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超 解放軍總醫院
關節痛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問題,我們能觀察到自己身邊或小或老的人,很多會有這樣的那樣的各種原因引起膝關節的疼痛。膝關節痛會引起生活中的諸多不便,影響生活質量,更可能會影響危害身體健康。但是膝關節疼痛只是種症狀,引起疼痛的原因多種多樣,治療方法也各不相同。
今天就讓我們來看一看不同年齡段,引起膝關節疼痛的原因是什麼,分別該怎麼應對呢?
膝關節及的主要結構含括股骨、脛骨、髕骨及相應的軟骨關節面,關節內有前、後交叉韌帶及半月板,內側和外側有副韌帶,周圍有關節囊及附著於關節附近的肌腱。這些結構出現問題都會引起關節疼痛。
一、兒童時期
1、膝關節生長痛
生長痛是3-12歲兒童生長發育時期間歇發作的下肢疼痛。疼痛的部位多在膝關節,其次是大腿和小腿部位,或小腿骨前方。主要是肌肉疼痛,而不是關節或骨骼的疼痛疼痛多為鈍痛,也可針刺樣痛,甚至劇烈牽拉痛。疼痛呈無規則間歇發作,常在夜間出現。在完善血液檢查、影像學檢查排除其他疾病後可診斷。生長痛不是病,是多數兒童生長中的正常現象,家長不要擔心。孩子有生長痛時可以用熱水袋熱敷。
2、脛骨結節骨骺炎
脛骨結節骨骺炎見於10多歲的孩子,以14歲以下的男孩多見。與參加劇烈運動有關。一般為脛骨結節(膝關節下的骨性凸起)局部疼痛、腫脹,患者有跛行。影像學X片的症狀為脛骨結節骨骺前方密度增高、有骨化改變,偶爾可見脛骨結節撕脫樣改變(須與撕脫骨折鑑別)。治療方法主要是制動固定,避免劇烈運動,以防止股四頭牽拉。手術方法有鑽孔減壓術、脛骨結節遠端移植術、脛骨結節切除術等。
3、股骨頭骨骺滑脫
股骨頭骨骺滑脫最常見於青春期兒童,即骨骺生長發育的最快階段。其發病多為雙側股骨頭幹骺端和幹骺軟骨接連處,由機械應力、重複創傷、解剖因素、內分泌及免疫異常等因素引起。其發病雖然在髖部,但膝關節卻常見有牽涉樣性疼痛。影像學檢查可以診斷,應早期手術治療。
4、髕骨脫位、半脫位、髕骨軟化
多見於十幾歲的女孩和年輕婦女及與動員,與外傷有關,均會引起膝前痛。屈膝時髕骨向外側移位,當髕骨軟骨面中央隆起超越股骨外側髁時稱之為髕骨脫位;髕骨外傾角度增大,但沒有超越外側髁稱之為半脫位;髕骨的形態異常、髕骨半脫位可以導致髕骨軟骨變形、表面毛糙、出現裂隙,稱為髕骨軟化。這三種情況可以通過髕骨軸位X片診斷,需要手術治療,治療不及時會導致關節炎。
二、成年時期
5、髕腱炎
髕腱位於膝關節的前方,是連接髕骨(膝蓋骨)與小腿脛骨之間的一條肌腱。髕腱炎常見于于需要經常跳躍的人群,故又稱為「跳躍者膝」。表現為髕骨下極髕韌帶壓痛,下樓或跑步等活動後疼痛加重。由於跳躍或快速用力伸膝時髕腱承受的牽拉力很大,使得髕腱受到損傷,發生血管痙攣,引起局部缺血、變性,從而引發髕腱的炎症和疼痛。可以先冰敷後熱敷、按摩、理療治療。
6、鵝足滑囊炎
縫匠肌、股薄肌和半腱肌的肌腱在脛骨近端的內側面形成聯合止點由於形似鵝足故名,鵝足與膝關節內側副韌帶之間滑囊稱為鵝足滑囊。過度勞損和外傷可引起鵝足滑囊的炎症,表現為內側關節下方壓痛。可以先冰敷後熱敷、按摩、理療治療,必要時可以封閉針治療。
7、髂脛束症候群
髂脛束起是由大腿外側闊筋膜張肌向下延續形成的腱性結構,止於脛骨前方外側面。髂脛束症候群多見於長跑、 橄欖球、 自行車及其他運動者,由於運動過量摩擦勞損引起,也稱為髂脛束摩擦症候群,表現為膝關節外側股骨外側髁部疼痛。可以通過MRI檢查診斷。治療以先冰敷後熱敷、按摩、理療治療。
三、老年時期
8、膝關節骨性關節炎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常見的退行性關節病變,約有半數老年群體會受其影響。常見的臨床症狀包括膝關節嚴重的疼痛、腫脹、關節僵硬和功能受限。由於退變和勞損造成不斷加重的關節軟骨破壞,軟骨下骨的硬化、囊性變以及骨贅形成。可以通過膝關節檢查及影像學診斷。程度輕時可以選擇口服維固力膠囊、鈣劑進行階梯化藥物治療,以緩解症狀,關節腔注射玻璃酸鈉的藥物治療,嚴重時需選擇人工膝關節置換等手術治療。
四、任何年齡段
9、膝關節側副韌帶、交叉韌帶、半月板損傷,關節面骨折
多由扭轉剪切、直接撞擊擠壓等外傷引起,可見於各年齡段,有比較明顯的外傷史。其中交叉韌帶、半月板損傷也常見於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表現為膝關節疼痛腫脹、絞鎖、鬆弛不穩、活動障礙等,骨折嚴重可伴有關節畸形。可通過查體與X片、MRI檢查診斷。損傷程度輕時可選擇保守制動治療;程度嚴重時可選擇關節鏡治療或開放手術治療。
10、類風溼性關節炎
類風溼性關節炎與人體內免疫系統功能異常有關。多會出現膝關節紅、腫、熱、痛等炎性表現,嚴重時出現關節畸形。可以通過血液檢查及MRI檢查診斷。初期治療以免疫性治療為主,出現關節畸形時可以選擇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
11、痛風性關節炎
痛風性膝關節炎與嘌呤代謝異常有關,膝關節腔內有尿酸結晶形成。表現為關節脹痛、活動障礙。可以通過血液檢查尿酸水平及影像學診斷。初期以藥物治療為主,結晶形成後以手術治療為主。
12、膝關節感染、腫瘤
膝關節感染表現為關節飽滿,脹痛,發熱等症狀可以通過血液、關節液化驗,影像學診斷。關節腫瘤表現為關節疼痛,腫脹,可以通過影像學結合病理診斷。前者以抗感染治療為主,後者以手術治療結合放化療為主。
五、如何保護膝關節?
出現上述情況時,相應的應對方案相信大家已經比較明確了,出現需要就醫的情況首先要及時去醫院診斷治療,但是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如何保護膝關節呢?
1、適當的運動
各個年齡段都應保持適當的運動量,這樣可以鍛鍊關節周圍韌帶和肌肉群的力量,更好的保護膝關節。但是,運動量要適當,過量或劇烈的運動可能毀損傷膝關節及周圍結構。選擇適當的運動方式也很重要,儘量避免下蹲、負重、長跑、長時間站立等形式的運動,可以選擇遊泳、騎車、步行等相對緩和且避免關節受傷的運動。
2、適當減重
膝關節是身體最大的一個承重關節,體重越重,膝關節所需要承受的重量也就越大,在運動中受傷的機率也就越大。各個年齡段的人群應當控制體重,不給膝關節造成過大的負擔。
3、注意保暖
關節受涼,血管和肌肉收縮,血液循環變差,這不僅會導致膝關節相關結構出現缺血性損傷,引發關節疼痛。天氣冷的時候儘量穿戴護膝及厚衣物,天氣熱的時候避免關節直吹空調。
4、補充營養
兒童多食奶製品,豆製品,蔬菜,必要時補充鈣劑。老人還要適當地補充氨糖,氨糖是形成軟骨細胞的重要營養素之一,也是軟骨基質和關節液的基本成分,補充氨糖有助於修復磨損關節軟骨組織,此外老年女性(50歲以後)還要注意補充鈣劑,防止骨質疏鬆。
希望通過以上介紹,讓大家對於每個年齡段的膝關節痛有了初步的認識,出現相應問題後也有了正確的應對思路。但更重要的是了解日常生活中該如何保護好我們的膝關節,避免相關問題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