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觀展指南|上海讀江南與庚子藝事,東京展和服與變遷

2020-12-15 澎湃新聞
疫期之中,上海的博物館、美術館的展覽已如期開放。除了上海博物館的主要展覽,近期在上海古美藝術中心與羅浮紫開幕的「庚子藝事展」、上海中國畫院的「謝之光、林風眠、關良誕辰120周年作品展」、復星藝術中心的「亞歷克斯·卡茨」展、民生美術館的北歐當代藝術展等都吸引了不少藝術愛好者的目光。

一些延期的重要展覽已陸續結束,浙江省博物館的「徐謂禮文書——南宋官制百科全書」和臺北故宮博物院「話畫:說明卡片探索記」也將進入尾聲。

隨著全球疫情的緩和,日本與歐洲各國已開始逐步「解封」。在日本,東京國立西洋美術館迎來倫敦國家美術館藏品展,而東京國立博物館則將展現和服的歷史;因疫情而中斷的羅馬拉斐爾紀念展與荷蘭梵谷博物館特展也已重新開放。

上海

春風千裡——江南文化藝術展

地點:上海博物館

展期:2020年5月26日—8月23日

本展覽在呈現江南藝術、講述江南歷史的基礎上,從文物出發,提煉出江南文化深層的五種特徵,精選代表性藝術品近二百件。

「無盡意——趙樸初書法藝術展」

地點:上海博物館

展期:2020年5月21日—7月19日

展覽展出了趙樸初先生各個時期珍貴書法93件(組),涵蓋詩詞曲俳、書法藝術等豐富內容,以彰顯其愛黨愛國、弘法利民的博大胸懷,詠志抒懷、諷喻導揚的詞風詩意,臨池不輟、求精求變的筆墨情趣。

海上風標 ——謝之光、林風眠、關良誕辰120周年作品展

地點:上海中國畫院美術館

展期:2020年6月12日—7月12日

2020年是謝之光、林風眠、關良誕辰120周年,展覽共展出上海中國畫院作品近一百件,內容涵蓋中國畫人物、山水、花鳥。展覽分為二層,一樓主要展現三位大師的現實題材作品;二樓展品主要展現藝術家各具風採的藝術探索。

印說海粟——劉海粟用印研究展&文字證源——劉海粟書法研究展

地點:上海劉海粟美術館

展期:2020年6月12日起

兩個展覽分別從劉海粟的用印和書法的角度做專題研究,從中可以看出劉海粟先生中西繪畫兼擅,而用印中可見其朋友交往和他近一個世紀親歷、親證的藝術人生。書法則顯示其青年時代即具有的胸懷視野和書藝天賦,進衍至晚年裹鋒如篆、散卓如草,如蒼龍拏攫,如老藤盤曲的線質丕變,而最終以自我特質的書法線性。

庚子藝事展

地址:羅浮紫藝術  (上海市天平路112號)

展期:2020年6月27日-7月27日

地址:古美藝術中心(上海市顧戴路205號)

展期:2020年6月27日-7月10日

這一展覽在羅浮紫藝術與上海古美藝術中心同時展出,策劃者表示,最初其實是想將疫期一些藝術界真正同道中人的真實心情以藝術的形式進行紀錄與呈現,且更偏重於個人化的感觸與記錄,以有別於一些大型主題性展覽,後來由於各種原因,參展人數與規模不斷擴大,展覽的呈現與當初的想法已有不同 ,但以民間之力、以如此規模的藝事記錄疫事,現實意義仍然是一以貫之的。除主參展者外,揮筆助陣參展的五十多位文化藝術界知名人士包括韓羽、尚長榮、計鎮華、夏陽、劉振元、魏明倫、毛尖 、張偉麟、陳九、何立偉等。

「大塊文章」鮑賢倫書法展

地點:上海中華藝術宮

展期:2020年6月20日—7月19日

展覽呈現書法家鮑賢倫半個多世紀的心緒凝結,寄託了他對父老鄉親和上海這片熱土的深情眷顧。展覽展出鮑賢倫先生書法作品260件,其中200件左右為新近專題創作。由五個部分組成,分為漢地廣大、筆寄文心、隸變探微等。

亞歷克斯·卡茨

地點:復星藝術中心

展期:2020年5月29日—2020年8月9日

展覽通過涵蓋繪畫、雕塑和剪帖裝置作品在內的30餘件代表性作品,以及影像和書籍文獻,展現今年93歲的藝術家近60年的創作脈絡和其對具象繪畫藝術的探索。

隨物生心

地點: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

展期:2020年5月31日—10月11日

展覽呈現了芬蘭藝術家組合湯米·格倫德和佩特裡·尼蘇南的作品。兩位藝術家出身建築專業,並長期在當代藝術領域展開跨界創作,將圖形、雕塑、建築、運動和聲音融入數學、光學、物理學等,通過獨特的藝術方式,將日常而無形的「現象」轉譯為可視、可感之物。

時間的形態:蓬皮杜中心作品展(一)

地點:西岸美術館

展期:展至2021年5月9日

典藏展匯集了來自蓬皮杜中心的百餘件重磅作品,旨在向公眾介紹梳理蓬皮杜中心的館藏歷史,以及相關藝術藏品同其創作地歐洲歷史背景的重要淵源。

後時尚時代

地點:上海攝影藝術中心

展期:2020年4月11日—7月15日

展出近百件時尚攝影師作品,包括尼克·奈特、彼得·林德伯格、邁爾斯·奧爾德裡奇等。

2020浦江兩岸風景展

地點:上海久事美術館

展期:2020年6月19日—9月11日

展覽以84幅繪畫作品展現浦江兩岸的自然生態、歷史文脈、建設成就和城市風貌。此次展覽由上海久事集團、上海久事美術館主辦,以黃浦江45公裡濱水岸線為表現對象,通過繪畫創作的形式展示上海打造全球城市卓越水岸的新時代風貌。觀眾可以通過展出的84幅佳作中,一覽浦江兩岸的自然生態、歷史文脈、建設成就和城市風貌。

行為的痕跡

地點:龍美術館(西岸館)

展期:2020年5月16日—8月2日

本次展覽甄選出40餘件中日韓藝術家創作的抽象繪畫作品,回顧20世紀下半葉抽象藝術在東亞地區的發展軌跡。

清如許——中國畫小品展

時間:6月27日~7月20日

地點:上海上圖書店·藝術文創

展覽展出上師大教授邵琦與其學生的中國畫小品。邵琦現為上海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出版著作、論文《中國畫文脈》、《書屋小記》等。

安娜蘇的藝想世界

地點:藝倉美術館

展期:2020年6月6日—8月30日

美國傳奇時裝設計師安娜蘇的回顧展,作品題材涵蓋了設計手稿、經典時裝與配飾、品牌元素圖像、時裝秀影像等,回溯了安娜蘇的創作人生及藝術風格,以及造就她標誌性美學體系的文化元素。

稼墨徐濡——單瑞成書畫展

地點:徐匯藝術館

展期:2020年6月24日—7月12日

展覽雲集了單瑞成先生的63幅書畫作品,作品涵蓋真、草、隸、篆等各類筆法。

湖北

「武漢·印象」

地點:武漢美術館

展期:2020年6月21日— 7月26日

「武漢·印象」系列展誕生於2009年,至今已舉辦七屆,一城秀水半城山的楚風漢韻與黃鶴之鄉的今昔早已被藝術家繪寫在畫布上。今年,隨著武漢在疫情後「重啟」,展覽也從線上回到了展廳,共有70多幅作品參展。

然而,這次展覽中一幅紙上水彩《黃鶴樓雄姿》(2009)的繪者,知名水彩畫家、湖北美術學院教授劉壽祥卻因為感染新冠肺炎於2月13日在武漢金銀潭醫院逝世,得年62周歲,黃鶴樓前的都市晚風永遠停留在了畫紙上。

江蘇

融·合:從春秋到秦漢特展

地點:南京博物院

展期:2020年5月18日— 8月17日

選取春秋戰國到兩漢時期的文物約350件,展現了從春秋戰國百家爭鳴、多元的文化面貌到秦漢一統的多民族國家發展進程。

鮮虞風雲——古中山國文物精品展

地點:蘇州博物館

展期: 2020年6月12日— 9月2日

展覽由蘇州博物館、河北博物院和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共同策劃,甄選164件/套珍貴文物,分為「鮮虞東徙·肇建中山」、「車轔馬嘯·逐鹿中原」、「鐘鳴鼎食·生死同歡」三個單元,全面展示了中山國在經濟、文化和軍事等方面的不凡成就。

江南佳麗:蘇州博物館藏仕女畫精品展

地點:蘇州博物館

展期:2020年5月18日—8月16日

展覽匯集了館藏仕女畫精品,時間跨度從清代中期至近現代,其作者既有仕女畫名家如費丹旭、改琦,亦有一些名不見經傳而難得一見的小名家。

浙江

撥霧南山——朱豹卿書畫展

地點:浙江省義烏春及草廬美術館

展期:2020年6月12日—7月12日

有著高逸筆墨的朱豹卿先生(1930-2011)生前極其低調,81周歲才在浙江美術館(2011年)舉辦個人捐贈作品展,在其展覽舉辦時,已經從藝六十多年,除了極少的圈內人士,幾無人聽說其名。展覽展出朱豹卿先生的一百多件代表作品,大多借展自朱豹卿家人,草草逸筆,極其精妙。大道至簡,從他的畫作中,無論是古木怪柳,秋蟲低吟,抑或瓜果魚蝦,率皆純然水墨,都有著人間的溫暖與大悲。

徐謂禮文書——南宋官制百科全書

地點:浙江省博物館武林館

展期:2020年5月15日—6月30日

展覽以「徐謂禮文書」勾勒出一名南宋普通文官從低層到中級的仕宦生涯,展現出南宋中後期文書制度、官員管理、政務運行等,猶如一部南宋官制百科全書。為配合此次展覽,浙江省博物館首次大幅展出館藏一級品南宋《忠義堂帖》。該帖收錄的顏真卿告身,作為唐代告身的典型,與徐謂禮告身所代表的南宋中晚期告身形成對比,反映出唐宋告身在文書制度上的變化。

魏風堂堂:雲岡石窟的百年記憶和再現

地點: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

展期:2020年6月12日—11月30日

展覽分四個單元展出112件(套)文物,回顧並整理了一個多世紀以來,研究和記錄雲岡石窟的中外學術文獻、珍貴歷史影像。許多展品是首次亮相,其中不少直接來自研究院文物庫房。豐富的雲岡雕刻之美,讓觀眾走入了「雲岡時間」。展品還包括浙江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與雲岡石窟研究院聯合完成的世界上首個可拆卸3D列印數位化石窟——雲岡第12窟1:1複製窟。

安徽

融·合——4-5世紀北魏平城文物展

地點:安徽博物院

展期:2020年5月15日—8月15日

展覽由安徽博物院與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大同市博物館共同主辦,展出精美文物309件(套),既有銅鎏金童子葡萄紋高足杯、磨花玻璃碗等絲路珍寶,也有北魏墓壁畫、金下頜託等近幾年大同地區出土的北魏文物。

渾厚華滋——黃賓虹書畫作品展

地點:安徽博物院

展期:2020年5月15日—7月19日

展覽精心遴選出黃賓虹各時期具有代表性的花鳥、山水、書法作品七十餘件套,彰顯其在中國畫創作上的藝術成就、革新理念及其在中國近現代藝術史上的卓越貢獻。

北京

緊急中的沉思

地點: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

展期:2020年5月21日—8月30日

作為UCCA北京於2020年舉辦的首個展覽,本次群展匯集26名國內外藝術家,對「在危機中,藝術何為?」展開了探討。

故宮博物院

故宮目前僅開放前三殿、後三宮、御花園、外西路、壽康宮、慈寧花園區域的室外展區及東西六宮部分院落。珍寶館、鐘錶館等室內展廳和室內服務場所暫不開放。

遼寧

夏香遠溢——瀋陽故宮藏書畫展

地點:瀋陽故宮博物院

展期:2020年6月9日起

展覽展出包括朱耷、石濤、鄒一桂、高其佩、任薰等清代畫家30餘幅館藏夏季題材的書法繪畫作品。

山西

儒風漢韻——漢畫像石拓片藝術展

地點:大同市雲岡石窟研究院雲岡美術館

展期:2020年6月13日—8月13日

漢畫像石是漢代大多沒有留下名字的民間藝人雕刻在墓室、棺槨、祠堂、墓闋等建築石構上的石刻藝術品,興起於西漢早期,延續至東漢末期,堪稱漢代生活的百科全書。此次展覽匯集了漢畫主要分布區的六十幅漢畫像石拓片,表現了漢代先民的思想觀念和精神信仰,展現了兩漢時期輝煌的藝術。

山東

六合同風——秦文化大展

地點:山東博物館

展期:2020年4月28日—10月8日

此次展覽不僅呈現了秦的發展之路,更體現了秦文化與不同文化,尤其是齊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展覽聯合國內23家文博機構,共有展品140餘件/組,其中包括杜虎符、雲夢睡虎地秦簡、銅車馬、裡耶秦簡等國家一級文物。

甘肅

飛天神韻·莫高精神——敦煌石窟文化藝術展

地點:甘肅省博物館

展期:2020年6月13日—8月13日

展覽通過「展覽+講座」的形式,以敦煌研究院文物保護利用群體先進事跡,弘揚「莫高精神」。

廣東

契丹印象——遼代文物精品展

地點:廣東省博物館

展期:2020年6月16日—10月25日

展覽精選了內蒙古自治區相關文博機構珍藏的各類遼代文物138件/套,其中一級文物達70件,二級文物9件,三級文物14件,涵蓋金銀器、玉器、陶瓷器、玻璃器等多個門類。展品以遼代多個重要墓葬和城址的出土文物為主要構成,諸如駙馬金面具、雲紋鎏金銅馬具、乳釘紋玻璃盤、遼白釉人首摩羯形提梁注壺、貼銀花鳥紋漆盒、青白玉鏤雕飛天等國家珍貴文物將悉數到場。

魏唐佛光:龍門石窟文物特展

地點:廣東省博物館

展期:2020年4月28日—8月28日

展出洛陽龍門石窟的85件文物,重點展品是8件海外回流的國寶級文物,呈現北魏造像的秀骨清像、唐代佛像的富麗健美,講述國寶回歸的故事和古蹟的修復過程。

臺北

院藏善本古籍選粹

地點:臺北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 第一展區

展期:2020年6月13日—9月20日

展覽分「清宮藏書」及「訪舊搜遺」兩大單元。前者旨在說明前清宮廷圖書庋藏與分布概況,兼及其卷帙之浩繁、裝幀之考究;後者則以介紹臺北故宮成立後不斷搜購、徵集、獲贈之所得為要,其中不乏臺北故宮博物院所欠闕,且深具文化學術價值者。觀眾置身其間,當可進一步認識院藏善本古籍的遞嬗過程及其文化意涵,以及中國傳統印刷技法與圖書裝幀之類型特色。

翰墨空間——臺北故宮書畫賞析

地點:臺北故宮博物院南院

展期:2020年6月9日—2021年1月3日

本展意在透過臺北故宮博物院院藏曆代書畫,系統性地介紹繪畫與書法的發展脈絡。第一期展品包括傳郭熙《寒林圖》、吳鎮 《篔簹清影圖》、文徵明《千巖競秀》軸等繪畫作品和王羲之 《孝女曹娥碑》、黃庭堅《致齊君尺牘》等書法作品。

話畫:說明卡片探索記

地點:臺北故宮博物院

展期:2020年4月8日—7月5日

展覽以說明卡片作為探索主題,選取元代畫家倪瓚本人以及具有倪瓚風格的7幅繪畫,創作時間跨越元明清三代,將這些相似度很高的作品與不同年代製作的說明卡片並置展出,比較不同作品與說明卡片之間的組合效果及差異。

海外

日本

倫敦國家美術館名作展

地點:東京國立西洋美術館

展期:2020年6月18日—10月18日

此次展覽展出61件來自被稱為「歐洲繪畫史的教科書」的倫敦國家美術館藏品,橫跨從文藝復興至後印象派的繪畫歷史。

和服 KIMONO

地點:東京國立博物館

展期:2020年6月30日-8月23日

此次展覽以罕見的規模通觀鎌倉時代至今的800年日本和服發展史,超過200件展品包括一些重要歷史人物穿著過的服裝、著名藝術家設計的小袖、反映當時人物著裝的繪畫、當代設計師的作品等,將和服呈現為至今保有生命力的日本文化的重要象徵,凝視其過去、現在與未來。

杉本博司-琉璃的淨土

地點:京都市京瓷美術館

展期:2020年5月26日—10月4日

作為翻修後的首展,以「琉璃」、「淨土」、「偏振光」為關鍵詞回顧日本當代藝術家杉本博司對宗教、科學、藝術的探討與創作活動,同時展現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不斷渴望淨土的日本文化心靈。

荷蘭

在畫中:描繪藝術家

地點:梵谷博物館

展期:延期至8月30日

以梵谷的自畫像為主線,共展出了從1850年到1920年的77件作品,其中53件來自法國、美國、英國和瑞典等國,從多個方面探索並聚焦梵谷自畫像的作用、意義和影響。這也是梵谷博物館首次把展覽的主題放在這位藝術家的肖像畫類型及影響上。

法國

尋找遺失的作品

地點:巴黎賈科梅蒂學會

展期:2020年6月21日起

重點聚焦在這位雕塑家在早年職業生涯中從未被發現的近50件物品——它們或被發現存在於老照片中,或被記錄於藝術家的筆記本中。一些遺失的作品已被重建,並在展覽中與真品擺放在一起展出。

西班牙

重聚

地點:普拉多博物館

展期:2020年6月6日—9月13日

展覽共展出249件作品,按照從15世紀到20世紀初的時間順序將普拉多博物館的永久收藏,包括許多西方美術史中經典的作品進行重新布展並置展出,包括凡·德爾·韋登的《耶穌下十字架》和弗拉·安吉利科的《受胎告知》,以及提香、丟勒等自畫像等,呈現出一部從文藝復興至20世紀初的濃縮的歐洲藝術史

羅馬

拉斐爾:1520—1483

地點:羅馬奎裡納萊博物館

展期:延期至8月30日

展覽佛羅倫斯烏菲齊美術館、法國巴黎羅浮宮、英國國家美術館和華盛頓美國國家美術館等多家博物館藏200多件的繪畫、手稿及其他作品真跡,被認為是規模最大的拉斐爾展。此次展覽對通常拉斐爾展的時間線進行了重新編排,提出了一條追溯拉斐爾從羅馬到佛羅倫斯,到翁布裡亞,再到他的故鄉烏爾比諾的冒險之旅。以倒敘回顧拉斐爾傑作,最終回到其經典繪畫語言誕生的起點。

柏林

古希臘的肖像藝術

地點:柏林舊博物館

展期:延展至9月27日

展覽展出超過50件文物,回顧古希臘肖像藝術的發展歷史,討論肖像的「理想」與「個性」之間的關聯。展覽的核心是來自兩家慕尼黑展館的20件藏品,包括多位古希臘文學家、政治家和哲學家的雕塑,以及一隻繪有兩位詩人的花瓶。

線上展

日本

國寶燕子花圖屏風:色彩的誘惑

地點:根津美術館(當前處於休館中)

尾形光琳(1657-1716)是日本江戶時代前期畫家,展覽以他的《燕子花圖屏風》為中心,同時展出以三色組合為特色的佛教繪畫、金碧山水、陶藝作品等其他藝術品。

英國

大衛·霍克尼,繪畫源自生活

地點:英國國家肖像館,倫敦(當前處於休館中)

這是近20年來首個以霍克尼的肖像繪畫為主題的大型展覽,展覽匯集約150件公共和私人收藏。

安迪·沃霍爾回顧展

地點:泰特現代美術館,倫敦(當前處於休館中)

回顧展重新審視這位波普藝術明星的生活與創作。在那些家喻戶曉的名人肖像畫之外,展覽從沃霍爾早期的速寫到晚期的跨性別者肖像,從銀色氣球到《最後的晚餐》的大量印刷與排列,呈現出他在藝術中的超前性。

美國

格哈德·裡希特:終究是繪畫

地點: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布魯爾分館(當前處於休館中)

展覽涵蓋裡希特長達60年的創作生涯,展出100多幅作品。涉及攝影與肖像,自然主義與抽象主義。裡希特把繪畫置於無休止的批評和拷問之下,這些作品一如既往、面無表情地推進著繪畫的發展,儘管有人說圖像性繪畫在20世紀60年代就消亡了。

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150周年

地點: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今年是大都會博物館創立150周年。受疫情影響,目前大都會博物館處在閉館狀態,150周年慶也移至線上。該館開放在線資源包括視頻、書籍和論文,結合藏品開設展覽的藝術史課程,每周從影像檔案中選擇一部影片放映。

莫奈與波士頓:永恆的印象

地點:波士頓美術館

展出館藏35幅、以及私人收藏家處借出6幅——總計41幅莫奈經典畫作,時間跨越莫奈整個創作生涯,從1860年代的早期作品,到莫奈後期的印象主義作品《乾草垛》、《魯昂大教堂》和《睡蓮》系列。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庚子藝事的八旬策劃者,為孩子插畫的建築師
    八十歲的知名畫家、藝術評論家謝春彥與友人籌備數月記錄疫期藝事的「庚子藝事展」今天起終於開始在上海兩大藝術展館進行布展,並將於6月27日對外展出,這一展覽參展者包括韓羽、尚長榮等六十位文化界名家,用手中的筆以藝術的形式記錄著他們在疫期的真實生活與所思所想。
  • 一周觀展指南|延展的提香與拉斐爾,新展的明清系列肖像
    重要展覽紛至沓來,中國國家博物館推出「明清肖像畫展」、「山東民藝展」等三項新展,其中「明清肖像畫展」中有多件作品沉睡多年首次展出,上海博物館歷代繪畫則新近展出30多件書畫清品,浙博則有黃賓虹書法收藏大展。上海中華藝術宮從7月18日起將不定期開放夜場,首次夜場活動將開放「陝北剪紙藝術展」等展覽。
  • 一周觀展指南|羅浮宮重見「肉體與靈魂」,國博將展明清肖像
    法國羅浮宮、英國國家美術館將在7月6日、7月8日重新開放,此前關閉的「肉體與靈魂——從多納泰羅到米開朗基羅」、「提香:愛,欲望和死亡」等大展將重新與觀眾見面在上海,引起較多關注的上海中國畫院「謝之光、林風眠、關良誕辰120周年作品展」、上海古美藝術中心的「庚子藝事展」將在下周落幕,目前觀展還有數日。
  • 一周觀展指南|泰特珍藏展進入倒計時,東京紀念藤田嗣治
    經過幾個月的停留,上海博物館「心靈的風景:泰特不列顛美術館珍藏展」即將於下周日結束;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融合的視界——亞歐經典版畫展」所剩展期也不長了;暑假中的青少年和日漫愛好者本周盼來了日本當代動畫導演新海誠的紀念展;在東京,2018年是藤田嗣治逝世五十周年,東京都美術館及藤田母校東京藝術大學大學美術館先後開啟展覽,回顧他的藝術人生。
  • 一周觀展指南丨上海看西方繪畫五百年,東京展顏真卿筆間名跡
    今日臘八,大年臨近,各大文博機構正在緊鑼密鼓地籌備迎新特展。向北,遼寧博物館可欣賞唐摹本《萬歲通天帖》、《虢國夫人遊春圖》,向南可以到臺北故宮博物院品讀宋高宗《賜嶽飛批剳卷 》、宋人小品。在上海博物館,董其昌藝術大展依然吸引著絡繹不絕的欽慕者;在蘇州博物館,潘氏家族收藏繼續訴說大家族收藏的滄桑過往。
  • 一周觀展指南|京滬瓷器特展多,江南扇面涼風至
    炎炎夏日,京滬兩地紛紛開啟了關於瓷器的大展,「龍泉青瓷」、「空白期瓷器」、「明德化瓷器」等,望觀眾感受瓷器的魅力。而在江南、蘇杭等地則接連推出了「明清扇面展」、「扇與江南雅文化」等,為酷暑帶來一絲涼風。此外,北京故宮的「良渚與古代中國——玉器顯示的五千年文明」,敦煌的「吐蕃文明展」,深圳的「國漫展」也都吸引著藝術愛好者的目光。
  • 「武漢印象」重新開放,「庚子藝事」畫記疫事
    疫期之中一些延期的重要展覽本周已接近尾聲,如山西博物院「北朝墓葬壁畫藝術展」、紹興博物館徐生翁精品展等,觀展已僅剩數日;與此同時,另一些真實記錄疫期的展覽正在策劃並將陸續推出,如在上海策劃數月之久的」庚子藝事展「,參展者既有九十老翁,也有九齡小學生,包括韓羽、尚長榮等文化界名家,用書與畫記錄著他們在疫期真實生活與所思所想。
  • 一周觀展指南|巴黎展「賈科梅蒂與裸體」,東京觀三國與考古
    上海除了上海博物館的「空白期瓷器」、「法國藏太平洋藝術」展外,民營美術館如寶龍美術館、餘德耀美術館、昊美術館分別開啟了一系列當代藝術展;在北京,畢卡索展成為了一些藝術愛好者的必去之地;臺北故宮博物院推出的特展則包括《明太祖坐像》等在內的「巨幅書畫」以及「筆墨見真章—歷代書法選萃」、「動物園」等4場特展;在敦煌,敦煌研究院陳列館則呈現絲路文明的吐蕃時期藝術珍品。
  • 一周觀展指南|卡茨大展來到上海,北朝壁畫繼續延期
    臨近兒童節,不少美術館博物館都推出了多項針對孩子們的活動和展覽,如「放飛的童真」等。最近開幕的重要展覽中,上海博物館有「春風千裡——江南文化藝術展」,約200件展品呈現江南藝術的豐富姿態與文化縱深。93歲美國藝術家亞歷克斯·卡茨首個中國大展則在上海復星藝術中心揭幕。
  • 一周觀展指南|臺北故宮摹山水實景,巴黎蓬皮杜憶大地藝術
    卡茨個展、庚子藝事展與芬蘭藝術家組合展等呈現疫情後的藝術策展與創作動態。臺北故宮博物院則在近日迎來「新展攬勝——近現代實景山水畫」與「筆歌墨舞」,呈現歷代名作,並探討實景與山水畫之間的複雜關係。在國外,英國國家美術館於7月8日起重新開放,標誌著英國的藝術機構開始回歸正常軌道。
  • 一周觀展指南|安藤忠雄在上海,「吳昌碩和他的時代」在東京
    雖寒流來襲,各類藝術場館在年末的熱鬧後依然陸續有新展推出,上海博物館繼俄羅斯油畫、山西壁畫與貴霜文物後,又將迎來希臘雅典衛城的珍寶,北京國家博物館「章乃器捐獻文物展」在展出其文物的同時,也展示章乃器的愛國情懷,東京繼去年年初推出「董其昌和他的時代」後,2018開年推出「吳昌碩和他的時代」,在吳昌碩去世90年後展出其對日本美術的影響。
  • 一周觀展指南|上海讀留法「先驅之路」,歐美看倫勃朗與凡高
    3月中旬,隨著上海博物館「董其昌大展」與上海雙年展的帷幕,上海不少民營美術館卻漸漸活躍。正在進行的有復星藝術中心的草間彌生、龍美術館的「先驅之路」,攝影藝術中心則正在展示攝影家埃文·奧拉夫的作品等。隨後,上海油罐藝術中心將迎來開幕展,榮宅、昊美術館也將在中下旬開啟新的展覽。
  • 一周觀展指南|在上海重讀鑑真蓬皮杜,在雲上走進大英羅浮宮
    與之形成反差的是外國藝術展館迎來休館潮,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大英博物館、英國國家美術館、泰特美術館、羅浮宮、蓬皮杜、東京國立博物館等國外主要藝術博物館均暫停開放。「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將持續梳理各類展覽,並帶領讀者朋友「雲觀展」。
  • 一周觀展指南|「雲間三友」逸筆丹青,「庚子鑼鼓」迎新味濃
    臨近元旦,各地的新展特展紛至沓來:在上海,上海董其昌書畫藝術博物館下周聯合上博,將推出「雲間三友,逸筆丹青:董其昌、陳繼儒、莫是龍書畫藝術特展」、上海市群眾藝術館與中國戲曲人物畫研究會聯合推出「庚子鑼鼓——中國戲曲人物畫名家書畫邀請展」。
  • 一周觀展指南|國博上博賞元明瓷器,倫敦展達·文西手稿
    上海博物館繼「太平洋藝術」展開幕後,即將舉辦「灼爍重現:十五世紀中期景德鎮瓷器大展」,呈現空白期時期的瓷器面貌;而在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則舉辦了「海宇會同:元代瓷器文化展」與亞洲文明展。此外,在「5·18」之際,各地博物館也開展了不少值得觀看的展覽,例如湖南省博物館的特展「根·魂——中華文明物語展」、山西博物院的「陶冶三晉——山西古代陶瓷特展」等。
  • 一周觀展指南|上海看中日書法,東京賞「名作誕生」
    4月15日,「太璞如琢——崔如琢藝術上海大展暨所藏《石濤羅漢百開冊頁》展」將於上海市劉海粟美術館開幕,此次展覽是「太璞如琢」繼中國國家博物館、故宮博物院、俄羅斯馬涅士國家展覽中心之後的又一次呈現。上世紀80年代,劉海粟、崔如琢兩位藝術家在香港相遇,兩人合作大幅作品《清秋》,成就一段藝壇佳話。
  • 一周觀展指南|陳從周百年同濟推大展,紀念鄭振鐸故宮展文物
    在上海,除了上海博物館的歷代漆器展,同濟大學紀念園林大家陳從周先生誕辰百年11月25日正式開始,其中包括同濟大學博物館舉辦的陳從周先生百年誕辰展覽與「陳從周《說園》與文人意境——紀念陳從周先生百年畫展」等。在杭州,浙江省博物館則有「佛影靈奇——十六國至五代佛教金銅造像」特展」。
  • 近期觀展指南:藝術與愛不可辜負
    原標題:一周觀展指南|卡茨大展來到上海,北朝壁畫繼續延期臨近兒童節,不少美術館博物館都推出了多項針對孩子們的活動和展覽,如「放飛的童真」等。最近開幕的重要展覽中,上海博物館有「春風千裡——江南文化藝術展」,約200件展品呈現江南藝術的豐富姿態與文化縱深。
  • 一周觀展指南 | 白露時節,京都美術、臨古特展等今展出
    在上海,有「器道:京都工藝美術展」、「浮世繪名作展」、「傅益瑤成扇紫砂特展」、「亂了 亂了:大衛·史瑞格裡展」等。在蘇州, 蘇博帶來「取法乎上:蘇博藏曆代書法臨古特展」,吳作人藝術館推出「此身猶未出蘇州——吳作人與蘇州研究展(第一回)」。在倫敦,英國國家肖像館也將以一場重要攝影展二度「詮釋女性」。此外,北京、杭州、東京、京都、巴黎、華盛頓也有不少展覽於今日開幕。
  • 國慶觀展指南|上海展美國藝術與錢瘦鐵,臺北呈書畫國寶菁華
    在上海,有上海博物館重磅推出的「1865-1945:美國現代藝術八十年」大展,中華藝術宮今起對外展出的則有籌備策劃極久的「錢瘦鐵藝術展」,上海歷史博物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等也持續展出關注度頗高的展覽。10月1日起,臺北故宮將推出一系列特展,其中「國寶再現—書畫菁華特展」可謂遼博「中國古代繪畫展、書法展」後 ,下半年最重磅、陣容最強大的特展,26件展品,件件皆是國寶級名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