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鈺緩緩地走進抑鬱症診室,忐忑不安地坐在醫生對面,細聲細語地說:「醫生,您可以幫我檢查一下,我是否患了抑鬱症嗎?」醫生聽後詢問道:「你有什麼感覺不舒服的地方嗎?」小鈺猶豫了一下,說道:「我高三時因為學習壓力大,時常會心情不好,還會一個人躲起來哭,有時夜晚睡不著覺,為自己的前途擔憂,但在高考結束後前面說的情況有所緩解。最近大學入學接受心理普查,我的心理測試結果可能有些問題,因為老師建議我去學校的心理輔導中心做訪談,為此我擔心自己得了抑鬱症,所以來專業的醫院檢查一下,想得到一些專業的建議。」醫生接過小鈺的心理測試量表,仔細翻看,之後對小鈺進行了詳細的精神檢查。檢查後醫生說道:「目前你沒有達到抑鬱症的診斷標準,只是存在一些焦慮抑鬱情緒,建議你接受專業的心理諮詢,疏解壓力,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
相信大家對心理測試並不陌生,日常生活中或網絡上的心理測試量表比比皆是,種類繁多,可以測試智力、性格、壓力、健康狀況、生活質量、精神症狀等眾多方面。心理量表作為一種研究和測評工具,已被廣泛應用於人才選拔、職業指導、學校教育、心理缺陷的評估及精神疾病的早期識別等領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但心理量表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是量表條目的數量有限,不可能囊括所有的臨床症狀。其次是量表中各個條目對疾病診斷的重要性不是完全等價的,但在量表的評定過程中無法區分主次,不便於對那些提示疾病嚴重性或預後的重要臨床症狀和普通臨床症狀加以劃分。第三是量表結果只能反映測試時的心理狀況,而人的心理狀態是個動態發展過程,測試結果只能供當時參考,未必有長期的參考價值。不能憑一兩次心理測試的結果就下結論,忽視了人的心理狀況是開放的、動態的、多變的、複雜的這一重要事實。只有經過全面的、系統的精神檢查,才有可能揭示一個人心理過程的內在規律。因此,用心理量表診斷精神疾病是一大誤區,絕不能根據量表測試的結果進行臨床診斷,全面地採集病史、系統的精神檢查才是臨床診斷和治療的重要依據。文章開頭案例中的小鈺對量表結果的錯誤認識,給自己帶來了不必要的困擾和擔憂。
另外,目前網際網路上各式各樣的心理測試質量參差不齊,有些心理測試量表並沒有經過科學研究和建立常模,導致大家誤解心理測試的結果。因此,我們在看到網上心理測試迅速、方便、便宜等優點的時候,更加要注意網上心理測試的局限性,謹慎選擇網上心理測試。
網上心理測試主要以文字、圖形為主,無法進行面對面的交流,不能對個體的測試行為及影響因素進行直接觀察,因此網上心理測試的結果比較機械、絕對化,不能結合其他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其結論往往缺乏科學性。
下面向大家介紹一些正確選擇和使用心理量表的方法。在臨床工作中,心理量表的主要功能有以下幾方面:
首先作為「心理化驗單」,幫助醫生收集病例的一般資料,比如被測者的認知功能、智能、性格特徵、行為方式、生活事件及壓力的影響、心理狀態等。心理量表數據反映了被測者的真實情況,並非隨意填寫,可供精神科醫生或心理治療師作臨床診斷時參考。其次是評價療效,對於精神疾病患者,在治療方案實施前後分別進行心理測試,並對測試的結果進行比較和分析,以評價不同治療方案的效果,可用於優化和改進治療方案。另外,各種心理量表在心理普查方面也有比較重要的作用。通過對大批量樣本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可以發現各種心理問題的高危人群,對心理保健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
心理量表按評定者分類,又可以分為自評量表和他評量表,自評量表可以自我評定,他評量表則需要醫生或心理治療師進行評定。因此我們在篩查自己的心理健康狀況時要選擇自評量表,目前臨床上常用的自評量表有:90項症狀自評量表(SCL-90)、一般健康問卷(GHQ)、康奈爾健康問卷(CMI)、抑鬱自評量表(SDS)、焦慮自評量表(SAS)、心境障礙自評問卷(MDQ)、軀體症狀自評量表(SSS)等。在選用量表評定時,首先要明確評定目標,選擇相關的量表,評定時注意每個量表的使用指導語,明確量表適用的年齡段,量表測試多長時間內的心理狀態,是自評量表還是他評量表,量表的評分規則等。如果自我評定的量表分數偏高或為陽性結果,建議大家找專業的精神科醫生進行諮詢和診療,不要過度擔憂和自我困擾,心理測試的結果異常不一定是心理疾病。
本文來自《心理與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