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為臺劇《想見你》的走紅,伍佰的《Last Dance》在網易雲已經有了兩萬多條評論。
伍佰大概是想像不到的,2020年的年輕人聽到他的聲音,腦海中第一個浮現的會是「許光漢用手指捂住眼睛又拿開時笑容滿面的樣子」。
在去年差不多這個時候,伍佰和莫文蔚演唱的《堅強的理由》作為插曲出現在電影《地球最後的夜晚》裡,將這首歌的人氣拉上了高峰。在《路邊野餐》裡,《突然的自我》在歌舞廳裡奏起,映射出畢贛關於城鎮最經典的回憶之一。
對於畢贛來說,伍佰代表的是80、90後最深刻的童年回憶,在他小時候,父親經常在錄音機裡播放伍佰的歌,伍佰一度成為畢贛的音樂障礙,小畢贛認為伍佰「難聽,旋律又土氣,還吵鬧」,可是到了青春期談戀愛的時候,畢贛發現一切都變了,伍佰變得好聽起來,「情感充沛、配器舒適,歌詞直白,簡單有力,什麼都好!」
八、九十年代的確是伍佰影響力最大的時期,那時正值港臺唱片工業的黃金時代,伍佰進入滾石旗下的魔巖唱片,一度成為「臺客搖滾」的代表人物。
在《Last Dance》所在的專輯《愛情的盡頭》發行時,伍佰已經完成了從反思、講道理的藍調搖滾到「用情歌講人生」的角色轉換,進入相對純熟的情歌寫作階段,所以在《愛情的盡頭》裡,有繾綣溫熱的《夏夜晚風》、明朗有力的《挪威的森林》、放浪不羈的《青春》……
有一些情感是永恆的。「夢很美,你也很美」的柔情,「我想擁有你所有一切」的堅決,「所以暫時將你眼睛閉了起來」的詩意,伍佰用簡單樸素的文字描摹出了普世的男女情感,加之咬字用力且不清的唱腔,永遠迎風飄揚的髮型、短促鏗鏘的旋律和節奏,他的作品成為了九十年代臺灣音樂不可被忘記的一道路標。
如果說畢贛對伍佰作品的使用帶有濃重的個體回憶和懷舊色彩的話,《想見你》則是選擇了女主黃雨萱穿越的1998年,既帶有鮮明的時代色彩,又不落俗的一首情歌,《Last Dance》所描寫的倒映著繽紛色彩的臉孔閉上雙眼,在黑暗中,愛人跟隨自己的步伐「輕輕柔柔地踩」,是無論過了多少年,穿越了多少次時空,也可以在一瞬間打動人的場景。
至於伍佰究竟為什麼能夠在三代人的變遷中永遠流行,除了懷舊、復古情愫的回潮、穿越劇的增色,最終還是得回到作品本身。在接受Q雜誌採訪時伍佰說過的一段話,也許可以為我們解釋一二:
「我的情歌不只是情歌,我的情歌是人生。我把人生放到情歌裡,我也會把我看到的社會的狀態放到情歌裡,我只是用情歌來包裝我的創作。
因為裡面有人生,你們聽到的是有人生感的情歌;你們唱出來、喜歡上這些歌的時候,也會發現你們過的是有情歌感的人生。
這也是為什麼我在這麼多地方巡迴演出每一場的每一首歌都大合唱,因為大家唱的不是你愛我我愛你的,每個人都在唱自己心裏面深沉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