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在《史記·項羽本紀》中記載:猛如虎,狠如羊,貪如狼,強不可使者,皆斬之。說的是項羽以及其軍隊的特點,兇猛如老虎,心狠如公羊,性格如野狼,對於那些倔強固執不聽使喚和指揮的人,一律斬首示眾。
許多人可以理解猛如虎、貪如狼,但是「狠如羊」該如何理解呢?在人們心目中羊可是一直比較溫順的動物,要不然平常人們也不會用溫順的綿羊、替罪的羔羊來形容羊的弱小。那為什麼在《史記》中這樣形容項羽呢?
其實從這裡還衍生出一個成語,那就是羊狠狼貪,意思是形容為人兇狠,爭奪權勢。所以說羊必定是有狠的一面才會被人這樣用,不然也不會將羊與虎狼相提並論。
說起公羊狠的一面,那一定是在爭奪交配權的時候,一般來講最強者的公羊才能優先擁有交配權。在這方面公羊可以說是有著不放棄的精神,相信養過羊的朋友也知道,一旦到了動物發情的時候,那麼羊群就會出現騷動。
公羊為了搶奪交配權用自己的羊角與其他公羊打架,先後退幾步,然後各自發起衝鋒,四角相抵,羊角碰撞發出聲響,不到最後不放棄。有時候因衝擊過猛,連羊角都撞斷了。但這毫不影響它們的真狠鬥勇的心,不到最後一刻不放棄。
這就是公羊的狠,從這個角度來看,確實可以說是比較狠。還有另外一種說法就是羊的狠在於它「斬草除根」的能力。
民間有這樣一句俗語:牛食如澆,羊食如燒。大概意思是指青草經牛吃後還能生長茂盛,但是經羊吃後就枯萎,很難再長出來了。
也就是說,其他動物吃草時是只吃草的葉子的,一般過一段時間草自然又會長出來了,而羊吃草卻是連根拔起,經過羊啃過的草坪,一段時間基本恢復不過來。這就是羊「斬草除根」的能力。
所以用「狠如羊」來形容軍隊,軍隊對待敵人的時候,就像羊吃草斬草除根一樣兇狠,以絕後患,這樣兇狠的人,確實是令人懼怕。
因此「猛如虎,狠如羊,貪如狼」都是形容有一股狠勁的人,這三類人是在同一層次的,如果這三類人在自己這一方面自然是好的,如果發現這樣的人不能為己所用,那麼就一定要趕盡殺絕,以絕後患,所以才會有後一句「強不可使者,皆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