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位老人家,大家一起走幾步!」在省中山醫院骨傷科,六位膝蓋粘著繃帶條的老年人,齊刷刷在病房走路,引得不少病友圍觀。這六位老人,平均年齡72歲,病史超過十年,病症都相同,膝蓋軟骨,有的磨得只剩一半,有的甚至都磨光了。骨傷科主任林瑞新感嘆:這樣的病人越來越多,膝下有黃金,別等磨光了才來治。
「挖筍高手」膝蓋軟骨只剩一半
鄭大伯今年82歲,是這一群病友中最年長的。「早五年,現在這時候,我哪裡閒得住,早就上山挖筍,在家做筍乾了。」鄭大伯是臨安人,家住山腳,一年四季,他山上山下,每天總得爬一趟。鄭大伯的身子一直硬朗,但兩年前,他發現自己的膝蓋不行了。「走路抬個腳都疼,好幾年不爬山,這山路都快不認識了。」鄭大伯說,開始是不能爬山,後來就連家門都走不了。
在省中山醫院,鄭老伯做了檢查。林瑞新看著檢查結果,微皺眉頭:「左側膝蓋內軟骨幾乎都磨光了,右側膝蓋軟骨也所剩無幾,這幾年走路都是一瘸一瘸的吧!」鄭大伯連連點頭說:「總覺得左右側腿腳有長短,原來裡面軟骨磨沒了。」
鄭大伯的情況,只能接受膝關節置換手術。
60歲以上的老年人六成膝關節有恙
「這樣的病人越來越多了,門診中一天來了六個。在我們科的門診中,60歲以上的人群得了膝關節骨性關節炎佔比達六成。」林瑞新說,老年人膝蓋問題主要有三大類:一是膝蓋關節受過傷,韌帶損傷或斷掉,半月板損壞,但沒有及時處理,成為陳舊傷;基礎性疾病,痛風或者關節炎等,也會加快關節的退變;另外很大一部分人群,則是因為爬山和帶傷負重勞動,導致膝蓋磨損加劇。
「人在走路時,膝關節的兩個軟骨會互相摩擦,在大腿骨和小腿骨間起到類似『軟墊』的作用。人在年輕時,軟骨面很光滑,軟骨間的滑液還很充足,因此膝關節活動起來,自如地像新機器。隨著年齡的增長,膝關節退化不可避免,但很多人等到大腿骨和小腿骨之間4毫米的間隙幾乎消失不見了,再來就診,就太晚了。」林瑞新說。
膝關節脆弱,軟骨不可再生。林瑞新說:「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病程大都延續5到10年,部分重度患者往往疼得走不了路,慢慢地腿部肌肉會出現萎縮,骨頭出現廢用性骨質疏鬆,而膝關節處骨質也不斷變得疏鬆,形成腿細、關節大的症狀,到了晚期就變成畸形的X形腿、O形腿,走路一瘸一拐,只能採取膝關節置換來治療。」
掃一掃,關注大浙健康,了解更多健康資訊
免費領取更多健康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