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越來越多臺灣樂隊開始唱大陸腔?

2020-12-17 街聲

撰文:阿哼

「據說這是個臺北樂隊,但我聽怎麼覺得是個河北樂隊……」自從2016年「草東沒有派對」變身「草東沒有門票後」,大家對於臺灣地區樂隊的關注,又新增了一項:「大陸腔」。整個中國大陸有那麼多口音與方言,大家口中的「大陸腔」,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腔調?臺灣地區的樂迷和樂評人又是怎麼看待這一現象?這又和大陸河北的萬能青年旅店有什麼關係?

2016年簡單生活節大地舞臺,草東緊接萬青演出,是巧合,還是巧合?

繼周杰倫、王力宏帶起的「中國風」之後,近三年來,臺灣地區對「大陸腔」的討論越來越頻繁。近期的草東沒有派對、顯然樂隊、老王樂隊、告五人、五五身、傻子與白痴,或是較早出現的青春大衛等,都曾被標籤過「大陸腔」。

無論是先在流行音樂上冒出的「中國風」,或當下針對樂隊討論的「大陸腔」,背後都有著複雜的情緒。老王樂隊就以「主唱立長有戴牙套,若不刻意咬字唱歌便會聽不清楚」為官方理由。

進一步追問,我們所說的「大陸腔」具體指什麼呢?

一位「傻子」的自白

1997 年出生的蔡維澤,今年 21 歲,新竹人,正在臺北大學讀外文系。他是樂隊傻子與白痴的主唱與詞曲主創人。最近一首《5:10 a.m.》在街聲網站上達到了近20萬的播放量,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歌曲以合成器當底,潮溼氤氳,歌詞描繪失眠的人在清晨彷徨,年輕人茫茫不知該去哪。詞意是當今常見的厭世路線,唱腔中的捲舌音和兒化語,引人再次有了「大陸腔」的聯想。

但蔡維澤說話時卻不怎麼捲舌,「例如」念得像「例盧」(N/L不分),「說」有時會變成「縮」(SH/S不分),「在」則會變成「債」(Z/ZH不分);配上厚實低音,聽起來就是臺灣人的口音。外型上,蔡維澤又像唱說唱的韓星,深色的寬衣、寬褲、一對耳環圈,眼睛細長,眯起來時讓你難以辨認他的視線方向。當他說自己接下來想做一些 Chillwave 、City- Pop 的音樂時,你感覺到複雜的文化訊息在他的身上流竄。

(攝影 / KoukosYang)

傻子與白痴成員,左起:少菲、光良、維澤、維均。

關於「大陸腔」,蔡維澤確實是有研究的。他上大學後就開始聽宋冬野、馬頔、堯十三、房東的貓等大陸新民謠,最近也持續看了一年的大陸選秀節目,研究他們的唱腔共鳴,那是他身為主唱的嗜好:「新疆、內蒙古的少數民族歌手,他們的低頻都特別低,比漢族還要紮實非常多!」他把左手往胸口擺,暗示胸腔共鳴,接著往上走:「他們的用氣量都比較大,漢族就相反。大部分的共鳴腔還是脖子以上,用氣量也比較小。」

他不提大概很少人猜得到,最早影響他調整唱歌方式的是日本搖滾樂隊 Pay Money to My Pain 。最近自己更接觸不少韓國的獨立音樂,所以想開闢新的節奏藍調曲風。

大陸民謠與選秀之於他,只是世界各地的流行文化的一部分。捲舌音也只是一個較易被華語聽眾辨識出的特質。「若有人說你們有大陸腔,你會怎麼回應?」他不假思索地回答:「啊,就有啊。」

萬能青年旅店襲來

對於大陸文化影響感到理所當然,是90後臺灣青年的共同狀態。他們和蔡維澤一樣,接觸到的資訊流更大,他們看抖音、玩吃雞,大陸的網絡流行語,隔天就能在臺灣社交平臺上引爆。

臺灣政大語言學研究所教授何萬順回憶,在1990年代,他的朋友曾相當驚訝,許多北京女孩會刻意學說臺灣腔,可現在的情況早已天翻地覆了。

何萬順講起2011年的兩起事件,一是藝人大 S 嫁給汪小菲,二是當年尚有「中國首善」之稱的陳光標來臺捐款 1.1 億人民幣。

2011 年,同時也是臺灣地區樂迷,再次受到大陸搖滾樂直接衝擊的關鍵年份。來自河北石家莊的萬能青年旅店,在臺發行首張專輯《萬能青年旅店》,受到寶島樂評人、樂迷一致推崇,至今被封為神作;逃跑計劃也在同年底推出首張專輯《世界》,一曲《夜空中最亮的星》連路邊大伯都能唱上幾句。

《秦皇島》威力未消,《我是歌手》第一季開播,選秀熱潮席捲臺灣;2013 年 6 月,宋冬野的《董小姐》被酒吧歌手左立拿到湖南衛視選秀節目《快樂男聲》上翻唱後,一炮而紅……

「大陸腔」到底是什麼

現在二十歲上下,曾有意識地走搖滾、民謠等路線的臺灣青年,在回望聆聽過程中,很少能忽略萬能青年旅店與宋冬野的影響。樂評人經常將他們視為「大陸腔」現象的開頭。

然而,真實的「大陸腔」有非常多種,各省、各城、各族都有自己的方言,說普通話時的口音也大相逕庭。如果你問臺灣樂迷,什麼是「大陸腔」,大概會得到以下兩種答案:

1.腔調濃:「zhi、chi、shi、ri」 等「捲舌音」,以及 「eng」 與 「ing」 等「後鼻音」會特別強調。

2.兒化音:譬如傻子與白痴的《5:10 a.m.》那句:「今天要打哪兒晃,鬧鐘還沒響」。

曾在大陸音樂平臺「落網」任職的張永欣,經常要接觸來自不同地區的腔調。他認為,現行的「大陸腔」其實是以偏概全的印象標籤,多半僅透過「捲舌音」和「兒化音」來辨別。

然而,單以口音判斷,他聽草東沒有派對,並不覺得那有任何「大陸腔」成分,相較之下,青春大衛的舌頭還比較卷。但後來聽到老王樂隊時,則驚訝他們是一組臺灣樂隊。有趣的是傻子與白痴,雖有部分「大陸腔」,但有些句子一聽又能聽出他們出身臺灣地區。

問題來了:若腔調上,草東並沒有上述「大陸腔」的明顯特質,為何仍會有人認為他們有「大陸腔」呢?或許在口音之外,我們對於「大陸腔」另有某種感應條件在。

一飄向北方的口音

張永欣發現「大陸腔」普遍的地理聯想往往是北方,且這「北方聯想」不僅限於臺灣地區樂迷。大陸樂迷在網易雲上,針對老王樂隊的歌曲曾留言表示:「分布在臺灣的河北老鄉逐一出現」、「最近臺灣樂隊真好玩兒,咬字比很多大陸歌手都北方腔」。

張永欣與大陸樂迷的聆聽判斷並非特例。何萬順教授也將三首歌——老王樂隊的《穩定生活多美好三年五年高普考》、傻子與白痴的《5:10 a.m.》和草東沒有派對的《大風吹 [demo] 》——播給通識課上的 40 位臺灣學生聽,請他們辨認這三首歌分別是什麼背景的樂隊。

老王樂隊在2017年12月登上大團誕生的舞臺,許多臺灣樂迷留言說,在此前一直以為他們是大陸樂隊。

何萬順教授將 40 位學生被分成 9 組;提供的背景選項有臺灣地區、大陸、新馬、美國;並設定有聽過該曲的學生得迴避討論。實驗結果,草東一致被認為是「很臺灣」的「地下樂隊」;老王樂隊則被視作大陸西北來的樂隊;傻子與白痴獲得的意見較分歧,推測是大陸、新馬、美國、臺灣地區的都有。

學生們寫下的判斷依據相當多元,不僅限於咬字,也包括曲調、配器使用、曲風等。老王樂隊的吉他編曲,令他們聯想到古箏。傻子與白痴的音樂類型少見,使他們偏好往較陌生的選項(新馬、美國)猜。

或許我們可以說,關於「大陸腔」的源頭——河北的萬能青年旅店,通過吉他、鼓與貝斯為南國的孩子們捎來的「北方」氣息,可不僅僅是捲舌而已。那包覆在詞曲之外,戲劇化的頹廢情緒,為在臺灣地區使用中文寫搖滾的創作者,提供了一組適用的載體。2018年臺灣 Wake Up 覺醒音樂祭公布全陣容,幾乎集結了全臺的知名原創樂隊,而最後揭曉的終極壓軸,是萬能青年旅店樂隊。

萬能青年旅店被樂評人視為,將中文演唱寫進搖滾曲式裡,標杆性的一支樂隊。新世代青年向他們學習中文搖滾的習作,似乎理所當然。在 2018 年 2 月《小白兔通訊》第三期中,發行人葉宛青在顯然樂隊主唱阿琺的訪問後記中提供了相應的觀點。他是這麼寫的:

「從萬能青年旅店、宋冬野開始,1980 後出生的臺灣青年們,默默擁抱起另一種精心製作的激情,是文鄒鄒的情境書寫、是貼合了旋律搭出來掏心挖肺的嘶吼、無論如何不允許直覺進行的結構,繃出陡峭戲劇感的搖滾樂,也就是所謂的「大陸腔」。

這些壯麗的「大陸腔」元素被內化成臺灣版本之後,歌詞的聲韻與旋律貼合度降低,批判性提升,被稱之為「厭世」。草東沒有派對是顯著的例子,讓年輕樂迷覺得唱出自己的心聲。老王樂隊也有同樣特質。」

「精心製作的激情」、「掏心挖肺的嘶吼」、「陡峭戲劇感的搖滾樂」。這篇文採華麗的後記是極少數論及「大陸腔」的音樂時,沒有提到半句咬字捲舌的。

隨著 2017 年,草東沒有派對在金曲獎後進入大眾視野,環繞在「大陸腔」議題所展開的攻防中,已出現了一股不小的聲音嘗試解構「大陸腔」的僵固想像。

草東6月初的《如常》巡迴臺中站,是他們復出後的首場演出,大批沒有買到門票的歌迷,在 Livehouse 一牆之隔的戶外,伴著微弱的音樂聲一起合唱。

樂評人焦元溥也在 Harper’s Bazaar 上的專欄《咬字清晰錯了嗎?》一文中提到,唱歌咬字清楚,並不等於擁有「大陸腔」。他甚至舉知名電視劇《琅琊榜》的主題曲《風起時》為例,進一步提出「大陸歌手並不一定就有鏗鏘分明的腔調,大陸流行歌曲也不是只有一種咬字清晰的唱法。」

在臺灣著名樂評人馬世芳的電臺節目「耳朵借我」上,馬世芳與街聲音樂頻道總監小樹聊到「大陸腔」時,小樹提問道:「你不會批評一組聽英搖長大的樂隊用英國腔唱歌,但為什麼會對大陸腔有意見?」

馬世芳呼應小樹的論點,認為誰要用什麼腔調唱都是自由,只怕你沒有把那個語言掌握到位。在過去,許多寫英文歌的臺灣團語法都還不一定對:「其實他不是在致敬或者掌握,而是在圖個方便。」另外他也觀察到,在大陸搖滾與民謠輸入之後,確實有更多臺灣樂隊開始講究歌詞寫作了,多多交流並非壞事,「不需要過度地自大,也不需要過度地自卑」。

無論是重新探討「大陸腔」內部的差異性,或是思考臺灣地區華語音樂受外來影響,這一波新的「大陸腔」討論,傾向於以多語系的互動方式來思考,而不要視作二元對立的腔調戰爭。

我們的語言縫隙

從傳統戲曲、實驗電音跨到拍謝少年的閩南語搖滾,音樂製作人柯智豪對於音樂的語言使用總持有開放的態度。他認為,語言本來就會持續變動的,血統混雜的。就算是臺灣地區普通人使用的中文,也包含了普通話、閩南語、客語、少數民族語言等等。我們早已存在一個多語言互動的社會中。

何萬順教授指出,每一種外來語之所以可以融入到某族群的語言系統中,經常是因為該族群的語言系統有「縫隙」,缺乏該外來語所能指涉的意義。他同時也強調:「一個詞彙進到另一個族群中,出身背景就不見了。」當一位臺北的老奶奶不懂半句英文,但會說「OK」,因為「OK」可以表達出特定的肯定語氣,而在語言學上,那個「OK」其實已經不算是英文了。

或許「大陸腔」之所以可以進入臺灣青年搖滾、民謠創作者的世界,不僅僅是因為大陸的經濟與文化影響力日漸提升,也因為臺灣地區的搖滾、民謠創作,在中文詞曲演唱上,早留有未被填補的縫隙。「語文是一種工具,語文的選擇會影響到音樂性。」柯智豪說,許多傳統戲劇在演出時都沒有字幕,唱戲的為了要讓底下聽懂,必得行腔走韻:「京劇的中州音湖廣韻,歌仔戲的閩南語,都是依照語言延伸出來的音樂特色。」

本文轉載自Blow吹音樂,原作者阿哼,標題及內容略有改動。圖片來源:Blow吹音樂、網絡校對:馬外外文章來源:街聲大事《為什麼越來越多臺灣樂隊開始唱大陸腔?》http://dashi.streetvoice.cn/article/20180701/001/

相關焦點

  • 聊點臺灣腔:臺灣腔為什麼是「醬紫」?
    來源:海外網提起臺灣腔,大陸人或多或少都覺得,說起來「嗲嗲」的。其實我們平常說的臺灣腔,指的是臺灣同胞說所謂「國語」時的腔調,也就是臺灣版的普通話。而兩岸對普通話的定義基本相同,大陸的普通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臺灣也規定「京音即國音」。
  • 港臺腔:臺灣人來大陸唱首歌,竟「犯法」了?
    來源:海外網視頻截圖這兩天,因為臺灣歌手歐陽娜娜、張韶涵來大陸參加「十一」央視國慶晚會,民進黨當局如臨大敵,又是以臺灣健保相威脅,又是揚言可能面臨「法辦」。不就是唱個歌嗎?多大點事兒!事實上,早在民進黨首度執政的2007年,周杰倫因說起奧運會將在自己國家舉辦,便引來綠營宵小瘋狂圍剿,說他「叛國」「只愛中國,不愛臺灣」。臺灣女子團體S.H.E.唱《中國話》就是「媚中賣臺」,歌曲險遭封殺,演唱者和詞作者均遭「猛烈攻擊」。周杰倫早就說過,「我是中國人,這事有什麼好討論的?我在臺灣出生長大,我也是臺灣人。」
  • 湖北籍大陸新娘臺北會娘家人 臺灣腔裡有鄉音
    武漢)周的活動之一,「湖北籍大陸新娘座談會」在臺北舉行,40多位生活在臺灣的湖北籍新娘,與來訪的湖北省婦聯主席彭麗敏等人座談,分享來臺生活和工作的酸甜苦辣。圖為身著湖北恩施少數民族服飾的大陸新娘一起唱家鄉的歌曲。中新社發 陳小願 攝   中新社臺北5月13日電 題:湖北籍大陸新娘臺北會娘家人 臺灣腔裡有鄉音  中新社記者 陳小願 劉舒凌  「你家有沒有電視?有沒有冰箱?
  • 臺灣樂團闖大陸-虎嗅網
    不管小眾青年們願意不願意,從草東沒有派對開始,落日飛車、Deca Joins、Hello Nico 、告五人、老王樂隊、茄子蛋等臺灣新生代獨立樂團,成批成批地通過新興傳播渠道走進大陸聽眾的視線。從2007年開始,臺灣文化部每年出錢出力支持獨立音樂發展,不僅出臺了「硬地(臺譯indie)音樂錄製推廣補助案」,還特地設立了金音獎,按音樂風格分出了各類獎項。樂評人馬世芳說過一個真事:香港、大陸的音樂人都羨慕死臺灣了。辦音樂活動、出唱片,政府還有補助。
  • 張志軍看望大陸新娘 聽出少了重慶腔而多了臺灣味
    中新網6月27日電據臺灣《聯合報》報導,「你的重慶腔淡了。」國臺辦主任張志軍26日在臺灣新北市汐止區與大陸配偶、老兵和裡長會談。在臺灣住了四年的大陸配偶張禮香和張志軍對話時,張志軍聽出她口音少了重慶腔、多了臺灣味,還問她「臺灣住得習不習慣」。張禮香回答:「很好、很好。」
  • 當越來越多的臺灣人想來大陸
    當越來越多的臺灣人想來大陸 2019年03月13日 08:45:00來源:中國臺灣網 她認為臺灣教育人才到大陸就業的前景也是很好的,兩岸教育領域的合作前景非常廣闊。  確實,兩岸交流已經越來越緊密,兩岸合作也越來越廣泛,同胞親情也自然越來越深厚。這幾年越來越多的臺灣民眾來到大陸發展,也早已不是新聞。
  • 新一波臺灣樂隊在大陸「突然走紅」,他們當中會有下一個五月天麼?
    草東沒有派對,落日飛車,老王樂隊,Deca Joins…這些來自海峽對岸的樂隊成為了大陸音樂節的熟悉面孔,只要有臺灣樂隊的地方,就永遠不愁票價。 事實上,這一波臺團的大規模「登陸」,是從2017年開始的。但臺灣獨立樂隊的這一波新浪潮,從2007年就已開始萌芽。
  • 能打敗東北話的,只有臺灣腔
    臺灣腔之所以那麼好辨認,主要是因為他們的口音實在是太嗲、太軟了,就像時時刻刻在跟你撒嬌。不過,臺灣作為中國的一個省份,為何會「無中生有」這種嗲嗲的口音呢?是土生土長還是後天形成呢?為什麼臺灣腔聽起來很怪,在腔調上與大陸普通話有明顯區別呢?
  • 【我在大陸看臺灣】為什麼我聽起來不像臺灣人?
    很多大陸朋友聽我講話,都以為我是大陸人,我說我是臺灣人,他們還不信。因為我說的一口很流利的普通話(當然離京片子還不夠),不像很多臺灣人說的那種「臺灣狗以」,也就是不捲舌的臺灣國語。大陸的朋友還希望我多講一些臺灣腔,我說,我身上有一個開關,只要和大陸朋友講話,我的開關就切換到大陸腔,如果和臺灣人講話,我就自動切換到臺灣腔。
  • 兩岸語言差異引爭論 島內不認同臺灣腔「娘」
    原標題:兩岸語言差異引爭論 島內不認同臺灣腔「娘」  據臺灣「中央社」8日報導,許多臺灣藝人到大陸發展後,經常被嫌發音帶有臺灣腔。先前陳意涵主演《新步步驚心》,口音遭到大陸記者質疑。大陸網絡上最近有篇文章叫《臺灣腔為什麼這么娘?》,討論臺灣人和中國大陸人說話的差異,掀起兩岸網友的討論。
  • 聊點臺灣腔:大陸籃球賽場上的臺灣身影
    除球員之外,一些臺灣籍籃球教練也活躍在大陸籃壇,山西隊、福建隊都請過臺籍教頭。甚至,曾經還有臺灣球隊在大陸打過比賽。2001年,臺灣新浪獅籃球隊登陸,徵戰當時的大陸男籃甲A聯賽。雖然身高略吃虧,但是這支寶島球隊打法非常有魅力,又快又好看,在大陸收割了大波球迷。但好景不長,2003年,這支球隊不再被臺當局允許來大陸參加比賽,這讓很多球迷唏噓不已。
  • 胡彥斌是哪裡人 他為什麼會有臺灣腔
    音樂才子胡彥斌出道以來奉獻了無數優秀的作品,雖然曾因為與鄭爽的戀情百遭詬病,但是不管怎樣說,胡彥斌的迷人之處都是可供挖掘的,胡彥斌說話的時候很軟萌,有種臺灣腔的感覺,很多人好奇胡彥斌是哪裡人?   胡彥斌並非臺灣人,準確的說嗓音是上海腔。
  • 槍花樂隊為什麼不來中國大陸巡演
    槍花樂隊經典陣容槍炮與玫瑰樂隊(常縮寫為槍花、G N' R或GnR)是一支1985年成立於好萊塢的美國硬搖滾樂隊,樂隊共發行了五張錄音室大碟、兩張EP以及一張Live專輯,經歷了大量樂隊人事變動後,Axl是樂隊僅存的創始成員。
  • 香港電影很多都是臺灣人配音,為什麼感覺他們一點臺灣腔都沒有?
    一是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是港片的黃金時代,當時香港電影公司的很多背後老闆都是臺灣公司,當時的港片普遍有粵語和國語兩個版本,國語版本基本都是臺灣人配音。二是當時的中國大陸市場電影票房低,港片得到正式上映的極少,直到90年代開始大陸開始普及vcd,基本所有中國大陸人買的影碟全是盜版的,少有的正版也是臺灣人通過福建銷售過來的。當時的臺灣是亞洲四小龍,經濟騰飛,所以港片看重的市場主要是臺灣市場,併兼顧日韓與東南亞華語市場。
  • 臺灣腔表情包"大陸走紅 臺網友:我們這樣講話?
    &nbsp&nbsp&nbsp&nbsp日本記者說漢語說得溜溜噠,被李克強總理誇讚「普通話講的很好」不好意思了:我還有點臺灣腔。納尼!日本人說漢語竟然能有臺灣腔,外國友人也有方言口音了?臺灣腔表情包走紅,每一句都能腦補出一個段子。
  • 同樣研發晶片,為什麼寶島臺灣的晶片產業,領先大陸這麼多?
    同樣研發晶片,為什麼寶島臺灣的晶片產業,領先大陸這麼多?大家都知道,儘管中國的寶島臺灣省面積較小,但晶片領域仍有許多巨頭。如臺積電壟斷了全球約60%的晶片製造訂單,以及聯發科等大型和小型晶片公司。事實上,不僅僅是晶片領域,臺灣的電子產業也比較發達,如富士康、華碩和HTC等公司也很有名,大家都耳熟能詳。這麼多網友都有疑慮,同樣是一個國家的,為什麼臺灣地區與大陸區別的晶片製造能力相差如此之大呢?
  • 臺灣年輕人離大陸越來越遠?國臺辦:大陸絕不會放棄臺青
    今天上午舉行的國臺辦例行新聞發布會上,在回答臺灣記者有關民進黨當局操弄所謂「芒果乾」效應影響臺灣年輕人的問題時,發言人馬曉光指出,民進黨當局對「31條措施」「26條措施」怕得要死、恨得要命,大陸不會放棄臺灣青年人,相信「綿綿用力、久久為功」,兩岸同胞包括兩岸年輕人會越走越近
  • 聊點臺灣腔:臺灣為什麼這麼多機車?
    來源:海外網任何對臺灣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臺灣的「機車大軍」。據統計,全臺機車牌照登記已超過1500萬輛。連臺灣民眾的口頭語裡,機車的存在感都很強——「你很機車哦」。臺灣的氣候確實適宜騎摩託車。正如1976樂隊的歌詞,「這沒有冬天,這是亞熱帶」。在臺灣,不論何時都可以戴上頭盔跳上機車,來一次說走就走的兜風。如果是在東北的冬天,零下的氣溫,結冰的道路,騎摩託車就有諸多不便了。臺灣機車文化的形成,也與歷史息息相關。1960年代,臺灣對進口汽車課以重稅,島內汽車行業產能又低,汽車價格高不可攀。所以,機車就成了臺灣人出行的第一選擇。
  • 「臺灣民謠之父」勸年輕人多到大陸看看:多來往 才能和平
    1976年冬天,淡江文理學院(現淡江大學)在校內舉辦「西洋民謠演唱會」,他上臺卻唱了四首臺灣民謠,唱完下臺前還詰問臺下觀眾:「你們為什麼要花二十塊錢,來聽中國人唱洋歌?」他此舉點燃了臺灣藝文界對「中國現代民歌」論戰,史稱「淡江事件」。
  • 「臺灣民謠之父」胡德夫:多到大陸看看,別聽政客說教
    1976年冬天,淡江文理學院(現淡江大學)在校內舉辦「西洋民謠演唱會」,他上臺卻唱了四首臺灣民謠,唱完下臺前還詰問臺下觀眾:「你們為什麼要花二十塊錢,來聽中國人唱洋歌?」他此舉點燃了臺灣藝文界對「中國現代民歌」論戰,史稱「淡江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