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央視的「3·15」晚會曝光了某知名網際網路公司允許第三方公司通過加放代碼竊取用戶Cookies、收集分析用戶信息並發送精確廣告的事件,引起了不少市民,尤其是網友們的關注,電腦用戶隱私的安全問題再次成為大家熱議的話題。
在整個事件中,Cookies無疑是最重要的關鍵詞,「3·15」晚會結束後,Cookies立刻成為了網絡搜索和熱議的焦點。什麼是cookies?它是做什麼用的?如何防止被追蹤Cookies,以免用戶隱私信息被洩露?帶著這些問題,記者於昨天進行了走訪調查,結果發現針對Cookies,電腦用戶只要進行科學有效地管理,是可以防止信息外洩的。
「小甜餅」
可能洩露隱私
Cookies在英文裡被稱為「小甜餅」,實際上是指網站為了辨別用戶身份而儲存在用戶本地終端上的經過加密的數據。作為電腦數據,Cookies本身並不具威脅,而且會給用戶帶來很多方便之處,例如使用郵箱、微博等工具時,如果沒有Cookies的話,用戶每登錄一次,就得手動輸入一次用戶名、密碼等,顯得比較麻煩。而為了方便用戶,網站就會採取一些技術手段去「記憶」這些數據,在這個過程中,用戶電腦中的Cookies就是最重要的數據,它就像備忘錄一樣,能讓網站「記住」用戶的信息。
那麼,這種為方便用戶而設計的「小甜餅」,是否真的具有安全隱患呢?對此,記者走訪了從事網絡維護工作多年的業內人士孫先生。他告訴記者,Cookies本只是純文本文件,不會洩露隱私信息,但如果網站以此為線索,長期追蹤用戶的行為,或者採取其他交叉技術手段獲取信息,的確可以得到一些用戶的隱私信息。他說,事實上很多網頁都有第三方公司顯示自己的信息,通過一定技術,的確可以獲取該網頁瀏覽用戶電腦中的Cookies,其中比較典型的就是央視在曝光視頻中提到的「在廣告中加代碼」等,不過他坦言,這種手段不易察覺,也比較難以防範和控制。
廣告到處冒
當心是被追蹤定向投放
針對Cookies可能洩露用戶隱私的情況,記者隨機走訪了一些市民,其中絕大多數人表示經常上網,但對Cookies的概念和功能並不熟悉,至於其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隱患就更不清楚。市民陳女士告訴記者,她其實很注意保護上網隱私,但通常的做法也只是定期刪除上網記錄而已,至於Cookies,則不太了解,也沒有進行過清理,「我以為刪了上網記錄,別人就看不到我的上網信息,沒想到還有這麼一個途徑可能洩露信息。」此外,市民陳先生則認為,Cookies的存在本身並沒有錯,只是部分網站為了自身利益投機取巧,才使其存在了一定的安全風險,「對此,部分網站也應當承擔相應責任,如果大家都能做到自律,就不會出現類似問題了。」
其實,Cookies是否被追蹤,用戶只要用心留意是可以察覺的。孫先生告訴記者,比如在網友購物網站搜索商品時,網頁會顯示一些與搜索目標相關的廣告內容,但當關閉這些網站後,再訪問其他網站時,有時會發現打開的頁面中還有剛才搜索的商品廣告,這就說明網友在先前瀏覽商品網頁時,已經被廣告代碼追蹤了,所以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定向投放了廣告。
刪除、禁用Cookies
可防範隱私洩露
自從「3·15」晚會結束之後,「刪除Cookies」就成為網上熱議的話題,事實上,為了避免隱私洩漏,養成刪除Cookies的習慣的確十分重要。孫先生告訴記者,手動刪除Cookies其實並不複雜,只需要在瀏覽器工具中的Internet選項中選擇「刪除Cookies」就能完成,然而對於不少網友來說,這樣的程序還是比較麻煩,而且不免會有遺漏的時候。
他說,其實除了手動刪除之外,用戶還可以通過禁用Cookies或者設計提示的方式防範跟蹤Cookies,用戶只需要在Internet選項中點入「隱私」,再點入「高級」之後,就可以進行相應的設置,「除此之外,現在一些瀏覽器也具備禁止跟蹤功能,用戶在安裝此類瀏覽器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開隱私洩露的情況。當然,用戶也可以通過安全防護軟體防範跟蹤Cookies,這些目前來看都是有效果的。」他認為,現在網絡服務提供者和其他單位在業務活動中收集用戶個人電子信息,並不罕見,但是應當遵循合法、正當的原則,而且應當徵得用戶的同意,並公開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範圍,「畢竟,對用戶報以尊重的態度,才能贏得用戶的認可和理解,才能使網絡服務做得更好,更具人性化。」(記者 楊甦)
(來源:成都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