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久牌」二八式自行車、老式公用電話、老虎灶籌碼、鐵皮青蛙玩具、大白兔奶糖、第一代紅白機、小霸王學習機……穿越回1978年的上海石庫門弄堂,重返二三十年前的校園和百貨商店,會有怎樣的驚喜和感慨?
由上海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共青團上海市委員會任指導單位,上海民間文藝家協會主辦、上海市收藏協會協辦的「始於1978文化·生活·藝術——『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民俗收藏展」28日將在上海文藝會堂展廳揭幕。展覽以一個與改革開放同齡的上海小囡的視角為切入點,用10多個真實場景下的720多件展品,折射上海這座城市的滄桑巨變。石庫門弄堂、校園課堂、百貨商店、公交車站、音像店,展出的每一個老物件都與生活記憶相關聯,使參觀者如同步入時光隧道,移步換景,引發有溫度的回憶共鳴。
從「三十六隻腳」到「三轉一響」
「去年,和收藏協會、民間文藝家協會的朋友一起聊天時,觸發了舉辦這個展覽的設想。」青年收藏家袁鬱說。展覽在展陳方式上沒有採用慣常的主題式分類,而是虛擬了一位生於1978年的主人公,通過她口述的成長故事串聯起整場展覽,袁鬱正是這個「上海小囡」的原型。「當了媽媽後,我想跟孩子說我小時候的故事,但沒辦法找到相同的地方,重塑記憶。辦這個展覽,對我們這一輩和我們的父輩來說,是人生的一種回望;對下一代來說,可以讓他們了解那個時代的生活。」由於袁鬱的年齡與「1978年」這個重要的時間節點相近,她有幸成為了這個故事主人公的原型。在「弄堂人家的童年回憶」展廳裡,小四方桌下還壓著五六張袁鬱兒時的照片。
與當代年輕人結婚「有車有房」的要求不同,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時的物資相對匱乏,新房的擺設也相對簡單。一張小方桌、四把靠背椅、五鬥櫃、大衣櫥、夜壺箱、四尺半的大床組成的「三十六隻腳」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年輕人結婚的標配。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結婚標準又有了變化,「三轉一響」成為最時髦的標配。 「一響」是當時最流行的雙卡四喇叭的收錄兩用機,「三轉」指自行車、縫紉機和手錶。在展廳展出的進口法國野馬牌手錶和上海牌7120手錶,都是當時十分搶手的緊俏貨,憑票購買要120元,差不多是一個人三個月的工資。在電視機還沒有出現和普及的年代,透過收音機聽相聲、說書、音樂,是很多人難忘的回憶。展廳裡的一臺禮花牌12電晶體收音機是通過「青春上海」網絡徵集入選的,提供者唐吉慧介紹,舅舅當年花了100元購得這臺收音機,而他當時一個月的工資只有48塊,可以說是一臺非常高檔的「奢侈品」了。
展覽中不乏珍貴的文獻原件,石庫門弄堂場景裡的宣傳報欄裡,展出了三份拉開改革開放序幕的報刊文獻。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報頭版以「本報特約評論員」署名刊登文章《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5月12日,人民日報、解放軍報轉載了這篇文章。收藏家葛衛東說,能把這三份報紙都收藏起來的藏家,在全國屈指可數。40年前恢復高考通知的原件掛在「菁菁校園」課堂場景裡,一同展出的還有一份珍貴的1978年高考複習提綱。
改革開放排頭兵的歷史見證
本次展覽還有不少上海本土特色的藏品,是上海作為改革開放排頭兵的歷史見證。在「上海證券交易所」場景中,可以一睹第一代股票的真容,看到1990年最早在上證所上市交易的「老八股」紙質股票原件。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海鷗」牌相機、「上海」牌手錶、「英雄」牌鋼筆、「紅雙喜」桌球板、「鳳凰」、「永久」牌自行車等上海製造的老品牌藏品也悉數亮相,展示始終如一、追求卓越的「上海品質」。在「天涯若比鄰」交通工具變遷展廳裡,不僅展出了早期的自行車標識、駕駛證,還有我國最早的電動自行車——1985年在上海誕生的永久牌DX-130型電動自行車的購物憑證。1994年,上海第一條地鐵開始試運行,收藏家張建平提供了地鐵一號線試運行的紙質車票、觀光卡等。
童年時坐過的學行車、搖搖椅,青少年時玩過的遊戲機、收集的「小浣熊」乾脆麵「水滸108將」卡片,長大後使用的大哥大、bp機、手機,成年後經歷了東亞運動會、APEC、世博會……在展覽尾聲,40歲的主人公帶著孩子來到「外灘」邊,回望過去,展望將來。在陸家嘴的日新月異裡,切身體會上海40年天翻地覆的巨變。正如歌中所唱的那樣:「上海是我長大成人的所在,帶著我所有的情懷,第一次乾杯,頭一回戀愛,在永遠的純真年代」。袁鬱說,這40年不僅是她人生的40年,更是改革開放的40年,「站在這個時間節點上,我們回望過去,意義非凡。這個活動不是為展覽而展覽,而是希望通過回望,汲取更多力量,讓我們和這個城市一同繼續發展。」
據悉,展覽中還設置了豐富的互動體驗環節。觀眾可以觀看40年經典廣告、影視劇片段、上海美影廠的老動畫,也可以試聽當年的流行金曲,回首流金歲月,體驗紅白機經典遊戲;還能通過競答遊戲等方式贏取鐵皮青蛙的小獎品。展覽期間,每周一、三、五下午及周末全天開設共計15場收藏系列講座和8場漫畫互動體驗,並在「文化雲」專題頁面開展線上互動。展覽免費對社會公眾開放,將持續至7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