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約4000字,讀完大約要10分鐘,如果您暫時沒有時間,建議先收藏哦)
大家都知道,王昌齡和李白的交情不淺。
李白有詩為證: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但您可能還不知道,王昌齡也給李白寫過一首詩,更加意味深長。
這首詩非常含蓄,很難讀懂。
不過您別怕,我耐心講給您聽,您肯定能明白王昌齡的良苦用心。
我們來讀這首《巴陵送李十二》。
搖曳巴陵洲渚分,清江傳語便風聞。 山長不見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雲。
先看寫作背景。(非常重要,您一定要有耐心哦。)
(1)王昌齡
公元727年進士及第,公元738年被貶嶺南。
公元739年遇赦北歸,這一年秋天路過嶽陽,遇到李白,寫下了這首詩。
王昌齡此次北歸的目的地,顯然是長安。
(2)李白
公元730年入長安,求官無果;公元735年再入長安,求官仍然無果,公元738年離開長安。
李白為什麼會到嶽陽?
說法不一,我們不做討論。
總之,在公元739年的秋天,兩位大詩人在嶽陽相遇。
這是他們初次見面嗎?
也不好說,很有可能他們之前在長安已經相識。
這不會影響我們對這首詩的理解。
但有一點需要我們留意:他們這次相逢,王昌齡已經經歷了仕途的沉浮,而李白還未涉仕途。
寫作背景我們暫時討論到這裡。
再看詩題。
巴陵,指嶽陽。
李十二,就是李白。
送,指送別。但通過背景我們知道,王昌齡也只是路過巴陵,所以這首詩應該是兩人互相分別時所作。
1、搖曳巴陵洲渚分搖曳,指飄蕩。洲渚,水中的小塊陸地。
這一句是啥意思?
確實不太好理解。
我們慢慢來。
(1)「搖曳巴陵」是什麼意思?
搖曳,是飄蕩的意思,一般是在風中或者水中。
而後面的洲渚,可以表明他們是在江中。
在江中為何飄蕩?
肯定是坐船。
所以「搖曳巴陵」的意思是:在巴陵的一條江中,乘船隨波飄蕩。
你們看,這是省略句,詩人省略了「江」和「船」。
(2)很奇怪,詩人不是和李白分別嗎?為什麼要飄蕩呢?
「搖曳」是很閒適的狀態,隨波飄蕩,沒有明確的方向。
但兩人分別,方向肯定很明確,對不對?
這是為什麼?
我認為:這首詩是在分別之前寫的,並不是在分別的那一刻。
此時,詩人和李白在船上「敘情聊天」,並不是馬上要分別。
您覺得是不是這樣?
不然怎麼會隨波飄蕩呢?
(3)那麼,「洲渚分」又如何理解?
江上的洲渚讓兩個人分開了嗎?
很多人把這裡的「分」,理解為分別。
他們認為,詩人和李白在洲渚邊上分別。
這不可能!
因為洲渚只是江中的小塊陸地,是被水包圍的,並不能將一條江分成兩個支流。
大家應該理解了吧。
這裡的「分」是指,江水被洲渚暫時隔開。
此時他們仍然坐在同一艘船上。
所以這句話的意思是:我和李白在巴陵的一條江中,乘船隨波飄蕩;遇到洲渚,把江水暫時隔開。
很奇怪,兩個人正在好好地聊天,詩人為什麼會寫「洲渚分」呢?
我們看下一句。
2、清江傳語便風聞。清江,清澈的江水。傳語,傳話。便,有利於。聞,聽到。
很多人誤認為清江是長江的支流。
這不對,因為清江並不流經嶽陽。
這裡只能理解為:清澈的江水。
(1)誰在清澈的江水上傳語?
詩中沒有其他人,只有詩人和李白。
(2)他們不是在同一條船上嗎?為什麼還要傳語?
難道他們分別各自乘坐一條船?
不可能,因為他們在敘情。
如果各坐一艘船,還怎麼敘情?
我認為這是詩人的假設,假設自己和李白分別在洲渚的兩邊,那麼就可以在清江上傳語。
(3) 「便風聞」又如何理解?
在清江上傳話,雖然兩人被洲渚隔開,但對方仍然能聽到。
因為江上有風,可以傳遞他們說的話。
這句話可以這樣理解:假設我們在洲渚兩邊的清江上,也可以通過風來傳話,使對方聽到。
是不是比較通順了?
(4)那麼,詩人為什麼要這樣假設?
我們再回頭想,詩人和李白將要分別。
那麼如果他們真的分開了,又該如何傳話呢?
顯然可以寫信嘛。
大家看,這裡有相似之處:
假設我們被洲渚隔開,那麼可以通過風來傳話;
假設我們被地理阻隔,那麼可以通過書信來傳話。
很明顯,詩人用了借喻的手法!
詩人用洲渚比喻地理阻隔,用風比喻書信。
這句話的意思就非常簡單了:即使我們分開,也可以通過書信來交流。
大家讀懂了嗎?
詩人其實是在安慰李白:你不用傷感,即使分開以後,我們也可以寫信啊!
這就是詩人在前兩句想說的話。
哎,您看到了吧,這麼簡單的話,結果搞得這麼複雜,這就是詩人追求的含蓄。
那麼,詩人寫得這麼含蓄,真的只是想說這句話嗎?
我們繼續往後看。
3、山長不見秋城色山長,指高山連綿不絕。秋城色,巴陵城的秋色(字面意思)。這句話字面意思是:高山連綿不絕,已經看不到巴陵城的秋色。
我們來想一想這個場景:
詩人和李白坐著船,在江上飄蕩;經過了一片洲渚,然後繼續飄蕩;回看巴陵的方向,已經被高山阻隔,看不見了。
這一句好像比較簡單。
但有個很重要的問題:詩人和李白在船上飄蕩,為什麼要看城裡的秋色?
您可能會說,這有什麼好奇怪的,在江上飄蕩的時間太長了,準備回去了唄。
好,那我們繼續看後一句,看究竟是不是這樣。
4、日暮蒹葭空水雲日暮,天色已晚。蒹葭,水邊的蘆葦。空,只。這句話的字面意思是:天色已晚,卻只看到了水邊的蘆葦和水中的白雲。
您看這個「空」字,明顯有遺憾的感情。
我們把後兩句一起讀:高山連綿不絕,已經看不到巴陵城的秋色;天色已晚,卻只看到了水邊的蘆葦和水中的白雲。
大家發現什麼了嗎?
(1)「秋城色」是指巴陵城的秋色嗎?
他們想看「秋城色」,卻沒看到;一直等到「日暮」,也就只看到了「蒹葭」和「水雲」。
翹首以盼,一直等到日暮,還是看不到「秋城色」。
大家想一想,如果「秋城色」僅僅只是指巴陵城的秋色,那麼他們還需要翹首以盼嗎?
直接掉船回頭就行了,對不對?
這就說明,「秋城」不是指巴陵城,「秋城色」也不是指巴陵城的秋色。
(2)「秋城」到底指什麼城?
前兩句,我們已經知道詩人在是勸慰李白。
那麼,這兩句會不會仍然在勸呢?
我們看一看兩個人分別後的行蹤。
王昌齡,是回到長安去。
而李白,是在公元742年再次入長安,所以他這次肯定不是去長安。
但李白想不想去長安?
當然想,只是兩次求官不順,心情比較低落。
我們再來思考這個問題:王昌齡跟李白說,雖然我們分開,但可以寫信,您認為,李白聽了會怎麼想?
我覺得李白會這樣想:幹嘛要寫信,我還會去長安的,咱們見面聊不是更好。
王昌齡肯定知道李白在想什麼。
而這首詩中的「秋城」,正是李白翹首以盼的地方。
到這裡就很明顯了,「秋城」就是指長安。
(3)「秋城色」又指什麼?
李白只是想回去長安麼?
顯然不是。
如果只是想去長安,去年(公元738年)他就不會離開長安。
從這首詩我們也可以看出:他追求的是長安城的「秋色」,而不是長安城。
這也很明顯了。
因為我們都知道,李白一心想求的是求官。
所以「秋城色」就是指朝廷的官職。
這都是借喻的手法,詩人用「秋城」比喻長安,用「秋城色」比喻朝廷的官職。
(4)那麼「山長」又是指什麼呢?
我們先看「不見秋城色」。
意思是:看不見朝廷的官職。
也就是說,李白很可能求不到朝廷的官職。
為什麼?
因為「山長」。
這說明,王昌齡認為「山長」會阻礙李白求官。
王昌齡為什麼會這樣認為?
有兩點理由:
首先,王昌齡知道李白有傲氣;
其次,權貴把持朝政,王昌齡就是因為得罪權貴被貶到嶺南的。
顯然,王昌齡筆下的「山長」就是比喻獨斷專行的權貴。
所以「山長不見秋城色」的意思是:權貴獨斷專行,這會讓你很難求到朝廷的官職。
(5)那麼,「日暮蒹葭空水雲」又是什麼意思呢?
明白了上一句的意思,這一句我們也不難理解。
日暮,形容時間長。
蒹葭,是比較低賤的植物,這裡比喻低賤的職位。
水雲,是水中的雲,看得見摸不著,這裡比喻得不到的官職。
所以「日暮蒹葭空水雲」的意思是:即使你努力追求,很可能到頭來也得不到你想要的官職。
我們來理一理這首詩的脈絡。
5、整首詩的脈絡梳理。前兩句,詩人借「洲渚」比喻地理阻隔,借風比喻書信,表達了雖然兩人將要分開,但還可以書信往來的觀點,以此來勸慰李白不用為分別而傷心。
後兩句,詩人借「山長」比喻獨斷專行的權貴,借「秋城色」比喻朝廷的官職,借「蒹葭」比喻低賤的職位,借「水雲」比喻得不到的官職,來表達這種觀點:李白很有可能因為權貴橫行,而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官職。
那麼,前兩句和後兩句是不是脫節了呢?
(1)這首詩的妙處之一:詩中所有的景物都是眼前之景。
比如洲渚、風、山長、蒹葭、水雲等。
而這些景物都被詩人通過借喻的手法,賦予了自己的感情。
(2)這首詩的妙處之二:隱晦地用「洲渚」和「山長」做對比。
「洲渚」相隔,可以「便風聞」;
但「山長」相阻,就只能「空水雲」。
這種巧妙的對比,也是連接前後詩句的橋梁。
我們也可以看出,詩人不僅有對李白的提醒之意,更有對權貴獨斷專行的厭惡之心。
那麼,詩人為什麼要寫得這麼含蓄呢?
因為詩人看到了李白追求功名的決心。
如果說得太直白,很容易傷感情;但是不說,又對不起這份友誼。
所以詩人說得很委婉,表達出對好朋友的關心和提醒。
那麼,李白讀懂了王昌齡的良苦用心嗎?
我們知道,後來李白還是因為得罪權貴被貶出朝廷。
但這並不能說明李白沒有讀懂王昌齡的提醒之意。
而是李白建功立業的決心實在太強,只要他不放棄,那麼結果就已經註定。
但我認為,即使沒有求得自己想要的官職,李白還是從心底感激王昌齡的。
王昌齡再次被貶時,李白寫的「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就是明證。
您認同我的觀點嗎?
歡迎留言討論哦。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
我是沉於古詩,為您解讀古詩的感情脈絡,讓您了解古詩中的感情表達方法。
如果您喜歡,歡迎關注我,每天我都會為您解讀至少一首古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