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澳一號""萬曆號"沉船文物首次亮相遼寧博物館

2020-12-15 中國網

光明日報瀋陽5月2日電(記者劉勇、畢玉才)日前,遼寧省博物館牽手廣東省博物館共同舉辦的「牽星過洋——萬曆時代的海貿傳奇」展開展,展品包括「南澳一號」和「萬曆號」最新水下考古成果600餘件,包括陶器、瓷器、鐵器、銅器及有機物如果核、藥材等。

被列為國家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2010年「一號工程」的「南澳一號」共出水文物3萬餘件,本次展覽中觀眾將看到400多件「南澳一號」文物,遼寧省博物館負責人告訴記者,除此之外,本次展覽還展出了「萬曆號」沉船出水的文物,以及遼博館藏的十餘件文物,其中有兩件「鎮館之寶」:明代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繪畫的接近於現代地圖的「兩儀玄覽圖」和湖畔層林畫「野墅平林圖」,均為建館以來首次對外展出。

此次展覽將一直延續到7月24日。

相關焦點

  • 明代古沉船南澳一號出水文物今大批亮相(圖)
    本報汕頭訊(記者王鵬、陳正新、龍成通、肖成 通訊員林春偉攝影報導)今日,廣東汕頭市南澳縣海域的明代古沉船「南澳Ⅰ號」重啟打撈後的出水文物將第一次對媒體展示。在廣東省文物局的組織下,包括《廣州日報》在內的多家媒體將在今日登上「南天順」打撈船一睹水下沉睡數百年的文物。本報記者昨日提前趕赴南澳島,並率先獲得首批出水文物的部分照片。
  • 齊聚全國25家博物館館藏珍品,中國古代航海文物大展即將在臨港開幕
    經前期緊張籌備,由中國航海博物館主辦,齊聚全國10省、共25家博物館館藏珍品的「大海就在那:中國古代航海文物大展」,將於2020年12月28日在中國航海博物館第一臨展廳啟幕,
  • 「南澳一號」今開始打撈 附近可能還有其他沉船
    「南澳一號」改名符合考古習慣  對於這艘古沉船的命名,是經過再三斟酌最後確定敲下來的,「南澳一號」最初的是時候是叫「南海二號」,後來一些專家學者他們覺得有點不太符合中國考古學的慣例,對於文化的命名對於遺址的命名或者對於一艘船的命名一般都是以具體的地名來命名,像我們大家都知道的仰韶文化,就是以河南澠池仰韶村發掘的考古資料來命名的,而沉船具體是在汕頭市的南澳縣被發現
  • 南澳一號古沉船啟動發掘 難度大於南海一號(圖)
    視頻:廣東啟動打撈南澳1號古沉船文物來源:東方衛視《東方新聞》文/記者陳正新、黃丹彤 通訊員沈佳定、林春偉、刁定宏 圖/記者胡群智、陳正新打撈難度大:周圍遍布暗礁在歷經856天的水下考古搶救發掘前期準備之後,昨天上午,沉沒於汕頭南澳縣烏嶼和半潮礁之間海域的明代古沉船水下考古搶救發掘正式啟動。
  • 南澳一號考古隊領隊:我們不只是在「撈寶」
    新華社發(郭海 攝)    我們不只是在「撈寶」    ——專訪「南澳一號」水下考古隊領隊孫鍵    孫鍵,男,45歲,國家水下遺產保護中心水下研究員。1987年南開大學歷史系畢業,進入國家歷史博物館做文物徵集工作。1994年開始從事水下考古工作。
  • 一件潘趣酒碗上繪有206個人物 「中國古代航海文物大展」將開幕
    圖說:中國古代航海文物大展將啟幕 採訪對象供圖新民晚報訊(記者 楊玉紅)一件碩大的潘趣碗器內竟繪製了206個人物。由中國航海博物館主辦,齊聚全國10省、共25家博物館館藏珍品的「大海就在那:中國古代航海文物大展」,於2020年12月28日在中國航海博物館啟幕,將持續至2021年4月28日。本次展覽吸引了上海博物館、天津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中國航海博物館等中國沿海10個省市25家文博單位參展,用最具各地特色的航海文物展示中國多元的航海文化。
  • 南海一號沉船博物館今開館 水底走廊觀沉船[圖]
    2008年5月16日,由國家博物館主辦的《南海驚夢--「南海一號」宋代沉船遺址前期科考成果展》在有著六百多年歷史端門大殿內正式開展,36件從該船打撈出水的宋代珍貴瓷器首度與公眾見面據香港文匯報報導,經過兩年精心準備,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今日開館,歷經20年發掘的「南海一號」宋代古沉船終於向中外遊客揭開神秘面紗。據悉,「南海一號」打撈出文物6000多件,其中數百件極具代表性的珍貴文物可供遊客飽覽。場館負責人介紹,考古工作人員正在爭取把發掘過程常態化,既讓公眾看到整理展示的文物,更可欣賞文物挖掘全過程,開創國內旅遊產品先河。
  • 南澳I號古沉船博物館初步選址廣東汕頭煙墩灣
    ———煙墩灣,已被初步選為汕頭「南澳Ⅰ號」古沉船博物館館址。  據了解,按照計劃,「南澳Ⅰ號」古沉船船體的打撈方案將在船載文物清空後再制定、上報國家文物部門評估批准。預計對船體的實際打撈工作明年才可能進行。
  • 海南省博物館二期開放 南海沉船遺蹟亮相
    海南省博物館二期開放南海沉船遺蹟亮相 (1/10) "← →"翻頁
  • 「寶曆風物——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展」亮相上海博物館
    今年是中新建交30周年,9月14日上午,上海博物館攜手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共同舉辦的「寶曆風物——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展」在上海博物館拉開序幕。此次展覽共展出248件/組文物,其中包括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邱德拔展廳精選的「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168件,以及來自上海博物館館藏與國內9家借展單位的陶瓷、金銀器、銅鏡等各類文物80件。
  • 世界三大沉船博物館,唯有我國這艘沉船是和平之船
    以古代沉船為原型而建造博物館,肯定是有它自身的價值。但古代沉船那麼多,也不是都能夠以此來建造博物館的。現今,以沉船而建造的博物館,世界上有三個:英國的瑪麗露絲博物館、瑞典的瓦薩博物館、中國的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 瑪麗露絲博物館
  • 長沙銅官窯博物館正式開館 「黑石號」文物首次向公眾開放
    昨日上午,長沙銅官窯博物館正式開館,一系列珍貴文物詮釋出千年的文化積澱。長沙晚報記者 王志偉 攝  長沙晚報訊(記者 朱華)去年召開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見證過「海上絲綢之路」盛景的「黑石號」沉船引發廣泛關注。昨日,長沙銅官窯博物館在眾人期待中正式開館,162件(套)從海外徵集歸國的「黑石號」沉船打撈出水文物首次面向公眾開放。市委常委、市委宣傳部部長高山出席開館儀式暨紀錄片《中國銅官窯上人》開播儀式並宣布開館。
  • 這艘千年沉船文物首次亮相中國,還有很多謎待解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李蔚 上海博物館與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聯合舉辦的「寶曆風物——『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展」 2020年9月15日至2021年1月10日在上海博物館展出,國慶期間無數人拖家帶口去去參觀,朋友圈裡時不時看到有人曬出「寶物」照。
  • 水中沉睡千年的國寶重現南京 海上絲綢之路大展亮相朝天宮
    2017年度,南京市博物館最具分量的展——「China與世界——海上絲綢之路沉船與貿易瓷器大展」今天上午,在南京市博物館(朝天宮)多功能廳開幕。上百件在水下沉睡千年的國寶,一一登場亮相。
  • 「碗礁一號」沉船揭秘(組圖)
    令人萬分痛心的是,盜寶分子不擇手段地盜掘和瘋狂搶奪,致使這艘清代沉船遺址中心到處是慘遭毀壞丟棄的文物,海底一片狼藉。  從破碎的瓷片中,可以明顯地看出沉船中有許多難得一見的中大型青花瓷器。  這是第一艘發現於碗礁附近的古代沉船遺址。按照水下考古慣例,沉船遺址被定名為「碗礁一號」。
  • 海南省博物館沉船展:南海遺珍見證海上絲綢之路
    在海南省博物館二樓「大海的方向·華光礁一號沉船特展」如夢如幻的展廳裡,市民和遊客紛紛在一件件精美的瓷器前駐足,陶醉在我國海上絲綢之路的繁華景象裡。「美麗的南海,是中國水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區段,水下文物資源十分豐富,南海水下文物是海南最具特色的文物資源。」海南省文物局副調研員黎吉龍說。
  • 「寶曆風物——『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展」亮相上海博物館
    近日,由上海博物館與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聯合主辦的「寶曆風物——『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展」在上海博物館開幕。包括本文作者在內的上海博物館代表團一行5人曾於2002年4月赴紐西蘭「黑石號」文物整理現場考察。
  • 「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展」上海開幕
    來源:深圳特區報一展大唐海上絲綢之路盛景「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展」上海開幕深圳特區報訊(駐滬記者 匡彧)為紀念中新建交30周年,日前「寶曆風物——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展」在上海博物館開幕,一展大唐海上絲綢之路的盛況。
  • 百餘件文物精品在楚雄首次亮相
    5米長《高氏宗譜》惹人眼  日前,在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歡慶雲南首屆民族民間文化博覽會暨2004年楚雄彝族火把節之際,楚雄州博物館將127件從未公開亮相過的文物精品首次公開展出,讓眾多市民和遊客大飽眼福。  此次在楚雄州博物館展出的文物精品展分為青銅器、化石、玉石、名人書畫、陶瓷器、民族服飾等6類。
  • 考古新發現:廣東汕頭市「南澳Ⅰ號」明代沉船
    位於廣東汕頭南澳的明代沉船就是承載著歷史的典型性代表。我國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一個主要困難就是時間的突發性與保護的困難性,「南澳Ⅰ號」明代沉船發現後文物工作者及時介入,隨即展開了有效調查並迅速制定實施了有效的保護及水下考古工作,從2007年開始至今,基本確保了在進行考古工作的同時,水下遺址未受到盜撈等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