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中原春節就戶懸桃符。清代《燕京歲時記·春聯》記載:「春聯者,即桃符也。自入臘以後,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簷下書寫春聯,以圖潤筆,祭灶之後,則漸次粘掛,千門萬戶,煥然一新。」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中,紅紅的春聯貼在門上,大紅燈籠高高掛起,喜慶的鞭炮連綿不斷,大年才算正式拉開帷幕。
在我們河北農村,寫春聯、貼春聯是過年必不可少的,在沒有春聯印刷品售賣的年代,到了年關,人們總是買回一張紅彤彤的大紅表按尺寸裁開,然後請人潑墨揮毫,「新春福旺鴻運開,佳節吉祥如意來」或「日子紅火喜迎門,天隨人意福星照」或「門迎百福福星照,戶納千祥祥雲開」。文字講究,內容吉祥,春聯表達著人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與期盼。
那時,擅長寫春聯的人很受尊敬,大多數的人找到人家的家裡頭去寫,有的富戶還要將寫對聯的「秀才」請到家裡寫上半天,好酒好菜招待。寫春聯的人不僅要擅長書法,還要博覽群書,記憶超人,確保寫的每一副對聯都是佳詞絕句。因為每一戶人家都要在除夕將春聯貼在門上,增加辭舊迎新的節日氣氛,春聯其實就是一個家庭新年的「臉面」。
我們趙縣城的邢綿澤老先生生於民國元年,自幼讀私塾,讀些《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幼學瓊林》以及《龍文鞭影》之類的啟蒙讀物。除讀書外,懸肘習顏體,練得一手好字。晚年後,一筆楷體寫得爐火純青,凡上門求字者一概有求必應,特別是過春節,村裡家家戶戶張貼春聯,又有哪家門上的對聯不是出自他手?寫對聯自然也不取分文。時間長了,人們送他一個邢白寫的綽號,邢老頭自然知道是人們調侃他,但他喜歡這樣的調侃,也喜歡以「白寫」自譽。對每一個前來求春聯的人都笑臉相迎,聚精會神,懸腕提筆,將吉祥的話語和祝福寫在紙上。
每年的臘月二十以後,是邢先生最為忙碌的日子,鄉親們排著隊來他家請他寫對子。邢先生根據來人身份擬定春聯內容,一般老百姓就寫「人勤春來早 家和喜事多」; 家裡有讀書的就寫「忠厚傳家久 詩書繼世長。」有點官職的人就寫「祖國山明水秀 中華人傑地靈。」總之,只要拿回去貼到門上,全家都高興。不大工夫,院子裡、屋地上晾的都是紅紅火火的對聯。
河北農村,除了紅色的春聯外,還有一種寫在藍綠色紙上的春聯,蘊含著特殊的涵義。家裡老人去世了,晚輩家一般從當年起三年不貼紅春聯,守制(服孝未滿)用白、綠、黃三色,第一年用白紙,第二年綠紙,第三年黃紙,第四年服喪期滿才恢復用紅紙,故白綠黃三色的對聯俗稱「孝聯」「孝春聯」或「丁憂聯」。也有的地方乾脆三年都不貼對聯以寄託哀思。春聯蘊含著不同的意義,有節日的喜慶,也有對親人深深的懷念,是傳統文化的一種體現,承載著人類樸素的文明與情感。
現在,儘管有了對聯印刷品,人們依然願意張貼手寫的對聯,於是,每年春節前夕,縣裡的文化部門都要組織書法家送春聯下鄉,到集市上為老百姓寫春聯。而學校也要組織美術老師為教職員工撰寫對聯。今年,趙縣中學、趙縣職教中心都組織了這樣的活動。貼春聯、掛紅燈年節的風俗早已融入到國人的血脈,載著傳統文化,載著鄉愁。紅彤彤的春聯仍將是中國年裡不可或缺的美麗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