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齡在嶽陽送別李白,這首詩意味深長,但很多人讀不懂

2020-12-19 沉於古詩

(全文約4000字,讀完大約要10分鐘,如果您暫時沒有時間,建議先收藏哦)

大家都知道,王昌齡和李白的交情不淺。

李白有詩為證: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但您可能還不知道,王昌齡也給李白寫過一首詩,更加意味深長。

這首詩非常含蓄,很難讀懂。

不過您別怕,我耐心講給您聽,您肯定能明白王昌齡的良苦用心。

我們來讀這首《巴陵送李十二》。

搖曳巴陵洲渚分,清江傳語便風聞。 山長不見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雲。

今日嶽陽

先看寫作背景。(非常重要,您一定要有耐心哦。)

(1)王昌齡

公元727年進士及第,公元738年被貶嶺南。

公元739年遇赦北歸,這一年秋天路過嶽陽,遇到李白,寫下了這首詩。

王昌齡此次北歸的目的地,顯然是長安。

(2)李白

公元730年入長安,求官無果;公元735年再入長安,求官仍然無果,公元738年離開長安。

李白為什麼會到嶽陽?

說法不一,我們不做討論。

總之,在公元739年的秋天,兩位大詩人在嶽陽相遇。

這是他們初次見面嗎?

也不好說,很有可能他們之前在長安已經相識。

這不會影響我們對這首詩的理解。

有一點需要我們留意:他們這次相逢,王昌齡已經經歷了仕途的沉浮,而李白還未涉仕途。

寫作背景我們暫時討論到這裡。

再看詩題。

巴陵,指嶽陽。

李十二,就是李白。

送,指送別。但通過背景我們知道,王昌齡也只是路過巴陵,所以這首詩應該是兩人互相分別時所作。

洲渚,水中小塊陸地

1、搖曳巴陵洲渚分搖曳,指飄蕩。洲渚,水中的小塊陸地。

這一句是啥意思?

確實不太好理解。

我們慢慢來。

(1)「搖曳巴陵」是什麼意思?

搖曳,是飄蕩的意思,一般是在風中或者水中。

而後面的洲渚,可以表明他們是在江中。

在江中為何飄蕩?

肯定是坐船。

所以「搖曳巴陵」的意思是:在巴陵的一條江中,乘船隨波飄蕩。

你們看,這是省略句,詩人省略了「江」和「船」。

(2很奇怪,詩人不是和李白分別嗎?為什麼要飄蕩呢?

「搖曳」是很閒適的狀態,隨波飄蕩,沒有明確的方向。

但兩人分別,方向肯定很明確,對不對?

這是為什麼?

我認為:這首詩是在分別之前寫的,並不是在分別的那一刻。

此時,詩人和李白在船上「敘情聊天」,並不是馬上要分別。

您覺得是不是這樣?

不然怎麼會隨波飄蕩呢?

嶽陽樓

(3那麼,「洲渚分」又如何理解?

江上的洲渚讓兩個人分開了嗎?

很多人把這裡的「分」,理解為分別

他們認為,詩人和李白在洲渚邊上分別。

這不可能!

因為洲渚只是江中的小塊陸地,是被水包圍的,並不能將一條江分成兩個支流。

大家應該理解了吧

這裡的「分」是指,江水被洲渚暫時隔開。

此時他們仍然坐在同一艘船上。

所以這句話的意思是:我和李白在巴陵的一條江中,乘船隨波飄蕩;遇到洲渚,把江水暫時隔開。

很奇怪,兩個人正在好好地聊天,詩人為什麼會寫「洲渚分」呢?

我們看下一句。

2、清江傳語便風聞。清江,清澈的江水。傳語,傳話。便,有利於。聞,聽到。

很多人誤認為清江是長江的支流。

這不對,因為清江並不流經嶽陽。

這裡只能理解為:清澈的江水。

(1)誰在清澈的江水上傳語?

詩中沒有其他人,只有詩人和李白。

(2他們不是在同一條船上嗎?為什麼還要傳語?

難道他們分別各自乘坐一條船?

不可能,因為他們在敘情。

如果各坐一艘船,還怎麼敘情?

我認為這是詩人的假設,假設自己和李白分別在洲渚的兩邊,那麼就可以在清江上傳語。

(3「便風聞」又如何理解?

在清江上傳話,雖然兩人被洲渚隔開,但對方仍然能聽到。

因為江上有風,可以傳遞他們說的話。

這句話可以這樣理解:假設我們在洲渚兩邊的清江上,也可以通過風來傳話,使對方聽到。

是不是比較通順了?

(4)那麼,詩人為什麼要這樣假設?

我們再回頭想,詩人和李白將要分別。

那麼如果他們真的分開了,又該如何傳話呢?

顯然可以寫信嘛。

大家看,這裡有相似之處:

假設我們被洲渚隔開,那麼可以通過風來傳話;

假設我們被地理阻隔,那麼可以通過書信來傳話。

很明顯,詩人用了借喻的手法!

詩人用洲渚比喻地理阻隔,用風比喻書信。

這句話的意思就非常簡單了:即使我們分開,也可以通過書信來交流。

大家讀懂了嗎?

詩人其實是在安慰李白:你不用傷感,即使分開以後,我們也可以寫信啊!

這就是詩人在前兩句想說的話。

哎,您看到了吧,這麼簡單的話,結果搞得這麼複雜,這就是詩人追求的含蓄。

那麼,詩人寫得這麼含蓄,真的只是想說這句話嗎?

我們繼續往後看。

3、山長不見秋城色山長,指高山連綿不絕。秋城色,巴陵城的秋色(字面意思)。這句話字面意思是:高山連綿不絕,已經看不到巴陵城的秋色。

我們來想一想這個場景

詩人和李白坐著船,在江上飄蕩;經過了一片洲渚,然後繼續飄蕩;回看巴陵的方向,已經被高山阻隔,看不見了。

這一句好像比較簡單。

但有個很重要的問題:詩人和李白在船上飄蕩,為什麼要看城裡的秋色?

您可能會說,這有什麼好奇怪的,在江上飄蕩的時間太長了,準備回去了唄。

好,那我們繼續看後一句,看究竟是不是這樣。

日暮蒹葭

4、日暮蒹葭空水雲日暮,天色已晚。蒹葭,水邊的蘆葦。空,只。這句話的字面意思是:天色已晚,卻只看到了水邊的蘆葦和水中的白雲。

您看這個「空」字,明顯有遺憾的感情。

我們把後兩句一起讀:高山連綿不絕,已經看不到巴陵城的秋色;天色已晚,卻只看到了水邊的蘆葦和水中的白雲。

大家發現什麼了嗎?

(1「秋城色」是指巴陵城的秋色嗎?

他們想看「秋城色」,卻沒看到一直等到「日暮」,也就只看到了「蒹葭」和「水雲」。

翹首以盼,一直等到日暮,還是看不到「秋城色」。

大家想一想,如果「秋城色」僅僅只是指巴陵城的秋色,那麼他們還需要翹首以盼嗎?

直接掉船回頭就行了,對不對?

這就說明,「秋城」不是指巴陵城,「秋城色」也不是指巴陵城的秋色。

(2)「秋城」到底指什麼城?

前兩句,我們已經知道詩人在是勸慰李白。

那麼,這兩句會不會仍然在勸呢?

我們看一看兩個人分別後的行蹤。

王昌齡,是回到長安去。

而李白,是在公元742年再次入長安,所以他這次肯定不是去長安。

但李白想不想去長安?

當然想,只是兩次求官不順,心情比較低落。

我們再來思考這個問題:王昌齡跟李白說,雖然我們分開,但可以寫信,您認為,李白聽了會怎麼想?

我覺得李白會這樣想幹嘛要寫信,我還會去長安的,咱們見面聊不是更好。

王昌齡肯定知道李白在想什麼。

而這首詩中的「秋城」,正是李白翹首以盼的地方。

到這裡就很明顯了,「秋城」就是指長安。

(3)「秋城色」又指什麼?

李白只是想回去長安麼?

顯然不是。

如果只是想去長安,去年(公元738年)他就不會離開長安。

從這首詩我們也可以看出:他追求的是長安城的「秋色」,而不是長安城。

這也很明顯了。

因為我們都知道,李白一心想求的是求官。

所以「秋城色就是指朝廷的官職。

這都是借喻的手法,詩人用「秋城」比喻長安,用「秋城色」比喻朝廷的官職。

(4)那麼「山長」又是指什麼呢?

我們先看「不見秋城色」。

意思是:看不見朝廷的官職。

也就是說,李白很可能求不到朝廷的官職。

為什麼?

因為「山長」。

這說明,王昌齡認為「山長」會阻礙李白求官。

王昌齡為什麼會這樣認為?

有兩點理由:

首先,王昌齡知道李白有傲氣;

其次權貴把持朝政,王昌齡就是因為得罪權貴被貶到嶺南的。

顯然,王昌齡筆下的「山長」就是比喻獨斷專行的權貴。

所以「山長不見秋城色」的意思是:權貴獨斷專行,這會讓你很難求到朝廷的官職。

(5那麼,「日暮蒹葭空水雲」又是什麼意思呢?

明白了上一句的意思,這一句我們也不難理解。

日暮,形容時間長。

蒹葭,是比較低賤的植物,這裡比喻低賤的職位。

水雲,是水中的雲,看得見摸不著,這裡比喻得不到的官職。

所以「日暮蒹葭空水雲」的意思是:即使你努力追求,很可能到頭來也得不到你想要的官職。

我們來理一理這首詩的脈絡。

5、整首詩的脈絡梳理。前兩句,詩人借「洲渚」比喻地理阻隔,借風比喻書信,表達了雖然兩人將要分開,但還可以書信往來的觀點,以此來勸慰李白不用為分別而傷心。

後兩句,詩人借「山長」比喻獨斷專行的權貴,借「秋城色」比喻朝廷的官職,借「蒹葭」比喻低賤的職位,借「水雲」比喻得不到的官職,來表達這種觀點:李白很有可能因為權貴橫行,而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官職。

那麼,前兩句和後兩句是不是脫節了呢?

(1)這首詩的妙處之一:詩中所有的景物都是眼前之景。

比如洲渚、風、山長、蒹葭、水雲等。

而這些景物都被詩人通過借喻的手法,賦予了自己的感情。

(2)這首詩的妙處之二:隱晦地用「洲渚」和「山長」做對比。

「洲渚」相隔,可以「便風聞」;

但「山長」相阻,就只能「空水雲」。

這種巧妙的對比,也是連接前後詩句的橋梁。

我們也可以看出,詩人不僅有對李白的提醒之意,更有對權貴獨斷專行的厭惡之心。

那麼,詩人為什麼要寫得這麼含蓄呢?

因為詩人看到了李白追求功名的決心。

如果說得太直白,很容易傷感情;但是不說,又對不起這份友誼。

所以詩人說得很委婉,表達出對好朋友的關心和提醒。

那麼,李白讀懂了王昌齡的良苦用心嗎?

我們知道,後來李白還是因為得罪權貴被貶出朝廷。

但這並不能說明李白沒有讀懂王昌齡的提醒之意。

而是李白建功立業的決心實在太強,只要他不放棄,那麼結果就已經註定。

但我認為,即使沒有求得自己想要的官職,李白還是從心底感激王昌齡的。

王昌齡再次被貶時,李白寫的「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就是明證。

您認同我的觀點嗎?

歡迎留言討論哦。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

我是沉於古詩,為您解讀古詩的感情脈絡,讓您了解古詩中的感情表達方法。

如果您喜歡,歡迎關注我,每天我都會為您解讀至少一首古詩。

相關焦點

  • 王昌齡這首五言絕句「送別詩」,怎麼看都像李白!
    所以李白和王昌齡放在一起比較的時候,我們往往都會拿出二人的七言絕句進行比較,究竟哪一個更勝一籌,每個人的看法各異。但是如果要比較李白和王昌齡的五言絕句,相信每一個讀詩的人都會得出結論:昌齡哪能比太白?雖然王昌齡和李白是好友,當然了,唐朝許多詩人都是朋友,不管他們本人是否願意,後人們總是喜歡將他們的作品拿出來比較閱讀。
  • 李白的4首送別詩,看似簡單,讀來卻回味無窮,都是神來之筆!
    李白唐人很喜歡以送別入題寫詩,「詩仙」李太白也寫過不少送別詩,看似簡簡單單,讀來卻回味無窮,都是神來之筆。李白有幾首送別詩早已深深地刻進我們的記憶裡,只是我們自己都不知道而已。本文就為大家介紹李白的4首送別詩。1、《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絕句往往在第三句轉折,由淺入深、由平入奇,以強化詩意。讀絕句,總有一首會驚豔到你,李白的《贈汪倫》自不必說。
  • 李白寫的最漂亮的7首送別詩,最後一首中的名句直接被搬運成為歌詞
    李白一生,大多數時間都在遊歷祖國的名山大川,這形成了他豪放浪漫的詩歌風格,也使得他收穫了很多的朋友。與這些朋友的唱和交流,成為詩人的一大樂事。而與這些詩人的分別,更使得詩人為後世留下了諸多流芳百世的詩篇。根據相關數據顯示,他的送別詩多達160首,佔到了他詩歌總數的六分之一。而在這些送別詩當中,尤其以以下7首最為知名,流傳的也最廣。
  • 盤點10首李白、王維、溫庭筠……經典「送別詩」
    無數文人墨客在武漢迎來送往,流連於三楚腹地、放歌於江漢之濱,留下大量「送別詩」。 盤點10首李白、王維、溫庭筠……經典「送別詩」,送走疫情,迎來新生。
  • 李白寫給王昌齡的詩中 「楊花」「子規」有哪些特殊含義?
    李白交遊廣泛,與同期諸多文人、豪士皆有來往,多有贈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送別好友孟浩然時所寫,《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是聽說王昌齡被貶謫後所寫。王昌齡的隱居時間也不長,次年(開元十五年)中了進士,並在長安結識了去備考的孟浩然,而李白仍在江湖飄蕩。王昌齡在長安任校書郎的幾年內,李白也第一次去到長安。王昌齡由於善寫七絕而聲名天下,被稱為「詩家夫子」、七絕聖手,在長安的文學圈裡當屬中心人物。這之後,二人又數次在江南或長安會面,相從甚密。
  • 唐詩中最經典的十首送別詩,篇篇都是千古名篇
    古人交通不便,因此一旦與人分別,很難再會,所以離別就變成了一個很重要的時刻。為了顯示這一時刻的重要性,他們會設宴餞行,舉酒相祝,此時,寫詩相贈就成為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從而催生出了眾多流傳千古的送別詩。今天小樓就跟大家分享唐詩中最經典的十首送別詩,和大家一起品讀古人的離愁別緒。
  • 李白這首送別詩很簡單,但是暗藏「陷阱」,最後一句很容易搞錯!
    關於唐代大詩人李白的送別詩,有兩首尤為著名,一首就是《贈汪倫》,裡面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一真情流露的感嘆;還有一首就是《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其中「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將寫景與對孟浩然的留戀之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 古代送別詩十首扛鼎之作:首首黯然銷魂
    古代送別詩十首扛鼎之作:首首黯然銷魂為離別而寫的送別詩,亦是浩若煙海,不可勝數。縱觀古代詩歌史,你會發現,最擅長寫送別詩的,是唐朝人。送別詩,亦是唐詩一個重要的類別。以下所選的十首送別詩,絕大多數是唐詩。為何?
  • 「七絕聖手」王昌齡,這7首代表作不可不背!
    那王昌齡又怎麼敢稱「七絕聖手」呢?看完下面這7首七絕,你可能就清楚了。出塞二首·其一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王昌齡的這首《出塞》,就是唐朝邊塞詩的代表作,後世不少詩評家,將其評為唐朝最好的七言絕句。這首詩不僅唱出了貫穿古今的邊地徵戰之苦,更突出了盛唐時期詩作常以艱危見昂揚的特點。
  • 八首送別詩,八種不同的風情,你喜歡哪種?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離別詩通常透露著傷感意味,而這首詩一反常態。詩人推開別離愁苦,告訴朋友四海之內有知心朋友,即使遠在天邊也好像近在眼前,充滿了慷慨曠達的氣概。
  • 王昌齡的一首送別詩,深情而含蓄地表達了自己的品格和德行!
    芙蓉樓,在今天江蘇省鎮江市,開元二十九年,王昌齡因「不謹小節,謗議沸騰」被貶江寧丞,這首詩就是作於這個時間。《芙蓉樓送辛漸》唐代:王昌齡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詩的頭兩句寫雨夜餞別和平明相送,茫茫的江南和孤聳的楚山,烘託出送別時的孤寂悽清之情;後兩句是臨別時的叮嚀之語,辛漸是詩人的朋友和同鄉,這一次返鄉,詩人託辛漸帶給洛陽親友的不是報平安或問候,而是「一片冰心在玉壺」的心志表白。天氣寒冷,玉壺中的水會結成冰,玉壺和冰都是晶瑩澄澈之物,故常用以比喻高潔純情。
  • 王維是詩的全才?他能將邊塞、送別、山水和禪詩寫得出神入化
    詩仙李白是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既擅長寫遊俠詩,又擅長寫送別詩,比如他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這在送別詩中算是極品了。李白甚至還擅長寫一些非常婉約的、綺麗的宮怨愛情詩。比如他的《春思》: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
  • 這首隋朝的送別詩,寫出了折柳送別的最哀婉之情思
    在詩詞史上,送別詩可謂是非常多的。王維的「勸君更盡一杯酒」,李白的「孤帆遠影碧空盡」,柳永的「寒蟬悽切,對長亭晚」等等,都是送別詩詞。這些詩詞寫出了離愁別恨,寫出了兩人的情誼,寫出了離別的柔腸寸斷。千年以後的我們,在今天讀來依然備受感動。
  • 讀了李白《關山月》才知道 唐詩三百首中好多樂府詩也是格律詩
    有人問:「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如何欣賞李白的詩《關山月》?前言蘅塘退士對於李白的樂府詩最為青睞,除了這首《關山月》以外,李白還有十幾首詩被收到《唐詩三百首·樂府》目錄下。這首詩當然是一首樂府詩。1、純粹的閨怨詩,例如王昌齡的《閨怨》只寫怨婦:閨中少婦不知愁, 春日凝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 悔教夫婿覓封侯。七絕聖手王昌齡的這首詩,通篇都是描寫閨中少婦,妙在結尾一句,點出」夫婿覓封侯「,但仍舊只是女子的獨角戲。
  • 十首贈別詩,見證李白驚世才華
    詩詞君總結了十首李白的贈別詩首首有新意,句句是珠璣。詩詞君佩服得五體投地,李白,你咋那麼有才?這是李白離開蜀地家鄉漫遊途中寫下的一首詩。看著故鄉流過來的水,李白都頗為想念家鄉,李白,真是處處成詩啊。詩詞君大愛這首詩,詩情畫意,超美。「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傳神地寫出了那依依的惆悵之情,感動了多少離別的人兒。
  • 豪邁的李白也曾寫下傷心詩,這首五言絕句讀來讓人倍感五內如焚
    也正因為他以往的豪放大氣之風,所以讓我們都習慣了李白飄逸、洋洋灑灑的詩風,那麼今天來看看李白這首純粹的悲情詩。勞勞亭唐代:李白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這首詩不長,一共才四句話。我們知道古人其實不會經常如此直抒胸臆,因為會給人蒼白單調之感,往往會借秋風、落葉、落花等等,借景抒情來表達悲傷之意,像李白這樣的,直寫「傷心處」,出乎人意料,也讓我們耳目一新。同時也直接點明自己的傷心,可想而知這種情緒應當是比較深刻,所以才想落筆直接寫明。筆者看來第二個閃光點就是,李白不寫傷心的事,而是點名這座「勞勞亭」。
  • 春風過處,楊柳依依,二十首送別的詩,首首都有名句流傳!
    每晚一詩,溫一場好夢。 用文字還原感性與知性的溫度,撫慰心靈和眼睛! 2020年第 45 期 渡口,孤帆、長亭,這些孤寂的地點見證了古詩裡一次又一次的別離,見證了一次次友誼、親情、愛情的升華。
  • 王昌齡很冷門的一首詩,這首詩意境唯美,蘊含禪理
    在唐朝中這樣的詩句有很多,比如說最為經典,也是讀起來最讓人感到沸騰的那句「黃金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這些詩文經歷了無數的讀者,也讓我們見識到了那個時期這些詩人特有的情懷,以及他們一心為民的遠大抱負。每當說起邊塞詩人的時候,我們就不得不提起王昌齡的大名了,作為那個年代最著名的一位詩人,他寫下了很多邊塞詩,而且都極為經典。
  •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照兩鄉,王昌齡的詩為何被日本引用?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出自詩經,說我們都是共同作戰的戰士,生死與共,而「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出自唐代七絕聖手王昌齡的詩,意思是凡是明月照耀雲雨籠罩的地方,大家都是一家人,充分體現了我們提倡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好玩的國學,今天就來講講王昌齡的這首詩。
  • 李白的這一首送別詩熱情豪放,不但風景美,而且人更美
    品讀詩書,以文化人,歡迎您關注詩文傳家,書香濟世李白有感於此,所以即興作了這首《金陵酒肆留別》,表達了詩人與好友之間的深厚友誼。,這裡所說的「柳花」未必是柳樹的花香,也可能是柳樹和其他花草的香味混合在一起,甚至還包括酒香的味道,壓酒是江南水鄉一種特製的酒,香氣飄灑,十分的醉人,所以小編覺得,李白所指的「柳花香」應該是柳花以及周圍的花草,還有酒香的統稱,在整個店中飄散,讓人心曠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