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業App亂象再調查:暗藏百款網遊含涉黃遊戲

2020-12-16 中國江蘇網

手機應用軟體,也稱為App,在移動網際網路的飛速發展下,App的功能和分類更加多樣。去年11月,央視新聞曾就「中小學生學習類App」中出現涉黃內容亂象進行了曝光。近段時間以來,重慶、廣東、北京等地的家長又反映,學習類App的亂象捲土重來,不少學校推薦使用的作業App成為了網路遊戲的藏身之所。

多地家長反映作業軟體暗藏網遊

近日,深圳的趙先生向記者反映,上小學三年級的兒子每天都在使用一款名為「一起小學學生」的手機App,因為老師要在上面布置家庭作業。可最近,他發現孩子在完成App中的作業後繼續抱著手機不放,當他仔細查看後發現,這款App中出現了網路遊戲的界面。

趙先生:本身作業可能要做一個小時左右,現在它那上面還有一個「成長世界」,小朋友玩的一個遊戲,小孩子肯定經不住誘惑,想要玩一會,它(遊戲)還能升級,亂七八糟的,好像還有一些付費的,你掏錢好像升級更快。

趙先生向記者提供了這款App的頁面截圖,上面除了有「老師是否布置作業」的提示外,還有「成長世界」、「家長獎勵」、「任務」等板塊,而趙先生反映在「成長世界」的板塊中竟出現了網路遊戲,孩子們可以通過完成任務來獲得一定的分數,分數可以兌換虛擬貨幣,從而購買道具或者飼養電子寵物來和同學進行PK。不僅如此,用戶還可以直接在「商城」中選擇付費來購買遊戲的道具。趙先生擔心孩子沉迷這款App中的遊戲,但面對老師的要求,他也不得不同意孩子繼續使用。

無獨有偶,北京的熊先生也向記者反映,是在學校老師的推薦下安裝了這款「一起小學學生」的作業App,老師可以在上面布置作業後,然後再把學生完成的情況發送到微信群,只要家長沒有按照要求來做就會被督促。熊先生表示,在這款App中「遊戲形式」的設置非常多,很容易引起孩子的購買衝動。不到兩個月,他已經在孩子的要求下進行了13次購買,花了1200多元。

老師推薦使用 客服稱遊戲能助學

深圳、北京、重慶的多位家長都向記者表示,「一起小學學生」這款手機軟體是在老師的推薦下下載使用。如此一款備受老師「青睞」的軟體,到底有什麼特別之處呢?

記者下載了這款「一起小學學生」App後發現,想要開通帳戶首先要輸入「老師給的號碼」,否則無法註冊使用。在家長提供的截圖中記者看到,「一起小學學生」App涵蓋了小學一年級到六年級的作業內容,家長可以根據老師提供的號碼來選擇對應的學校班級,從而接收老師發來的電子作業。在一張取自這款App中對廣東省小學的排名表中記者就發現,中山、東莞、深圳的多所小學使用了該款App,而這份排名的名稱也被冠以具有電子遊戲特點的稱謂,叫「BOSS排行榜」,其中包括了「班級貢獻榜」、「班級全校榜」和「班級全省榜」等多個排名。

如此一款由專門用於老師布置作業的App,為何會出現網路遊戲的版塊和設置呢?記者撥通了這款App的開發公司「一起教育」的客服電話。

記者:設置這些遊戲給學生在做作業的時候使用,是什麼目的呢?

「一起教育」客服:目前產品是以這樣一個方式激勵孩子多做題,然後才能獲得「水晶」(道具),然後去進行建築。同時孩子比如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也會獲得一個「學豆」獎勵,「學豆」是可以兌換一些虛擬的獎品和實物的獎品。

記者:它這種形式會不會造成學生對遊戲的上癮呢?

「一起教育」客服:有家長反饋過,孩子覺得是遊戲,但另一方面也會讓孩子多做題,也會對孩子學習有一些幫助的。

利用網絡社交、虛擬貨幣,誘導學生之間進行遊戲分值、電子寵物的比較和排名,這樣的做法真的能促使學生多做題嗎?有教育學者表示,如此說法有悖於教育的宗旨,不僅增加了學生的課外負擔,還會促使學生沉迷網絡。

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院信息中心副主任 唐亮:如果真正是出於教學或者學習目的的話,它一定在背後是有相應的專業教研人員,一定有相應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還有這個內容設計在裡邊,然後同時對於孩子的智力成長,還有學習是有正向的激勵作用。我想這些要素如果都不具備的話,它肯定不能稱之為一個叫趣味學習的這樣一個軟體。

日下載量超46萬 老師推薦得話費

公開資料顯示,「一起教育」這家公司經過了E輪融資,總融資額約38.06億人民幣。記者請專業數據平臺對「一起小學學生」這款App的下載數量進行了搜集,發現僅在蘋果iOS系統裡,這款APP的下載數量增長的趨勢就很明顯。其中在今年9月5日,也就是新學期剛剛開學,「一起小學學生」App一天的下載數就超過46萬次,使用者遍布全國各地。

而在龐大的資本推動下,這款App也通過各種手段進入學校內部,成為老師推薦的「作業神器」。山西晉中一所小學的語文老師就披露,前不久「一起小學學生」的推廣人員未經允許就進入學校推廣,並稱「只要老師下載使用並讓學生也下載使用的話,完成APP指定任務,可以送給每位老師30元話費」。而一名新疆昌吉的「一起小學學生」App的推廣人員告訴記者,給老師送話費從而向學生推廣App是公司總部制訂的推廣手法。

「一起小學學生」App推廣人員:上個月一直都有話費送,邀請一個新老師有20塊錢話費,那個活動是總部的活動。

記者:如果當地教育主管部門不允許使用,或者學校不允許使用的話,你們有什麼辦法能夠讓這些老師還繼續使用呢?

「一起小學學生」App推廣人員:當地教育系統如果沒發文,那還好說,畢竟沒發文嘛,大家還可以運作一下。縣官不如現管嘛,他們又不可能每天都看著老師,而且學校的自主性其實挺大的,其實還是可以滲透的。

公眾號藏百款網遊 含涉黃遊戲

央視記者在調查中還發現,一些學習App的運營者,除了利用教學的幌子推廣遊戲以外,還有更「滑頭」的做法,就是將App裡的遊戲通道轉移到了微信公眾號中,把中小學生用戶引導到App以外的地方,試圖逃避監管。

今年9月,有家長反映在一款名為「互動作業」的App中出現大量與學習無關的內容。記者在這款App見到,在界面的三分之一版塊,「手工DIY」、「美圖專區」、「十二星座碎碎念」的滾動字樣十分醒目,而點擊界面中的「課間」版塊,就進入了這些滾動字樣的欄目專區。其中一個名為「小互說」的欄目上標註了這麼一段話——「文字音樂電影希望成為同學們心中的精神屬地」。

在家長反映這些內容會影響學生學習後,「互動作業」關閉了「小互說」版塊。但記者發現,這款App在內容整改上又做起了文章。「互動作業」在開設App的同時,也開通了微信公眾號,取名為「作業小互」。10月13日記者進入這個微信公眾號,發現除了具備「互動作業」App中的「答案查詢」欄目之外,「最新遊戲」的欄目被放在了最中間的位置。點擊就出現了「損友圈」、「大富豪」等遊戲,而「遊戲大廳」裡更是包含了近百款的網路遊戲。

公眾號成遊戲「溫床」 假學習真交友

記者發現,在進入每一款遊戲前的界面上都用加粗字體寫著「做完作業不玩會兒遊戲?你是想變成書呆子嘛!」。在名為「損友圈」的遊戲中,用戶通過擲色子進行積分,而當積分到一定數量時,遊戲設置了「拜訪好友」的環節,一位標註著「在線」字樣的女性頭像用戶被系統推薦點擊拜訪。與此同時這款遊戲還設置了「世界聊天」版塊,記者點擊進入發現了大量交友信息,其中有些用戶使用了衣著暴露的圖片作為頭像。

「互動作業」的微信公眾號除了利用遊戲引導中小學生進行社交,還包含大量性暗示、性誘惑、不良價值取向的網路遊戲。記者在該公眾號頁面中一款名為「大富豪」的遊戲中見到,用戶進入首先要選擇一個角色,而在選擇成為主角後,遊戲便會主動推送一個「秘書簡歷」的圖片,上面包括了性格特點和女性的三圍數據。

而在該公眾號的「遊戲大廳」欄目中,記者發現近百款的遊戲無需實名註冊便可以登錄,大部分遊戲都設置了「道具商城」等消費通道。記者隨機點擊了一款名為「江山美人」的遊戲,這款遊戲的簡介寫到:「這是一款原創模擬經營養成的宮鬥類手遊,各色美女在這裡等你」。用戶只需授權QQ號就可以登錄。而在一款名為「皇上吉祥2」的遊戲簡介裡更是寫到「遊戲內可以體會到娶妻納妾,大權獨攬,坐享天下美人」,點擊進入後記者發現,該款遊戲存在著大量性誘惑的語音和文字。

法律專家指出,學習類App利用註冊的中小學生用戶資源,並將其轉移到其它平臺,通過大量網路遊戲從中牟利的做法已經觸犯法律和道德的底線。

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 朱巍:如果明知道用戶是未成年人,還向其推廣不適合未成年人使用的小程序的話,大平臺本身就是有責任的,這個責任是違反了我們國家網信辦的相關的法律規定,同時也違反了未成年人權益保護法的規定。

學習軟體 給教育添彩還是添堵

作業類App中的亂象屢禁不止,一方面反映出在網際網路資本的熱浪助推下,一些打著學習旗號的網絡平臺為了獲取更多數量的用戶,無視教育宗旨,用遊戲等手段增加用戶黏性。另外一方面更值得我們反思的是,五花八門的學習類App到底是為學校的教育教學添了彩還是添了堵呢?

10月14日,一位自稱「小學數學老師」的網友發表了名為《我為什麼要使用一起小學》的文章,記者注意到這篇文章中除了介紹「一起小學學生」老師端的註冊流程外,還有該款App的功能使用介紹。老師只需要選擇相應的年級和教材出版社,就被自動匹配了相應每單元布置的題目。App中的「推薦練習」中已經被系統設置好了題目,老師只需要選擇同意或者點擊「換一換」,就可以發送給學生,同時還可以選擇App設置的獎勵學豆。

這篇文章的作者表示,「自從使用了這款App後,午覺和追電視劇的時間又回來了」。並透露「每次做完作業,都會獎勵學豆,積攢一定學豆,就可以都兌換小獎品」。

有教育學者認為,這篇文章反映出某些App的設計已經掌握了部分老師的心態,免除了老師看似重複的布置作業的工作,又通過虛擬物品的一種形式對學生進行了獎勵。但App資料庫的數據匹配安排並不能替代教師的思考和判斷,如此的手段會形成成惰性思維,容易造成使用者依賴的「捷徑」。

復旦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員 陸一:教師的教學不等於講課。設計和布置作業、批改作業、分析作業、講評作業,都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甚至可以說越是好老師出題的水平越高,設計和布置作業的質量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好老師能夠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靈活地布置作業,再根據作業的情況去診斷學習,調整教學。這些環節雖然挺費工夫,但是都是重要的師生互動。教師如果輕易地放棄了這部分工作,放棄了對作業的研究,那麼他的教學水平可能就很難提高。

在「一起小學學生」這款App的《用戶服務協議》裡記者看到了這樣的描述:「該平臺不保證您的孩子在一起教育科技所看到或者接收到的廣告或者類似信息的真實性、準確和完整性,您應協助您的孩子甄別其真偽和謹慎預防風險。該平臺也不承擔任何直接、間接、附帶、特別、衍生性或懲罰性的責任,即使平臺事先已被告知發生此種賠償之可能性亦然。」一款針對中小學生使用的App,既可以開通網路遊戲自稱是為了幫助學生學習,還明確自己發布的廣告內容不能確保真實同時不承擔發布責任,有法律學者就指出如此「霸氣」的協議為的不是保護學生權益,而是在為自己的違法違規行為推卸責任。

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 朱巍:它主要的目的我覺得還是要避免自己承擔責任。網民協議是規定網絡平臺和用戶之間權利義務關係的這麼一個憑證,一些涉及到青少年權益保護的條款,作為家長監控的這些條款,這個條款不應當混雜在其他的條款之中去,這個條款,涉及到一個不公平的原因,或者涉及到一個違反法律的關係,所以這種情況可能是歸於無效的。

對於出現在作業類App中的亂象,有專家表示,我國對於涉及中小學生教育類App的規範標準亟待出臺,防止一些學習類App借「寓教於樂」為幌子,利用網遊斂財。

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院信息中心副主任 唐亮: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移動網際網路應用程式信息服務管理規定,我們要把這些政策落到實處;對於觸犯相應政策法規要求的要進行相應的懲戒,要進行相應的公示;對於他們的許可證,或者對他們辦學過程中進行檢查,我們要把這些全都落到實處。讓這些違背法律法規或者公序良俗的,讓他們對法律,對於政策法規要有敬畏。

相關焦點

  • 多款「租人」APP暗藏涉黃交易 每小時百元至千元
    多款「租人」APP暗藏涉黃交易 每小時百元至千元 原標題:多款「租人」APP疑暗藏涉黃信息,如何監管利用網絡的「灰色地帶」?
  • 家校熱議"作業幫"等APP:有一點點涉黃都該嚴打
    近期曝出的「作業幫」等多款學習類APP涉黃引發家校熱議。家長和老師們一致認為:「哪怕有一點點涉黃都該嚴打,這是影響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大問題。」有家長建議,對「作業幫」等有涉黃劣跡的APP,除整改之外,還要在法律上追責,加大處罰力度,提高違法成本。
  • 1.5萬個「禍害」娃的APP被下架,隱藏內容不堪入目!還有這些趨勢要...
    倘若只藉助網絡學習工具的話而父母又不加以監督幹涉的話一些不懷好意的人就會「盯」上你的孩子日前,針對以中小學生為受眾的學習類APP屢次出現涉黃內容、網遊泛濫等亂象,網信辦經過調查,超過100款的網路遊戲被「互動作業」App的微信公眾號進行推廣,未成年人可以通過非實名的方式進行登錄,而一些網遊還包含大量性暗示、性誘惑、網絡交友信息內容。
  • 家校熱議「作業幫」等APP:有一點點涉黃都該嚴打
    家校熱議"作業幫"等學習類APP:有一點點涉黃都該嚴打  新華社廣州12月1日電(記者廖君 鄭天虹 王瑩)「合理使用學習軟體,家長沒理由禁止,孩子接觸不良信息,我們沒法控制。」  「在學習類APP中出現淫穢信息,使未成年人更容易偏離正軌。」
  • 學習類App進校難度加大,公立校「蛋糕」誘惑力不減
    去年3月,一起教育科技宣布完成2.5億美金E輪融資,估值超10億美元,邁入獨角獸行列;去年4月,作業盒子宣布完成1億美元C輪融資。此外,盒子魚也在去年宣布獲得融資。彼時,相關規範政策基本處於空白階段,各種亂象和質疑開始出現在人們的視野,學習類App存在色情暴力內容、暗藏遊戲等問題屢見報端。
  • 家校熱議「作業幫」等學習類APP:「哪怕有一點點涉黃都該嚴打」
    近期曝出的「作業幫」等多款學習類APP涉黃引發家校熱議。家長和老師們一致認為:「哪怕有一點點涉黃都該嚴打,這是影響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大問題。」有家長建議,對「作業幫」等有涉黃劣跡的APP,除整改之外,還要在法律上追責,加大處罰力度,提高違法成本。
  • 網絡語音聊天「涉黃」調查:有軟體現「百元裸聊」
    原標題:網絡語音聊天「涉黃」調查:有軟體現「百元裸聊」 「躺著也能掙錢」曾經是不少人的玩笑話,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這儼然不是夢。一種與用戶一對一服務的語音交友App開始被業內人士看好。在這類App上,只有女性用戶才能收費,用戶不需要有顏值,不需要有才藝,只要擅長聊天便能獲得不菲的收入。
  • 小猿搜題、作業幫競品對攻 學習類APP涉黃孩子遭殃
    14日,小猿搜題副總裁李鑫召開發布會,公開表示「涉黃」事件是競品公司百度作業幫的栽贓陷害與蓄意抹黑,媒體所爆出的「問題」信息,全部是「作業幫」自行上傳的。隨後,作業幫發布公告稱:「某同行的陳述與事實相悖」, 「我們已經進行了證據保全並將通過司法途徑追究其法律責任,以維護自身權益。」
  • 陪聊APP"變味兒" 網絡語音聊天服務"涉黃"現象調查
    原標題:網絡語音聊天服務「涉黃」現象調查 調查動機 網際網路創新日新月異,隨之而來的網絡安全風險層出不窮,網際網路安全問題越來越引發人們的重視。 有用戶稱花100元可裸聊 記者在某應用商城以「語音聊天」為關鍵詞進行搜索,出現了近百款交友軟體,記者選擇了一個下載量較多的軟體進行體驗。 這一軟體無需實名認證,僅用關聯的微博、微信和QQ就可以登錄。在這一軟體中,女性開直播、私聊時只要收到對方的禮物就可以獲得積分並提現;花費6元可與一人進行電話聊天。
  • 「拼多多」涉黃涉暴網易雲音樂涉黃 正接受調查
    「拼多多」涉黃涉暴網易雲音樂涉黃 正接受調查 新聞頻道來源:央視網 2018年06月09日 10:02 A-A+   近日,電商平臺拼多多被曝存在涉黃、涉暴力且涉違法商品,包括可加工的開刃刀、偽基站設備、50元即可定製的摩託車車牌、文案等。拼多多對此回應:已啟動全面、系統清理,關閉涉事店鋪,下架違規商品。  偽基站、充氣娃娃等涉黃暴產品公開售賣  此前,有記者調查發現,在拼多多上搜索關鍵詞「SSRP」,有14家賣偽基站類商品的店。
  • 網遊用戶調查:好玩又不黑的遊戲越來越少
    【17173專稿,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17173《2011年度中國網路遊戲市場調查報告》日前對外發布。該報告是由17173和易觀國際攜手合作,對超過50萬份有效用戶問卷進行深入研究後得出的數據結果。
  • 作業APP藏遊戲讓家長憤怒 開發者:是趣味學習產品
    (原標題:作業APP暗藏闖關遊戲 家長憤怒:讓孩子在一堆遊戲裡做作業嗎?)華龍網10月8日6時訊 近日,家住重慶渝北寶聖湖街道的林女士向華龍網反映,她兒子佳佳上三年級,每天都需用「一起小學學生」APP完成作業。最近佳佳效率變慢,她覺得不對勁。經檢查發現,該款作業APP嵌入了多款遊戲,佳佳的遊戲等級已排到了第一。
  • 277遊戲app
    277遊戲盒子app包含了市面上最新、最熱、最好玩的手機遊戲、BT版手遊、破解版手機遊戲等下載,在這裡一定會讓你找到一款喜愛的手機遊戲。277遊戲盒子app每天保持更新大量遊戲,是國內手機遊戲網站中免費手機遊戲更新速度最快更新數量最多的免費手機遊戲網站。
  • "處CP"軟體涉黃亂象大揭秘:文愛連麥睡覺接"大秀"
    (原標題:「處CP」軟體涉黃亂象:「文愛」、「連麥睡覺」、接「大秀」)
  • 3733遊戲app
    3733遊戲包含了市面上最新、最熱、最好玩的手機遊戲、BT版手遊、破解版手機遊戲等下載,在這裡一定會讓你找到一款喜愛的手機遊戲。3733遊戲app每天保持更新大量遊戲,是國內手機遊戲網站中免費手機遊戲更新速度最快更新數量最多的免費手機遊戲網站。
  • 打破教育亂象 建立教育類APP省級退出機制負面清單
    問題  使用教育類APP前先看廣告  三年級學生家長趙女士為了給孩子學習英語,就曾下載過兩款教育類APP。 「安裝這些軟體的目的,就是給孩子學習英語,練習發音。 」趙女士介紹,不過她發現,孩子正式學習英語前,必須要看10秒左右的遊戲廣告或者是課程推廣廣告。
  • 起底陪玩APP涉黃生意經:可裸聊、線下出臺,多為未成年
    起底陪玩APP涉黃生意經一個主持位、一個老闆位、八個麥位、進進出出的玩家,就構成了「獵遊」APP的獵人圓桌。軟體裡的陪玩「獵人」用甜膩的聲音撒嬌,甚至嬌喘,介紹著大尺度的語音遊戲,而玩家們的虛擬禮物以及更多的消費,則成為「獵人」們圍獵的目標。
  • 二手交易平臺亂象調查:遊戲帳號網絡熱賣 「實名認證」形同虛設
    新華社上海5月31日電 題:二手交易平臺亂象調查:遊戲帳號網絡熱賣 「實名認證」形同虛設  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高少華 王若宇  拒絕16歲以下用戶登錄、未成年帳號每日遊戲時間不超過兩小時、中小學生帳號夜間無法登錄遊戲。
  • 每天直播3小時,1個月到手過萬元——部分音頻直播平臺涉黃調查
    原標題:每天直播3小時,1個月到手過萬元——部分音頻直播平臺涉黃調查   新華社上海6月11日電 題:每天直播3小時,1個月到手過萬元——部分音頻直播平臺涉黃調查   新華社記者蘭天鳴   監管之下,視頻直播平臺涉黃現象得到了有效遏制
  • 「處CP」軟體涉黃亂象大揭秘:文愛連麥睡覺接「大秀」
    去年2月份,一款名為「假裝情侶」的手機社交軟體,被媒體指出存在涉黃問題。一年多後,深一度記者發現,另一款名為「處CP」的軟體,同樣出現了涉黃問題。而兩款軟體各自的開發公司,為同一法定代表人,且兩款軟體的用戶帳號也可以通用。   在深一度記者的調查中,「處CP」軟體的「閃照」、「連麥」等功能,均有用戶在發布涉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