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五月初五,
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
包粽子、掛菖蒲、賽龍舟,
吃楊梅、枇杷等時令水果,
是端午節的「標配」。
隨著時代的變遷,
端午習俗也發生著變化,
一些舊習俗現在已是少人知曉。
端午節的起源
端午節始於中原地區,漸次普及全國,後來各個地方在歡慶節日的同時,又結合紀念為大家所熱愛景仰的人物,無論是荊楚之地紀念屈原,中原之地紀念介子推,抑或是東吳之地紀念伍子胥,大約都是後人附會上去的,但卻在形式和內容上豐富了這個節日的文化內涵。
吃粽子的傳統
端午時節的習俗多種多樣,影響最深的要算是吃粽子了。晉朝人周處所作的《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以淳濃灰汁煮之,令爛熟,於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角黍。」
換成今天的話說,粽子就是用茭白的葉子裹上黍米,再用濃灰汁煮得爛熟的一種時令食物。可見,遠在1700年前的晉代,五月初五吃粽子已經是一種全國性的習俗了。
但此時的粽子,似乎還沒有和屈原掛上鉤,直到百年後的梁朝人吳均所寫的志怪小說集《續齊諧語》的《屈原投江》中,才出現楚人在每年五月初五日,截竹筒貯米,投入汨羅江紀念投江而死的三閭大夫屈原的故事。
中國人是「吃」的民族,小小一隻粽子,也能翻出許多花樣。除了基本材料菰葉和糯米外,餡子有赤豆、綠豆、豆瓣、豆沙、鮮肉、鹹肉、火腿、蛋黃等等。上海地處物產豐饒的江南水鄉,近代以來又是五方雜處之地,每到端午,蘇州粽、湖州粽、寧波粽、廣州粽等各式粽子爭奇鬥豔,令人目不暇接。
喬家柵與鮮肉粽子
上海人喜愛的鮮肉粽,也有一個傳承變革的過程。據悉,民國年間,上海喬家柵點心店的主人王汝嘉就把原來鮮肉粽先用醬油將肉浸透,然後外包糯米的傳統做法反過來:
「改為把糯米浸入醬油,包裹鮮肉,這樣一來,肉油外滲,鮮味內浸,表裡如一,不但色澤好看,抑且吃起來肥腴可口。」
這一改良深受市民歡迎,也使得喬家柵的粽子名聲鵲起。從此,粽子成為喬家柵的「拳頭」產品,成就了其「中華老字號」的美譽。檔案記載,1977年端午,喬家柵就賣出各式粽子達46.8萬隻。
有一定年紀的老上海或許還記得,曾經的上海街頭有不少彈棉花的店鋪。但即使是老上海,可能也不知道這些彈花店,特別是蘭溪幫的店家到了夏天彈棉花的本業清淡時還兼營粽子。好在有檔案為證,記錄下這段過往。更為難得的是,檔案還記錄下了當年粽子的成本價格。
端午習俗的變遷
如今,物資匱乏已成為回憶。最近數十年來,端午粽子供應早已不再緊張。喬家柵、王家沙、杏花樓等名店門前雖然端午時節還會排起長隊,但這只是市民們慕名而來,如不太講究牌子,則粽子隨處可以買到。至於包粽子所需的糯米、赤豆、紅棗、鮮肉、白糖,超市菜場隨時都可以買到。
黃浦江上賽龍舟
賽龍舟,也是端午時節的重要習俗。古籍《荊楚歲時記》裡曾說:「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傷其死,故並命舟楫以。」
屈原被讒流放,行吟大澤之畔,他的愛國之情無以自達,因而投身汨羅江。後世的人們崇敬他的忠義,同情他受的冤屈,以端午划船競渡的方式來紀念他。《荊楚歲時記》成書於梁朝,和《續齊諧語》是同一個時期,可見這一習俗也已存在一千多年了。
上海地區水網密布、河道縱橫,也有端午時節賽龍舟的傳統。宋代應熙所作的《青龍賦》中就提到當時的青龍鎮「龍舟極海內之盛,佛閣為天下之雄」。清代人所作的《上海竹枝詞》中就有「為看龍舟興自佳,山歌一曲聽吳娃。閔行鬧殺端陽節,競渡何愁濁浪排」的詩句,記載的就是端午節清代閔行地區的村民在寬闊的黃浦江上賽龍舟的情景。除了野外的龍舟競渡,近代上海的園林,如半淞園等也有龍舟可劃,但園林水面逼仄,這裡的龍舟更多的是一種供遊人玩樂的工具罷了。
除了在郊區水道和市內園林划龍舟外,近代上海人還有端午時節在黃浦公園(今外灘公園)黃浦江蘇州河交匯處的水面上賽龍舟的習俗。1919年,上海就曾在此處舉辦過龍舟賽,慶祝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勝利。
五月枇杷正滿林
枇杷屬亞熱帶水果,喜歡溫暖而比較溼潤的氣候環境。上海所在的江南一帶正適於枇杷的生長,浙江杭州塘栖、江蘇蘇州洞庭都是著名的枇杷產地,其中又以白沙枇杷最為著名。
上海市檔案館有一份市果品公司水果批發部副主任張頌椿於1962年寫下的《端午佳節話枇杷》,其中記載:每到端午時節,「塘栖、洞庭一帶,果園裡到處掛滿枝頭稠密的像夏夜的繁星一樣金黃的枇杷。果農們正一簍簍、一籃籃地趕著包裝,運往杭州、上海、天津、北京,更遠些有瀋陽、哈爾濱等城市,供應市民的需要。」
這篇文章的作者張頌椿,原來是上海祥茂水果地貨行的經理。說起這位張經理,他自小務農,受過私塾教育,長大後到上海進入祥茂水果地貨行,從練習生做起,一步一步做到會計,再到經理。數十年的水果經營,使他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上海的水果批發行業內,絕對算得上是數一數二的「老法師」了。
張頌椿《端午佳節話枇杷》
在張頌椿筆下,「老上海」吃枇杷自有一套方法:最講究的吃法是將枇杷皮從底部向柄梗方向剝去,隨後將豐滿多汁的果實整個進入口中,吐核吃肉。吐核時,還要將果實內部的那層衣膜一併吐出,否則會有澀味。
一般人那種先去柄梗,再剝皮吃肉的法子,極有可能會把枇杷皮上的毛茸物質一起吃進嘴裡,在「吃貨」的眼中實在是太不正宗了。
時代在變,然而始終不變的是端午中蘊含的中華民族的特質稟賦、思想觀念和人文精神。這些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有沒有讓你對端午的習俗有更多感悟了呢?
原標題:《端午節,這些習俗你都了解嗎?》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