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評論家藐視,被明星隊友晾在場上,被肌肉棒子胖揍,在更衣室被孤立⋯⋯當你碰到這些問題時(你註定會碰到),阿聯,看看姚明(姚明新聞,姚明說吧)當初怎麼做的。
文 張佳瑋 圖 John W.McDough/SI
依照既定的哲學理論,易建聯(易建聯新聞,易建聯說吧)和姚明不可能跨入同一條河流⋯⋯但正如保羅·西拉斯所說:「我老了,可是我可以教那些孩子一些新的,讓他們不要走彎路。
」易建聯自然不必複製姚明走過的路,然而,作為同一國籍、膚色與背景的少年,踩著姚明的腳印一路走,這至少是件安全的事。
擺脫複寫紙的命運 2002年秋,姚明對湖人一戰得到20分後,巴克利所吻的驢便成為籃球轉播史上最出風頭的動物,永不過時的反諷武器——然而,排除退役後急漲33公斤的他信口開河的因素,其所言「姚明單場(單場寶典,單場合買,單場開獎)得不到19分」自有其微妙:此胖子在退役前曾經蹂躪大量巨人如穿梭冰淇淋店般如意,他顯然知道,NBA(NBA新聞,NBA說吧)歷史上超過221釐米的巨人,幾乎全是白皮膚的外籍中鋒——除了那早早被傷病蛀透的、姚明的火箭(火箭新聞,火箭說吧)隊前輩拉爾夫·湯普森(湯普森新聞,湯普森說吧)——而且沒有一個人在職業生涯的某季達到場均19分。而姚的回擊異常簡單而迅速,11月17日,對湖人之戰9投全中的20分。4天後,對小牛之戰,30分。
事隔5年,這一秋的易建聯,顯然也不能阻止人們對他的品頭論足。NBA歷史漫長,評論家們喜用模版:直到成為獨一無二的傢伙前,他們總會將你作為複寫紙,釘在歷史的某一個角色那一頁上——大多數時候這種定論意味著平庸。姚明已經被當做布拉德利對待過,直到他給出了一場驚人的表現,讓人明白他難於複製。這是易建聯的功課:他需要從紙面資料、試訓錄像、戰術板的棋子上走出來,用一記特色鮮明的刺拳,以將NBA為他定的某個角色——比如比爾·西蒙斯給出的「椅子男」綽號——劃分開來。
要明白你只是一個新秀 人們在談論NBA的偉大,但偉大並非停留在語言範疇⋯⋯奧洛沃坎迪(奧洛沃坎迪新聞,奧洛沃坎迪說吧)是專欄作家的最愛,因為嘲弄這個水貨狀元毫無風險,人們早已忘了他在大三時場均22分11個籃板橫掃NCAA的故事,就像人們忘記了2002年第6位、上季一共打了6分鐘比賽的華格納,曾在高中裡一場得100分。這就是NBA:接過合同猶如少女出嫁,如花容顏留在昨天,新婆婆不會因為你往昔的賢淑而對你假以辭色。2002年狀元、世錦賽最佳中鋒、在CBA(CBA新聞,CBA說吧)所向無敵的姚明,在他的頭5場職業比賽場均打一節零2分鐘。球隊不會為他放慢節奏、配備藍領保鏢、給予組織軸心任務、或是給予他連續進攻的耐心。
應對這一切,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有別於初、去擔負大量非擅長工作的姚明:高位掩護、竭力封蓋、推擠、努力跑動希望趕上快攻,以身做盾屢屢犯規。他至少做出了「我可不像布拉德利那樣嬌貴」的姿態。
我們現在能確定的是,雄鹿隊莫·威廉士是NBA最獨的後衛之一,麥可·裡德每場投若干個球,對平衡球權並不關心——所以,指望易建聯能夠像在宏遠那樣自在悠遊,甚不可能。習慣板凳、戰術棋子、被忽視的攻擊點、跑自己不喜歡的戰術、即使教練做了錯誤安排依然安之泰然:即使不世出如魔術師,也曾經領受過這樣的命運。
易建聯顯然還看不到詹森的後背,因此,自我定位是作為新秀的易建聯必須做好的一項工作:華格納的例子告訴他,這是在NBA生存下去的前提。
把自己變成一隻訓練館老鼠
「我剛來的時候很吃虧,進入訓練營後十幾天都沒有摸球,也沒有進行真正的5對5對抗,後來也是一個人在那裡進行投籃練習而已。所以當我真正進入NBA比賽的時候,明顯感覺很不適應。NBA比賽中的攻防節奏和對抗性,國內根本沒法比。」
2007年4月,姚明這麼說時,曾經的NBA處子秀0分2籃板表現已經可以當做勵志故事的開頭範例了。這是偉大球員的特權:魔術師在新秀季以20歲之齡成為歷史上最年輕的總決賽MVP,才好意思回憶起季初被弗雷、格文們凌虐的故事。相比2002年世錦賽最佳中鋒姚明的0分,世錦賽最佳得分後衛吉諾比利(吉諾比利新聞,吉諾比利說吧)的處子秀,也不過得了7分。
關於曾經的0分2籃板到如今場均25分的轉變,當然不是某日跌下斷崖服了靈丹般簡單——2002年夏天的118公斤到如今的140公斤,初入NBA幾乎被禁入三秒區的瘦弱到如今橫掃低位的強悍,這顯然有別於埃迪·庫裡那迷戀自助餐廳而積累起脂肪和心臟病的過程。輕鬆說一句「適應NBA的節奏了」是世上最容易的事情之一,但去問阿里納斯一句,他會回答你,從連坐40場板凳到對湖人得60分這數年中,他有多少次在日出時睡倒在訓練館的地板上。當然,NBA的節奏與對抗還包括了作為新秀,裁判對你的漠視——回憶一下曾經的姚明對裁判無奈攤手的表情,2004年以來規則對內線巨人的限制,你就會明白,在易建聯未獲得被裁判青睞有加的地位前,他需要面對的對抗有多麼苛烈。
好消息是,易建聯了解這一切:選秀大會之前,他在力量房的苦練已經讓他增加了15磅體重;10月到來,3.4%的脂肪含量、季前賽上的肌肉線條和獲得讚賞的各角度跳投,又多少暗示了他被訓練師「摧殘」的程度。他顯然知道要適應NBA的節奏,首先需要的是變成一隻訓練館老鼠——年輕人總是幸福的,他們可以改變自己,不至於像雅斯科維休斯一樣,而立之年消磨兩季時光後,重回歐洲適應他所習慣的一切。
「嗨,他看起來是自己人!」 2002年,姚明率領隊友打太極拳的那則廣告,如今不復得見——我們可以理解為,身披火箭11號球衣的22歲中國青年所引領的太極拳,與《殺死比爾》裡的白眉、《臥虎藏龍》裡的竹林或者唐人街的宮保雞丁一樣,迎合著美國(美國資料)人的獵奇心理。曾經的姚明必須面臨弗朗西斯(弗朗西斯新聞,弗朗西斯說吧)所起的「明王朝」外號、作為外來者加入一支陌生隊伍的窘迫、美國媒體挑剔打量的眼神,而他能夠讓美國人產生新鮮感的只有太極拳——而今姚明已經不需要這一切了:對著無數支伸來的話筒,他可以輕鬆地開他那已被美國人接受的姚氏玩笑。
他可以把穆託姆博(穆託姆博新聞,穆託姆博說吧)扯進姚餐廳,與鯊魚在媒體上互相打趣,對著鏡頭說出「I LOVE THIS GAME」。這當然和性格有關——比如,指望基裡連科(基裡連科新聞,基裡連科說吧)和鯊魚一樣妙語如珠是不大可能的——但是,姚明顯然早早了解了與媒體、隊友保持良好交際的必要性。
印第安納的媒體提到,從勇士隊交易到步行者的兩個白人,默菲與鄧利維,在更衣室裡幾乎無人理睬——如此你才可以理解步行者是如何從季後賽八強裡一路連敗出局的。與隊友同場競技不過48分鐘,然而在訓練館、停車場、更衣室、餐廳和飛機上,在無數媒體的探問下,你可以像阿甘般呆滯或者如憨豆般有趣,起碼你不要緘默不語。
NBA球員並非電腦遊戲中那樣可以被隨意操作的虛擬角色,這些傢伙是有血有肉的成年人,有著令人咋舌的業餘愛好,相當部分還是直性子的單細胞動物。
我們當然不必擔心密爾沃基對易建聯會抱冷淡之情——雄鹿對他的渴盼顯得如此迫切——然而直到如今,易建聯的言論顯得過於拘泥於技術環節,過於彬彬有禮。他還沒來得及說出一兩句讓媒體深感「他可以入選最佳採訪陣容」的妙語,或者表現出讓他的隊友覺得有必要描述他非技術環節的性情。拿到了一份合同並不意味著你成為了NBA的一員,即便是落草為寇,都還需要一份投名狀:揮舞毛巾、擊掌、某一句玩笑、撞胸、垃圾話。並不是說這一切必不可少,但倘若易建聯可以對這一切遊刃有餘,那麼我們或者可以舒一口氣,說:他已經是一個地道的NBA球員了。
(責任編輯:龍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