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不講抗美援朝的熱血故事,
而是在講為什麼要打這場立國之戰,
感受先輩們的無上政治智慧和英勇事跡。
「雄赳赳,氣昂昂,跨國鴨綠江······」70年前,中國人民志願軍伴著激昂的戰歌踏上抗美援朝的戰場,奏響中華民族穿透時空的英雄凱哥。抗美援朝戰爭,西方稱之為韓戰,那是一場雙方實力對比極為懸殊的戰爭,是一場讓世界輿論倍感震驚的戰爭,它生動詮釋了鋼少氣多、敢打必勝的戰鬥意志力,具有劃時代的偉大意義。
敢打必勝,是因為勝利屬於正義的一方,面對「美國帝國主義在東方的新侵略」,愛好和平正義和自由的人們必然要奮起抗爭。
敢打必勝,是因為我們有「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犧牲精神,這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民族品格,也是中國共產黨人和人民軍隊崇高風範的生動寫照,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具體體現。
敢打必勝,是因為我們有在戰爭中學習戰爭的智慧,能在戰爭中不斷反思,不斷調整,積蓄最終勝利所需的一切。
關於抗美援朝,有太多的感人故事,讓我們心潮澎湃,有太多的英雄,讓我們由衷讚嘆!這是一部可歌可泣的立國濟世之戰,中國人民是熱愛和平的人民,中華民族是一個不斷進步、永遠都能挺直脊梁的民族。70年光陰雖逝,但抗美援朝精神永垂不朽!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已化作人民軍隊的魂魄,融入一代代官兵的血脈,也融入一代代崛起奮進的中國人的血脈。
抗美援朝,被很多人稱為新中國的「立國之戰」。那是一場「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的戰爭。新中國經歷了抗美援朝,樹立起獨立自主的大國地位,主權安全得到維護,對外影響顯著增強;國內團結奮鬥意志進一步凝聚,新政權、新社會、新經濟結構迅速建成,軍兵種、武器裝備、重工業等國家重器實現了從無到有。
①面對強敵欺凌,敢於亮劍又善於亮劍
所有勝利的最初動力,都是敢戰,敢戰不是頭腦空空的一股血氣。中國出兵參戰的決策是出人意料的,決策過程面臨重重壓力,堪稱大勇果決。因而,這種不畏強敵敢於亮劍的精神,絕非魯莽和執拗,而是基於豐富的鬥爭經驗和全面理性的運籌帷幄。
底線思維確保堅定。中國最初不想出兵的,但內心裡卻早已劃好了底線,一旦敵人越過底線,必須丟掉幻想,予敵以痛擊。
當時的中國,剛經歷了解放戰爭,國內殘匪未剿清,沿海島嶼和西藏尚未完全納入新中國政府的掌控,國內經濟亟待恢復,社會重建的任務都異常艱巨。當時,兩大陣營的冷戰伊始,蘇聯前一年才試驗成功原子彈,落後於美國,二戰的巨大損傷尚未恢復,實力上與西方陣營有差距。
中國著眼國內外形勢,都不想主動與美國開戰。但1950年夏天,朝鮮的局勢超出了預期——美軍在經歷洛東江、釜山的被動後,迅速以仁川登陸扭轉戰局,繼而北進。中國把底線劃在了「三八線」上,並通過各種公開和私下渠道正告美國不得過線。
據近年美國解密資料透露,當時美國的決策層及公眾輿論普遍有打過「三八線」並就勢拿下整個朝鮮半島呼聲。甚至美外交及安全情報系統,在內部報告中提出,西方勢力範圍如果推進到中朝邊界,將有力遏制中國東北發展,誘發這一地區乃至中國在社會主義陣營中的離心傾向。
1950年6月28日毛澤東同志發表講話,號召全國、全世界人民團結起來,打敗美帝國主義的任何挑釁
中國當時並未知曉美國這一險惡用意,但歷經23年血戰的新中國領導者,具有豐富的鬥爭經驗和底線思維。美軍一旦忽視中方警告越過「三八線」,就只能以武力回擊,中國出兵是現實使然;美軍一旦過線,也意味著跨越了二戰後大國商定的實力邊界,開始變為侵略者,中國出兵有了更多道義基礎;加之此前已派第七艦隊入臺海等形勢,我國其他方向的緩衝之策都變得不可能了。彭德懷回憶說「美軍一過『三八線』,我就知道不打不行了。」由此,我方高層決策意志日益集中到出兵。所以說,劃出底線,使我們堅定了不惹事也不怕事,敵人越界必須痛擊的堅定決心。
戰略思維帶來信心,中國出兵,是綜合考慮了各方面因素的,代價雖然巨大,但從物質和精神、國內和國際、當前和未來等多重考慮,出兵才是上策。在毛澤東力排眾議決定出兵的決策中,有一句話被後人反覆引用——我們應當參戰,必須參戰,參戰利益極大,不參戰損害極大。
「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這是人生立志之言,也是戰略運籌之要。儘管眼前所見的必將是物質上的劣勢和損失,但從全局和長遠看,出兵確實是「利益極大」。首先,是取得主動,使新中國不會在被動打壓中委屈低落、乞求發展。
建國初期,從國家機構到城市、鄉村基層政權都在萌芽建設狀態,土改剛剛全面推進,國內各階級各力量心態不一,如果被強敵壓制,民心士氣不好凝聚,新中國的局面就不容易打開。
當時,蘇聯還在觀察中國共產黨是布爾什維克還是民族主義者,還在盤算要不要全力支持中國革命和經濟建設,要不要歸還沙俄時期強佔的中國權益。朝鮮的同志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曾與我們一道作戰過,我們在他們遭到美軍蹂躪時,如果不施援手,那麼,「民族主義者」的帽子就將被扣實。
當時,美國盤踞在日本、朝鮮半島、臺海、菲律賓,法國、英國盤踞在東南亞和南亞,已對中國形成強有力的地緣布局,國民黨軍力仍散布於沿海和西南邊境外,隨時襲擾,伺機反攻。
朝鮮半島若有一點被動,其他各點都有可能聯動,為了打出一個主動,爭取一個較長時間穩定發展的環境,必須下決心「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 。
事實上,當時決策層中不贊成出兵朝鮮的人們,對主動打、打到外線基本上也是有共識的,只是傭兵方向可能想放在東南,是「先打弱敵」的思維。韓戰爆發後,美軍已入臺海,東南之敵並不弱,相比之下,我國在東北方向可發揮陸上傳統優勢。兩害相權,併兼顧政治、經濟、民心士氣、國際影響等,戰略決斷就是出兵朝鮮,事後證明,這個戰略決策是正確的,我們雖然付出了事先估計到的巨大代價,但是,通過抗美援朝,樹立起獨立自主的大國地位,不僅西方開始認真對待我們的一舉一動,蘇聯也歸還了東北「中長鐵路」、旅順和大連,中國在發展中國家的影響更是顯著增強。國內團結奮鬥意志進一步凝聚,人民群眾對新中國建設、對中國共產黨的意志和力量,對中華民族走向復興,都充滿了信心,新政權、新社會、新經濟結構迅速建成。
解放軍的軍兵種、武器裝備、國家重工業等大國重器,都在抗美援朝牽引下,通過與蘇聯合作,及對美鬥爭後迅速成形,取得了任何國家和平時期都難以實現的飛速進步。
毛澤東認為,政治的本質在於,把支持我們的人搞得多多的,這就是政治思維引領行動。中國出兵決策,與蘇聯和社會主義陣營、與朝鮮、與發展中國家、與內部各層都進行過充分溝通與協商,使得各方的意見逐漸一致,在戰爭中形成各方面行動上的最大配合。
與朝鮮溝通,包括從戰前、戰中到停戰談判的全過程。在戰前,中方對朝方的提醒,除了要充分估計挑戰,還包括朝軍進軍順利時期提醒注意補給線安全,甚至提醒防範美軍在仁川登陸。在出兵階段,與朝鮮溝通出兵路線、規模、方式,在聯合作戰階段,溝通戰場、後勤配合,在戰役中,溝通進攻和轉移時機、節奏,在談判階段,溝通政治立場和談判細節等等。
與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的溝通,特別是中蘇溝通,除了戰場所需,如空軍、火箭炮等,也因中方主動擔當衝鋒在前,因而更有主動性去爭取蘇聯援助工業項目、國防建設,及提供關鍵科技等。中蘇還藉助抗美援朝共同發聲,與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建立更緊密聯繫。
在抗美援朝的同時,中國軍事顧問團還赴越南,支持胡志明開展抗法援越,雙方密切協同,朝鮮停戰後一年,打出奠邊府大捷,形成了對西方地緣戰略北南調動、環環相扣的有力牽制。
與廣大發展中國家溝通,爭取最廣泛的理解和支持。1950年秋天,中國最初是通過印度向美方傳遞不準過「三八線」的信息。中國出兵前,中美曾有過在印度秘密接觸的機會,但由於美國的驕狂和當時外交環境的不具備,這個重要的對話沒有實現。
1952年,中國與斯裡蘭卡籤訂了以大米換橡膠的政府貿易協定,橡膠對現代戰爭來說,必不可少的,這在當時具有戰略意義。
1953年,朝鮮停戰談判階段,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也在醞釀中,停戰協定籤署後幾個月,這五項原則在中印外交場合首次提出,極大改善了中國的國際形象,增進了中國與發展中國家的關係。
1950年新中國第一個國慶節前後,中央密集開會,充分研判各種利弊,廣泛聽取內部意見。決策做出後,中央通過新聞宣傳、民主黨派協商,向社會各界說明保家衛國、抵抗強敵的必要性和必勝決心。
在戰役層面,彭老總率領臨時組建的入朝部隊,與兵團、軍的指揮長們多次召開會議。面對大家提出的,如敵我裝備、火力差距如何彌補,蘇聯空中支援和裝備支援何時到位等問題,彭老總直接中斷會議,向中央重新請示匯報,上下溝通是緊密且豐富的。這種溝通直到戰術層面,我軍一貫在戰前向指戰員交代清楚戰場態勢、作戰意圖、主要打法,保證了我軍在夜戰、近戰、白刃戰等情況下,即使部隊打散了、人員快打光了,還總能有目標感、方向感,自覺戰鬥到底。這也是很多美軍想不通的地方。
②面對強敵大國,敢於纏鬥又善於纏鬥
亮劍之後就要比劍,抗美援朝是主動出擊、迎敵而上,在極端困難、劣勢情況下,與敵纏鬥。
美軍裝備強,挾「聯合國軍」之名參戰,志願軍正視美軍的強大,但並不懼怕。通過一場場戰鬥,不僅打破了「美軍不開戰勝」的神話,而且不斷摸索出打敗美軍的辦法,面對強大美軍,打出國威軍威。
1950年9月仁川。麥克阿瑟將軍、瓦特上尉、將軍萊繆爾謝潑德(左),海軍少將雅各多伊爾與愛德華阿爾蒙德將軍在督促X部隊(2團第1陸戰師)搶築攻擊登陸灘頭
初期是發揚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傳統,以突然穿插合圍、夜戰等戰法,打得美軍暈頭轉向、狼狽逃竄。1950年11月,美軍在我二次戰役打擊下,在軍隅裡潰退時,沿途拋棄傷員和指揮官,互相碾壓衝撞逃命,僥倖活下來的美第2師老兵,至死都羞於談及戰場經歷。此後,美軍撤下麥克阿瑟等人,換上李奇微新指揮官,認為我軍有「禮拜攻勢」的後勤及機動短板,改用「磁性戰術」。
我軍在遭受一定損失後,迅速創新戰法,依託要點固守和機動防禦,使美軍傷亡不斷增加。上甘嶺中,頑強堅守坑道戰和反斜面防守反擊,打成了世界戰史上的經典,冷槍冷炮和「零敲牛皮糖」,直接打到美軍懷疑作戰意義。後勤交通反絞殺、海岸戰備防迂迴偷襲、新生空軍在戰爭中學習戰爭······我軍愈戰愈勇。
楊根思、孫佔元、黃繼光……這些數不盡的可愛可敬的戰士們,奮不顧身衝入敵陣、撲上敵人的槍口……整個朝鮮戰場上,我軍不畏強敵、吃透戰術、力克強敵,不僅亮劍,而且打得美軍優越感全無,最終只有祈禱早日結束戰爭的絕望。
中國在世界上的國威、解放軍在世界上的軍威,就此樹立起來了。
③面對蘇聯,保持獨立自主
蘇聯是社會主義陣營的老大哥,是抗美援朝戰爭的戰略依託。但中國人沒有丟掉國格,而是一邊通過戰爭證明自己發展自己,一邊在與蘇聯交往協作中爭取平等地位。
1950年2月,中蘇籤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關於中國長春鐵路、旅順口及大連的協定》。當年夏、秋天,朝鮮戰事越來越激烈,而中蘇合作卻剛剛起步,中國率先派出志願軍,沒有被動等待蘇聯的空軍及軍事裝備,也沒有像一些蘇聯同志估計的那樣,要求蘇聯派出陸軍協防東北。
幾仗打下來,蘇聯對中國不得不刮目相看——作戰初期,沒有強大火力,沒有空軍支援的志願軍,把美軍打得十分絕望,麥克阿瑟連連呼籲增兵,甚至一度提出用原子彈解決問題。史達林在看到松骨峰戰鬥,也就是《誰是最可愛的人》中描寫的那場戰鬥報告後,十分感動地說「這是一支偉大的部隊!」
蘇聯軍事顧問親身感受了中國軍隊的精神,他們在發回蘇軍總參作戰部的報告中寫道:「這支軍隊……吃不飽,有不少時候簡直挨餓……棉衣不足,有時甚至完全沒有禦寒衣物……但他們有很好的戰鬥素質,善於在山地作戰,能廣泛利用夜間和惡劣天氣……廣大指戰員堅忍不拔,戰鬥勇敢頑強,不怕流血犧牲,勇於克服一切艱難險阻。」軍事顧問還真切感受到中國軍人獨立自主的精神「他們謹慎表達對我們不提供最好裝備的不滿……怕我們把不符合中國軍隊發展水平和技術裝備水平的戰法強加給他們……目前,感覺不到中國軍隊運用我們的戰鬥經驗。」
隨著戰爭的推進,蘇聯的坦克、高炮、火炮、飛機,通信交通等技術裝備陸續到來,我們一些同志萌生了對蘇軍的盲目崇拜,認為蘇軍天下第一,用蘇軍裝備、學蘇軍打仗就夠了。對此,1951年4月20日,朱德為《八一雜誌》創刊號撰寫發刊詞時專門指出「要學習蘇聯打敗了法西斯德國、日本的先進軍事科學,我們也要向當前的敵人——美帝國主義學習,從而更有效地戰勝敵人。」
越是有骨氣和獨立自主精神,越能贏得敵人和朋友的尊敬。由於抗美援朝打得好,中國各方面的成就巨大,接下來,中蘇一系列合作成果超出預期:1953年,蘇聯決定在1950年《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約定的50個援建項目基礎上,再增加許多規模巨大的工業項目,總共156項。1955年,蘇軍正式撤離旅順和大連,中國收回兩塊國土。在1957年雙方合作最高峰時,蘇聯援建項目達到了291個,援助金額達到30億美元,是1950年承諾金額的10倍以上。
面對各種困難,無論是面對強敵還是強友,或者其他國內外困難,中國都選擇迎難而上。
由於貼上去打,我軍一些人初期曾有的「恐美症」迅速消失,指揮員發現了美軍夜戰近戰的短板,以及補給線悲切斷後慌亂、彈藥消耗殆盡就投降的特點,戰士們看到美軍雖然身高馬大,但失敗後無序潰逃時十分孱弱。就這樣,在貼近作戰中,我們找到了美軍的弱點,也堅定了戰勝的信心。
由於貼近蘇聯,我軍得到了先進裝備,學到了現代化作戰經驗。空軍速成戰力,打出了很好的成績,陸軍也在戰役間歇迅速學習步跑協同等戰術戰法,仗越打越精。
開戰一年,中蘇米格戰機形成「空中走廊」已變成美軍禁區;開戰兩年,中國軍人運用「喀秋莎」火箭炮突襲敵軍陣地,以及迅速轉移的本事,已讓美軍領教到大國陸軍的火力壓制。
由於貼近困難而不迴避,我軍在各種困難中找到物質與精神、土與洋相結合的各種辦法,志願軍在朝鮮的雪嶺冰河中穿行,比美軍更會隱蔽,更會保持體溫。在略微掌握一點先進裝備後,能發揮出比美軍更強的戰力,我軍曾經展示過各種奇妙的解決問題的方式:夜間行軍無標記,把繳獲的美軍咖啡撒在雪地上指示方向;白天行軍遇敵機,大膽行走在公路上,使得美軍飛行員誤以為是南朝鮮軍;修築工事坑道缺少工具,就撿炮彈皮,建起一群小小的「土高爐」,就地熔煉打造;戰場煙塵大,信號槍打出來的信號彈看不清,改用迫擊炮打信號彈;發現敵人每天進攻時間相對固定,推測到敵人必有預先集結地,偵察兵深夜查到地點後,第二天以炮火對待命集合的美軍隊伍來個「早點名」……數不盡的神來之筆,是中國軍人在困難面前積極想辦法創造出來的,生動驗證了「只要精神不滑坡,方法總比問題多」。
④具有世界意義的敢打必勝精神與實踐
抗美援朝不僅是新中國,而且是近代以來中國乃至東亞國家戰勝西方侵略者的一場大勝利,是歷史大勢帶來的莊嚴洗禮,是屬於偉大民族、偉大領袖領導者、偉大戰士、偉大人民的歷史性勝利。它最重要的意義就是——傳承和發展敢打必勝的精神、傳統、方略。
抗美援朝戰爭顯示出,美國從政治、經濟到單兵意志都有弱點,即使是現在,對我們任何人來說,正視的心態,就會有實質解決的辦法,就能克服初期對美國既崇拜又害怕的心理,敢打勝戰,就能排除恐怖和自卑。
當時新中國剛成立,很多人對新生政權行不行是有疑慮的,對共產黨能否領導這樣大一片國土、這樣多的人民是心中無底的,抗美援朝的勝利表明:對任何人來說,有了堅定心態,就會充分發揮出潛能,就能打消懷疑和動搖。
抗美援朝,使中國軍隊擁有了與世界最強軍隊交手的經驗,全新的戰場、戰法、裝備、對手,讓中國人在鬥爭和建設上都經歷風雨、長才幹。對我們來說,就有了開放心態,就會由弱變強,走出落後與封閉。
當敵人驕狂發瘋、欺人過甚時,不要被它表面上的氣勢嚇倒,敢打必勝,才能痛擊兇蠻和高傲,就會有更多勝算。
當時的新中國周邊都是虎狼成群,伺機圍獵我們,通過抗美援朝,中國在保家衛國中,也實現了為地區乃至世界,爭取了更加穩定均衡的局面,從此,我們有了大局心態,爭取到了更有利的現實大格局。
抗美援朝的偉大勝利,對中國、對世界都具有極其深遠的意義——它不僅由偉大的中國人民、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志願軍,以熱血豪膽、忘我犧牲的精神,從根本上扭轉了中華民族的發展軌跡,打出了世界地位和尊嚴,改變了中國與世界的距離,及互動方式,也深刻改變了兩大陣營對峙態勢,乃至改變了東亞格局。
強者需謙虛謹慎、戒驕戒躁、開放包容、方能長盛不衰;弱者需自強不息、廣交朋友、用於抗爭,方能由弱變強。無論在哪個力量階梯上,歷史只會眷顧堅定者、奮進者、搏擊者,而不會等待猶豫者、懈怠者、畏難者。
70年雖似白駒過隙,但歷史將告訴作為後輩的我們,以及我們的後輩們——勝利者不要遺忘,失敗者不要迴避,都要以歷史觀、大局觀、角色觀,深刻回顧,繼承弘揚,正義者,敢打必勝!
參考資料:
《志願軍戰事珍聞全紀錄》胡海波
《抗美援朝: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環球視野
《珍貴檔案,30張韓戰照片》老連環畫
《韓戰六十年:美軍視角下的影像》佚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