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施果樹栽培,是一種現代高效農業形式,通過利用溫室、塑料大棚及其他可控手段,來改變或控制果樹生長發育的環境因子,以達到擴大果樹的種植範圍、減輕病蟲侵害、延長鮮果供應期、提高果品經濟效益等目的。
事實上,設施栽培不僅能用於葡萄、櫻桃、桃樹等落葉果樹,它也是可用於柑橘的,雖然目前國內以生產為目的設施柑橘栽培佔比還很低,主要集中在浙江等地區,但從大棚中走來的「紅美人」備受市場青睞,就很能說明問題了。碰巧,最近有朋友向我們諮詢設施柑橘栽培可能存在哪些問題,借著這個機會,我們來簡單的聊一聊。
問題一:土壤鹽分含量過高
所謂設施栽培,其核心在於通過調控與柑橘息息相關的環境因子來幫助其更好的生長。一般來說,在設施內如溫度、溼度、光照、氣體(主要是二氧化碳)等都是相對可控的,但請不要忽略了土壤,因為它是僅次於氣候對柑橘生長起重要作用的因素。
首先,在設施栽培內部幾乎不會受到雨水的衝刷,在土壤中已積累的鹽分不能被淋溶和下滲到土壤下層,為土壤鹽分積累創造了條件。
其次,設施內溫度較高,土壤中的水分被植物吸收和大量蒸發,所表現出來的運動趨勢是由下而上,但鹽隨水走,水走鹽留,栽培時間一長表土會積鹽。
再次,柑橘栽培年限較長,如果是化肥使用過度,會促使土壤理化性質的惡化,加劇土壤鹽漬化的發生。
最後,由於設施長期固定,內部土壤與露地環境相對獨立,在設施環境中土壤相關因子循環單一化、局部化,緩衝能力變小,加快了土壤次生鹽漬化的進程。
土壤鹽漬化後,柑橘常表現出的是根系受損,果品下降、樹勢衰退,生理黃化嚴重。之前也提到過,果樹設施栽培不同於蔬菜等,很難有休閒期,所以對於土壤鹽漬化問題建議通過合理施肥、增施有機肥或生物有機肥來改善,生長期可以淋施海精靈等生物刺激劑等來及時修復根系和調節根際環境,還可以適度深耕深翻等來系統調理。
問題二:部分病蟲害或多發
雖然設施栽培在一定程度上阻擋了部分病蟲的入侵,但有利有弊。設施內的環境多為高溫高溼,空氣流動少,環境調控不當會易造成部分病蟲害蔓延,如褐斑病、腳腐病、介殼蟲、紅蜘蛛、柑橘實蠅等。
因此,建議對設施內部定期做好清理工作,修剪的枝條、地上的落葉要帶離園區併集中銷毀;高溫季節及時通風降溼;結合物理防治與生物防治如懸掛黃板、實蠅誘捕球、放置人工捕食蟎等,增加防效並減少農藥使用;根據園區發病史針對性清園,在易感病蟲來臨前及時打藥預防。
問題三:果實品質難以保持
與傳統栽培模式相比,設施柑橘栽培一般在前2年內果實的產量與品質會有所提高,但隨著連續設施化栽培就不盡然了。
一方面是由於柑橘身處設施中,溫溼度適宜,生長進程受到了相應影響,如萌芽期、花期提前,但掛果期又延長,對樹勢消耗比較大,在連續投產後,樹體枝條細弱、葉片光合能力降低,果實品質難以為繼。
另一方面是,柑橘長期處於較適宜的生長環境,所受到的環境因子脅迫少。但最適宜的環境條件並不意味著器官的均衡發育,有時環境脅迫雖能抑制生長,但卻能改善果實品質。
最後想說的是,柑橘設施栽培本身投入較高,必然不是走量的,打造精品果才是出路。在選定合適的品種後,需通過合理控產,穩固樹勢,來持續輸出,最終打造出品牌,以求在市場中站穩腳跟。
本文由農業助手團隊編寫,轉載請務必註明來源農業助手,轉載時請勿修改文章內容,修改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