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區電影人十七年-新聞頻道-和訊網

2020-12-13 和訊

  作者 / 魏建梅

  編輯 / 白蘿蔔

  萬瑪才旦《撞死了一隻羊》正在上映當中,松太加也憑藉《阿拉姜色》剛剛獲得導演協會2018年度編劇獎項,雖然稱不上石破天驚,但藏區電影和藏族電影人正在迅速崛起,並不斷刷新著市場和觀眾對於他們的認知。

  在中國電影百年發展史上,真正的藏區電影,即由藏族電影人執導的電影,實際上也只有17年的歷史可以追尋。引領這一新浪潮的萬瑪才旦,也由此成為第一位真正意義上的藏族電影導演。

  而在萬瑪才旦的帶領下,如今藏區也湧現出松太加、德格才讓、拉華加等一批電影新秀,甚至,當下藏區的年輕人也由八九十年代瘋狂迷戀文學、音樂,轉移到瘋狂迷戀電影上,「想拍電影」的熱情空前高漲。

  從荒蕪到崛起,從「被拍」到「自己拍」,在這批本土電影人的努力下,如今的藏區電影正在迅速生長並開枝散葉,以「自省式」的視角讓外界看到了更為真實的藏區生活與文化,並不斷在國內外獲得認可。

  在此背景下,一起拍電影(ID:yiqipaidianying)也採訪了諸多藏族電影人,一起聊了聊藏區電影的過去、現在與未來。需要注意的是,按行政省級劃分,藏區實際上共有雲南、四川、甘肅、青海、西藏五個藏區,但鑑於萬瑪才旦、松太加、德格才讓、拉華加等電影人都出自青海藏區,因此本次調查也主要圍繞青海藏區展開。

  藏影萌芽

  實際上,在萬瑪才旦之前,中國電影發展史上也出現過不少藏區電影的身影。

  像早期凌子風執導的《金銀灘》(1953),李俊執導的《農奴》(1963),華純、任鵬遠執導的《雪山淚》(1978)等等。到八十年代,田壯壯導演的《盜馬賊》,馮小寧導演的《紅河谷》,謝飛導演的《益西卓瑪》講述的也都是藏區故事。後來,《孔繁森》等援藏題材電影也不斷出現。

  而這一時期,由於娛樂方式的單一及娛樂種類匱乏,看電影也成了大家喜聞樂見的消遣方式,觀影氛圍濃厚。當然,當時主要是看露天電影,影劇院雖然也存在,但按照尼瑪太(曾擔任萬瑪才旦《尋找智美更登》副導演等等)的話說——「一般人看不上電影」,因為票太難買了。

  ▲「演員」尼瑪太(電影《尋牛》劇照)

  當時露天放映的影片,藏區本地電影當然是一大首選,「抗日、革命題材電影也挺多的」,拉華加導演說。曾出演萬瑪才旦《塔洛》女主角的楊秀措也回憶道:「印象中當時也放了很多香港警匪片。」

  受制於語言的限制,在藏區播映的內地電影都是經過譯製處理的。藏區本地電影,可以看到的是,幾乎也都是由內地導演所操刀,以「外人」視角來展現藏區文化。但從演員層面看,早期的藏區電影不乏藏族演員的身影,其實相比於導演等影人,藏族演員的確崛起得更早。

  比如,多布傑就曾出演過《紅河谷》,而且憑藉該影片拿下第17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男配角,後來陸川的《可可西裡》《王的盛宴》,寧浩的《無人區》也都有他的出演;洛桑群培則憑藉《天浴》拿下第35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男主角,這也是繼夏雨之後內地第二位金馬影帝。

  ▲左:多布傑;右:洛桑群培

  由此,雖然觀影氛圍濃厚,但或許是並沒有領頭的電影創作者的出現,當時藏區人民對於創作電影並沒有多少關注及興趣。反而,受次仁羅布、扎西達娃、端智嘉等作家的影響,出書、寫詩等風潮漸起。

  「八九十年代喜歡文學的年輕人很多,當時文學也是有一些轟動效應的,比如你發表了一首詩或者一篇小說,你可能就成了一個名人,命運也因此被改變,這樣的事例很多,可能有的小學沒畢業就已經出過詩集了。」萬瑪才旦說道。

  「後來隨著藏族流行音樂的盛行,很多年輕人又迷上了出歌,夏天的時候去拉個蟲草賺個幾十萬,然後用這幾十萬出專輯,一個人出三四張專輯真是太平常不過的事情了,而且專輯銷量在當時的藏區都是很領先的。」楊秀措也補充說。

  而萬瑪才旦本人,包括松太加、德格才讓等現在的電影人,最初其實也都是文藝青年。「我和萬瑪才旦以前都是寫小說的,我第一次知道他就是在刊物上看到了他的作品,後來正式認識是在我們地區文聯組織的筆會上,這也跟文學有關。」松太加笑著說。

  ▲松太加和萬瑪才旦

  雖然喜愛文學,但電影一直是萬瑪才旦心中一個觸不可及的夢。「以前就是單純喜歡電影,至於去北京,去電影學院學習,幾乎是不能想像的,小時候可能連聽都沒聽過。」直到在西北民族大學讀研究生期間,萬瑪才旦才正式考慮起學電影的計劃。

  恰好當時有一個基金會正在資助藏區的一些項目,尤其是教育層面,於是萬瑪才旦就申請了基金資助。2002年,通過申請的萬瑪才旦進入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的影視編導專業,正式開始了電影學習。

  藏區電影的真正獨立發展,也從此進入第一個探索階段。

  「拉幫結派」

  對於藏區電影人來說,萬瑪才旦其實不只是一位名導,更是一種領軍人物似的存在。也正是因為他的出現及帶領,越來越多藏族人開始奔赴到電影這條道路上來。

  第一個被「拖下水」的就是松太加。

  ▲松太加

  在萬瑪才旦到北京學習電影的時候,松太加還在家鄉的文化局上班,過著朝九晚五的生活。後來當萬瑪才旦邀請他到北京學習電影時,松太加一下子被鎮住了。「北京那麼遠,我可從來沒去過,而且北電是那麼高的學府,我不敢想。」

  面對已有的安穩和未知的生活,松太加糾結了很久。周圍的朋友聽說他要去北京學電影,都用異樣的眼光看待他。「當時我剛結婚,女兒只有一兩歲,所有人都不支持我,但我老婆支持,她說如果以後我不行的話她養我。」松太加笑著說:「所以現在我經常開玩笑說是萬瑪才旦把我『拖下水』的。」

  但當時正好趕上非典爆發,松太加沒能順利入學。一年後的2014年,松太加才正式來到北京。學什麼專業呢?此時的松太加並沒有明確的想法。「學攝影吧,攝影學得快,將來畢業以後我們也可以一起拍片子,這樣也比較方便。」萬瑪才旦建議說。再加上自己有著從小學畫畫的功底,於是松太加就去學了攝影。

  ▲《尋找智美更登》片場的松太加

  也就是這一年,萬瑪才旦著手準備起自己第一部長片——《靜靜的嘛呢石》,松太加便擔任影片的美術師。13歲的楊秀措也就是在這個時候被萬瑪才旦選中,在電影中出演「妹妹」一角,當時的她還在青海海南州師範學校音樂及舞蹈繫念書,這是她第一次知道萬瑪才旦。

  ▲《靜靜的嘛呢石》劇照

  此外,《靜靜的嘛呢石》的團隊當中還有一個人值得一提,那就是德格才讓,他是松太加的表弟,當時他在這部影片中擔任錄音助理和作曲。而德格才讓和萬瑪才旦曾是校友,後來又經過松太加的引薦,德格才然也踏上了電影之路。

  ▲德格才讓

  「萬導在西北民族大學讀研究生的時候,我正好讀本科。當時我在學校比較活躍,組過樂隊,也寫了不少歌,還在學校的歌藝大賽中獲得了校園十佳歌手,萬導當時就是我的粉絲。」德格才讓笑著說。

  也正是因為這次合作,德格才讓也被萬瑪才旦「拖下了水」。

  「我其實很喜歡電影,但當時沒有出路,大學畢業後我先在蘭州開了個錄音棚,白天錄歌做音樂,晚上去專門的酒吧演出,也算能自給自足。後來跟萬導合作以後,他也知道我有錄音的根基在,就建議我去北京系統地學習。2005年的時候我就去了北京。」

  從萬瑪才旦到松太加,再到德格才讓,藏族電影發展的新高潮也由這三人開始。

  最初在北京求學時,三個人同吃同住,一起合租在北電後面的黃亭子小區,「當時我跟松太加擠在一塊,睡在一張鋼絲床上,萬導畢竟是長輩,他自己睡一張床。夏天太熱,有時候我就跑到樓道裡去睡。」德格才讓笑著回憶道。後來,三個人又一起搬進了薊門裡小區。

  ▲德格才讓、萬瑪才旦、松太加

  雖然日子過得清苦,但對於三人而言,卻也是單純充實的。每天除了正常上課,私下裡也都在努力補習功課,不斷吸取知識。當然,看片也是少不了的——「剛好那時候是盜版碟比較泛濫的時候,我們屋子裡密密麻麻堆的也都是淘回來的碟,剛開始買了半年的VCD,後來就有了DVD,每天我們基本上都會看兩個片子,然後十一二點左右睡覺。」松太加笑著說。

  就這樣過了兩三年,到2007年萬瑪才旦拍攝第二部長片《尋找智美更登》的時候,三人再次合作——松太加擔任攝影師及美術師,德格才讓擔任錄音師。2011年的《老狗》亦是如此。

  而這一年,松太加也完成了由攝影師到導演身份的轉換,拍攝了自己的第一部長片《太陽總在左邊》。

  ▲《太陽總在左邊》劇照

  至此,在萬瑪才旦「藏地三部曲」——《靜靜的嘛呢石》《尋找智美更登》《老狗》完結的時刻,由萬瑪才旦「一人挑大梁」的階段也結束,藏族第二位導演也由此出現。與此同時,在北電做旁聽生的拉華加也在這時候聽從了萬瑪才旦的建議,進入西北民族大學攻讀文學專業,為學電影培養自己的文學基礎。

  ▲拉華加

  此後,藏區電影的發展也進入了下一個開枝散葉的階段。

  開枝散葉

  如果說拍《靜靜的嘛呢石》時,楊秀措年紀尚小,對拍電影沒有多少深刻的認知,那2013年,拍完《德吉的訴訟》後的她也正式對電影有了認真的思考,這也促使她考了成人教育,學起了影視導演專業。到2015年,還在學校的她爭取到了出演萬瑪才旦《塔洛》女主角的機會,這也讓她獲得了《青年電影手冊》2016年度最佳女演員稱號。

  ▲楊秀措

  同年,松太加執導的第二部長片《河》也跟觀眾見面,第三部作品《阿拉姜色》則在2018年正式上映,松太加也憑藉這部電影獲得第21屆金爵獎評委會大獎以及第十屆中國電影導演協會2018年度編劇獎項;這一年,完成學業、在劇組磨練多年的拉華加也將自己學生時代的獲獎劇本《旺扎的雨靴》拍成了電影,並獲得第12屆FIRST青年影展最佳導演獎......看吧,藏族電影人正迅速崛起。

  而在自身不斷發展的同時,這些早期的電影人也都在為推動藏區電影的發展,以及培養藏區電影人才做著自己的努力。

  首先是「帶徒弟」。從早期來看,包括松太加、德格才讓、拉華加的入行,更多也是被萬瑪才旦所帶出來的,沿襲「師傅帶徒弟」的模式。而現在,新一代崛起的電影人也都在有意識地提攜新人。

  「我目前帶的人不是很多,大概有五六個,有的是跟我學錄音、音樂,還有的在學電影編導,他們拍短片的時候基本上都會給我看一下,讓我提一些聲音、音樂上的建議,其實真正在北京堅持下來的也沒有幾個。」德格才讓說道。

  ▲德格才讓工作照

  相較而言,目前松太加帶的徒弟要稍多一些,大概有18個人左右——「學導演和編劇的有一兩個,攝影、燈光、錄音...幾乎每個工種都有,他們其實跟了我很多年了,而且現在很多人完全可以自己寫劇本,自己拍,然後晚上把素材發給我,我在線跟他們說哪個地方有問題。」

  除此之外,2016年,在政府的幫助下,松太加也在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縣老家,成立了穹慶影視同德拍攝製作基地,目前該基地也是藏區最大的影視拍攝製作基地。到今年9月23號,這一基地也即將迎來自己的三周歲生日。

  「以前在藏區拍電影確實很難,不管是設備還是專業人才,剪輯往往也得拿著硬碟到北京剪,所以我從拍第一部長片的時候就有建影視基地的想法,現在基地各方面都比較完善,只要有劇本,馬上就可以開拍,白天拍完晚上就可以剪,從設備到人員一條龍服務。」

  背靠影視基地,松太加也發起了穹慶電影計劃,從2017年開始,該計劃每年都會舉辦「穹角獎藏地影視原創劇本大賽」,獲獎作者將有機會獲得項目合約或成為籤約編劇,此外還有藏語電影放映的影展活動。

  除了穹慶電影計劃外,目前藏區也有藏地「新浪潮」:高原影像作品全國巡展、喳目西藏電影展、拉薩國際綠色電影周等等圍繞藏區電影所開展的各項交流活動,意欲推動本土電影的發展。

  星辰大海

  從原本傳統的「師承制」培養,再到如今層出不窮的電影計劃,藏區電影人才培養也逐漸走向規模化。而在這些早期電影人的帶領以及創作條件漸趨完善的大環境下,如今,藏區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開始由八九十年代瘋狂迷戀文學、音樂,轉移到了瘋狂迷戀電影上,創作氛圍濃厚。

  「去年,我們縣(同德縣)招辦主任跟我說,現在縣上在全國各地學影視的有六七十個人,我都嚇住了。現在也會有很多人來問我有關電影的事情,說自己喜歡電影,想拍電影,想上電影學院。」松太加說道。

  目前已經晉升到「藏區第一演員副導演」的扎西也表示,現在藏族電影人出名的不多,但其實很多年輕人都在拍短片,不管是有經驗的還是沒有經驗的,風格類型也多種多樣。「他們現在也面臨著平臺欠缺的問題,沒有一個平臺去展示自我,但對他們來說,現在也是一個厚積薄發的過程。」

  ▲扎西在《撞死了一隻羊》當中客串屠夫

  對此,萬瑪才旦也感同身受,但在他看來,這其中也不免有跟風的現象。

  「之前有一個藏族小孩,高中輟學後直接要來北京學電影,後來完全適應不了就放棄了,還有的花了很多錢拍片最後連剪都剪不下來。現在的年輕人喜歡電影可能也會有一些外在的誘惑,覺得這是一個很時尚、風光的事情,但其實他們對電影,包括自己都沒有一個明確的定位,只是盲目地做。」

  但即使如此,在萬瑪才旦看來,隨著物質條件的改善,現在創作電影的環境及條件都要比以前好了,給年輕人表達或嘗試的機會也多了。「以前拍電影是一件很難的事情,機器都要從北京,或者西安運過去,現在像DV都很普及了。」萬瑪才旦說道。

  曾擔任《靜靜的嘛呢石》等萬瑪才旦早期多部作品的出品人、製片人的桑傑尖措也表示:「以前找投資根本都找不到,大部分都是我們自己籌錢,跟周圍朋友借。從《五彩神箭》開始外部投資才開始進來,這一部拍完也把前面的債都還上了,現在更不用我們費心找了,資金主動就過來了。」說完桑傑尖措笑了起來。

  玩笑背後,我們也能感知到藏區電影創作環境的改善和發展。看向目前已經上映的藏區電影,這些作品屢次在國內外收穫讚譽,口碑不俗,不過與此同時,這類影片的票房表現卻差強人意。

  在萬瑪才旦看來,少數民族是一個比較邊緣的群體,他們做的基本上也都跟商業關係不大的片子,所謂的文藝片,這類片子所佔的市場份額本來就不大。「藏區電影本來就是比較小眾的,我覺得最重要的還是看藝術層面,這幾年藏區電影之所以能在國內外產生一些影響,也都是因為電影在藝術層面的突破,而不是商業上的成功,這也是藏區電影最好的突破口。」

  儘管小眾,但每一部精心培育出來的電影都有其獨一無二的價值。採訪當中,萬瑪才旦也提起一件讓自己頗為感動的往事,在《靜靜的嘛呢石》上映的時候,他們曾回到家鄉進行放映,因為場地等條件有限,所以就組織了一個放映隊,讓他們帶著放映機進行流動放映,其中第一場放映是在《靜靜的嘛呢石》的拍攝地。

  「那是一個離寺院比較近的村莊,完全是露天放映,就在空場地上搭一個銀幕,當時因為人太多了銀幕正面坐不下,所以銀幕兩面都坐滿了人,大概有兩三千人,其實他們可能也完全聽不到電影裡面在說什麼,因為電影的聲音已經完全被人聲給淹沒了,但大家還是在看那個電影,很激動地在看,那樣的時刻我覺得真的很讓人感動。我們小時候也有這樣的經歷,正面坐不下就做到反面去看,大家都很投入。」

  那一刻,萬瑪才旦覺得是對電影的最高的回報。電影的魅力在於此,製作電影的魅力也在於此,我們也相信,未來這樣的時刻也會越來越多。

  目前,萬瑪才旦第六部新片《撞死了一隻羊》正在國內上映;松太加正閉關創作新戲的劇本;德格才讓新片《他與羅耶戴爾》已經殺青,進入後期製作階段;拉華加正在為新戲作準備;楊秀措也投身在自己的新戲中;當然還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默默做著自己的努力,意欲向電影這條道路上行進......未來,等待在藏區電影人面前的,也必將是星辰大海。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一起拍電影。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 HN666)

相關焦點

  • 珠江電影頻道停播 年初首家地方電影頻道東方電影頻道已停播
    廣東廣播電視臺珠江電影頻道(簡稱「珠江電影頻道」)已於2020年8月15日0時停播。儘管這次的停播讓人聯想到該頻道去年因播出非法集資廣告而受處罰,但其實,近年來全國電視頻道的關停和整合已經成為趨勢,珠江電影頻道只是又一例子而已。
  • 青梅 - 青梅-新聞頻道-和訊網
    驀一入口,只覺酸得難受,但很快就能適應,原來是酸中帶甜,酸得含香的,只覺味蕾一下被喚醒似的,脆刮刮的青梅,看上去又圓潤翠綠得漂亮,真讓人胃口大開。如今要吃,一時還吃不上了,想呢。以糖、鹽、醋醃漬的青梅,即話梅、烏梅、茶梅、紫蘇梅,品種多了去了,邊看電影,邊逛街,邊戀愛,邊吃一兩枚,酸酸甜甜的,正是熱戀的滋味,甚得多情小兒女們的喜愛。
  • 菜市場裡看香港-新聞頻道-和訊網
    許鞍華《天水圍的日與夜》以香港叢林式的高樓、街道和街市為背景,獲得第二十八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獎。  在當時關注香港底層,後來成為立法會議員的英國人杜葉錫恩(Elsie Hume Elliot Tu)的觀察中,戰後香港的小販完全是「貪汙受賄者的獵物」——執法者在街上追逐小販,抄查他們的貨物,而只有和英國人「搞好關係」的小販,才能拿到許可執照。再後來政府還成立了「小販管理隊」——一支專門用來「搞定」小販的力量。
  • 中國藏區首個影視製作基地「穹慶」在青海投運
    中國藏區首個影視製作基地「穹慶」在青海投運 2016-09-23「穹慶」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縣尕巴松多鎮投運,該基地旨在藏區電影製作、培養藏區新型影視人才以及推動藏區影視文化發展提供服務。
  • 無著-期貨頻道-和訊網
    曾經在和訊網,期貨日報,新浪網,全景網及文 華財經等媒體發表過大量文章,期間曾獲得文華財經舉辦的「華山論劍」的 月度、季度和年度總冠軍和鄭州交易所和期貨日報等舉辦的PTA、菜籽油期貨 分析文章優秀獎等。。  博客地址:http://hexun.com/wuzhu0/default.html
  • -新聞頻道-和訊網
    許多人曾經預言,川江航線將成為外輪的天下,事實證明他們太悲觀了。20世紀20年代,外輪在川江上大行其道時,有一個重慶人懷抱著宏大的夢想,創建了一家只有一艘小客輪的輪船公司,經營嘉陵江航線。數年後,這位名叫盧作孚的人便一統川江,開創了民族航運業的輝煌。
  • 細揭田黃石的秘密-新聞頻道-和訊網
    田黃是泥土的精華,而土地就代表天下,乾隆是真正懂田黃的人。真田黃的秘密從來秘而不宣,所以後來沒有人能認知,更無任何資料可查了。真正的田黃是極其罕有和珍貴的,它的美麗程度足以令人震撼,在世界寶石庫中無與倫比的崇高至上,是世界上最具魅力的奇珍寶石。  田黃生長的過程與蜂蜜的結晶的過程有許多相似,但田黃生長 真正田黃 的時間卻是相當的緩慢。
  • 捲心菜毛蟲-新聞頻道-和訊網
    是哪只毛蟲那麼厲害,卻不受人待見呢?沒錯,它就是捲心菜毛蟲。捲心菜毛蟲是一種白蝴蝶的幼蟲,幼蟲為綠色,以捲心菜為食。美麗的捲心菜毛蟲全身布滿了小黑點,如同一顆顆噴噴香的小芝麻一般。身體呈鵝黃色,會隨著食量的增多而逐漸長胖,兩側有細而黑的小絨毛,與蠶寶寶有幾分相似。別看它如此美麗又可愛,其實它也是一個「貪吃鬼」哦!
  • 歸去-新聞頻道-和訊網
    此法鎮江人最善。」農家則改蒸或燉為炸。一戶製作,香飄十家。記得小時候回外婆家過年,經常聽到舅母這樣誇自己:「我家的肉圓做得最好吃。」這是自信的主婦對自己工作的高度肯定。每年母親也告訴我:「今年的肉圓做得不錯。」
  • 電影頻道《今日影評》提供專業觀影指南
    《今日影評》是電影頻道推出的一檔電影評論類日播欄目,將於8月8日起,每周一至周五22點檔播出。節目每期8分鐘,將第一時間發布權威電影評論聲音,分享獨家電影觀點,為觀眾提供正確的觀影指導,為國產電影提供宣傳窗口,力爭成為中國電影評論的第一權威平臺。
  • 電影故事片《安江鹿兒》審片會召開 即將在央視電影頻道上映
    電影故事片《安江鹿兒》審片會召開 即將在央視電影頻道上映 2020-07-15 18: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海南天然橡膠調查-新聞頻道-和訊網
    由於全球宏觀經濟不景氣,下遊需求低迷,出現供應過剩;近年來國內進口複合膠大量增加,對天然橡膠價格形成衝擊;庫存較大,壓制價格反彈……這一系列問題的出現,使得從事天然橡膠生產、加工的海南橡膠(601118,股吧)人承受了巨大壓力。  11月底,《每日經濟新聞(博客,微博)》記者前往海南實地採訪。膠價何時才能走進「春天裡」?這不僅是膠工的期盼,更是全體海南橡膠人的願望。
  • [雲南新聞聯播]雲南廣播電視臺助力迪慶藏區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
    [雲南新聞聯播]雲南廣播電視臺助力迪慶藏區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七彩雲」融合媒體平臺再添新成員 雲南廣播電視臺助力迪慶藏區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七彩雲」融合媒體平臺再添新成員。
  • 建國後十七年中國電影音樂的融合,開創性的意義!
    建國後十七年電影音樂的融合性特徵分析(一)與西方音樂的融合建國後,中國電影音樂工作者的創作熱情空前高漲,希望能夠推陳出新,創作出與之前不同的音樂作品,這本身就是一種發展和進步的表現。建國之前的中國電影音樂,主要是以歌曲和音樂為主,對新音響一直沒有進行涉獵,而建國後,為了使電影音樂更加具有音樂表現力,一些影片開始嘗試使用一些新的音響。《蘆笙戀歌》就是其中的一部佳作。首先是利用音樂和音響來推動故事情節發展,刻畫人物形象。因為這部影片的臺詞較少,這種推動和刻畫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
  • 大漠逐夢-新聞頻道-和訊網
    北移,是一部當代陝煤人從無到有、眾志成城的創業史,一部當代陝煤人在大漠中奮力拼搏、可歌可泣的奮鬥史,更是新一代陝煤人開拓創新、一往無前的光榮史。北移,讓陝煤集團走得更穩、跑得更快、飛得更好。陝煤人經歷過建設初期物資匱乏、運輸困難的挑戰,經歷過建設期間幹群一心勠力同心的感動,經歷了投產初期人與環境、人與設備磨合的陣痛,更經歷了艱難漫長的竣工驗收考驗和煤炭市場黃金十年後帶來的料峭嚴寒,但陝煤人在困難面前不退縮,住臨建、抗風沙,鬥酷暑、戰嚴寒,勵精圖治,艱苦創業,轟轟烈烈地完成了項目的建設,將一個個現代化的礦井群和工廠矗立在漠北高原。
  • 兒童·教育-新聞頻道-和訊網
    《每個人都重要》 作者:(挪)克莉絲汀·羅希夫特 譯者:鄒雯燕 版本:奇想國丨明天出版社 2020年6月它首先是對那些曾在人類戰場上失去生命的動物的紀念,其次則是通過小螞蟻道格拉斯戛然而止的一生,揭示出戰爭的殘酷以及人在群體裹挾中保持獨立思考的重要性。戰爭毀滅家園、生命,在螞蟻的巢穴上戰鬥的人類,實際又和螞蟻有何不同?
  • 珠江電影頻道停播 電視頻道關停整合已成趨勢
    原標題:電影頻道不能只有「打開電視看電影」   廣東廣播電視臺珠江電影頻道(簡稱「珠江電影頻道」)已於2020年8月15日零時停播。儘管這次的停播讓人聯想到該頻道去年因播出非法集資廣告而受處罰,但其實,近年來全國電視頻道的關停和整合已經成為趨勢,珠江電影頻道只是又一個例子而已。
  • #宅家#-新聞頻道-和訊網
    老杭州人應該有經驗,從前做蛋餃都要用鋁的大勺子,但是現在家裡很少有這樣的,我們就用不鏽鋼的湯勺代替。哎,沒想到我老公還挺拿手的,幾乎每一個都成功,中間他還接了兩次電話呢!不過他自己覺得還不滿意!胸脯拍拍說:「明年再來過,肯定做得比今年還好!」因為勺子比較小,我笑他做出來的都是迷你蛋餃,其實大小剛剛好,一口一個嘛。
  • 荸薺伴冬-新聞頻道-和訊網
    挖荸薺全靠兩隻手的感覺,用工具或許會省力些,但用工具挖不乾淨田裡的荸薺,而且很容易挖壞荸薺,賣荸薺的人為了荸薺賣相好,從來都是靠手挖荸薺。荸薺俗稱馬蹄,其肉質潔白,味甜多汁,清脆可口,自古有地下雪梨之美譽。荸薺營養豐富,我常給女兒買荸薺煮著吃。冬天、夜裡父親肺熱咳嗽,由於荸薺具有清熱瀉火的功效,晚上父親入睡前都會喝一杯我榨的荸薺汁,他的咳嗽有了緩解。
  • 秋味-新聞頻道-和訊網
    紅蘿蔔著急地對青蘿蔔說:「雖然做菜少不了大蔥,但『冬吃蘿蔔夏吃薑』的常識也是家喻戶曉啊,購買我們的人咋不多呢?」「現在的年輕人都喜歡美味,只講究味蕾的享受,才不管食材的真正價值呢!哪裡像中老年人那麼注重養生啊?你別急,一會兒爺爺奶奶、叔叔大嬸們就逛到我們這兒了,會把我們當人參買回家,你就瞧好吧!」青蘿蔔高傲地揚起臉,一副胸有成竹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