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於科普中國 ,作者付淑芳
科普中國
公眾科普,科學傳播
每逢佳節,親朋好友相聚總會喝上幾杯。
飯桌上大家酒量各異,有人千杯不醉,有人一喝就「上臉」,還有人越喝臉越白。
那麼酒量是天生的嗎?酒量能不能練出來呢?今天我們就來一探究竟。
酒量大小是遺傳的嗎?
非常不幸地是,一個人的酒量是由基因決定的,因此是可以遺傳的。
所謂的酒量取決於酒精在人體內的代謝能力。
酒精即乙醇,主要是在肝臟進行代謝,先由乙醇脫氫酶(ADH)將乙醇代謝為乙醛,如果體內乙醇含量很高的時候,還會啟用一個備用機制,即細胞色素P450 2E1酶,將乙醇轉化為乙醛。
之後乙醛脫氫酶(ALDH)將乙醛代謝成乙酸,之後再經過進一步的分解代謝為二氧化碳和水排出體外。
因此,酒量其實是由代謝酒精的酶活性決定的,而酶活性又取決於基因型。
研究表明,亞洲人常有的乙醇脫氫酶基因型酶活性較高,因而乙醇能夠順利被代謝為乙醛。
乙醛脫氫酶酶家族有19種不同的成員,其中乙醛脫氫酶2(ALDH2)是活性最強的酶,如果ALDH2基因存在突變,則酶活性會大大下降,乙醛也就無法代謝而積累在體內,危害身體健康。
大規模人群遺傳學研究表明,約三分之一的中國人都存在ALDH2突變,遠高於世界其他地區。
酒量能不能練出來?
很多人都認為酒量多喝喝就練出來了,其實這只是逞能的做法。
前面我們已經說過,酒量是由基因決定的,人出生後基因型已經無法改變。
多喝酒雖然能夠讓你的大腦和器官逐漸適應酒精帶來的刺激,但是酒精以及乙醛對各個器官帶來的傷害是無法逆轉的,付出的就是健康的代價了。
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雜誌在2018年曾報導過,科學家們對1990年-2016年,195個國家和地區關於飲酒量與健康的研究綜合分析發現,飲酒是15-49歲中青年男性死亡的頭號風險因子,飲酒量越大,健康風險越大,研究人員的建議是酒精的安全攝入量為「0」。
我國膳食指南建議,成年男女每天攝入酒精量分別不超過25g和15g。
對於成年男性而言,最大飲酒量是1000毫升啤酒,或250毫升葡萄酒,或75克38度白酒或者50克高度白酒,而成年女性一天飲酒量不超過450毫升啤酒,或150毫升葡萄酒或者50克38度白酒。
喝酒臉紅的人真的更能喝嗎?
有些人一喝酒就臉紅,我們常說「上臉」,其實這正是由於前文提到的乙醛脫氫酶活性低,乙醛不能被進一步分解掉而引起的。
乙醛在體內堆積會導致毛細血管擴張,面部緋紅,而且還會有噁心、頭暈、嘔吐、心跳加速等反應。
如果ALDH2基因的兩個等位基因都突變,即純合突變,則乙醛脫氫酶的活性幾乎完全喪失,那麼這類人一般沾酒就上臉。
而如果只有一個等位基因突變,即ALDH2基因雜合突變,乙醛脫氫酶活性能保留6%左右,乙醛代謝緩慢,會逐漸讓人有臉紅表現。
乙醛被世界衛生組織(WHO)認定為一級致癌物。大量研究表明,乙醛在體內的積累會提高多種癌症的風險,同時ALDH2基因突變也是一些癌症的重要風險因素,如食道癌、胃癌、肝癌等,因此如果喝酒臉紅的話更應該控制飲酒,最好做到不飲酒。
另外有一種人是喝酒並不上臉,甚至越喝臉越白,這是乙醇脫氫酶和乙醛脫氫酶活性都低的表現,主要依靠肝臟中的細胞色素P450 2E1酶來進行緩慢代謝,靠體液來稀釋酒精,如果大量飲酒的話發生昏迷,急性酒精中毒的可能性更大。
由於對酒精代謝慢,飲酒後也會加大對肝臟和心臟的負擔,導致血壓下降,為了維持正常血壓血管會收縮,導致臉色蒼白。
不可避免喝酒時應該怎麼辦?
如果不得已要應付酒局,有以下幾點可以緩解難受:
1、避免空腹喝酒
飲酒前先吃一些食物或者喝一杯牛奶,保護胃黏膜少受刺激,並且可以多補充含維生素B和維生素C的食物,如蛋黃、蔬菜、水果等。
2、喝酒間歇時可以多喝一些白開水,有利於酒精隨尿液排除體外。
酒後及時喝果汁或者熱湯,也可以對肝臟有一些保護作用。
3、飲酒過多時,嘔吐可以減少酒精在體內的殘留時間,減少對身體的傷害。
4、喝酒後排尿也容易流失電解質,酒後喝水也可以選擇淡鹽水來補充鈉離子。
總之
喝酒傷身
酒量不行就真的別強求了
文章來源:科普中國
原標題:《酒量能不能練出來?喝酒臉紅的人更能喝?關於喝酒,你需要知道的真相…》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