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百家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冬日陽光杲杲,午後光線正好,適合拍照。
明亮溫和的日光,讓人舒服而愜意。
追著灑落到窗前的光影,喝一泡正巖肉桂。
橙黃透亮的茶湯,倒出錘紋的玻璃公道杯後,一束光剛好打過來。
被玻璃錘紋切割下的光影,如晚霞般變幻莫測。
換作了其它材質的公道杯,可呈現不出這樣的倒影。
李白因寫過,「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最近,被網友調侃為凡爾賽文的鼻祖。
但李詩仙的塞外詩,「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實則更為經典。
美酒夜光杯的形象浮現在腦海裡,正是面前這樣。
一束柔光打在晶瑩的錘紋杯上,倒入茶湯,波光粼粼。
閃亮得,仿佛在發光。
認真說起來,玻璃材質的茶具其實在茶桌上,平常可見。
小到普通的玻璃公道杯,品茗杯。
大到玻璃煮茶壺,玻璃蒸茶壺。
還有就是江浙一帶朋友在喝綠茶時,最常用到的玻璃杯。
一應的清透晶瑩,玲瓏夢幻,光華流轉。
下面就來盤點那些茶桌上常見的玻璃茶具,為什麼玻璃壺煮茶,玻璃杯泡茶常見。
而玻璃材質的蓋碗,卻遠不如白瓷材質的普及呢?
《2》
玻璃壺煮茶,究竟有什麼好?
冬天到了,氣溫逐漸轉冷,煮茶正流行。
現代生活裡煮上一壺茶,玻璃煮茶壺可謂高頻出現。
電陶爐+耐高溫的玻璃壺,是冬日煮茶的常見搭檔。
比起其它材質的煮茶壺,玻璃煮茶壺有著不少獨到優勢。
1.玻璃材質透明,方便在煮茶過程中,留意壺內的變化。
自古來,煮茶先煮水。
等到一壺水燒沸,水泡連珠湧起,波浪翻滾時,可以準備投茶。
投茶後稍微等一會,等茶葉被煮出略微湯色時,便可以摁下加熱鍵的開關。
此時趁著電陶爐面板的餘溫,處於高溫滾沸狀的茶湯,還需等待「止沸」。
當茶湯不再咕嚕-咕嚕的沸響時,回歸平靜後,一壺茶方才正式煮好。
比起陶壺,砂壺,鐵壺等,玻璃壺煮茶更方便茶湯的濃度深淺變化。
從而,及時的調整煮茶時間。
避免長時間煮茶將湯色煮得極其濃釅後,還渾然不知。
2.玻璃煮茶壺,日常清洗養護更方便。
玻璃壺的表壁,細膩光潔,不容易藏汙茶垢,殘留茶漬。
每次煮茶後只需稍加衝洗,用海綿輕輕擦拭,便能恢復光潔如新的狀態。
比起內壁粗糙的陶壺,砂壺,玻璃煮茶壺的清洗過程更輕鬆。
比起易鏽的鐵壺,易生出銅綠的銅壺,玻璃壺在日常使用和養護過程中,尤為省心。
3.耐高溫的玻璃煮茶壺,性價比高。
玻璃材質的種類眾多,但玻璃煮茶壺的用料,大多為耐高溫的款型。
耐熱耐高溫的玻璃煮茶壺,能夠經得起在煮茶過程中,持續加溫的考驗。
並且,市面上的玻璃煮茶壺,種類豐富,器型多變。
有提梁壺,有側把壺。
有容量大的,也有容量小巧的。
有內膽的,也有無內膽可以直接煮茶的。
其中在煮茶壺的內膽上,還有不少為「蒸茶煮茶兩用款」。
煮茶的內膽,茶與水隔了一層濾網,可以直接接觸。
蒸茶的內膽,工作原理是讓水蒸氣源源不斷接觸上方的幹茶,將滋味緩緩提取。
茶壺+內膽,兩兩搭配,能成就一組高性價比的搭檔!
《3》
玻璃杯泡茶,有什麼特點?
普普通通的玻璃杯,隨處可見,尋常平易,普及率高。
與喝功夫茶常用的蓋碗/茶壺泡茶不同,玻璃杯泡茶的操作更為簡便。
簡化下來,主要不過是投茶和注水這兩步。
比起蓋碗等形式,玻璃杯泡茶亦擁有獨到優勢。
一來,玻璃杯泡茶不挑場合。
不論是居家休閒,還是差旅途中,亦或辦公閒暇。
都可以隨手泡一杯清香鮮潤的好茶,享受片刻放鬆。
對工作節奏快,閒暇時間有限,沒有足夠空閒支撐喝功夫茶享受時。
用玻璃杯泡茶,亦能過一過茶癮。
二來,玻璃杯泡茶的衝泡難度不高。
用玻璃杯泡茶,預先用熱水燙過一遍杯子後,便進入正式泡茶環節。
泡綠茶,針對不同的綠茶的特點,有上投,中投,下投的講究。
而換成白茶時,萬變不離其宗——先投茶,再注水即可。
以玻璃杯泡白茶為例,因茶水不分離的緣故,投茶量宜少不宜多。
200毫升的水量,搭配1-1.5克幹茶,足矣。
投茶後,注水沸水,稍待片刻,好茶即成。
《4》
玻璃公道杯,品茗杯,是功夫茶具的點綴。
和玻璃杯隨手泡茶不同,喝功夫茶,則要正式許多。
至少在功夫茶具的選擇上,有不少基礎必備款。
1.主泡茶器,蓋碗或茶壺。
2.公道杯。
3.主人杯,品茗杯,茶杯。
4.其它零碎小工具。
茶濾,茶剪,茶秤,茶刀,茶巾,茶夾等,一應涵蓋與此。
常見的功夫茶具當中,玻璃公道杯和品茗杯,較為常見。
先來看玻璃材質的公道杯,它擁有不少獨到好處。
它能夠做到藝術欣賞性和實用性,完美的相結合。
錘紋材質的公道杯在倒入茶湯後,能夠欣賞到光華流轉般的倒影。
純透明,無裝飾的公道杯在裝入茶湯後,可以更好的觀察裡面的狀態。
茶湯顏色的濃淡深淺,茶湯質感的清透與否,茶湯是否渾濁發暗……
此番種種,都能及時看出不同,一覽無遺。
當遇到一杯渾濁不乾淨的茶湯時,可以及時發現不對勁,避免將這樣的爛茶喝入口,帶來不舒心的喝茶體驗。
另外,公道杯的器型上,琳琅滿目。
寬肚的,直筒的,細高的,方形的,圓柱形的,任君所選。
至於把手的有無,則看個人喜好。
當公道杯裝入一衝茶湯時,往往只佔整體容量的一半。
握在公道杯的上方再倒出茶湯,也不必擔心會燙到手。
而公道杯的容量,有大有小,看個人所需。
日常喝功夫茶使用時,容量不需太多。
不然在茶席上擺一個憨厚大杯子,總會缺了幾分精緻範兒!
而玻璃材質的茶杯,更是茶席布置上的巧思。
昨天剛泡了桐木紅茶,將橙黃的茶湯,倒入磨砂材質的品茗杯內。
端起杯,如同握住了冬日暖陽般,觸感細膩非凡。
曾買過一套,被朋友戲稱為「妙玉同款」的玻璃四方杯。
材質透明,倒入茶湯後,能清澈看到湯水的狀態。
總而之,玻璃材質的公道杯也好,品茗杯也罷。
它們兼美觀與實用為一體,與各式茶席風格百搭匹配。
也難怪會有這麼多人,喜歡用玻璃材質的杯子,充當作茶桌的點綴!
《5》
玻璃蓋碗,為何沒有瓷質蓋碗普及?
這點,說來話長。
古代的時候,玻璃有琉璃之稱,是當時的高級貨。
僅供王公貴族,上流階層實用,尚未飛入尋常百姓家。
但到了現代,機械化,標準化生產出來的玻璃製品,早已流於大眾與通俗。
手工製作的玻璃器物,數量極少,精品少。
何況在眾多手工藝術類玻璃材質的瓶瓶罐罐裡,擺放品多,日用品少。
而專門用於茶具設計的,更少。
所以在當下,玻璃杯,玻璃壺,玻璃公道杯,尚且在茶生活中常見。
而玻璃材質的蓋碗,則屬於較冷門的存在。
因為提到玻璃蓋碗,大多數茶友的心目中聯想到的不再是「玉盞流光」,而是流水線產物,缺了幾分韻味。
尤其是對標瓷質茶具時,更是缺少了文化蘊含。
瓷質的蓋碗,它的概念眾多。
甜白釉,手繪青花,仿古釉,天青仿汝窯,柴燒,梅子青,郎紅……
從市場普及率而言,作為後起之秀的玻璃蓋碗,難以與瓷器蓋碗做到平分天下的實力。
何況,素簡雅致的茶席布置上,簡潔的白瓷蓋碗,空間美學更是相宜。
而作為大批量工藝品的玻璃蓋碗,未免要看起來略微呆頭呆腦,少了精緻感。
何況與瓷器相比,玻璃材質耐熱耐高溫,性能優異。
所以,不少的大牌炊具,選擇用玻璃材質當做炊具。
茶具上,比起玻璃蓋碗,玻璃煮茶壺更常見。
各種原因,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恰恰在於玻璃材質的快速導熱屬性上。
玻璃導熱快,用於炊具、煮茶壺時是明顯優勢。
用在蓋碗上,則成了重大短板。
從實用性考慮,玻璃蓋碗易燙手,才是它不受歡迎的主因!
《6》
穿越回千年之前,玻璃的身價,堪比金垺。
穿越回到千年之前,玻璃的身價可比珠寶。
玲瓏剔透,玉盞流光,熠熠生輝的玻璃。
令無數的文人雅士們,留下讚美筆墨:
「嵐影浮春,雲容閣雨,澄泓碧展玻璃。」
現如今,玻璃材質的茶具,早已飛入尋常百姓家。
從玻璃杯,再到玻璃煮茶壺,最後到玻璃品茗杯,公道杯等。
它們像茶席上的一抹亮色,充當著點綴。
至於說,為何玻璃材質的蓋碗,尚未普及?
唯燙手二字,才是主因。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讚。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鑑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