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看視頻
從帕米爾高原下來的時候,古麗尼沙·圖爾地艾買提兩手空空。
兩頭牛60隻羊已經交給合作社代養了,一些日常衣物也由丈夫提前帶下了山,家裡實在沒有什麼值錢的物件了。她回頭再看了一眼世世代代居住的土坯房,深深對著這片大山鞠了一躬,道了聲謝謝和祝福。
現代文明行進到帕米爾高原深處時遇到了相當大的阻力,世代生活在這裡的柯爾克孜族牧民直到2007年才點亮屋裡的第一盞電燈,水泥公路的修建還在一年之後。喀喇崑崙山的重重山脈,將不少柯爾克孜族牧民的居住點切割成碎片,撒在溝壑深谷間。它阻斷了交通,也阻斷了發展。
「一方水土難養一方人」在這裡有貼切的解釋。古麗尼沙·圖爾地艾買提說,牧民的生活都是圍繞羊群轉,賣羊掙不著幾個錢,要是遇到天災,家裡就揭不開鍋。
南疆四地州是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帕米爾高原則是南疆脫貧攻堅中最難啃的「硬骨頭」。多年來,當地嘗試了各種脫貧措施,但收效甚微,剩下的只有易地搬遷。
一場涉及數萬名柯爾克孜族貧困牧民的大搬遷就這樣拉開了序幕。
嚮往
對生活在帕米爾高原上的牧羊人來說,生活常常平靜得像高原上的湖水。男人每天上午9點左右趕著羊群去附近的草場,直到晚上8點左右才回家。女人則在家操持家務,等待丈夫歸來。
自10歲那年從父親手中接過羊鞭,阿卜杜拜克·買買提就一直過著這樣的生活。世代遊弋在帕米爾高原深處,牧羊人的雙腳不斷丈量著草場到家的距離,只是這距離似乎越來越長了。
「我父親那會兒,離家幾百米就有一塊小草場,到我放羊時,得去一公裡之外了。」阿卜杜拜克·買買提念著周邊幾個草場的名字。
距離,對他們的安全至關重要。牧道上巨石密布,崎嶇難行,很多地方只有塊「巴掌大的巨石」,旁邊就是懸崖,人畜跌下懸崖的慘劇幾乎每年都會發生。牧民們會相互傳遞信息,避免危險,但「羊要吃草,該去還得去」。阿卜杜拜克·買買提捲起褲腳,道道傷疤記錄著這段艱險的生活。
小時候他覺得生活就是這樣,所以也不覺得苦。再大些,母親帶他下山去巴扎買菜,路燈、柏油路、樓房等一樣樣新東西讓他知道「原來生活是可以不同的」。
年輕的牧民們大都了解新舊生活的區別,可是他們別無選擇,「除了在祖輩的土地上放牧,我們還能幹嗎呢?」27歲的古麗尼沙·圖爾地艾買提曾和丈夫商量搬去縣城,但是兩人一合計,存的錢不夠,搬下來後也不知道該怎麼掙錢,談了幾次就放棄了。
困在高原上,古麗尼沙·圖爾地艾買提實在高興不起來。她從小就討厭煤油味,可是家裡卻充斥著這樣的味道,幾盞煤油燈提供了照明所需的所有光亮。屋頂是用茅草隨意鋪就的,一下雨,屋裡就漏水。山上要是下大雨,他們會躲到羊圈的屋簷下,直至雨勢減小,「怕房子塌了」。
土坯房裡沒有任何電器,唯一證明他們和現代文明接壤的是一輛摩託車。畢竟這裡離縣城近200公裡,再加上山路崎嶇,沒有摩託車簡直寸步難行。
古麗尼沙·圖爾地艾買提一年會去縣城5次左右,每次兜裡都揣著200多元,其中的100-150元是買菜用的,白菜、土豆、胡蘿蔔、辣椒等易儲存的菜,她會買一大堆,「山上沒什麼蔬菜,家裡也沒冰箱,只能自然存儲,省著吃能吃兩個月左右」。她掰著指頭計算每一塊錢的去向,買菜剩下的錢她一般捨不得花,「攢下來不容易,還得為孩子們考慮」。
柯爾克孜族的姑娘尤其愛美,就算餓肚子也要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可是古麗尼沙·圖爾地艾買提不敢想這些。羊價高的年頭,她一年能買一兩件新衣服,50元的價格是她能承受的極限,大多數年份她只能穿舊衣服。
「那時很害怕見人。」她有些不好意思地說,「不好看。」
告別
得益於易地扶貧搬遷政策,近些年,數萬名柯爾克孜族貧困牧民像古麗尼沙·圖爾地艾買提一樣,搬出大山,遷往城市,他們要告別延續了千年的遊牧生活。
剛聽說要搬家的消息時,阿卜杜拜克·買買提有些患得患失,被牛羊困住的男人們,既丟不開「飯碗」,又不敢外出「闖蕩」。
古麗尼沙·圖爾地艾買提倒是高興得很,她找了個機會去看了一眼在縣裡的新房,回來對著丈夫一通讚美:房子是高高的樓房,通水通電,方便得很,住進去不愁穿不愁吃。她太喜歡縣城了。
2017年,古麗尼沙·圖爾地艾買提終於離開了帕米爾高原,入住阿克陶縣的易地扶貧搬遷點「絲路佳苑」小區。入住的第一天,她把小區和家裡的各個角落都逛了個遍,興奮得一晚上沒睡著。她第一次知道還有「烤肉」這種食物,第一次覺得新鮮的蔬菜原來這麼甜、種類這麼多……
第一次在陽光中醒來,阿卜杜拜克·買買提也沒有想像中的那麼不適應。「以前老房子在山溝溝裡,外面就算陽光燦爛,也照不進屋內。」他說,剛來時擔心的事情還有很多,比如生活方式的改變,不放牧如何掙錢等。可是現在,他再也不想回到大山放牧了。
克孜勒陶鄉黨委書記杜發成介紹,為了讓這些搬出大山的牧民搬得出、穩得住,有關部門專門統籌各類資金,精心選擇產業項目,因地制宜發展了饢產業、養殖業、種植業、服務業「四大產業」,2988名有勞動能力的搬遷群眾成功就業。2019年搬遷牧民人均收入達11088元。
古麗尼沙·圖爾地艾買提現在在小區的一家柯爾克孜族手工藝農民專業合作社上班,每月收入2000元左右,她們以設計製作柯爾克孜族民族風格手工刺繡、服飾和手工地毯為主。她的丈夫在縣城開線路車,每月收入1500-2000元。再加上合作社養羊的分紅,2020年,古麗尼沙·圖爾地艾買提一家終於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
「我很喜歡刺繡。」採訪時,這位年輕的姑娘指著自己身上的民族服飾說,這是自己繡的,將來還要給孩子繡出嫁的婚紗。
國家發改委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十三五」規劃的易地扶貧搬遷建設任務已基本完成,930萬貧困人口喬遷新居,走出「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自然條件惡劣的地方。
【責任編輯:李雅娟 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