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家振 北京報導
7月3日,原本是海螺集團離退休職工王建國(化名)與海螺集團股權糾紛案二審開庭的日子。最終王建國以「需調取多份證據,無法在開庭之前完成取證」為由申請延期開庭,申請延期時間為一個月。
就在同一天,一封附有200餘名離退休職工籤名的實名舉報信流出,公開舉報安徽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螺水泥」,600585.SH)及其高管存在利用海螺員工持股會、海螺集團工會假借海螺集團公司改制名義,發動員工用違規資金共1.23億元違法投資,進行高額分紅套現等違法違規行為。
事實上,早在2015年安徽省委第五巡視組在對海螺集團進行專項巡視後就發現,海螺集團存在利益輸送問題突出,以及職工合法權益受損、基層職工待遇低等突出問題。
對於離退職員工實名舉報及股權紛爭案的進展,《中國經營報》記者多次致電海螺集團辦公室和監察室,電話一直無人接聽;海螺水泥董秘辦一位負責人則表示,尚未關注到具體事件,了解情況後再作答覆。不過,截至記者發稿時未獲進一步回復。
實名舉報風波
離退休員工在實名舉報信中表示,海螺水泥及其高管利用海螺員工持股會、海螺集團工會假借海螺集團公司改制名義,發動員工用違規資金(海螺集團擔保貸款)等共1.23億元違法投資荻港、樅陽、池州和銅陵海螺水泥等沿江四公司,進行高額分紅套現。
「海螺集團的高管採取一系列涉嫌侵吞、私分國有資產、設立離岸殼公司等違法的資本重組,違反以前披露內容而增持海創投資股份,進而轉移境內資產到海螺創業控股這一境外殼公司等手段,從而實現海螺創業控股在香港上市。」實名舉報信稱。
對於離退休職工實名舉報的初衷,一位已經退休、現居上海的海螺集團原職工告訴記者,離退休職工之前也多次向有關部門舉報與海螺集團股權糾紛一事,但至今未能解決。「主要是因為集團改制後退休待遇極低,而部分高管通過改制持股獲得了巨額利益,很多離退休員工心理不平衡。」據其介紹,其退休工資每月只有2460元。
據知情人士介紹,近日部分海螺集團離退職工進入公司總部,要求與高層人員進行面談協商,但公司無人出面。該人士提供的現場照片顯示,當天部分離退休職工在辦公樓大廳被公司工作人員攔住了上樓的通道,現場還有特勤人員維持秩序。
離退休職工與海螺集團股權糾紛源於多年前的改制。資料顯示,2002年,安徽省政府決定對海螺集團進行股權多元化改制試點,轉讓部分國有資產以籌集資金來補充社會養老保險金和解決復退軍人安置資金問題。後經安徽省財政廳、經貿委安排,並經安徽省經貿委批准同意,用解除海螺集團國有職工身份勞動關係的經濟補償金和工效掛鈎的工資結餘共38052.8611萬元,出資設立安徽海螺創業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海創公司」)。
海創公司的股東由海螺集團工會、寧國水泥廠工會、白馬山水泥廠工會和海螺型材公司工會及8名公司高管組成,參與海螺集團改制的員工為海創公司內部職工股受益人。最終,2003年海螺集團註冊成立,註冊資本8億元。其中,安徽省投資集團擁有51%的股權,為國有法人股;海創公司擁有49%的股權,為社會法人股。
此後的2008年7月27日,海創公司股東代表大會審議通過《關於集團公司改制身份置換員工經濟補償金返還及股份管理規定》,若員工與集團或所屬子公司終止或解除勞動合同關係離開公司,其未計轉的期股由公司全額無償收回,離開公司的員工不再是海創公司的股東,不再享有海創公司任何股份和分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