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遠古時代到唐宋時期,社會生活天翻地覆,但是歌謠樂曲卻是經久不衰。作為中國歷史上最鼎盛繁榮的封建時代,唐宋時期的音樂藝術頗受現代藝術家以及史學家、音樂學家的關注與研究。
自隋朝滅亡之後,唐朝繼承了隋朝大部分的政治文化制度,在宮廷禮樂方面更是尤為突出,而宋朝同樣繼承了唐朝以及五代十國歌曲文化的全部。
在唐宋王朝出現了更為明顯的樂部區分,從七部樂、九部樂、十部樂到坐立樂部,再到太常、教坊十三部,尤其是宋代經過五代十國之後,在百家爭鳴的情況下,宋代的宮廷音樂的制度與文化內涵得到了極大的提升與完善。
不僅僅是宮廷雅樂、陽春白雪,在民間、鄉間和少數民族地區的民謠以及歌曲藝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局面。民間流傳的歌曲主要是詩人詞人所創,由人倚詞填曲或者是由文人墨客倚曲填詞。
作為古代中國風氣較為開放的兩個王朝,詩詞文化發展到了世界的頂峰,同樣的受到詩詞文化的影響,眾多的古代歌曲也應運而生,而本文所要闡述的則是唐宋時期歌曲文化的體系、制度以及主要內容。做為一個合格的現代人,我們習慣了現代的喧囂與繁榮,但是我們也可以嘗試一下古代歌曲的停停頓頓。
一、唐宋時期的「歌曲」類型豐富,不僅有現在人們熟知的「曲子詞」,宮廷音樂,民間歌曲等都是當時流行的音樂文化
現代人提起唐宋時期歌曲的時候,往往最先想到的就是「曲子詞」,即將詩詞用歌曲的方式演唱出來,最常見的就是在勾欄瓦舍之中,由青樓女子們演唱的詞曲。
但實際上,音樂作為一種古老的文化,其類型是豐富多樣的,不僅有文人墨客們喜歡的雅調,也包含著宮廷音樂,民間歌謠等等內容。
唐宋時期開放的社會風氣,和民間文化的迅猛發展,更加促使了其歌曲文化的多樣性,無論是海南少數民族的民間歌謠,還是宮廷之中的宴會音樂,當然也包括文人墨客們喜歡的詩詞歌曲,都是當時流行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只不過喜歡各種音樂的對象有所不同而已。
全民參與和表現內容豐富多樣,是唐宋流行歌曲豐富性的又一個表現。
在唐宋時期,隨著科舉制度逐漸完善,知識下沉,越來越多的寒門子弟有了讀書的機會。而儒家思想主導下的讀書人,最初並不是向明清時期那麼死板,而是涉獵吩咐。
「樂」作為儒家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自然也有很多人去研究,可以說那時候的讀書人,大多都懂一些音樂的基礎,這就為當時歌曲藝術的來源,提供了一個龐大的創作群體。
邊疆打了一場勝仗,軍中的文官定會有感而發,做文章,寫詩詞,用來宣揚軍功,展示自己所在部隊的英勇;在鄉間,小到氣候變化,大到國家時事。
這些讀書人們按照自己的理解,創造出類型豐富的歌曲藝術,這種歌曲藝術實際上不限於詩詞歌賦,很多民謠,童謠之類的民間歌曲,也是由讀書人在前人的基礎之上創作出來的。
古代士人
在宮廷之中,有專門的歌曲音樂方面的官員、歌女等職位,歷朝歷代的朝廷機構都有禮樂的位子,無論是祭祖,祭天還是出徵、凱旋,都有相當嚴格的章程,不同於民謠、亦不同於詩歌吟唱,因為宮廷之內的雅樂文化是歷朝歷代傳承了幾千年的政治思想與封建思想所產生的,並且包括古聖先賢以及優秀的古經等都被歷朝歷代的皇帝列為宮廷雅樂,彰顯皇族的尊貴與威嚴,以及高雅。
唐朝詩仙李白就是當時文人最為傑出的代表,也是最有名的詩人之一,他的《將近酒》、《行路難》等無一不是傳唱千古的人間仙作。唐朝的大多數詩人在吟唱自己的所做的詩歌時,有聲有調,平仄相韻,會尋人為自己的詩歌作曲,在坊間,在歷史的車輪中流傳。
而宋代最為突出的便是自隋唐時期流傳下來的「曲子詞」,經過隋唐、五代十國以及兩宋的傳承創新和沉澱,曲子詞在宋朝大放異彩,在歌臺舞榭、坊間勾欄、茶館酒肆等地無不在上演著曲子詞的唱和。
古代歌曲千變萬化,具體而言,其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包括鄉間的民謠歌曲、宮廷的雅樂禮儀文化,以及千人唱、萬人傳的優秀的詩詞作曲家的煌煌作品。這是古代歌曲的重要基石,也是古代歌曲的文化背景和傳承體系。
二、唐宋時期的歌曲文化,有自己的制度體系和傳播系統,「歌曲」深入社會社會的各個角度
說起古代歌曲的文化制度,以及說唱傳誦,唐宋無疑是個黃金時期。古時候沒有太多的限制,往往是一個人創作出來之後,一大堆文人墨客或者相關的產業,例如勾欄、酒肆等坊間娛樂的地方便會爭相的表演。
民間的音樂制度不比宮廷,民間的創作大多是詩詞作曲家隨性或有感而發,而且傳播速度極快,當然這些都指的是有名人創作的歌曲文章,隨著唐宋的社會發展,各大城鎮相繼出現了供人娛樂的夜市、勾欄場所,以往的酒肆茶館等地也會請戲班或者說書先生等來進行唱、說、講等文化交流。
因此有的較為有名的詩人經常光顧的酒肆茶館或者創作出詩詞歌賦的地方等成為了眾多士人的聚集之地,這當然會有競爭,因此不少的文人都會被此類場所邀請,舉行詩會,也就是進行才藝表演,用來提高知名度,獲取名聲和利潤。
而且此類的才藝表演會不在少數,各大商家也形成了默契,初一你辦,初二我辦,互不影響,尤其是在歷年科舉時期此類的詩詞歌曲相當的繁多,名目複雜,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一定的文化,我可以認為這是民間的樂曲,即唐宋時期歌曲的民間制度或者體系。
接下來,就是宮廷的樂曲文化的制度,不似民間的隨意,宮廷樂曲有著嚴格的劃分與制度。從隋朝開始確立的樂部制度,被唐朝和宋朝的統治者完美的繼承和完善,從多樂部到坐部伎、立部伎(即為二部伎),再到太常寺,教坊司,唐宋時期的宮廷歌曲活成禮樂制度相當的嚴格,而且各部門依照傳統歌曲、新型、內樂、外樂劃分成派別,祭祀一部單獨列出,可謂是分工明確。
當然,最重要的是人,唐宋時期無論皇帝也好,臣子也罷,對於歌曲音樂都有著極大的興趣,而且還會作曲甚至是按自己的意願對樂部進行提議,皇帝更直接,不僅作曲填詞,更是直接增添或者減免各部。
古時候娛樂活動不多,聽曲兒、聽歌兒便是極大的享受,尤其是那時的歌姬們經過嚴格的挑選與與訓練,無論是相貌還是聲音都是讓人極其的流連忘返。
教坊司掌管也會根據每個人的特點進行更加細節的劃分,主唱、伴唱、音樂、舞蹈等面面俱到無一遺漏,這種嚴格到苛刻的分工使得宮廷音樂相當的完美與吸引人。所以說人對於歌曲文化制度的影響相當的重要。
三、唐宋時期歌曲的記載方式有限,只有隨著詩詞文本傳承下來的歌曲,才能被後世所知,這就導致只有「曲子詞」等雅調傳承下來,而民間歌曲等都遺落在歷史之中了
現代流傳下來的古代歌曲的主要內容,無非就是中國古代詩詞的主要內容,這是由記錄方式決定的。
歷朝歷代的詩詞文化代表著古代歌曲文化水平,同時兩者之間的寫照基本上互相照應著,但是也不乏例外。原始社會末期神農等先賢的所創作的農歌便是例外,雖然時至今日資料缺少但是我們也可以想想,在那個時候,以山水為舞臺,以蟲鳴鳥吟為伴奏樂曲,在田間勞作的祖先們大開歌喉唱響神州大地的文明始端。
唐宋時期歌曲的主要內容無外乎就是邊、愛、民、山水、己。邊,指的是邊疆、戰場、徵夫等軍人邊城的事跡與思想。愛,則是指情情愛愛的男女故事。民,則是指普通百姓的生活寫照。山水,看這意思就明白,這些歌曲讚頌神州大地秀美險峻且壯闊的山川美景。己,則是指自己,抒發自己的感慨、思想、憤懣等各種情緒。
而且中國古代詩詞曲賦的內容與之基本相同,但是歌曲卻不是很容易流傳下來,有的只有詞,而沒有曲,歌曲的調子也摸不透,好在在這古代歌曲殘留的歌詞之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其意境,可以嘗試著摸索如何來唱。
結語:
中國古代歌曲的文化特點異常的繁雜,但是有相當的容易區分,每一首歌曲都有著鮮明的特點,中原、海南、大漠、海外等都有著自己顯著而又普通的文化特徵。
唐宋時期,古代歌曲的發展達到了頂峰,這與兩個朝代的社會風氣是密不可分的,而且在兩朝之間歷經五代十國,就連這其中的某些君王都參與了唐宋詩詞歌曲的創作之中。唐宋的古代歌曲文化讓人神往,讓人流連。
參考文獻:
《舊唐書》
《新唐書》
《唐宋樂部制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