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11月15日訊手信與手禮,是指人們相互之間禮尚往來的代言詞,如今泛指紀念品,是人們出門在外為親友買回的禮物,一般是當地特產或諸如地標模型等富含特色的東西。這些禮物不一定要名貴,而是要突出當地風俗人情,講究攜帶方便,能表達一份對親人朋友的祝福。
說起能代表杭州特色的手信,你會想起什麼?
11月17日~21日,杭州博物館舉行首屆「杭州手信」文化創意體驗周,嘗試展出和銷售以文物為原型創作的小玩意。仿銅板做的壓歲錢、唐真子飛霜鏡等物件一一亮相,以它們為原型做成的杭州手信,不知道哪一款能打動你的心?
銅板串成的「厭勝錢」,捎給伢兒壓壓歲
清人吳曼雲《壓歲錢》詩中云:「百十錢穿彩線長,分來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談簫價,添得嬌兒一夜忙」。
除夕夜,爸爸媽媽分發壓歲錢後,悄悄叮囑孩子,「要把它壓在枕頭下面,壓壓歲」……詩中描繪的熱鬧場面,其實就是老底子杭州人童年的記憶。
「這是用仿古錢串成的厭勝錢手信,球型和動物型都是當年流行的款式。」杭州博物館工作人員說,最早的壓歲錢出現於漢代,典出《漢書·王莽傳》:「……以厭勝眾兵……」厭讀作ya,厭勝錢是為避邪祈福而制的一種飾物,供佩帶賞玩,厭服邪魅、求取吉祥。
厭勝錢手信看起來簡單古樸,僅用紅絲線和古舊銅板串成,12枚銅板就能串成一隻「銅板球」,而「小綿羊厭勝錢」就算是豪華版啦,得用上數十枚銅板。
真子飛霜鏡,勸人修身養性
對鏡貼花黃,可是為了那簪花的少年郞?
鏡子在女子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唐代文物唐真子飛霜鏡也是此次展覽的主角之一。鏡面呈葵花形,中央有一圓鈕。鏡子背面,一人在竹林中悠然席地扶琴,薰香繚繞,遠處群山重疊,樹下飛鶴翩翩起舞,祥雲託月……
給唐真子飛霜鏡當配角的是印有《女史箴圖》的展板,畫上有箴文:「人鹹知修其容,莫知飾其性;性之不猸,或愆禮正;斧之藻之,克念作聖。」
意思是說,人們都通常只知修飾自己容貌,卻不注意加強自己品質的修養,其實後者才是至關重要。女子要按《女史箴》所定下的「女子標準」來規範自己。
「我們以飛霜鏡為原型製作手信,背後的涵義就是勸人修身養性。」工作人員說。
博物館試水「杭州手信」,想請教老杭州們的新創意
此次展出的文物有玉器、戰國青銅劍、黃賓虹執扇等,仿古杭州手信還有清乾隆西湖行宮圖創意衍生品、西湖十景信箋、古畫絲巾等。
杭州博物館為什麼嘗試創作杭州手信?「手信擁有歷史積澱,也早就在臺灣、廣東、澳門等地大為發展,我們想,杭州也許需要自己的手信。」
工作人員說,據《左傳》記載,春秋時期,手信開始有了原始的稱呼叫「贄」。外出訪友、邦客必帶禮物,禮物不必太多,比如夏天是一束肉脯,冬天一隻雉鳥;大夫是一隻雁鳥,卿是一隻羔羊等等。演變到今日,手信指人們外出回來時捎給親友的小禮物,講究攜帶方便,「信手捎回」。「杭州手信」須具杭州特色,也是杭州風俗習慣的濃縮,是「活化」的民俗象徵,為大多數當地人所熟知和喜愛。
那麼,杭州市民和遊客需要什麼樣的手信?從一棵「白菜」說起,它是臺北故宮博物院人氣最高的明星文物「翠玉白菜」,但在創作者的奇思妙想中,衍生出200多種小商品。白菜U盤,白菜鉛筆、白菜勺子、白菜鑰匙掛件……
而澳門福隆新街與清平直街這兩條呈十字形的小馬路上,幾十家「澳門手信店」密布其中,被外地遊客親切地稱為「手信」一條街。此外,澳門還有手信博物館,手信仿真品、歷史上的手信盛載器皿、包裝紙等悉數陳列。
試做杭州手信,此次只是悄悄試水,杭州博物館很希望聽市民遊客們的意見和建議:什麼才是最有杭州老底子文化的手信?一旦你的想法或創意被選用,就有機會獲得杭州博物館送出的「杭州手信」——西湖十景信箋或宋瓦當圖案竹炭車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