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春聯的年俗早已融入到國人的血脈,載著傳統文化,載著鄉愁

2020-12-17 聲宏紫閣

戰國時期,中原春節就戶懸桃符。清代《燕京歲時記·春聯》記載:「春聯者,即桃符也。自入臘以後,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簷下書寫春聯,以圖潤筆,祭灶之後,則漸次粘掛,千門萬戶,煥然一新。」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中,紅紅的春聯貼在門上,大紅燈籠高高掛起,喜慶的鞭炮連綿不斷,大年才算正式拉開帷幕。

在我們河北農村,寫春聯、貼春聯是過年必不可少的,在沒有春聯印刷品售賣的年代,到了年關,人們總是買回一張紅彤彤的大紅表按尺寸裁開,然後請人潑墨揮毫,「新春福旺鴻運開,佳節吉祥如意來」或「日子紅火喜迎門,天隨人意福星照」或「門迎百福福星照,戶納千祥祥雲開」。文字講究,內容吉祥,春聯表達著人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與期盼。

那時,擅長寫春聯的人很受尊敬,大多數的人找到人家的家裡頭去寫,有的富戶還要將寫對聯的「秀才」請到家裡寫上半天,好酒好菜招待。寫春聯的人不僅要擅長書法,還要博覽群書,記憶超人,確保寫的每一副對聯都是佳詞絕句。因為每一戶人家都要在除夕將春聯貼在門上,增加辭舊迎新的節日氣氛,春聯其實就是一個家庭新年的「臉面」。

我們趙縣城的邢綿澤老先生生於民國元年,自幼讀私塾,讀些《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幼學瓊林》以及《龍文鞭影》之類的啟蒙讀物。除讀書外,懸肘習顏體,練得一手好字。晚年後,一筆楷體寫得爐火純青,凡上門求字者一概有求必應,特別是過春節,村裡家家戶戶張貼春聯,又有哪家門上的對聯不是出自他手?寫對聯自然也不取分文。時間長了,人們送他一個邢白寫的綽號,邢老頭自然知道是人們調侃他,但他喜歡這樣的調侃,也喜歡以「白寫」自譽。對每一個前來求春聯的人都笑臉相迎,聚精會神,懸腕提筆,將吉祥的話語和祝福寫在紙上。

每年的臘月二十以後,是邢先生最為忙碌的日子,鄉親們排著隊來他家請他寫對子。邢先生根據來人身份擬定春聯內容,一般老百姓就寫「人勤春來早 家和喜事多」; 家裡有讀書的就寫「忠厚傳家久 詩書繼世長。」有點官職的人就寫「祖國山明水秀 中華人傑地靈。」總之,只要拿回去貼到門上,全家都高興。不大工夫,院子裡、屋地上晾的都是紅紅火火的對聯。

河北農村,除了紅色的春聯外,還有一種寫在藍綠色紙上的春聯,蘊含著特殊的涵義。家裡老人去世了,晚輩家一般從當年起三年不貼紅春聯,守制(服孝未滿)用白、綠、黃三色,第一年用白紙,第二年綠紙,第三年黃紙,第四年服喪期滿才恢復用紅紙,故白綠黃三色的對聯俗稱「孝聯」「孝春聯」或「丁憂聯」。也有的地方乾脆三年都不貼對聯以寄託哀思。春聯蘊含著不同的意義,有節日的喜慶,也有對親人深深的懷念,是傳統文化的一種體現,承載著人類樸素的文明與情感。

現在,儘管有了對聯印刷品,人們依然願意張貼手寫的對聯,於是,每年春節前夕,縣裡的文化部門都要組織書法家送春聯下鄉,到集市上為老百姓寫春聯。而學校也要組織美術老師為教職員工撰寫對聯。今年,趙縣中學、趙縣職教中心都組織了這樣的活動。貼春聯、掛紅燈年節的風俗早已融入到國人的血脈,載著傳統文化,載著鄉愁。紅彤彤的春聯仍將是中國年裡不可或缺的美麗民俗。

相關焦點

  • 年俗|春聯:貼在門上的「錦鯉」
    到了宋代,人們便開始在桃木板上寫對聯,一則不失桃木鎮邪的意義,二則表達自己美好心願,三則裝飾門戶,以求美觀。又在象徵喜氣吉祥的紅紙上寫對聯,新春之際貼在門窗兩邊,用以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的良好心願。 到了明代,由明太祖朱元璋從南京開始推廣春節期間家家戶戶換上新春聯迎新春的年俗。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 回首春節看「文化」,好吧,現在開始曬你家門口今年貼的春聯了
    往來禮儀,也不管是杜康美酒,還是紅包情意無不包含著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這種文化基因一代一代的傳承下來,且不斷的與時俱進,變化更新著,其中,尤以春聯最具代表性。在中國的傳統文化故事裡,有關春聯和對聯的趣味故事比比皆是,流傳甚廣,深受國人的喜愛。這種文化形式流傳至今仍然方興未艾,並且加入了許多新的內容,大有與時俱進,趕超前人之勢。
  • 特色年俗之黏春聯
    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春聯,傳說是由「桃符」演變而來。桃符是古代畫門神的木板,到了南北朝及唐朝,桃符的內容逐漸被兩句對偶的吉祥詩句所替代,因此出現了對聯的新形式,而後演變成春節貼春聯的習俗。
  • 過年年俗知多少,貼春聯、貼福字、貼門神又有什麼講究?
    對聯,中國的傳統文化之一,又稱楹聯或對子,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對聯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中華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對聯是中國傳統文化瑰寶。春聯的起源還要從桃符說起。
  • 春節貼春聯,那麼春聯的來歷,你知道嗎?
    其後,唐太宗讓人把這兩位將軍的形象畫下來貼在門上,這一習俗也就開始廣泛流傳。到了宋代,人民開始用紅紙來書寫桃符,把以往桃符所肩負的驅邪避災的用處轉移到了門神,人民開始在桃符上寫上自己對於來年的福運的祈求以及五穀豐登的心願,對來年美好生活的嚮往。
  • 通訊:蘭州牛肉麵「漂洋過海」載「鄉愁」
    中新社蘭州1月20日電 題:蘭州牛肉麵「漂洋過海」載「鄉愁」作者 張婧 出現在異國他鄉的一碗蘭州牛肉麵,讓白俄羅斯國立大學的中國留學生江艾珈頗感親切,她說,看到家鄉的美食在當地很受追捧,是一件非常自豪的事情
  • 千年敦煌藝術載創新IP煥新活力 文創產品上線催熱傳統文化
    原標題:千年敦煌藝術載創新IP煥新活力 文創產品上線催熱傳統文化   過年貼敦煌
  • '春聯村'數百載寫下祝福 日曬雨淋不褪色
    迎新春,貼春聯,潮汕大地至今仍保留這樣的習俗。春節的腳步近了,汕頭著名「春聯村」龍湖區鷗汀街道金洲社區寫春聯的師傅們更忙了。據介紹,該村製作春聯已有數百年歷史,村民用特製的墨汁書寫的春聯可經日曬雨淋且久不褪色,遠銷潮汕各地。
  • 春節傳統之一 貼春聯
    自從我有記憶的時候開始,就深深的懂得在我們過春節的時候是一定要貼春聯的,紅紙黑色的毛筆字,顯得又莊嚴又喜慶。如果哪家沒有貼春聯,會讓人覺得他們家的日子過得不好或者有不幸的事情發生。所以,春節貼春聯的傳統是萬萬不能丟的,這也是我們傳承民族文化的一個方面。
  • 總把新桃換舊符 手寫春聯讓年俗更有儀式感
    北宋王安石的一首《元日》傳唱千古,生動地記載了在古時,人們過春節三個最重要的習俗:放爆竹、飲屠蘇酒和貼春聯。每年過春節,最有儀式感的年俗之一就是貼春聯了。站在凳子上,將門上舊年那幅落滿了塵埃的春聯揭下來,然後將一幅紅彤彤的嶄新的春聯貼上去,家門立刻煥然一新,也讓人精神抖擻——又是新的一年了!
  • 長岐盧氏大宗祠:氣勢恢弘載文化 積善行德衍家聲
    宗祠中堂兩側還掛著多幅楹聯,「五百年春秋」「開族五百載」「不忘珠璣南徙」記錄了盧氏族人的歷史,「積善傳家風」「兄弟同心」承載先人對後人的期盼,逐步形成了盧氏宗族文化。1945年,留英建築博士、廣州海珠橋設計者黃鐵橋在盧氏大宗祠辦私塾,是當時的岐山小學,一直到1951年結束了辦學。盧健志說,這裡是不少村民汲取知識的地方,他的父親也曾是私塾的學子,家中仍保留了當時的結業證書。盧氏大宗祠的兩側完好保留了兩間私塾,一間是麗泉書舍,一間是以鍇家塾。
  • 「千載聯盛世·年韻滿長安」 2020庚子新春古城全球徵春聯活動獲獎...
    ·年韻滿長安」 2020庚子新春古城全球徵春聯活動獲獎結果揭曉 來源:西安網 時間:2019-12-30 20:15 字號:
  • 春聯貼過後,什麼時候才能撕?
    我國的第一副春聯是什麼?春聯貼過後,什麼時候才能撕?一眨眼,元宵節就要來臨了,元宵節一過,春節基本就算結束了。為了迎新春,家家戶戶都會貼春聯,那麼,春節過後,春聯可以撕下來嗎?如果要撕,該什麼時候撕呢?
  • 中國貼春聯的傳統及來歷
    貼春聯和貼門神的由來——春節,是中華民族「百節之首」。在我國歷史文明中,慶祝春節的習俗很多,至今在民間尤其是農村中保存最廣的習俗當是帖春聯和貼門神貼春聯,是民間慶祝春節的第一件事情。每當春節將近的時候,家家戶戶都在大門兩邊貼上嶄新的春聯,紅底黑字,穩重而鮮豔。表達一家一戶對新的美好願望,諸如「六畜興旺,五穀豐登」之類。
  • 過年記憶:如何留住那些濃濃的年味,貼春聯有這些不能忘卻的忌諱
    ,煙花爆竹也開始禁放,一些具有傳統特色的年味也在逐漸消失,成為了一種留住心中的鄉愁記憶。就拿寫春聯來說吧,現在由於人們生活節奏的變快,還是人們都普遍不會使用毛筆字的原因,春聯都變成了千篇一律的印刷品,儘管印刷的非常精緻,也很華麗講究,但是總感覺到缺少的是一種味道,那是一種厚重的傳統文化味道,記得小的時候每到臘月二十四以後,被村裡譽為文化人的家裡每天都是絡繹不絕的鄰裡,要求寫春聯,因為父親是一個教書先生的緣故,我記得家裡每天都會有鄰裡鄉親要求寫春聯,哪個時候寫春聯還不像現在這樣簡單
  • 在臘月裡貼春聯門神掛門籤子,讓我們把過年的傳統一代代繼承下去
    蜀王孟昶好文藝,附庸風雅,「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從他的嘴裡溜出來,不經意刻在門兩邊的桃木板上,這就成了中國的第一副春聯。年年把春聯刻在桃木板上,「總把新桃換舊符」,終究麻煩。市井人家加以創新,直接在象徵喜慶的紅紙上寫春聯,熱烈的中國紅,飄逸的書法,吉利的語句,這不正是國人熱衷的形式嗎?
  • 傳統年俗:臘月二十八貼對聯 二十八貼對聯有什麼講究?
    傳統習俗中臘月二十八這天要進行發麵、打年糕、貼窗花等活動,為迎接新年做準備,同時貼窗花也能顯示出新年的喜慶氣息,表達了大家對新一年的美好祝願。有些人說今年臘月三十是立春,臘月二十九是「絕日」,所以這兩天都不適合貼春聯,最適合的就是臘月二十八。
  • 濃濃年味繞莫幹 2020年莫幹山年俗文化節開幕
    杭州日報訊 1月11日,細雨、風寒,在德清縣莫幹山鎮,卻是一片熱火朝天:打年糕、做圓子;舞長龍、踩高蹺;逛集市、看非遺……在歡樂喜慶的氛圍裡,2020年莫幹山年俗文化節在莫幹山鎮庾村廣場正式拉開帷幕。
  • 貼春聯掛燈籠,華師被濃濃的年味包圍了!
    據宿管中心介紹,這次春聯徵集活動目的有三:一是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傳承春節貼春聯的風俗;二是營造學生宿舍暖心的迎新年氛圍;三是通過鼓勵我的宿舍春聯我做主,激發廣大同學的主人翁意識,進一步關心和參與宿舍文化建設,共同打造具有華師特色的宿舍文化
  • 春聯俗稱「門對」、「春貼」、「對聯」、「對子」,雅稱「楹聯」!
    春聯俗稱"門對"、"春貼"、"對聯"、"對子",雅稱"楹聯"。中華傳統民俗文化。喜慶的大紅春聯是對聯的一種,在春節時張貼,故名春聯。春聯的來源其一是桃符。最初人們用以避邪,畫門神像木刻成人形掛在門旁桃木上,再簡化為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