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步數榜單可以代替運動量麼?顯示20000步,相當於多少千米?
運動步數榜單真的可以代替運動量麼?今天走了20000步,這個數量夠麼
伴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不再會出現曾經吃了上頓沒下頓的慘況,反而由於暴飲暴食,飲食不規律等問題出現過度肥胖等狀況,那麼養生運動這個話題也就隨之熱了起來,應運而生出一系列運動檢測軟體,監測每天走了多少步,出了多少汗,喝了多少水,為了促進運動,還會有一個運動榜單好和朋友進行對比,這樣確實能夠促進大多數人的好勝心理,增加一定的運動量,可是我們的運動步數真的可以代替運動量麼?
1、不要追求步數,要 追求【有效】步數
小編查閱資料發現:成年人的情況每天積累大概6000的有效步數就相當於參加了中等強度的戶外運動量!但是這所謂的6000步只是一個最低期限值,因為我們日常即使走了600步,可有效步數並不一定有這麼多,所以如果在身體和時間允許的情況下,不妨以10000步的標準來要求自己!
2、手機2萬步≠運動2萬步
很多時候即使我們在床上躺了一天,可是打開手機計步軟體,上邊依然顯示幾千,所以這就說明我們所依賴的設備有一個很大的問題—不太準,虛數太大,所以有時候我們手機上顯示著2萬步,但是實際上可能只有1萬5千步,而有效運動量就更少,因為有時候我們可能並沒有運動,只是坐在那抖腿,但是並不智能的軟體依舊會把這個計算在運動量裡邊,所以我們不應該過分的依賴計步器的數值,而是應該自己感覺身體的承受能力以及疲憊度來判斷自己的運動量是否達標。
3、沒怎麼走也有 6000 步,夠嗎?
答案是當然不夠啦!我們日常生活中會有很多「小動作」這些都只是無效運動而已,比如平常在自己房間裡或者在辦公室裡的零碎性的運動,都不能夠視為有效運動,那麼就又會有人在問:那究竟怎樣才算有效運動?怎樣走路才算真正的有效步數?我們需要正經的、騰出專門的時間,在路上走一走,而不是只在一個小區域、小房間內迂迴走動,其實走路的過程不只是在增加運動量,鍛鍊身體而已,我們還能夠走出房間,看一看身邊的環境,不僅有利於身心,而且還能夠緩解大腦疲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