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最美巾幗奮鬥者丨巾幗能人孫京梅:在希望的田野上

2020-12-27 澎湃新聞

12月14日,星期一,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走進齊河鼎泰莊園林業種植專業合作社(以下簡稱鼎泰莊園合作社),這裡,藍天,白雲,清新的空氣讓人陶醉;這裡,雞鵝穿梭著捉蟲啃草,喜鵲歡快地叫著,一樹樹枝椏掛滿來年的豐碩;這裡,聚合著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旅遊業,是一處國內知名的大型田園綜合體。

今年56歲的孫京梅,是合作社的理事長,曾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巾幗建功標兵等殊榮。今年,是她堅守有機農業種植的第10個年頭。

1年樹谷,10年樹木。滿園子的樹,茂盛地長著。合作社採用「立體循環種植」模式,年產有機梨200萬斤,有機桃、杏、蘋果200萬斤,產品遍及北上廣,遠銷俄羅斯、新加坡等地,解決了周邊1200多名婦女的就業問題,她們每人年均收入已達3萬多元。

為了跳出「農門」,高中時,孫京梅甚至連考了4年大學。從農村到縣城,再到濟南、北京,算是脫離了鄉村。但2010年,有機農業又把她拽回了原點。

「初衷很簡單,就想種出讓老百姓吃得起的有機蔬果。」2010年,孫京梅在北京的生意已經做得紅紅火火,年利稅達到6000萬元,僱傭的農民工就有1500多人,也算是個小有成就的企業家。

一次逛超市時,她看到一個進口的有機蘋果,賣將近100塊錢。100塊錢的蘋果,有多少老百姓吃的起?為啥咱自己就種不出又便宜又乾淨的蔬果呢?孫京梅萌發了回家種地的念頭。

她要回家種地的消息傳出後,人們都說,孫京梅瘋了。但那個時候,孫京梅鐵了心要回來。

2010年底,她在家鄉齊河縣劉橋鎮流洪村流轉了2000畝地,創辦了合作社,發展有機農產品種植。種植之初,她就給合作社定了「三不」原則:不用化學農藥、化學肥料和激素。

但是,種地哪裡是想像得那樣簡單。因為不打農藥,被蟲子啃噬,山藥長得奇形怪狀,土豆長得如鵪鶉蛋般大小,一斤8分錢都沒人要,好幾個技術員氣得辭職。

一位有著多年經驗的生產隊長曾勸說孫京梅用些農藥,結果被她以「我的果子我負責」懟了回去。「我知道他是為我著急,但咱定下的事不能有一絲一毫地更改。」孫京梅說。

2010年到2013年,孫京梅在這塊地上投入達3000萬元,卻鮮有回報。「最難的時候,整宿整宿睡不著覺,四處求人借錢,一年200萬的承包費都湊不齊,所有人都覺得我要倒下了。」孫京梅說。

2014年3月,在她最困難的時候,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婦聯主席沈躍躍來到合作社。這給她和社員們帶來了莫大的鼓舞,堅定了她走下去的決心。

從那開始,各級婦聯幫著孫京梅對接專家。山東省農科院研究員於蘭嶺、山農大植保學院劉玉升院長紛紛給她支招,採用以蟲治蟲、以草治草的生態循環農業種植模式,達到了提質增效的目的,趟出了一條農業高質量發展道路。

2017年,省婦聯又幫著對接了魯擔惠農貸,全省第一筆魯擔惠農貸200萬元就貸給了鼎泰莊園合作社。這一年,合作社的有機梨、有機杏和有機桃,產量突破了1000噸,政府又出資建設了3000噸冷庫,合作社不斷壯大。

可很多鄉親卻仍然沒有找到致富的門路。每當想起這些,孫京梅都心如刀割。「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我不僅要做給他們看,還要帶著他們幹,更要幫著他們賺。」孫京梅把附近十幾個村的村民都吸納進合作社,累計解決3500餘名群眾就業問題,讓他們在家門口就近就業、增收致富。

現在,合作社一年有2000多萬元的利潤。這些錢除了用於生態循環農業之外,還投入到社會最需要的地方去。2019年,孫京梅在北京林業大學設立了「鼎泰林業獎學金」,累計有500餘名學生拿到了獎學金。

10年來,她還累計向家鄉的4所學校捐贈了100餘萬元的物品;常年免費為全縣的幼兒園、敬老院提供有機果蔬。

去年,孫京梅和省婦聯工作人員一起赴重慶,參加魯渝扶貧協作活動,累計為當地銷售愛媛、杷杷柑、血橙、春見等水果2360餘噸,銷售臘肉、土蜂蜜、無花果乾、陰米等特色農產品近20噸。

今年,她赴新疆喀什和庫爾勒,對接調研防護林種植生態農業以及大倉東移項目,捐贈2萬株新優品種果樹苗;和北京林業大學合作,共同研發百萬畝沙漠造林項目。

眼下,齊河正全力推進大造林、大綠化工作,孫京梅承接1.3萬畝防護林工程。「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無價的。」據孫京梅介紹,這裡是齊河未來10年發展的城市「綠肺」,項目建成後,每年可涵養水源39萬立方米,吸收二氧化碳300萬噸,產生氧氣1600噸,吸收塵埃7500噸,將使齊河的地更綠、水更清、空氣更清新,休閒健身場所更充足,生活環境更宜居。

鋪展的是綠色,收穫的是希望。「紮根沃土10年,我深深體會到了黨中央對農業、農村、農民的高度重視,我堅信農業的前景會更美好,生態循環農業的路子越走越寬廣,社員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孫京梅說。

來源|德州日報

原標題:《致敬最美巾幗奮鬥者丨巾幗能人孫京梅:在希望的田野上》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