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記者王永娟3月10日報導:「有的脫離群眾、脫離實際……甚至到了不開會、不發文件不知道咋工作的地步。」「有的寫文章、作報告刻意堆砌溢美之辭,大而空,假而虛……像『賣瓦盆的,一套又一套』」「有的信奉無過便是功,為了不出事,寧可不幹事」……今天下午,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舉行第二次大會發言,姚增科委員的發言引來在場委員的陣陣掌聲。
姚增科委員口中的這些人,到底是誰?他的發言為這些人畫了一幅像,我們不妨從中找找答案:
他們把中央精神掛在嘴邊,熱熱鬧鬧造聲勢,扯著嗓子喊落實,結果就是不落實。
有的脫離群眾、脫離實際,用「上下一般粗」開會、發文件方式抓工作,甚至到了不開會、不發文件不知道咋工作的地步。檢查下面工作,在乎發了多少文、開了多少會、出了多少簡報,至於工作實不實、效果好不好很少問津,被群眾戲稱為「開會迷」「複印機」。
有的寫文章、作報告刻意堆砌溢美之辭,大而空,假而虛,講成績「依靠領導」,講不足「缺少領導」,講打算「加強領導」,就連被「傳染」的一些鄉村幹部,也滿口大話空話,像「賣瓦盆的,一套又一套」。
有的為轉變作風而轉變作風,調查研究人下去了心沒沉下去,葫蘆掉到井裡,在下面浮著;用形式主義糾正形式主義,精文簡會變了味,長而空變成短而空,不僅無助於問題解決,反而動搖人們向作風建設要紅利的信心。
有的靠「搞材料出政績」,不比實績比文筆,不重做功重「唱功」,把創新示範類典型搞成中看不中用、勞民傷財的「盆景」,對上邀功可謂煞費苦心。
有的信奉無過便是功,為了不出事,寧可不幹事。尤其是面對需要冒風險、擔責任、得罪人的事,能躲就躲,能拖就拖。
有的與企業家相處,為顯示所謂「清白」,該見的人不見,該辦的事不辦,愛惜的是羽毛,貽誤的是良機,扭曲的是親清新型政商關係。
姚增科委員說的,是一些作為「關鍵少數」的領導幹部。他們是始作俑者,又是防治不力責任者。
這樣一幅畫像,生動形象,卻又讓人痛心不已。在這短短幾百字幾分鐘的發言中,委員掌聲多達7次,這掌聲是對姚增科委員發言內容的認同,也是對這些現象、這部分人的批評和鞭撻。
就如同姚增科委員所說的,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從嚴治黨成效卓著,八項規定改變中國,糾正「四風」、轉變作風深得民心。但是,同時也應該看到,享樂主義、奢靡之風明顯剎住了,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在一些地方仍然頑固存在,嚴重影響黨群關係,損害黨和政府的公信力。
在發言中,姚增科委員為整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開出了自己的「藥方」:其中包括開展主題教育,完善領導幹部考核評價體系,深化「四風」整治,對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來一場深入革命等。
雖說「藥方」效果如何,仍待實踐檢驗,但從這樣一場發言,這刀刀見血的描述中,這陣陣掌聲的支持中,我們看到了對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的反感和痛恨。作風建設任重道遠,但這樣一場發言何嘗又不是一種進步?這一切都讓我們相信,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