常見的螃蟹不同,有一隻螯非常大,是另一隻的五六倍。60歲的新店茂林漁民蔡烏番告訴記者,招潮蟹常年生活在灘涂,一個個小洞就是它們的巢穴。現在正是招潮蟹的活躍季節,只要有灘涂露出來,就能看到它們的身影,在本地,它們被稱為「腳仙」。
蔡烏番說,這些招潮蟹生活習性很有意思,一生只為求偶和覓食。而這隻大螯,就是它們最重要的「生存武器」,挖洞、求偶、威嚇敵人等都靠它,長得越大,越招異性歡迎,也容易嚇退其他競爭者。
蔡烏番抬起一隻手,模仿起招潮蟹吃食的動作。他說,招潮蟹的食物主要是灘涂上一些有機質,吃的時候,不像其他螃蟹用一對螯一起往嘴裡塞食物,而是把大螯擺在身前,用另一隻小螯塞食物。老蔡說,這可能是招潮蟹怕食物被搶,要將食物牢牢地護在自己的身下。
這隻大螯也可以當「大鏟子」。老蔡說,招潮蟹挖洞時很有趣,它會用大螯將灘涂挖開,然後鑽個洞,再把洞裡的泥巴「一鏟子一鏟子」挖起來,裹在「腋下」,再橫著爬出洞,把泥「運」出來,就像在運土頭一樣。
個頭太小沒啥肉
大螯掉了還能長
「很多外地人第一次看到招潮蟹時都驚嘆,怎麼有那麼多螃蟹,都想下去抓,結果還沒走近,它們全部躲起來了。」漁民張春泉說,其實他們當地人不會吃招潮蟹,因為它們的個頭實在太小了,又沒什麼肉。
不過,也有人發現招潮蟹還是可以吃的,最美味的部位正是它們的大螯。據稱,有人曾經抓過很多招潮蟹,將它們的大螯都折下來,再把它們放走。那些大螯用開水清煮,裡面的肉還是很清甜美味的。而招潮蟹的大螯掉了之後,會再長出小螯,而小螯則會慢慢長大,取而代之。
張春泉說,如果要抓這種蟹,只要拿根棍子,往它鑽進去的洞裡挖,一般一挖一個準。當然,捕捉的時候,還是得小心它們的「大鉗子」。
廈門灘涂常見海洋動物
螺
安靜的岸邊「蝸居者」漁民按特徵起「俗名」
除了跳跳魚和招潮蟹,灘涂上還有一群安靜的「蝸居者」,它們就是螺。
57歲的東園漁民張建迎說,這個季節,他的養殖場附近經常看得到各種螺類。當地人常會根據這些螺的特徵,起個俗稱:身上有刺的,叫刺螺;肉吃起來有點苦的,叫苦螺;喜歡趴在岸邊石頭的,就叫石螺……
「別看這種螺看起來安靜,其實它們有的是會吃肉的。」張建迎說,根據這一習性,漁民們會抓來一些小螃蟹搗爛,撒在灘涂上。一段時間後,原本四散的螺就會趕來「聚餐」,這時,忙完其他事的漁民回來,就可以將它們「一網打盡」,有時,一下子就可以抓到好幾斤,省時又省力。
張建迎說,這些螺類肉質鮮美,可以煮醬油水,或者用開水煮熟後,蘸點醋或醬油吃,十分美味。
中華鱟
酷似頭盔的「海底鴛鴦」繁衍上億年
資料圖
在大嶝島陽塘社區,有一塊天然沙灘,在夏季時,運氣好的話,可以在沙灘上看到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中華鱟。它們酷似頭盔,拖著長長的尾巴,爬上沙灘交配、產卵。
據大嶝漁民小洪介紹,中華鱟平時都是成對出現,一雄一雌,一旦結成夫妻,便形影不離。因此,捉到一隻鱟,提起來便是一對,所有鱟又有「海底鴛鴦」之稱。
據了解,中華鱟自泥盆紀出現在地球上,與三葉蟲一樣古老,至今已有2億年的歷史,有「活化石」之稱,在我省沿海地區十分常見。由於數量減少,已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嚴禁捕殺食用或藥用。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吃鱟可引發過敏性休克或致死性毒性反應,中毒後死亡率較高。另外,鱟肉中含有大量內環醯胺嘌呤類化學物質,易致痛風。
海蟑螂
貪吃紫菜的「小偷」 步足每秒能跑16步
資料圖
在我市海邊,有一種跟蟑螂長得很像的生物,它就是海蟑螂。
海蟑螂是一種甲殼綱等足目的動物,有7對腳,水陸兩棲,以陸棲為主,其步足每秒能跑16步。它的甲殼不具有蠟質,不能防止水分蒸發,所以必須生活在有水的地方。海邊的巖石是它們的樂園,這裡生長著藻類,又有浪花不時地拍打潤溼,巖縫還可以用來躲避天敵。
海蟑螂貪吃紫菜等藻類,數量一大,常會對海藻養殖業造成相當大的危害。
在我國南方沿海,不少漁民常用海蟑螂治療跌打損傷和小兒疳積等症。此外,它對不少魚類來說,也是美味的食物。喜歡在海邊釣魚的人,常常就地取材,抓海蟑螂來當魚餌。
可口革囊星蟲
最熟悉的「陌生人」 採挖時要用對力氣
資料圖
土筍凍可以說是最獨特的閩南小吃了,許多廈門人和外地遊客都對它情有獨鍾。但不少人並不知道,「土筍凍」的原料是可口革囊星蟲。
可口革囊星蟲屬於星蟲動物門,俗稱海泥蟲、海丁、海螞蝗、泥丁、土筍等,是一種蠕蟲狀海洋無脊椎動物,主要分布在潮間帶高中潮區泥沙灘或紅樹林泥灘。可口革囊星蟲體細長,形似紡錘,長度一般不超過10釐米。
挖土筍是一項技術活,也是體力活,由於星蟲生活在幾十釐米甚至一米的海灘下,所以需要用鋤頭等工具,有時「掘灘三尺」才能挖到一條。
【數據】
廈門灣物種有多少?去年底,由國家海洋三所研究員黃宗國主編的《廈門灣物種多樣性》出版。書內稱,自達爾文時代至今100多年來,廈門灣記錄的物種共有5713種。從各生物門來看,節肢動物門有928種、脊索動物門有909種、硅藻門有684種、軟體動物門有558種,其他門都不足500種。
【延伸閱讀】
夏季生物活躍度高 海邊觀察請注意安全
趙梅英告訴記者,漲潮的最高點到退潮的最低點之間的區域,俗稱潮間帶,這塊區域的海洋生物活躍度與季節變化有非常大的關係,在春夏季節,活躍度會非常高。因為氣溫高,它們的活動量就會比較大。同時,這個季節,很多微生物或藻類大量繁殖,可以為招潮蟹等生物提供很好的食物來源。
相反,到了秋冬季,隨著氣溫的降低,食物來源也減少了,為了避免能量損失,很多生物的活躍度就會下降,以保證儲存的脂肪能支持它們熬過冬季。
在趙梅英看來,夏季是沙灘上的「小精靈」活躍的季節,同時也是觀察海洋生物最好的季節。喜愛海洋生物的市民朋友,可以在家門口觀賞這些可愛的「小精靈」。
趙梅英提醒市民,雖然夏季這些海洋生物的活躍度比較高,但是並不代表現在是品嘗它們最好的季節。東園漁民張建迎也表示,像彈塗魚最肥美的季節是在2月,現在沒什麼肉。
需要注意的是,灘涂受潮汐影響較大,市民前往時一定要提前了解當天潮水變化,注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