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你沒看過《冰雪奇緣》,但你肯定聽過《let it go》這首特別洗腦的歌曲,而且可能還會跟著輕輕哼唱幾句。
說《let it go》這首歌拯救了《冰雪奇緣》絲毫不為過。
因為它改變了劇本的方向,重新塑造了艾莎的形象。
在最初版本裡,艾莎是一個邪惡的姐姐,她不僅綁架了妹妹,毀了她的婚禮,還想要殺了她。
而歌曲想表達的是一個被誤解的女孩的內心獨白。正如馬東曾在《奇葩說》裡說「被誤解是每個表達者的宿命」,而艾莎就是那個表達者。
這兩者是衝突的,而且讓人很難愛上艾莎這個角色,也不太容易引起人們的共情。
所以導演聽完歌后,決定改變劇本的方向,重新塑造艾莎。
可能我們現在已經忘記電影裡講什麼故事了,但惟獨忘不了這首歌,忘不了這首歌響起的時候,我們仿佛看到了艾莎在我們面前起舞,歌唱,和表達。
當她獨自一個人在山裡釋放自己的天性時,我們很難不被她的魅力所感動和折服,我們很難不聯繫到那個曾經也被誤解卻無力爭辯的自己,我們很難不站在她這邊跟整個世界做出自己的對抗。
我們會被艾莎感動,我們會被旋律感動,我們會被歌詞感動,我們也會跟著輕輕哼唱,表達自己的情緒。
奧斯卡最佳原創歌曲,全球各版本的翻唱浪潮,都讓這首歌這部電影寫進經典。
六年後,經典續作來襲,我們期待新的一次感動,新的一次浪潮。
一首好歌是音樂電影的本命
音樂電影看過不少,雖然很多已經忘記劇情,但影片裡的某首歌曲響起,我就會莫名想起裡面的故事。
當《if you want me》響起的時候,我立刻會想到《once》裡女主角去超市買電池出來後,在昏暗的路上邊走邊唱,那是她一直的夢想,而且終於也在做了,這一幕太美了,不是戀情,也是夢想。如果你需要我,擁抱我。那不止是情感的呼喚,也是藝術的傳叫。
當《five hundred miles》響起的時候,我立刻會想到《醉鄉民謠》一個酒吧裡的一個樂隊在臺上的表演,而男主角坐在臺下傾聽。那個醉心於藝術的男主角始終和夢想有five hundred miles,但他一直在路上。
當《the circle of life》響起的時候,我立刻想到了《獅子王》,仿佛一下子就到了非洲大陸,到了辛巴的世界裡。生生不息的希望和信念讓人震撼。
《let it go》和《冰雪奇緣》也如此。
一首好歌是音樂電影的本命,靈魂所在。
《冰雪奇緣2》裡確實有不錯的歌曲,除了高昂的主題曲外,馴鹿王子的歌也很出彩。
但《冰雪奇緣2》裡的音樂並沒有讓人特別有耳目一新的感覺,似乎也不太容易被人記住。
如果真讓人能記住的可能反而是「遠方的聲音」,看完電影後我突然聽到那個叫聲,把我嚇了一跳,回頭一看,原來是一個小孩在模仿搞怪。
這其實挺令人失望的,沒能聽到好歌的音樂電影就像是飯菜少了鹽,看起來很美味但吃起來一般,總覺得哪裡不對勁但咱也不敢多問。隨它吧。
跟前作唱反調,拆得四分五裂!
如果《冰雪奇緣》讓我們認識了艾莎等人,那麼《冰雪奇緣2》無疑將這些角色拆得支離破碎,簡直就是在跟前作唱反調似的。
在前作裡,所有的劇情都是根據艾莎展開的,我們可以看到她的一個完整的成長過程,而續作則把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角色又進行拆解。
影片講的不再只是艾莎的故事,而是艾莎父母身世的故事,艾莎父母的種族對立的故事,艾莎妹妹安娜當女王的故事,艾莎妹夫馴鹿王子告白的故事,艾莎妹妹的雪人復活的故事。
這樣拆解故事能夠讓不同的群體喜歡不同的部分,像雪寶的片段都是給小孩子的,每當小孩子看到雪寶在大熒幕面前賣萌就會忍不住哈哈大笑;像馴鹿王子5次告白片段就是送給青年男女們等,不一而足。
每個受眾都能夠被照顧到,但也讓故事變得割裂。有的片段過於冗長,有的片段過於搶鏡,有的過於老套,導致看下來並沒有產生強烈的共鳴,而是這一段還行,那一段不行,拼湊出來的整體感覺一般。
正如影片最後彩蛋裡雪寶概括的那樣,這故事講的是,艾莎死了,安娜哭了,雪寶復活了。這真是一個好故事。隨它吧!
可是,這樣自嘲也未必就能夠把觀眾給忽悠過去。
拆解故事也拆毀了人物,前作花費巨大的力氣才讓姐妹重聚,而續作又以「橋梁」把姐妹倆拆散,一個保衛森林,一個保衛國家(幸好皇后只生了兩個,不然第三胎都不知道讓她保衛啥了)。
當看到艾莎被派去保衛森林的時候,我身邊有觀眾立即表示不滿,憑什麼要艾莎去保衛森林呢?劇情需要?因為她有魔法?她是連接精靈和人類的橋梁?
得了吧,如果是這樣,一開始就不要讓艾莎回來了,搞得世界上只有她一個人是一直處於恐懼的,安娜難道是撿來的嗎?這完全跟前作辛苦塑造的人物形象衝突。
為何迪斯尼的續作總是那麼套路?
我們知道迪斯尼早期動畫作品很少會出續集,這不光是因為受限於當時傳統手繪動畫的生產周期,把精力花在一部可能不會火的續集上風險過大,也受限於市場。
正如迪斯尼所說的,七年就是一個世代,即每七年可以把經典拿出來再拍一次,供新的世代消費。
迪斯尼如果翻拍或推出續集的話,確實也是這麼幹的,像《冰雪奇緣2》距離前作已有六年了。
因此,當你看完《冰雪奇緣2》你會感嘆一聲,為何迪斯尼的續作總是那麼套路。
我們來看看迪尼斯之前經典動畫的續作就可見一斑。
例如《小鹿斑比》講的是也是一個成長的故事,斑比是鹿群的領袖之子,起初他也是在森林裡快樂生活,後來鹿媽媽死了,森林又著火,在老父親的幫助下,他成功當上新一代鹿王(抱歉,不是鹿晗)。聽起來有點像《獅子王》的味道?
而續作你猜猜迪斯尼怎麼拍?小鹿斑比因為失去母親,整天都很內疚,心神不寧,但他必須要成長,所以劇情裡講他如何克服內心的恐懼和不安,治癒自己的心靈創傷。
這是不是很像《冰雪奇緣2》裡艾莎的故事,她發現原來母親是因為自己而死,所以很內疚,決心要克服這一切。
《小美人魚》講的是一條叫愛麗兒的美人魚嚮往陸地上的生活,結果剛浮出水面就對王子一見鍾情,為了能夠和他相愛,她願意犧牲自己的歌聲換取一雙普通人的腿,兩人由此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
而《小美人魚2》講的是愛麗兒和王子生了一個女兒,但她一直沒有告訴女兒自己的身世,女巫騙她女兒說可以幫她變成美人魚,為了救回愛女,愛麗兒重返大海。
仔細一看,是不是又很套路呢?跟《冰雪奇緣2》也很相似,來來回回都是講的這些劇情。
還有很多迪斯尼的續作都是套路非常相似,我就不再一一做對比,只是想說,迪斯尼的續作其實都很套路,不光是《冰雪奇緣2》如此。
這樣想,似乎也能夠接受了?下一次,期待的是《冰雪奇緣》真人版?(如果拍真人版,你希望由誰來飾演這些角色比較合適呢?)
動畫續作其實也並不是都很難做好,像旗下皮克斯的系列動畫就很成功!
當年皮克斯《玩具總動員》火了之後,他們想要拍續集,迪斯尼認為直接發dvd版續集就可以了。但是很明顯,皮克斯並不想這麼做,於是他們精心打磨劇本,對影片做出很多重大調整,最後的結果我們都知道了,《玩具總動員2》也火了,整個系列成為一個經典。
從這個事我們可以看出迪斯尼就像是一頭大象,求穩求安全,而皮克斯就像是一頭獅子,大膽且勇敢。
細看皮克斯續作,我們可以發現劇本特別地大膽和精細,沒有受制於前作而陷入套路,讓觀眾能夠從不同角度來切入,會有更多的驚喜。
例如就拿《玩具總動員》來說吧,第一部講的是牛仔警長胡迪和太空騎警巴斯光年兩個主角爭寵的故事,第二部則講的是胡迪面臨人類拋棄的問題,一個被尋找和自我尋找的故事。
《冰雪奇緣2》實際上也是一部求穩的作品,儘管場面和效果更為宏大,但故事卻四平八穩,沒有特別的共鳴點,註定陷入平庸。
寫在最後
《冰雪奇緣2》艾莎又換了一套更性感漂亮的衣服,整個人又升級了,騎著馬過來的鏡頭很美!我特別喜歡艾莎把頭髮放下的樣子,太美了!
如果《冰雪奇緣》還有續作的話,希望迪斯尼不要只是光顧著升級角色的造型,麻煩也把故事內核升級一下,多打磨劇本,挑選更有趣的角度,不要總是這麼套路。
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但正是因為如此,觀眾對續作才會有更多的期待。
如果有續作的話,那麼最快可能也要等到2025年了,不知道那個時候,你又會跟誰一起看呢?而那個時候的艾莎又成長了多少呢?想想還是挺令人期待的。
這裡特別套用雪寶說的一句話,有些人值得我融化。有些片值得我等待!但願這份等待值得。
■ 往期回顧:
《霹靂嬌娃》:沒討好女性也趕走了男性,誰還願意看呢?
《大約在冬季》也沒那麼爛,角色太渣不說,主要是這些東西過時了
《海上鋼琴師》1900終生不下船並非懦弱,而是堅守
看懂《小丑》裡的這些細節,你才能看清這個「小丑」
向佐主演的《我的拳王男友》不如改成「債主男友」來得合適
關注「帶魚先生」,一個記錄個人觀影的地方,可能如實,也許主觀,但一定不是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